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命名60周年之際,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人大社區(qū)黨總支部,居委會籌備舉辦了老照片回顧展,使凝固的黑白照片再現(xiàn)學校,社區(qū)發(fā)展變化,回顧為此付出辛勤汗水艱苦奮斗的老一輩教職員工,學習他們?yōu)榻逃聵I(yè)奮斗終生的精神,為人民大學所做出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圖為藝術(shù)學院小展廳。</p><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我提出籌備一個老照片回顧展,并積極在社區(qū)里宣傳征集老照片,最終選出1949年至1969年期間的老照片54張,其中含我家里珍藏的老照片10張,在社區(qū)居民的大力支持下12月份完成了展覽前的準備工作,看著老照片我心情激動,時光已過,時代依舊,它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和思念,褪色的畫面,泛黃的照片,富有時代特色的校園建筑,老一輩的人的無私奉獻,使我們刻苦銘心,一張老照片,一個故事,一份情感的凝結(jié)。</p><p class="ql-block">老照片展出期間許多關心社區(qū)工作的領導前來觀看,給予我們巨大的鼓勵,可惜沒有留下影像資料。</p><p class="ql-block">今年是籌備展出老照片10周年的日子,特將回顧展展出時的照片資料以美篇的形式再一次發(fā)表,讓人們記住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歷史故事和成長的記憶。</p> <p>學校工會常務副主席余浩老師來到展覽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圖為與前來參觀的后勤集團黨委書記范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圖為學校有關部門領導賈鐵英老師來到展覽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圖為后勤集團副總經(jīng)理張國增在展覽現(xiàn)場。</p> <p>老照片展吸引著一大批懷舊人員前來觀看,尋找過去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圖為展覽現(xiàn)場。</p> <p>在老照片里尋找自己同事,尋找遠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圖為展覽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圖為同學發(fā)小結(jié)伴而來到現(xiàn)場觀看著老照片總有說不完的話。</p> <p class="ql-block">圖為海淀區(qū)街道宣傳部攝像人員現(xiàn)場采訪拍攝。</p> <p class="ql-block">圖為學校退休職工,社區(qū)居民在展室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圖為居民在認真的觀看老照片,仿佛又看到過去的年代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圖為參觀人員看的如此認真入迷。</p> <p>看到西保育院小朋友合影照片格外激動。</p> <p class="ql-block">老一輩人大人,老一代建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p> <p class="ql-block">圖為孫女看到奶奶,心里格外激動同時十分想念。</p> <p class="ql-block">圖為人工湖畔“奶奶與孫女”的照片最受來者喜歡,照片中的老奶奶也是本文作者的奶奶。</p> <p class="ql-block">圖為一對老夫妻攜手一起來看老照片,駐足不前,仿佛時光又回到了那個年代。</p> <p class="ql-block">圖為一位老者在老照片前看的如此認真。</p> <p>參觀人員在老照片里看到自己已逝去的親人時心里一陣酸痛,一陣激動,感謝居委會為大家付出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圖為前來觀看的退休職工在老照片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圖為學生認真觀看展出的照片。</p> <p>認真觀看展出的照片及照片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圖為左一老師身體不好坐著輪椅來到展室觀看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圖為原財務處的孫姐和老同學在觀看老照片時笑的閉不上嘴。</p> <p>老同學忙里偷閑也來的展覽現(xiàn)場認真觀看每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圖為研究生院高老師夫妻一同來到展覽現(xiàn)場,尋找兒時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圖為大院里長大的發(fā)小也來看老照片并在回憶著照片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圖為大學生同學來到展室,可以從相片里了解到更多的人民大學歷史校園風貌。</p> <p class="ql-block">圖為老人家看的如此認真。</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辦者在向參觀的來賓介紹老照片的里講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圖為主辦者在向參觀的來賓介紹老照片的里講述的故事。</p> <p>一張照片,一個故事,參觀人員在訴說過去的故事。</p> <p>一位離休老人在講述照片中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故事。</p> <p>拍下一張照片,留下永久的記憶。</p> <p>藝術(shù)學院的老師來到現(xiàn)場認真觀看從照片中詳細了解人大的歷史和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圖為大學生同學抽出時間來看展覽。</p> <p class="ql-block">圖為老照片展覽現(xiàn)場。</p> <p>經(jīng)學校工會領導的建議和安排,5月9日在科研辦公樓(崇德樓)后的學校展覽圖窗里進行了二次為期一周展覽。</p> <p class="ql-block">圖為學校圖窗前人們認真觀看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圖為騎車人下車認真觀看圖窗里的老照片,勾起往日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圖為行人觀者駐足在圖窗前認真觀看每一張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校長在學校運動會上與勞模運動員代表郝建秀、杭佩蘭合影留念。原校辦李靜提供攝于1951年。</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華北大學俄文大隊八班(干部班)部分同學在城內(nèi)鐵一號院內(nèi)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左起第二排第四位為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華北大學俄文大隊八班(干部班)部分同學在城內(nèi)鐵一號院內(nèi)合影留念。前排左一為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1953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學校警衛(wèi)隊鐵一號警衛(wèi)班全體人員持槍在門口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初期,校本部在東城區(qū)東四六條辦公,本科生在鐵一號,專修生在海運倉,還有不少單位分散在東四北大街附近,學校警衛(wèi)隊的主要工作任務是保衛(wèi)校領導和蘇聯(lián)專家及校園的安全。</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右邊第四位保衛(wèi)處離休干部王振書。</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城內(nèi)鐵一號(老校區(qū))俄語系第一批研究生與導師契維克娃教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排右起第三位為提供者外語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宋雪,攝于1950年。</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城內(nèi)鐵一號(老校區(qū))俄語系第一批研究生與導師契維克娃教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二為照片提供者外語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宋雪,攝于1950年。</p> <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國人民大學紅一樓前俄語系第一批研究生與導師契維克娃教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為照片提供者外語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宋雪,</p> <p class="ql-block">1952年在俄文系胡錫奎副校長(前排左二)和研究生導師契維克娃教授(前排左三)在聽取系主任羅俊才講課??梢钥闯龆救∨癄t子的煙囪橫穿教室。</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外語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宋雪。</p> <p class="ql-block">1953年吳玉章校長、胡錫奎副校長與俄文系研究生導師契維克娃教授和師生一起在灰樓(求是樓)南側(cè)合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為照片提供者外語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宋雪。</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吳玉章在灰樓前(求是樓)與外國專家合影,前排中間為吳玉章校長,前排右4為胡錫奎副校長,前排右3為俄語教研室研究生導師契維克娃教授。</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為照片提供外語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宋雪,攝于1953年。</p> <p class="ql-block">圖為1950年庶務科部分職工在東城區(qū)海運倉校址內(nèi)圖書館門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為作者父親,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初期學??倓仗幉糠指刹吭跂|大門前合影留念,可以看出路面還是砂石子鋪成的道路,學校牌子還是繁體字??梢詳喽ù苏掌瑸?956年之前拍攝的。</p><p class="ql-block">后排中間人為作者的父親,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學??倓仗幉糠指刹吭诨覙牵ㄇ笫菢牵╅T前合影留念,可以看出路面還是砂石子鋪成的道路,第二排中間站立人為作者的父親。</p><p class="ql-block">照片為本文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學??倓仗幉糠指刹吭诨覙牵ㄇ笫菢牵┕潘蓸淝昂嫌傲裟?,可以看出路面還是砂石子鋪成的道路,第二排右一為作者的父親。</p><p class="ql-block">圖為照片由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學??倓仗幉糠指刹吭谌嗣翊髮W校車前合影留念,該車為進口車輛,經(jīng)與資料比對該車應是捷克“布拉格”牌客車,無論車輛外形還是舒適度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處背景為灰樓(求是樓),后排右二為作者的父親。</p><p class="ql-block">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圖為1960年代父親在法律系工作時和部分老師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背景為教室大院北平房,這也是教室大院唯一保留下來的教室平房了,目前是后勤集團職工宿舍,那時教室大院有幾十間教室,是學生上課活動娛樂比較集中的地方,中心有花壇,四周有柏樹墻、洋槐樹,東西有兩個大型公共廁所方便師生。</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三為作者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圖為共青團橋留個影。</p><p class="ql-block">1957年5月8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修建“共青路”(明志路)的工程正式開工,大學生共青團員主動參加義務修路勞動,“共青團”路西從南五樓東側(cè)開始,途經(jīng)六處、露天游泳池、職工俱樂部舞池、圖書館平房、教室大院與職工食堂西側(cè)柏油路相連接,總長約為550米,寬4米。經(jīng)過數(shù)天的緊張勞動,一條兩邊有排水明溝中間由爐灰渣子鋪成的道路呈現(xiàn)在眾人眼前。</p><p class="ql-block">工程在原四處一排平房前,當今“一勺池”的西側(cè)修建了一座三孔磚混水泥橋,橋長10余米,橋的護欄由磚頭水泥砌成,橋頭水泥柱上鑿刻“共青團橋”四個大字剛勁有力,它的作用是將雨季路兩邊低洼處的積水通過橋下面兩側(cè)排水溝向西排出學校,沿萬泉莊路排水溝流入萬泉河,另一部分雨水被人工湖吸納。</p><p class="ql-block">照片中我拉著妹妹手,父親用120相機采用自拍方式按下快門后迅速站到我們身后留下了這張寶貴的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拍攝于195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奶奶與孫女》拍攝于1964年春天人工湖南岸,照片中的奶奶和小姑娘則是我的奶奶和妹妹,奶奶是典型的北方人,滿臉滄桑,頭發(fā)梳的整整齊齊在腦后盤成一個小發(fā)籫,上身穿著斜襟棉襖,下身穿勉襠老棉褲,褲腳裹著綁腿,一雙從舊社會走過來的小腳,兩個天真幼稚的小姑娘勾畫出一幅歷史景象。</p><p class="ql-block">那時我家離學生宿舍非常近,常有學生因身體不適拿著中藥鍋來到家里找奶奶幫忙熬中藥,奶奶總是愉快的答應,時間長了,病好了,學生還總會來家里看望奶奶,我記得一位法律系的學生成家立業(yè)后還把全家福照片寄給奶奶,80年代已身為中山大學教授的學生還來家里看望我父母,感恩奶奶在他最困難的時候?qū)λ膸椭?。如今人工湖舊址上建起了明德樓。</p><p class="ql-block">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圖為與軍代表合影。</p><p class="ql-block">1968年“文革”后期軍宣隊進入學校,人民大學成立了由軍宣隊領導的革命委員會,軍代表進駐學校各個部門,圖為總務處的軍代表與物資科和交通股的干部職工在交通股車庫前合影留念,可以看出紀念章胸前戴,紅寶書手中拿,是當時的標配。</p><p class="ql-block">圖為第四排左二為作者父親,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圖為1968年總務處部分職工在交通股院內(nèi)和蘇聯(lián)生產(chǎn)的伏爾加轎車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1960年代學??倓仗幗煌ü桑ㄜ囮牐┏腥A沙202等小型轎車外,還有當時比較先進的蘇聯(lián)伏爾加轎車,該型轎車無論從外形速度舒適度實數(shù)高檔轎車,所以人們用無比羨慕心情與轎車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后排左一為作者父親。</p> <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合作社系部分同志在鴉兒胡同校址門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二為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生產(chǎn)合作教研室全體人員歡送外國專家果戈里回國合影留念。右起第一排第三位為系主任劉壽彭,左起第一排第三位為教研室主任楊楓。</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第四位為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生產(chǎn)合作教研室全體老師在研究教學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195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生產(chǎn)合作教研室全體師生(研究生)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為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學校東大門緊鄰頤和園、圓明園皇家御道西側(cè)。</p><p class="ql-block">上個世紀50年代的學校東大門內(nèi)是一條筆直的碎石道路,在今天的大門往南大約20米左右,看上去簡樸又不失高雅,校牌匾上中國人民大學的樣字已改為簡體字,遠處盡頭的松樹就是灰樓(求是樓)東南角的兩棵古松,可惜1967年不幸夭折了,如今這條貫通校園東西方向的主干道取名為春華路,寓意著春華秋實,碩果累累。</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灰樓東側(cè)大門外觀。</p><p class="ql-block">1951年在此僅用了半年時間建設完工一座4800米的具有歐洲風格的教室大樓因外墻是灰色的俗稱灰樓,聽父輩們講那時出西直門最高建筑就是灰樓,灰樓呈馬蹄形建筑,墻體為灰色,座西朝東,地面三層,基座至窗口處為60公分的花崗巖是砌成,門窗均為紅松木質(zhì),門窗的插銷,門把手,樓內(nèi)臺階的防滑條,水磨石地面的隔離條均為黃銅材質(zhì)制成,樓頂和避風閣的抽屜檐向外凹凸的波浪形圖案組成,彰顯歐式風格,在當時國家剛剛解放不久,國家經(jīng)濟財力還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建設完成,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對人民大學的高度重視,遠觀灰樓可謂“高端、大氣、上檔次”給人以厚重敦實有眼緣的感覺。</p><p class="ql-block">80年代因教學用房緊張在三層的基礎上又加蓋一層,西側(cè)也加蓋了8個大教室和辦公室等使其變成了口字型建筑。</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圖書館大門,該建筑已列為學校重點保護建筑。</p><p class="ql-block">1953年學校投入使用第一座“工”字型圖書館,整體閱覽室為一層,局部辦公室為二層,夏天靠電扇驅(qū)熱,冬季靠煤爐取暖,值到60代初改為暖氣供暖。如今已成為學生活動中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動場地。</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1959年國家經(jīng)濟困難時期,學??倓仗幗M織教職工和大學生在空閑的地方進行開荒種地如種植蔬菜、麥子、玉米、白薯等農(nóng)作物,還在煤場西側(cè)(宜園1樓后)開辦了養(yǎng)雞場和養(yǎng)豬場等將全部的農(nóng)作物和畜牧業(yè)收成補貼到食堂伙食里。</p><p class="ql-block">圖為該張照片取景于灰樓(求是樓)樓頂由東向西北方向拍攝的,遠處為大操場和教室大院平房。</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校園內(nèi)人工湖。</p><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15日早上5點正式開工,全校教職工和學生組成6個班,每個班500人,大家干勁沖天不分晝夜的進行勞動,天氣下雨但勞動者提出”大雨小干,小雨大干”的口號,建成后春季可以養(yǎng)魚養(yǎng)花,夏季可以游泳,冬季可以滑冰,一年四季可以聽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湖水面積5800平方公尺,挖土17000立方公尺,湖邊的護坡是由花崗巖石頭砌成的虎皮墻面,一條小路圍湖繞行一周,一排柏樹墻將湖圍繞起來,湖的東西南側(cè)則有步道臺階下到湖邊,西邊的步道下來湖邊立著兩個考證是明代的石人,南邊的為文官手拿笏板,北邊的為武官手拿一把寶劍,人工湖可以說是歷史文物的收藏版。</p><p class="ql-block">如今此處建起了單體最大的建筑教學辦公一體的明德樓。</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圖為修建科干部、工人和大學生在建設校工廠的工地上勞動,背景為煉鐵爐的方形煙囪上寫有”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jié)合,教育為政治服務”標語口號。</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學校本著教育與生產(chǎn)相結(jié)合的方針,自力更生建設了冶金機械聯(lián)合工廠,也是學生實習的重要基地,后改名為人民大學校工廠,文革后期改名為北京市青峰儀器長,如今該處已建設成為明德樓一角了。</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紅樓1951年開始建設共建三棟,用于學生宿舍,建筑采用蘇聯(lián)建筑風格,樓頂為兩面流水的大屋頂,樓內(nèi)長長的通道,兩邊是宿舍,樓層間距較大,洗臉間、衛(wèi)生間分別在東西樓梯內(nèi)側(cè),現(xiàn)場澆筑混凝土地板堅固耐用且隔音效果好,樓道鋪設沒有釉面的棗紅色瓷磚至今仍在使用,樓外臺階均為花崗巖條石,90年代學校將筒子樓改造成帶衛(wèi)生間的單元宿舍,徹底改變了紅樓的原貌,至今紅樓繼續(xù)為學生服務。</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離退休工作處離休干部王晉。</p> <p class="ql-block">1953年法律系的部分老師和研究生在灰樓(求是樓)門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為照片提供者法學院副教授離休干部李景森。</p> <p class="ql-block">1953年法律系的部分老師和研究生在學校東門外合影留念,可以看的出路面為砂石子路面。</p><p class="ql-block">前排中間為照片提供者法學院副教授離休干部李景森。</p> <p class="ql-block">圖為學校職工運動會上拔河比賽,該項目成為學校保留體育項目。</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學校在墅園大操場舉行職工運動會,大操場的南側(cè)則是學校打靶場和兩棟蘇聯(lián)風格的墅園家屬樓,當時能入住標準非常高,據(jù)說科級以上干部和講師才有條件入住,60年代初兩棟樓房和打靶場置換出去,不在屬于學校校產(chǎn)。“文革”后期學校解散部隊進入,在墅園操場上建起五棟家屬樓成為部隊干休所。</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學校處級離休干部李季。</p> <p class="ql-block">圖為兄妹一家親,照片中反映六兄妹一家人的快樂時光,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喜悅和快樂,其中兩位和我是同齡人,后來也是我的同學和鄰居。遠處背景的樓房是兩棟墅園家屬樓,它的位置在人大校園最南端,北鄰打靶場和墅園大操場,樓高四層,灰色外墻,兩面坡屋頂,兩棟樓一共可住88戶,有墅園家委會負責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工作,據(jù)說當時分配條件是非常高的,學校講師或科長以上的人員才可入住,如今兩棟樓房早已置換出去不屬于人民大學校產(chǎn)了,目前墅園樓產(chǎn)權(quán)單位是北京市建工集團下屬,居住著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北京市建筑安裝公司的職工家屬,社區(qū)管理單位是海淀街道立新居委會。</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學校退休職工李潔。</p> <p class="ql-block">《姐倆好》攝于春節(jié)期間的東大門,節(jié)日的東大門搭起了高高的木質(zhì)門洞,在門洞頂部插有彩旗,歡度春節(jié)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門洞周邊安裝有彩色燈泡,懸掛紅燈籠,呈現(xiàn)出一片節(jié)日景象。晚上彩色燈泡一起點亮將學校大門照的格外亮麗。照片中的小姑娘也是我的同學。</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學校退休職工李華。</p> <p class="ql-block">1953年一位年輕的老師抱著自己心愛的孩子在運動場邊合影,背景左邊為柏樹林(百家廊),右邊是職工俱樂部及露天舞池,如今黃土地面的運動場已變?yōu)閲H標準的塑膠跑道運動場,露天舞池建成一座二層小樓目前為校友之家所在地。</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原財務處會計師孫虹。</p> <p class="ql-block">圖為母女倆在舞池看臺上留影。</p><p class="ql-block">校職工俱樂部露天舞池位于圖書館平房西側(cè),四處平房東側(cè),舞池大約寬度約為35×35米呈正方形,有三層水泥看臺五個出入口,水泥地面,舞池上方拉有彩色燈泡,每當周末夜幕降臨彩燈綻開,學生銅管樂隊奏響舞曲,愛好跳舞的職工和學生此時翩翩起舞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而我們則在跳舞的人群當中鉆來跑去玩起捉迷藏也玩的不亦樂乎渾身流汗,每當麥子熟了的時候舞池還有一個功能便是麥子加工場地,學校院內(nèi)麥地收上來的麥子都要在這里經(jīng)過晾曬脫粒,麥稈垛的房檐一樣高,“文革”后期部隊進入校園將舞池改建為幼兒園,恢復辦學后幾經(jīng)易主現(xiàn)是校友之家辦公地點。</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原財務處會計師孫虹。</p> <p class="ql-block">圖為中學生在東大門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1969年“文革”期間學校的東大門,中國人民大學的牌匾已被中國人民大學革命委員會的牌子所代替,高大的毛主席畫像和語錄墻立在門內(nèi)中央,此景早已成為歷史不復存在,如今立有校訓石實事求是。</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財務處會計師孫虹。</p> <p class="ql-block">圖為李明小朋友為吳爺爺朗讀課文。</p><p class="ql-block">1960年吳玉章校長在百忙之中來到幼兒園孩子們身邊看望孩子和老師們,關心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文學院教授離休干部王振民。</p> <p class="ql-block">圖為吳玉章校長在聽取學校勞模、大學生匯報工作學習情況。</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文學院教授離休干部王振民。</p> <p class="ql-block">圖書館部分職工圖書館門前臺階上合影留念,背景可以清楚的看出取暖煤爐伸出玻璃窗外,沒有暖氣取暖靠一人高的煤爐供暖,庶務科在四處后面有一個供暖班和一個能存幾萬噸的煤場,夏天師傅主要工作是劈木柴壓煤球為冬季供暖做準備,冬天則保證所有的學生宿舍,教室和辦公場所的煤爐正常取暖,圖書館就是以煤火取暖的場所。</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學校出版社會計師柳瑛。</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總務處庶務科的職工在鐵一號灰樓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社區(qū)居民王雪松。</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總務處庶務科的部分職工在鐵一號灰樓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社區(qū)居民王雪松。</p> <p class="ql-block">1956年7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廣普通話訓練班畢業(yè),吳玉章校長等領導參加畢業(yè)儀式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左邊第八位為照片提供者原函授學院退休干部耿生堂。</p> <p class="ql-block">圖為年輕老師西服革履在校門口留影。</p><p class="ql-block">從照片上的年輕老師法律系畢業(yè)留校工作,來到校門口留下寶貴的照片,可以看出路面是砂石子路,沒有圍墻,門柱上的牌匾已由繁體字改為簡體字。</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函授學院教授離休干部孫占生,拍攝于1957年。</p> <p class="ql-block">1955年人民大學在西城區(qū)南鑼鼓巷蓑衣胡同人大保育院院里,小朋友整齊的圍著白瑞箴老師聽故事,左后是姜秀敏老師,右邊是馬淑蘭老師。</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副處級退休干部姜秀敏。</p> <p class="ql-block">幼兒園小朋友合影,拍攝地點在西保育院紅房子平房前,保育院老師和大班小朋友合影留念,后排左邊為穆淑惠老師,右邊為吳桂蘭老師,在今天靜園20樓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圖為照片提供者為吳桂蘭教師,拍攝時間1950年代末期。</p> <p class="ql-block">圖為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進行拔河比賽。</p><p class="ql-block">1960年在學校在校園東北角新建幼兒園投入使用,提高了適齡兒童入園率,使入園難得到緩解,新址為U字型二層小樓,寬敞明亮生活學習的大教室,有可以作為演出節(jié)目的音樂教室,有露天活動平臺,辦公室、保健室、伙房一應俱全。</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幼兒園退休教師吳桂蘭。</p> <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職工在廠內(nèi)合影。人民大學印刷廠歡送李海江等三位同志下放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在廠內(nèi)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為社區(qū)居民郭淑英。</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職工在廠內(nèi)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社區(qū)居民郭淑英。</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職工在廠內(nèi)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社區(qū)居民郭淑英。</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托兒所嬰兒班小朋友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社區(qū)居民郭淑英,攝于1961年6月1日</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職工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社區(qū)居民郭淑英,拍攝1966年11月15日</p><p class="ql-block">感謝老師朋友提供寶貴照片</p><p class="ql-block">編輯撰寫:吳亞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