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固始春秋——淮上文明探源之九</p><p>文/余長城</p><p>0</p><p>信陽是早期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qū),北偉32度,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上游,豫南山地向豫東平原延伸。在信陽境內(nèi)又有這么一塊地方,山地較少,幾乎全是平原,而又處在淮河上游的最末端,這塊地就是固始。</p><p>在這么一塊地上必然河流眾多,水草豐美,適合漁獵、養(yǎng)殖和種植業(yè)。在眾多的水草中,有兩種比較常見,一種是水蓼,一種是蔣草。在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后,就有兩個國家以蓼、蔣為國名。后來又有番國。在這些國家滅亡之后,那些懷念故國的遺民,以國為氏,于是就有了廖、蔣、潘三個姓氏。</p><p>1</p><p>根據(jù)《左傳》的相關(guān)記載,結(jié)合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確定固始縣境內(nèi)在春秋時期曾有蓼國、蔣國、番國,但是在夏、商時期,固始縣境內(nèi)是否就有古蓼國,仍是一個值得研究和爭論的話題。</p><p>有一種觀點認為,固始縣境內(nèi)的春秋東蓼國,是南陽市唐河縣南部的西蓼國被楚國滅亡后遷過來的;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固始縣古蓼國在夏、商時就已存在,是與黃國并存的夏朝時信陽境內(nèi)兩個方國之一,也是與黃國、息國并存的商朝時信陽境內(nèi)三個方國之一。</p><p>顯然,春秋東蓼國是西蓼國遷來的說法是一種“大膽”推測,某種臆斷,是錯誤的!這種臆斷非??膳拢梢匝谏w一個國家的歷史,而讓我們不再去探尋蓼國古老的歲月,這種臆斷常帶有一種地域偏見。</p><p>首先,西蓼國滅亡于公元前639年,東蓼國滅亡于公元前622年,在這么極短的17年中,西蓼國的遺民何德何能,竟能重建一個具有龐大故城遺址的國家?其二,到公元前639年時,楚國已是相當(dāng)強大,論武力還在晉國之上,遠超齊國;西蓼國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左傳》編年中甚至都沒提到它是如何滅亡的,其有何實力不被楚軍團滅?《左傳》唯一正式提到西蓼國的,是在公元前701年,隕國聯(lián)合蓼、絞、州、隨五國伐楚。但在《左傳?哀公十七年》中,楚國大夫子谷回憶歷史,稱率領(lǐng)楚軍滅亡州、蓼二國并讓隨、唐二國臣服的是鄀國俘虜觀父丁,鄀俘觀父丁被任命為楚國大夫,申俘彭仲爽被任命為令尹。第三,到了公元前639年,周王朝的版圖上還有一塊無主之地嗎?即使有這么一塊可供容身之地,西蓼國若想東遷到信陽固始,必須經(jīng)過楚國占領(lǐng)的地盤申縣、息縣等地,其時信陽境內(nèi)的弦國、黃國已被楚滅,南陽北部有楚國所建的方城,信陽北部有楚國軍事重鎮(zhèn)負函城,莫非西蓼國遺民插翅能飛?</p><p>僅僅是上述第三點原因,便可知信陽東蓼國與南陽西蓼國完全是兩回事。春秋時期,同名之國甚多,如虢國有二、鄫國有二、徐國有二,這些國家都是同時并存的。</p><p>2</p><p>《左傳》稱六、蓼二國是皋陶之后,《史記》稱“(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事實上英、六、蓼、舒四個同姓春秋之國在地理位置上彼此相鄰,都在大別山鄂豫皖邊區(qū)。</p><p>那么,夏朝時有沒有蓼國?我們知道夏朝有將近五百年歷史,在五百年中,皋陶的后人必然產(chǎn)生多個分支,至少在商朝時期,信陽境內(nèi)應(yīng)該就已有蓼國。但是,商王朝將居住在淮河邊的的方國、部落統(tǒng)稱淮夷,唯有黃國被單獨稱為黃夷。商王朝多次征伐淮夷,這些淮夷多是皋陶、伯益的后裔。</p><p>其實,戎、夷、蠻、狄的產(chǎn)生是與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戚戚相關(guān)的?!渡袝?禹貢》指出,禹定九州,明定各州納貢的物產(chǎn)。那么,這些物產(chǎn)由誰納貢?必然是由被中原王朝冊封的方國納貢。而在夏、商、周三朝,都有許多具有國家形式的小邦國,不愿向中原王國朝貢,也得不到中原王朝承認,故被稱為戎、夷、蠻、狄。在《竹書紀年》,幾乎全部被稱為夷、戎,而在《左傳》中,則有了狄、蠻。夷狄因為不向中原王朝納貢,所以就形成了敵對關(guān)系。商王朝多次征伐夷、戎,就是因為夷戎不朝貢。周王朝多次征伐荊楚、西戎,就是因為荊楚、西戎不朝貢。不朝貢就是不臣服,臣服就得朝貢。春秋時期,小方國還得向晉、楚等大國朝貢。</p><p>在商王朝時期,淮夷是遠離中原王朝的,所以自帝武丁到帝辛,一直都在征伐淮夷。帝辛最終因為征淮夷而失國。商王朝自帝武乙開始將征伐西戎的任務(wù)交給周國,導(dǎo)致周國坐大,帝文丁封姬(季)歷為西伯,帝辛更是封姬昌為侯。</p><p>到了周國滅商之后,周王朝大封姬姓之國到全國各地,以便加強對各處土地及各異姓方國的控制。信陽境內(nèi)就有了息國、蔣國兩個姬姓封國。</p><p>西周時期,固始境內(nèi)只有蔣國、蓼國兩個方國,沒有番國,番國是春秋初期遷來依附楚國的,是楚國的同姓之國。蓼國與番國在固始境內(nèi)是一種前后關(guān)系,而非一種并存關(guān)系。</p><p>3</p><p>蓼國、黃國既然是信陽境內(nèi)最老牌的方國,那么其都城必然也是最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了這一點。</p><p>蓼國故城遺址,是信陽境內(nèi)古國都城遺址中面積最大的,和番國故城遺址幾乎一樣大??上?,蓼國被滅后番國在其地盤上存國118年,導(dǎo)致蓼國故城址是信陽境內(nèi)古國都城遺址中保存最差的,同時番國故城址卻是保存最好的。楚國在滅了蔣國后置期思縣和期思邑,故而蔣國故城址還算保存較好。</p><p>蓼國、番國故城址不僅是信陽境內(nèi)最大的城址,同時也是擁有內(nèi)、外兩重城的城址。蓼國、番國故城外城都是周長13.5千米,內(nèi)城周長分別是6.3千米、6.5千米,蔣國故城沒有外城,周長約4.3千米。最小的是賴國故城遺址,周長僅有0.45千米。黃國故城址周長6.67千米,息國故城址周長2.532千米。而城陽城北城、南城周長分別是2.768千米、1.879千米。</p><p>從城址規(guī)模分析,蓼國及后來的番國是春秋時信陽境內(nèi)最大方國,其次是黃國、蔣國、息國,最小的是賴國。賴國更像是遷來的小國,依附于楚國。弦國沒有故城址被發(fā)現(xiàn)。</p><p>固始縣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縣,其人口密度也幾乎是信陽境內(nèi)最高的。春秋時期,偌大的蓼國被滅后,一些遺民逃了舒國,故而舒國也稱舒蓼。</p><p>楚國的縣域較大。結(jié)合歷史文獻和信陽地圖可知,楚之息縣當(dāng)涵蓋今天息縣、羅山縣及光山縣西北部,期思縣當(dāng)涵蓋今淮濱縣、潢川縣及商城縣北部、固始縣西部,番國在固始縣東部、北部一帶。商城縣北部古稱雩婁,孫叔敖曾修水利工程期思陂,以灌雩婁之野。潢川學(xué)者認為楚國曾置弋陽縣,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固始縣因番國之故又稱楚之番鄉(xiāng),陳叔敖葬于固始縣南部寢丘。寢丘在今陳淋子鎮(zhèn)一帶。</p><p>公元前504年吳國滅了番國后,固始之地多屬吳,但仍有部分屬楚,所以固始縣被稱為“吳頭楚尾”。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經(jīng)考古確認為吳太子夫差的夫人勾敔夫人之墓,其出土的一件青銅簠上有“有殷天乙唐孫宋公轡乍其妹勾郚夫人季子媵簧”的銘文。</p><p>蔣國故城址考古發(fā)現(xiàn)有楚國金幣“郢爰”及大量楚國銅幣蟻鼻錢等,這是因為蔣國故城被楚國設(shè)為期思邑之故。今固始縣境內(nèi)有蔣家集鄉(xiāng),離淮濱縣期思鄉(xiāng)不遠,同屬古蔣國。考古發(fā)現(xiàn)蔣國故城在淮河南岸白露河入淮處偏南地帶,今為期思鄉(xiāng)期思集(村),墓葬群在城南郊。</p><p>4</p><p>番國始封地原不在信陽境內(nèi),考古學(xué)發(fā)現(xiàn)認為番國始封地應(yīng)在河南溫縣,其遷入信陽地區(qū)西部信陽縣境內(nèi)時間約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我則認為必在春秋初期。</p><p>番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有番生簋、番生壺、番生鼎、番妃鬲?!胺便懳模骸柏э@皇祖考穆穆克哲厥德···番生不敢弗帥型皇祖考丕顯元德,用申恪大命,屏王位···王令司公族、卿事、太史寮?!?卿事寮、太史寮是西周王朝所設(shè)的兩大部門。</p><p>《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維司徒?!睋?jù)考證,該詩作于周幽王六年,即西周滅亡前六年。也就是說,西周滅亡前,番君仍為周幽王司徒。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后,將溫地收回作為畿內(nèi)之地,史書記載鄭莊公曾于周桓王時割王畿溫地之麥。春秋初期,信陽縣境內(nèi)仍為周王朝領(lǐng)土,域內(nèi)并無方國,淮河北邊有周平王宜臼曾住過六年的太子城,是故番國極可能被遷至此。</p><p>1974年春,信陽縣長臺關(guān)鄉(xiāng)甘岸村出土帶銘文“番子伯酓”匜一件;1979年3月,信陽縣吳家店鄉(xiāng)楊河村出土帶銘文“番昶伯”銅鼎2件、銅盤1件、銅匜1件;1986年,信陽市平橋西5號墓出土帶銘文“番叔?龠”銅壺 1件。1979年,潢川縣彭店鄉(xiāng)出土帶銘文“番君伯龍”盤1件,同年南陽地區(qū)淅川縣下寺8號楚墓出土銘文有“番妃”的“上鄀公”簠1件。這些銅器都是春秋早期的,不僅證明番國在春秋早期位于信陽縣境內(nèi),同時也說明番國與黃國交好,與鄀國有姻親。</p><p>另外,西周中晚期的番國青銅器在信陽縣一帶發(fā)現(xiàn)也較多,且成組出土,這些青銅器都是番國遷國時帶來的。春秋時番國君主既稱番伯,也稱番君。稱君為子爵,稱伯可能是死后加封。</p><p>2004年5 月,南陽李八廟村出土春秋中期帶銘文“番子”的銅鼎2件,再次證明番國在春秋時為子爵國。信陽地區(qū)固始縣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曾出土一套編鐘(九枚)上鑄有“番子臣周”銘文,本為番國重器,為吳太子夫差所奪。伍子胥攻入郢都后,吳太子夫差將六、蓼之地奪去,滅番國,故其夫人葬于侯古堆。</p><p>自公元前622楚滅蓼,番國遷入固始縣境內(nèi),依附于楚。前504年番國被夫差所滅后,信陽境內(nèi)再無方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