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點春”</p><p>尋幽、點春、詠歸。景觀之間隔景之門也古色古香。門中有門,門門相扣。</p><p>跨過點春門,就進入玉華堂景區(qū)了。</p> 《西園記》石碑<div>---1987年顧廷龍修訂,趙嘉??淌?lt;/div><div>(歷史原因,后劃入的內(nèi)園原名東園,老豫園就是西園)</div> <p>豫園修園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程。不少地方毀壞后填土造房,原跡已無從查考。西園的擴建修造主要歸功于園林專家陳從周。</p><p>原來西園中部水景區(qū)域很少,好的園林必須要有山有水,為此,陳先生動足了腦筋。</p> <div><div>“聽濤閣”(1987年修建)<br>后來中部水區(qū)大都是1986年后挖的。<br></div></div> “聽濤閣” “玉華堂”(原名香雪堂)<div>---這里是豫園中心,對面就是玉玲瓏,是豫園主人潘云端為欣賞玉玲瓏而建。(毀壞后1959年重建)<br>清妙合天機 水色山光相上下,<br>玲瓏開勝境 云軒月榭互參差。</div> <p>玉華堂是豫園原主人書齋,所以顯得很有優(yōu)雅氣質。在這里可以看到許多書畫,旁邊還有藏書樓,很有文學的氣息。</p><p>1986年至今,豫園曾接待過十幾位外國首腦。</p> <div>2019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上海豫園玉華堂會見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和夫人布麗吉特。</div> <p>“積玉水廊”(1988年建)</p><p>玉華堂旁邊有“積玉水廊”</p><p>此廊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逶迤曲折,把會景樓,聽濤閣、涵碧樓、谷音澗,環(huán)龍橋,串連在一起。</p> <p>“積玉峰”(1986年建)</p><p>在修園時,陳從周偶見此石,遷入園內(nèi),故而有了擴池思路。有了“積玉水廊”。有了大片水區(qū),也配了假山。</p> 遷峰擴池園復開,由此,豫園中部園區(qū)一片生機活起來了。 “積玉水廊”一頭是聽濤閣 “涵碧樓”在“積玉水廊”另一頭。 “涵碧樓”(1957年修建) “涵碧樓”隔池與聽濤閣相望。為二層建筑,典雅華麗,藻飾精美。 “涵碧樓”為楠木雕花樓。因為樓中建筑木料包括全部家具裝飾均為緬甸楠木,連中間的“太湖石”也是楠木雕。 涵碧樓 “引玉”圓門(1988年建)<div>過了引玉門,就會看到鎮(zhèn)園之寶“玉玲瓏”。</div> “玉玲瓏”--終于見到了<br>原為宋代宋微宗的貢品“花石綱”遺物。<br>它與蘇州留園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皺云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若論玲瓏剔透,當首推玉玲瓏。傳說<br>在玉玲瓏下面燒一柱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 “玉玲瓏”---鎮(zhèn)園之寶,系宋代花石綱遺物。<br> “玉玲瓏”該石高3.3米,重500多公斤,周身多達72孔,具有“皺、瘦、漏、透”之美。此瑰寶也!<br>中間主峰兩側另有兩片較低的次峰,呈一字排列,對照式屏風石然,一般可解釋為福祿壽三星石,或松竹梅。 <p>2013年9月7日中國郵政發(fā)行的一套四枚特種郵票“豫園”,其中就有一枚“玉玲瓏”。常說</p><p>豫園有四古:元代鐵獅、宋代玉玲瓏,明代銀杏、清代紫藤。</p> <p>“玉玲瓏”背后是照壁“寰中大快”,顧廷龍書,書法渾厚雅雋。(1987年修建)</p> “內(nèi)園”<div>1709年建,原為城隍廟后花園,1956年與豫園合并,成豫園的園中園(東園)。</div><div>內(nèi)園面積雖只2畝多點,但十分精致。內(nèi)有廳堂樓觀、亭榭舫廊、古戲臺等一應俱全。園內(nèi)有一條臥龍3對石獅。<br>它集合了豫園每一處景區(qū)的特點,既可看到山也可以看到水,有專門觀戲的地方,還能夠欣賞到一些書法作品,江南水鄉(xiāng)的感覺。</div><div>豫園修建時,內(nèi)園變動不大。</div> “環(huán)龍橋”(1987年建)<div>東園與西園如何連接?</div><div>陳從周詳細研究了《潘氏園記》,發(fā)覺在“寰中大快”照壁的南處,應當有座橋,故他決定在此鑿池架橋,果然在打樁時發(fā)現(xiàn)了明代老橋的基石,因此環(huán)龍橋是老橋基、新橋面。<div><br></div></div> 山輝川媚 這里花街鋪地,很有特色。 “靜觀”<br><div>靜觀是內(nèi)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nèi)有兩塊貼金匾額。這“靈昭渟峙”的含義,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善事奉行,惡事莫做。</div> <div>“靜觀”邊廳雅趣,有對聯(lián)</div>曲徑幽尋是仙客簪裙勝流壇坫,<br>豫園近接有天香草木海氣樓臺 “靜觀”屋頂上有岳飛持金槍大戰(zhàn)金兀術。<br>看看打著旗子上面大字“岳”“金”便知。 <div>靜觀廳前面是一座小型假山,其山石大多象形。據(jù)說,如果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一百多種動物形象。這恐怕是靜觀廳取名“靜觀”的另一層含義。<br></div>明代文徵明評價:“動觀流水靜觀山”,由此看來靜觀廳對面的這座假山是很有意境的。 <p>“聽濤閣”</p> <p>內(nèi)園內(nèi)屋頂也是大戲臺,泥塑故事很多。</p><p>上圖:楊門女將在二郎山</p><p>下圖:楊志賣刀,姜太公釣魚</p>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 內(nèi)園的確獨立成園,環(huán)環(huán)緊扣。 <div>內(nèi)園以中間的假山為界分為2部分,前以靜觀為中心,后以古戲臺為中心。<br></div> 假山很有特色,環(huán)境舒適宜人 寶寶乖,留個影。<div><br></div> “吟風” “嘯月”<br>“眠龍”居于“可以觀”和“聳翠亭”之間。豫園五條龍中惟獨眠龍的鱗片以泥塑成,龍鱗伏下,以示處于休眠狀態(tài)。<br> 龍蟾互沫<br>在龍頭的口下,塑有一只三足金蟾。龍吸金蟾吐的精氣,金蟾則飲龍的唾液,龍蟾互利共生。 <p>“可以觀”</p><p>可以觀位于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致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墻,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墻上有《重修內(nèi)園記》等石碑,記載內(nèi)園歷史。兩旁柱上有對聯(lián):</p><p>世事幾滄桑 看危亭聳翠高閣還云 幸此地園林無恙</p><p>歲時陳俎豆 愿玉燭和調(diào)熏鉉解阜 仗明神呵護有靈</p> 磚刻“郭子儀上壽圖”雕工細致,寓意福壽雙全。---可以觀對面墻上。 內(nèi)園粉墻上的泥塑“進京趕考”,在涵碧樓對面墻上。 8個考生騎馬進京趕考在城門口云集熱鬧場面。書童挑書擔,腳夫獨輪車推行李,人物形態(tài)各異,神采飛逸,栩栩如生。<br>雕工玲瓏剔透,精美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曲門套曲門,構思獨特。 “別有天” 這里的《重修內(nèi)園記》等石碑,記載了內(nèi)園歷史。 隸書筆筆精到,不同凡響 ,值得玩味。 “聳翠亭”<div>聳翠亭聳立于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nèi)一匾"靈木披芳"。<br>翼然閬苑蓬壼上;卓爾瑤池翠水間。</div> 聳翠亭內(nèi)看船舫<br>聳翠亭北有船舫,為雙層雙頂亭,造型獨特,在蒼翠的林木之中聳立于假山之上。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nèi)有一匾“靈木披芳” “船舫”<br>船舫位于內(nèi)園假山上,亦稱“不系舟”,為一旱船,船頭前鋪地砌成波浪狀,如行水中,很有特色。大雨中的船舫別有一番意境。<br> 船舫內(nèi)景以及舫前的鋪地。舫前卵石鋪地似海浪,寓意“乘長風破萬里浪”。 內(nèi)園雖小,亭閣舫觀,見縫插針,非常緊湊。<div>古戲臺快到了,先休息一下。</div> “還云樓”<br>還云樓在古戲臺正對面,屋上也是戲臺。 “還云樓”內(nèi)設貴賓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師椅和茶幾。 “還云樓”屋頂泥塑----<br>關羽千里走單騎,護送劉備夫人,去會合劉備。 <div>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與劉備會合。<br></div>關羽聽了錯誤消息投降了曹操,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當他得知自己大哥劉備的消息后,就護送甘、糜二夫人去尋找劉備。<div>由于關羽的離開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曹操的部下們一路上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關隘,斬曹操六員大將, 東嶺關殺孔秀;洛陽城殺韓福;汜水關殺卞喜;過滎陽時殺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占的古城外殺蔡陽.。<div>最終和劉備相會。</div></div> “古戲臺”<div>上海保存最好最大的古戲臺。始建于清末,雕梁畫棟,藻飾精美,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戲臺”。</div> 戲臺頂部藻井呈穹窿狀,上有雙層圈和20道弧線相交,四周28只金鳥展翅欲飛,中間是一面圓形明鏡。藻井不僅裝飾華麗,而且符合聲學原理,即使沒有擴音設備,也能取得良好音響效果。 <div>“古戲臺”兩側石柱上對聯(lián)為昆劇表演家俞振飛手跡:天增歲月人增壽;云想衣裳花想容。戲臺東西兩側雙層看廊設200個座位。</div><div>每逢周二,這里有戲看。<br></div> <div>“古戲臺”是1974年從閘北移入豫園的。<br></div><div>為了保存歷史文物,修復豫園古跡,這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啊。<br></div><div>數(shù)尺之基,走遍天南地北;<br>一方平臺,演盡古今風流。<br></div> 在上海豫園管理處墻上有一塊陳從周題寫的石碑題詞 “東南名園冠", 這既是對豫園的評價,也是上海紀念豫園東部修繕總設計師陳從周先生的。這里的椅子“敬請勿座”。<br>1956年以來,中國著名古建筑園林專家陳從周為豫園修建嘔心瀝血,功勞卓著,不能忘記。 豫園,經(jīng)過幾百年來園林專家的精心打造,越來越有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