<p>近日見到了爸爸的爺爺,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的幾卷手稿。六本都是自制的線裝冊子,每本封面上都標了名稱:賞心集,雜集、雜録、隨意錄、小品文藝(蘭皮面上無字),還有題他的姓名并鈐了印章。</p> <p>我小心翼翼地翻開“小品文藝”這冊,不由驚嘆于曾祖扎實的書寫功力,雋秀的小楷,字體端莊工整。</p> <p>再看內(nèi)容,有摘抄著各種經(jīng)典名言警句,例如扉頁摘著“總理遺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p> <p>有整篇抄錄的歷史人物評點《鮑叔薦管仲于桓公論》、《莽曹優(yōu)劣論》,不但旁邊作了標注,有些后面還寫有“小評”;</p> <p>還摘了《紅樓夢》中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好了歌》,看來曾祖父也是喜歡讀紅樓的,不由聯(lián)想到二百年前那些手抄紅樓的文人應(yīng)如我曾祖般都是當時的文藝青年吧;</p> <p>還有一篇《討跳蚤檄文》雖然不知出處,但專門摘錄此文可見我曾祖父也必定是個風趣幽默之人…突然就有了種和祖先穿越時空惺惺相惜血脈相通的共鳴。</p> <p>據(jù)家譜上載, 曾祖父名叫張紹祖,字復(fù)先,生于滿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卒于1960年;畢業(yè)于河東師范學堂,曾任教師。</p> <p>這“河東師范學堂”是我的母校也是現(xiàn)在任職的百年老校運城師專的前身,建校于1905年,從時間上推斷,曾祖父很有可能是第一批學生,而我畢業(yè)于1996年,當之無愧的百年傳承。看到家史上記載曾祖父“曾任教師”,家族中還有我的奶奶,外公,姨奶,姑媽,父親都是師范畢業(yè),再到我真正是四代傳承的教師之家了!</p> <p>曾祖父后考入運城河東鹽務(wù)稽核所任高級職員。鹽務(wù)在運城自古都是重要部門,招考職員不亞于如今的公務(wù)員考試。</p> <p>曾祖父抄錄了當時的征招告示:“……本所現(xiàn)缺副營稱員二員以資遴補……十三日九鐘攜帶筆墨齊集本分所……秉公錄取特此布告”,詳細的記錄使我們得以領(lǐng)略民國時期招錄公職人員也是十分嚴謹?shù)摹<易彘L輩講述過曾祖父的這段引以為豪的經(jīng)歷,當時出的考試題目為“鹽運與緝私”,曾祖父以八股文體作文,最終得以錄入,據(jù)說參加考試的有三四十人之多只錄用了兩人。曾祖把他這篇得意之作也抄錄下來,爸爸還有幸讀到過,說是破題解題觀點鮮明文采斐然。</p> <p>我想曾祖父這一手過硬的書法也應(yīng)是增色不少!這好比如今高考作文,字好是加分項。曾祖父您可是給您的后世子孫,以后要參加高考的重重孫輩們做了個好示范!</p> <p>曾祖父留下的手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工作筆記”,這些對研究運城的鹽務(wù)絕對是珍貴的史料。他有把重要資料記錄備份的習慣,正是由于這樣的記錄,使我們得以了解大歷史中一個鮮活的生命。</p> <p>且最讓人動容的是“公事”中夾雜的“家事”、“人情”,例如,曾祖記錄有他“申請調(diào)動工作的呈文”,當時他應(yīng)該是在垣曲縣工作,呈文中申請因家中四個孩子年幼,希望調(diào)整至離家近些的地方工作;有“請假續(xù)假條”是因妻子病故回家料理,需再續(xù)假十天…”,還有學習“標點符號”的筆記,更多的是公事公文。曾祖父對工作嚴謹認真對家庭也是細致呵護?。?lt;/p> <p>曾祖父一直保持著記錄的習慣,在一本“雜錄”中詳細記錄了抗日戰(zhàn)爭一直到解放后,家人的基本情況和活動軌跡,例如,他記錄了他的長子“世昌”(我的爺爺)及兒媳馬菊芳(我奶奶)如何成親,如何離開家鄉(xiāng)以及其間親人的變故,在瑣碎的記錄家事的同時還寫道“……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毛主席愛民如子救民于水火之中……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運城解放……”,看著這些帶著喜怒哀樂的文字,更深刻感受到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命運如同被裹挾的泥沙,只能隨波逐流,同時,在這些白紙黑字里每個與我息息相關(guān)的生命仿佛都在發(fā)光…</p> <p>曾祖父您當年在寫下這些文字時,不知能否想到百年之后,您的第四代曾孫女會捧著這些手稿揣測著您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心情,雖紙已泛黃,冊子也有殘缺,但您的那些個文字在記錄下的那一瞬間就有了穿越時空的生命…</p> <p>此時的我也有記錄的習慣,常常記些看似無用的文字,拍些平淡無奇的照片,目的是什么從未考量,如今看來是祖?zhèn)鞯牧T。</p><p> 記于庚子年七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