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雙林最后的挑水人</b></p><p><br></p> <p><br></p><p><br></p><p> 前幾天應朋友之邀,回雙林和幾位相識幾十年的老同學老朋友一起吃晚飯。傍晚時分,我和夫人一起去鎮(zhèn)東頭的老屋看了一下。雖然老屋的產權在去年就被鎮(zhèn)上有關方面收購了,說是要修繕改造成一個文旅項目,但心里總是惦記著,于是就抽空過去看一下有沒有什么進展。結果繞著老屋走了一大圈,發(fā)現一點動靜都沒有。心想,可能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老屋修繕改造工程正常進行吧。</p><p> 臨走時,在河邊、在遠遠看得見虹橋的位置,在小時候洗碗的硚口,望著夕陽余暉映照下的虹橋流水人家,拍了幾張照片。</p><p> 第二天,我在朋友圈發(fā)了題為“我站在小時候洗碗的硚口看虹橋”的照片,引起了親朋好友的一番議論,都說虹橋港的水好像是干凈了很多。鄰家小妹的一句“洗碗為什么不在家里洗?”,勾起了我那些散落在過去半個多世紀時空里的記憶片段。</p><p><br></p><p> 那個時候,雙林大河小港的水都很干凈。家家戶戶日常生活的洗洗涮涮一般都會到河邊硚口操作,從河里取水回家做菜煮飯泡茶。當時很多不是臨河而居的人家,如果家里沒有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日常用水都是請人挑到家里的。我們家離虹橋港河邊大概就是一百多步路,媽媽每天去河邊落硚口,洗衣洗菜洗碗,而家里的日常用水也是請人從挑來的。我家廚房間的灶臺旁邊有一口比較大的水缸,缸體的三分之一是埋在地下的,這樣做不僅可以穩(wěn)穩(wěn)地把大水缸固定住,更主要的是讓水缸沿口高度比較適合家里人平時取水的高度。</p><p><br></p><p> 我不知道鎮(zhèn)上挑水的這個行當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但和很多人一樣,都多少知道一點鎮(zhèn)上最后的幾位挑水人的故事。</p><p> 小時候的雙林鎮(zhèn)規(guī)模比較小,居民人數不足8000,當時鎮(zhèn)上從事挑水行當的人很少,而我也只記得其中的三位。這幾位挑水人,應該也算得上是鎮(zhèn)上的名人,大凡雙林人都認識他們。</p><p><br></p><p> 在我印象中,最像職業(yè)挑水人的是一位人稱“挑水阿強”的,他可以說是一位像模像樣靠著幫人挑水養(yǎng)家糊口的職業(yè)挑水人。記得阿強的個子是矮矮的,挑著一副和他身高蠻適合的水桶,就是讓人感覺阿強的水桶小了一些。阿強的家就住在浮霞墩,主要在以浮霞墩為輻射中心的鎮(zhèn)的西面一片為人家挑水。早幾年是阿強一人挑水,慢慢的孩子們長大了,也跟在老爸身后幫襯著老爸挑水了,我曾經看見阿強的女兒像男子漢一樣挑著滿滿的一擔水走家串戶。</p><p><br></p><p> 第二位挑水人在雙林鎮(zhèn)上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姓袁。袁家父輩上是開“茶房”的,在鎮(zhèn)上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中,也算是一個比較能掙錢的不錯行當。袁家雖然住在義門弄我爺爺家一帶,但他似乎不受區(qū)域限制,挑水的人家遍布了鎮(zhèn)上的各個角落。當時的我只感覺他個子很高、嗓門很大,脾氣也很爽快,擔著水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的樣子。他非常孝敬他媽媽,和媽媽兩人相依為命,母子倆的生活全是依靠他挑水掙錢來支撐的。</p><p>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的出名倒不是因為他挑水,而是因為他的思維似乎有點小問題,平日里給人留下的是傻乎乎的樣子,所以鎮(zhèn)上的人都叫他“袁毒頭”(意思是呆頭),其實我覺得他不傻。最令人感到過份而有趣的是,鎮(zhèn)上的人每當家里小孩子吵吵鬧鬧不聽話的時候,大人們會嚇唬孩子說:袁毒頭來了,袁毒頭來抓你了。此時此刻,再蠻再狠的熊孩子也立刻就會服服帖帖乖乖的了,非常靈驗,而且屢試不爽。我曾經親眼見過這樣一個場面,非常富有戲劇性:一個媽媽當著袁毒頭的面對孩子說:你看你看,你不聽話,袁毒頭就來了!在這關鍵時刻,袁毒頭的配合也堪稱默契,他馬上對著孩子大聲吼一聲:是不是你不聽話啊!接下來發(fā)生的誰也沒有料到:孩子哇哇地嚎啕大哭了起來,而剛才還想借力嚇唬一下孩子的媽媽卻馬上反過來大罵了袁毒頭,責怪他把自家孩子嚇壞了!挨了罵的袁毒頭既不生氣、也不計較,沒事似的挑著一擔水樂呵呵地走遠了。</p><p><br></p><p> </p><p><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位挑水人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物,他姓張名善潛,但是大家都叫他順林,我想可能是他的小名。他是雙林名門望族張公和的后人,我覺得他像個書生,于是就叫他書生。據鄰居叔叔說,書生的父親很有學問,尤其是英語特別好,聽說在民國時期曾經擔任過國民政府駐聯合國代表團的英文翻譯。我老爸也說童年時曾經在天成里上過他的英語培訓班。解放后的張老先生一直賦閑在家,據說私下里也曾教人補習一點英語。因為張公和與外公家是近鄰,兩家老屋之間只隔了一條長長的弄堂,兩家老輩里可能還有一些親戚關系,所以很早就知道這對張家父子倆。解放后張家的老屋改建成了雙林人民醫(yī)院,張家的人都搬到其他地方居住了,書生家好像就住在附近的新絹巷,據說也是他們張家自己的房產。</p><p class="ql-block"> 我見到書生的父親張老先生時,他已經落魄潦倒了,依稀記得他一身中山裝,腋下總是支撐著一副拐杖,面色蒼白,一步一拐慢慢吞吞地行走在路的一側,張老先生從不主動與人搭話,似乎是在有意躲避著人們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書生自小習文讀書,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純屬一介書生。讀完大學后在湖州的一所中專學校教書,不久學校撤銷了,他也被退回了原籍,原因可能是因為家庭出身不好?;氐诫p林的書生連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為了父子倆的生計,書生就毅然自謀職業(yè),置辦了一副扁擔水桶、一雙草鞋和一個搭肩,選擇了一個對他來說是極其艱難的挑水的行當,個中辛酸非常人所能體味。</p><p class="ql-block"> 自從書生挑水了,那時候雙林鎮(zhèn)上的人幾乎每天都可以看見一個走路步履蹣跚的文弱書生挑著水,走幾步、歇一下,扭扭腰聳聳肩,兩個水桶晃里晃蕩一路水花四濺,走家串戶為人挑水。夏天來了,書生光著膀子、戴一個搭肩,寒風凜冽的冬天,書生赤著雙腳穿雙草鞋,走在雪地里,腳上裂著的口子滲著血。</p><p class="ql-block"> 我們院門里就我家和閔家外婆家是請?zhí)羲怂退摹N也挥浀瞄_始時我們家的水是請誰挑的,只曉得書生開始挑水后就讓書生挑了。書生待人很謙和,說話總是面帶微笑,我總感覺書生說話的聲音里起碼摻合了三分之一的笑聲,太和氣了。閔家外婆很可憐書生,常常會讓他喝口茶歇一歇,冬天時看見他腳上裂開的口子,就會把家里的橡皮膏拿出來,讓他貼在傷口上。那時候的冬天比現在要冷很多。</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沒過幾年,書生從一個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書生,迅速蛻變成為一個吃體力飯的挑水人。在天不怎么寒冷的季節(jié)里,他就光著上身戴著一塊搭肩,裸露著黝黑的皮膚,一身的腱子肉,擔著百十來斤的一擔水步履穩(wěn)健,從河里到人家家里水缸邊,滿滿一擔水滴水不漏。雖然態(tài)度還是那么的謙恭,但渾身上下透露出來的底氣,著實讓人感覺到書生已經是一個合格的職業(yè)挑水人了。</p><p class="ql-block"> 書生平時落硚口洗衣洗菜也是在虹橋港我常去的硚口,我常常會在硚口、或者是在去硚口的路上遇見書生。春秋時節(jié),不挑水時的書生,經常會穿一件浴袍(后來知道應該叫睡衣),穿一雙木屐(我小時候也穿過木屐),手里提著要去河邊硚口洗洗涮涮的衣服或是吃的東西。書生腳底下木屐發(fā)出嘎達嘎噠的聲響,慢慢悠悠走著,每每見到我總會面帶笑容問我“吃了嗎”。其實我比書生要小很多,但書生也會像和成年人打招呼一樣招呼我,也總是滿臉的笑容?,F在回憶起來,書生的笑容不但真誠,而且還透著一絲的靦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實在想象不出書生和他老爸父子倆在家時、在私下里,他倆對自家的生存狀態(tài)和往后的日子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期盼些什么。但我當時對自己倒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或者說是打算,那就是等我長大了,家里的用水就包在我身上了——我來為家里挑水。</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雖然長大了,可是還沒等我為家里挑幾擔水,就下鄉(xiāng)當了插隊的知青。每月回家休息的幾天里,慈祥的媽媽根本就沒有讓我有挑水的機會,因為廚房間的水缸,在我回家前媽媽已經讓書生挑滿了。不知道又過了多少時間,我們院子里接入了自來水管,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p> <p> </p><p><br></p><p> 可能大家都沒有注意鎮(zhèn)上最后的挑水人他們后來都怎么樣了,都去從事什么職業(yè)養(yǎng)家糊口謀生計了,因為我也沒有注意到這些事。只是在很久的后來才聽說,文革結束了、改革開放后,書生父子倆的生活也有了很大轉機。不過,我還是很清楚的記得,有一次我回雙林,在家里通往橫街的小路上,見到了書生的父親張老先生迎面向我走來,我感覺他和以前不一樣了,雖然他已經認不出我了,但我還是確信無疑他就是書生的父親、雙林張公和的張老先生。當他慢慢地從我跟前走過時,我驚奇地發(fā)現張老先生腋下的那雙拐杖不見了,他步子雖然緩慢,但給我的感覺是那么的淡定自如、從容不迫。</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關于《雙林最后的挑水人》的補記</b></p><p> </p><p><br></p><p> 沒曾想,前幾天發(fā)的一篇《雙林最后的挑水人》,在老家雙林人、在親朋好友當中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和共鳴,尤其是關心文章中挑水人的故事、傳說和命運。</p><p> 很多朋友還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況告訴我,比如鄰居叔叔告訴我了一些關于“挑水阿強”本人和家人后來的情況。</p><p> 比如有朋友說袁毒頭(暫且還是這么稱呼吧,雖然有些不敬)袁家后人現在的日子過的不錯。說到這里,我也想補充一點:其實我很早就認識袁家的一位后輩,他的事業(yè)在湖州一帶真的是風生水起,堪稱業(yè)界翹楚。只是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沒能把他和袁家聯系起來。</p><p> 再比如,有很多朋友向我問起、或是跟我說起文中主要人物書生的人生經歷以及后來的結局。在這里我想就書生的情況多說幾句,算是個補充吧。</p><p> 書生姓張名善潛,順林可能是他的小名。他父親張老先生因在國民政府任過職,解放后定為歷史反革命,被原來工作的單位開除在家,身體狀況不佳。至于書生的情況,我看了好友推薦的、由一位熟識書生的人專門寫的一篇專訪,寫作者曾經是書生的同事。他說書生20多歲時,大學畢業(yè)后在湖州的一所中專學校當物理老師,由于性情內斂靦腆害羞,沒能馬上適應教學崗位而改任學校物理實驗室管理員,工作倒也稱職順心。沒過多久,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學校被撤銷停辦,書生可能是因為家庭出身的原因,沒有被有關部門另行安排而是遭除名回原籍處理。之后文革開始,書生迫于生計壓力,干起了挑水的行當。一晃多年,當鎮(zhèn)上有了自來水廠后,書生一時沒了生路,就干起了為人送煤球煤餅的苦力。至于在清理歷史問題落實政策的時候,是否有過讓書生重返校園當老師、而書生不愿意去的一檔說法,現在無從考證。不久書生進了雙林的棉絮廠(亦或毛紡廠)工作,并在那里工作到退休,也有了一份固定的退休養(yǎng)老金。后來張老先生去世,書生本人也步入老年,又是孤身一人,他就進了鎮(zhèn)上的養(yǎng)老院。書生曾經的同事就是在養(yǎng)老院里見到了書生。書生給他的感覺是,判若兩人、不敢相認,這位幾十年前的老同事始終不敢拿出相機提出為書生拍個照片。而書生則是感慨萬千:“要說過去的苦,恐怕沒有人能和我相比。但是能健全地活到今天,總還是好的……”</p><p> 書生的這番話是在五年之前2015年說的。我細細品味著書生的感慨,感覺到書生的內心還是豁達的,要不然當年的他也根本挑不起這擔水。</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