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愧我留遺無長物,園林學校即貽謀”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紀念贛州四中創(chuàng)立人黃衍裳先生誕辰150 周年 </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畢兆祺 文</b></p><p><b> </b></p><p><b> 黃衍裳(1870—1933),字潔吾,別署靜園居士,江西上猶人,寄籍贛州。庚戌年(1910年)以拔貢朝考二等授民部八品京職,后乞假歸里,奉母盡孝。</b></p><p><b> 黃先生以畢生之精力,盡瘁于教育事業(yè)。最初,他開設私塾授徒,繼而應聘于上猶官立高等小學堂任教。歷任贛南寧師范、省立二師、省立四中、省立三中、幼幼中學國文及歷史教師16年。他認為 “辦教育當先從基礎教育入手”,因此,1914年(民國3年),他在贛州創(chuàng)辦私立幼幼小學,1923年(民國12年),創(chuàng)辦私立幼幼中學。辦學所用資金萬余元,大部分來自其私人資產(chǎn)。曾任幼幼小學、幼幼中學校長多年。 他60歲壽辰得到親友贈送的禮金全部捐獻給了幼幼中學修建大禮堂。 </b></p><p><b> 黃衍裳先生辦學,業(yè)績卓著,為贛南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受到中央和地方的多次嘉獎。</b></p> <h3><b><font color="#ed2308"> 創(chuàng)立新校 冠名“幼幼”</font></b></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br></b></h3><h3><b> 清代末期,民國初年,中國社會,暮氣沉沉。這是動蕩不安的時代,也是醞釀改革的時代。</b></h3><h3><b> 這時候,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已經(jīng)完全不適合于時代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增開的“甲辰恩科” 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迫于形勢,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準了張之洞與袁世凱等人遞呈的《請廢科舉折》奏請,頒《清帝諭令停科舉以廣學?!吩t,宣布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起推行學校教育,自此,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b></h3><h3><b></b><b> 舊教育制度的廢除 </b><b>,催生了新式學校。 </b></h3><h3><b> 黃衍裳、黃衍袁兄弟二人,他們素有啟迪民智、振興中國的強烈愿望,他們敏銳地感覺到,教育革新的新時代已經(jīng)到來。教育救國,崇尚民主、自由、科學的時代潮流使他們充滿希望,他們決心要為贛州的教育干一番事業(yè)。</b></h3><h3><b> 經(jīng)過一番醞釀、籌劃,民國3年(1914年),黃衍裳、黃衍袁兄弟二人,與郭仿西(郭昇銘)、羅鑄、徐先桂、戴鋆隆、吳漢清等五位舊友同道,商議決定選擇贛州城內江東廟處為校址辦學,于是,一所新式的學校——私立幼幼小學,宣告誕生。黃衍裳先生為首任校長。 </b><br></h3><h3><b> 私立幼幼小學的辦學經(jīng)費由七位創(chuàng)立人捐資,黃衍裳、黃衍袁兄弟二人私人的幾間住房,因陋就簡權作教室。辦幼幼小學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方便親朋好友的小孩好就近上學,因而以“私立幼幼小學”作為校名?!坝子住倍?,取自《孟子·梁惠王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句中“幼吾幼”之意。后來,隨著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知名度日益擴大,請求上幼幼小學的人越來越多,學校就不只是招收親朋好友的小孩入學,也招收其他市民的小孩入學,招生的范圍,也就推廣為“及人之幼”了。</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特色教育 服務鄉(xiāng)邦</font></b></h3><h3><b> </b></h3><h3><b> </b></h3><h3><b> </b></h3><h3><b><br></b></h3><h3><b> 作為公辦學校的補充力量,私立幼幼小學的辦學思想非常明確。黃衍裳先生將幼幼學校的辦學目標定位于服務鄉(xiāng)邦,服務地方。</b></h3><h3><b> 在課程的設置上,學校除了按教育部規(guī)定開設課程外,還增設了許多實用課目。學校在校園內種植了花果百數(shù)十種,讓懂行的人教學生“移花接果之法”。學校還教學生學習各種手工勞作,據(jù)資料記載,當時的幼幼小學,編織竹簾工、泥工、竹工、石膏工“無所不備”。國文課則增加日記及普通應用短札、各種字據(jù)、契約、柬帖、商店發(fā)單的寫作知識的傳授;另外,學校還教學生一些珠算兼習簿記管理方面的知識。因此,幼幼小學“初小畢業(yè)如貧寒無力升高小者入商學徒,書單發(fā)票、記賬結賬、粗淺言札,各件皆嫻熟”。就是說,幼幼小學的學生,在初小畢業(yè)后就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其他學校學生未能掌握的方方面面的技能與本領,方便了學生以后的就業(yè),大受社會的歡迎。這么做,與當時提倡的平民教育、職業(yè)教育也非常吻合。 </b></h3><h3><b> 當時贛城的小學,都是按上面規(guī)定的章程,實行每星期放假一天,暑假放假數(shù)十天的制度。黃衍裳先生為此深深感到憂慮。他認為,學童嬉游過多,學校一星期六天學的東西,一個星期天就被消磨掉了;半年學的東西,放個暑假數(shù)十天就消磨掉了。于是,他在幼幼小學稍作了變通,改為星期日午前仍上半天課,溫習前六日舊課,暑假期間,也是每日午前上半天課,溫習本學期舊課。這么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受家長歡迎。</b></h3><h3><b> 幼幼小學的許多做法,也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據(jù)記載,民國三年(1914年)十月,江西省視學王朝楨到贛縣視察,“特別注意”了幼幼小學,詳細考察了三天,決定推廣幼幼小學的多種做法,要省里的一些小學仿照執(zhí)行。當時,王省視學“且咨贛縣”,還給了幼幼小學“臨時獎勵金四十元”。</b></h3> <h3><b><font color="#ed2308"> 重視質量 聲名日隆</font></b></h3><h3><b> </b></h3><h3><b> </b></h3><h3><b><br></b></h3><h3><b> 那時,公辦中學(如省立第二師范、省立四中等)的招生考試定于每年的秋季,而小學高小畢業(yè)卻是每年的春季。就是說,高小畢業(yè)生要荒廢近半年時間再去投考中學,這極大地影響了考生的成績。中學招生考試的主要學科為國文、英文、算術三科,黃衍裳先生想學生、家長之所想,民國四年(1915年)始,即租用章貢中學的教室,招收補習生130名,每生收取學費毫洋8元,針對性地為這些高小畢業(yè)生開設這三門考試學科的短期補習班。這種做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據(jù)當年的省立二師、省立四中兩校錄取人數(shù)統(tǒng)計,幼幼小學每百名考生中錄取學生六七十人,考試成績前十名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幼幼小學短期補習過的學生。</b></h3><h3><b> 黃衍裳先生在幼幼小學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重視教學質量的種種做法所取得的成效,在數(shù)年之后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中也顯示了出來。幼幼小學畢業(yè)考入省立二師、省立四中的學生,后來參加高考,不少都錄取在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中華民國海軍學校等名牌學校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的專門大學,甚至還有一些幼幼小學未讀過高小直升中學的初小畢業(yè)生,也考取了上列大學。</b></h3><h3><b> 由于優(yōu)秀的教育質量,突出的辦學成就,幼幼小學創(chuàng)立沒幾年,就在贛州城聲名鵲起,鶴立雞群,甚至被譽為“贛郡之冠”。</b></h3><h3><b> 民國四年(1915年),在贛州城許多公私立小學停辦的形勢下,上級管理官員,唯獨對幼幼小學情有獨鐘,網(wǎng)開一面,力勸幼幼小學在贛城西面和北面再擴辦兩所初小,并撥定新開路關帝廟和景鳳山兩處作為校舍??上в捎陂_辦經(jīng)費難籌,最終只在新開路關帝廟添辦了一所學校,是為幼幼初小第二校。</b></h3> <h3><b><font color="#ed2308"> 校舍被占 慘淡經(jīng)營</font></b></h3><h3><b><br></b></h3><h3><b> 20世紀一二十年代,群雄并起,武人專權,軍閥混戰(zhàn),一個個軍閥走馬燈似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贛州的學校特別是像黃衍裳先生創(chuàng)辦的幼幼小學、幼幼中學這樣的私立學校,深受其害。自民國5年(1916年)至民國15年(1926年),幼幼學校校舍屢屢被各路軍閥占用,未曾稍息。就是在這樣動蕩的年代,黃衍裳先生為辦好幼幼學校,可謂殫精竭慮、慘淡經(jīng)營。</b></h3><h3><b> 幼幼學校另一位創(chuàng)立人郭昇銘先生的《私立幼幼學校前后十六周年之概況》(簡稱《十六年》)一文,斷斷續(xù)續(xù)記載了當時的一些狀況。</b></h3><h3><b> 民國七年(1918年),幼幼小學本來形勢看好,一校的高小生百余名、初小生六七十名、補習生百余名,加上二校初小生四五十名,全校共有近四百學生,比往年都多。未料到是年舊歷四月,各路軍閥麇集贛州,準備大舉攻粵,幼幼小學校舍被占,各年級學生,“如鳥獸驚散”,至秋季下學期軍閥退兵,學校才復課,但已難以恢復原有規(guī)模,經(jīng)費也損失不少。</b></h3><h3><b> 民國十一年(1922年),因擔憂粵軍來攻打贛州,贛城北軍云集,幼幼校舍盡成北軍營房。是年“四月望(十五日)后,各級學生散盡”。后“南軍克復贛城,北軍盡退;南軍不久回粵,北軍又來駐?!保ā妒辍罚?。經(jīng)這么反復折騰,幼幼校舍校具盡損,圖書亦“摧殘盡矣”。</b></h3><h3><b> 民國十二年(1923年)五月,五六種軍隊集中贛州,軍隊自由覓駐地,幼幼學校在劫難逃,臨時讓學生冒雨離校,以騰空校舍。尤其是“復雜強悍異?!钡谋狈礁鬈?,將幼幼學?!耙暈猷]亭,此來彼往,迄無寧日”(《十六年》)。黃衍裳先生曾“維持心切,冒險與各軍婉商。將六年新建之洋式校舍,延扎九旅醫(yī)官,占屋不多,留得通融復課余地”(《十六年》)。</b></h3><h3><b> 民國十三年(1924年)冬,建國軍剛離去,北軍又回贛城,又要在幼幼學校江東廟校區(qū)駐軍。黃衍裳先生據(jù)理力爭,然北軍“不能以情通,不可以理喻”,強行駐扎,并將江東廟高小校舍作為該軍師部馬廄,結果學校新添校具又被搗毀大半。黃衍裳先生無奈,只好讓初中、高小、初小數(shù)個年級的學生,全部集中在新開路關帝廟新建的一幢小洋樓四個教室上課,辦學條件,“困難極矣”。</b></h3><h3><b> 至民國十三年夏,江東廟校舍仍為北軍馬廄。是年秋,革命軍到贛州,北軍退,被占用的幼幼校舍才得以空出歸還學校,然而,因破損不堪已不能用了。所幸的是,革命軍未長期駐軍在幼幼校舍,有時要暫時借用一下校舍,也能愛護校舍校具。</b></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籌集??? 艱辛備嘗</b></p><p><b> </b></p><p><b> </b></p><p><br></p><p><b> 幼幼學校創(chuàng)辦沒幾年,校舍即屢屢被軍閥占駐,校舍問題成為辦學的一大問題。十余年來,每個學期,黃衍裳先生都得為解決校舍問題煞費心機,傷透腦筋。</b></p><p><b> 辦學的另一大問題,則是辦學經(jīng)費奇絀,常常是捉襟見肘,寅吃卯糧。這又得黃先生想方設法去解決。</b></p><p><b> 像幼幼小學及后來的幼幼中學這樣的私立學校,辦學經(jīng)費來源通常有這么幾條渠道:一是創(chuàng)立人自己湊集資金, 二是收取學生少量的學雜費,三是政府部門的補貼,四是社會捐助。</b></p><p><b> 幼幼學校的創(chuàng)立人并非富翁,能拿出的資金畢竟有限。如黃衍裳先生自己家,從上猶移居贛州時,已是一貧如洗(“贛郡移居貧欲洗”,見黃衍裳《詠家史》詩五首),因而他常告誡后人,“溫飽兒孫須努力,時時應記祖宗貧”(引詩出處同上)。他家的私宅,除了家人住的,都空出來給幼幼小學做了校舍用。民國十八年(1929年),黃先生60歲,他把壽辰得到的親友贈送的禮金,全部捐獻給幼幼中學修建大禮堂。為了學校建設,黃先生可謂是盡心盡力。</b></p><p><b> 想學校能得到政府部門的補貼,這又是不太靠譜的事。民國四年(1915年),贛縣還能給幼幼小學每年40元大洋補貼,后來,軍閥混戰(zhàn),經(jīng)費難籌,政府自身都無法自保,自然連這幾個錢也無法補助給學校。學生學雜費一學期只收一次,且數(shù)量不多。因此,籌集資金只能靠社會募捐。</b></p><p><b> 民國六年(1917年),幼幼小學擬添建校舍,“公家既無款可撥,私人又獨立難支”(《十六年》),于是,黃衍裳先生“遂于暑假炎天烈日中,四處奔馳勸募,幸得社會信仰,只四十日之時光,在贛城募得近二千元,又赴上猶各墟再募得近二千元”(《十六年》)。當年八月,學校一幢兩層樓房竣工。 </b></p><p><b> 民國十四年(1925年),因為初中部課程的需要,黃衍裳先生函囑時在上海震旦大學就讀的其三子黃鯤購辦博物標本、理化儀器兩批,又在震旦大學醫(yī)院領得真人骨骼標本全副,以作上課之用。黃先生認為,作為一所學校,如果“學子不安心,實官廳之誤”;而“設備不完善,即學校之羞”。因而,他努力擔當起改善辦學條件的責任。資金不夠,黃衍裳先生就以學校名義,自己具體負責,發(fā)起邀請“千金之會”(大概是民間集資組織,存疑)。另外,黃先生又說動軍政界發(fā)起募捐,籌得資金一千五六百元,購置與學校相連民房一棟,作為后來的辦公室和理化教室。</b></p><p><b> 民國十六年(1927年),因原有學生宿舍倒塌無法寄宿,學生大多散居校外,管理難周。又擔心學生不住校無人管束,沾染污俗,貽誤一生,黃衍裳先生召集校董開會,提議建筑兩層樓宿舍一棟,并趕在秋季招生學生好住宿。初估工料八千元。開始,黃衍裳先生以私人名義,借現(xiàn)洋六千元以開工。</b></p><p><b> 資金缺乏,借款及利息須還,外出勸募的任務又落在黃先生身上。又是黃先生,烈日炎天,早出暮歸,數(shù)月奔走呼號于贛城各界,終募得三千余元,加之時錢大鈞軍長贊助二千元,共五千余元。錢遠遠不夠,黃先生決計上省城南昌求助。</b></p><p><b> 黃衍裳先生自民國元年(1912年)開始,即在贛南寧師范任課,繼而先后又任省立二師、省立四中、省立三中、幼幼中學的課。為募捐,黃先生只好辭去先后任課達十六年之久的幾校課務,犧牲幾份賴以養(yǎng)家糊口的薪金。</b></p><p><b> 民國十六年(1927年)的舊中國,兵荒馬亂,劫匪遍地。黃衍裳先生坐船,從贛州經(jīng)萬安冒險去省城。到得南昌,上呈報告給省教育廳,請求撥臨時建筑費,卻分文未得到。又找到省政府,也無結果,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只是褒贈給黃衍裳先生“篤行其志”匾額一方,讓黃先生哭笑不得。盡管非常失望,但聊勝于無,畢竟是朱主席對幼幼學校的一種獎勵。帶著一方獎匾,黃先生只得打道回校。</b></p><p><b> 回贛州途中,黃衍裳先生至吉安勸募奔走半月,并且拜訪了吉安有名的義士康文卿老先生。因社會動蕩不安,皆未得到認捐分文。黃先生于是買船票回校。船行至泰和的蜀口洲,即傳來前方五里地有劫匪劫船殺人的消息。黃先生乃舍船登陸,行至馬家洲,在一朋友家住宿兩夜。這時,又聽到前方八里地的某村十二家人的房屋被劫匪燒毀的險訊,黃先生連大道都不敢走了,最后,只得繞道遂川,抄小路翻山越嶺至南康,前后徒步三四百里,直到十二月初一,好不容易才回到學校。</b></p><p><b> 黃先生十月初動身赴省城,十二月初返回學校。費時近兩個月,耗費船資二百余元,歷盡千辛萬苦,空手而歸。好在人還安全,幸免于難,乃不幸中之大幸。歸途之中,黃先生將此次赴省城乞款勸募之經(jīng)過,著成《托缽吟詩草》一冊,可惜詩集今已不傳。其間曲折驚險之經(jīng)歷,除了黃先生自己,恐怕其他人已無從知曉了。</b></p> <h3><b><font color="#ed2308"> 董事會制 科學管理</font></b></h3><h3><b><br></b></h3><h3><b> 黃衍裳先生是個善于學習的學校管理者,他采用西方的董事會制來管理幼幼中學,卓有成效。</b></h3><h3><b> 私立幼幼中學的管理,實行的是學校董事會監(jiān)督之下的校長負責制。即幼幼中學的決策、監(jiān)管機構,是學校董事會;幼幼中學的行政領導、實際負責人是校長。</b></h3><h3><b> 學校董事會制度是民國時期中國的高等學校常采用的管理體制。該制度立足于西方大學的成功經(jīng)驗,借鑒了美國的大學董事管理制度。這種管理體制,能較為有效地對校長領導班子進行監(jiān)督,防止和避免校長領導決策中的失誤。黃衍裳先生及其后繼者,將這種高等學校的管理體制,引入到私立幼幼中學來,這也是幼幼中學愈辦愈好的重要條件之一。</b></h3><h3><b> 黃衍裳先生管理學校之法還頗具創(chuàng)新意識和現(xiàn)代意識。當初辦幼幼小學的時候,黃衍裳先生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登記“家庭通用折”的管理學生辦法,即每日早及午前午后,由家長或學校將學生的情況登記在折上,以便家長、學校雙方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情況,對學生進行督促管理。 </b></h3><h3><b> 他還允許幼幼小學高小學生自己組織“幼幼高小自治團”,“俾同學互相勖勉,以養(yǎng)成良好之習慣,兼可練習辦事能力,以造就有用之才”(《幼小期刊》,本段引文同)。該學生組織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如開學典禮、平時集會等,“均由同學維持,秩序井然,有條不紊,頗得校長及教職員之贊許”;課畢由學生組織的音樂會、軍樂隊、研究會、講演會、童子軍、足球隊等,竟使“各同學欣然忘返,常流連于學校生活中矣”;一些“各界來校參觀者,均謂成績卓著,足為他校之模范”。充分顯示了學生強烈的自主意識和突出的自我管理能力。</b></h3><h3><b> 在幼幼中學也是這樣,黃衍裳先生提倡全校“血脈流通,精神貫注,師生合作”。他讓學生成立學生會,會內自定懲罰規(guī)條,犯者請教職員負責執(zhí)行懲戒;讓學生自行組織講演、會演、劇團、體育會、音樂會;讓學生開辦平民夜校,招收學生,由中學生輪流教授;讓學生到距城六十里的江口墟等地,為民眾宣傳,化裝游行表演新劇……黃衍裳先生用種種辦法,引導學生關心國事,也鍛煉學生的能力。</b></h3><h3><b> 為更好地管理學校的經(jīng)費賬目,黃衍裳先生在學校成立了經(jīng)濟委員會,對學校的開支進行督查,精打細算,量入為出。</b></h3><h3><b> 為學校有更多的資金來謀求發(fā)展,黃衍裳先生于 民國十四年(1925年)購買了沙河口嶺土為學校植樹場,后又于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上呈贛縣縣政府,請求將南河祖山、東河火□垇及南河叢埠兩處嶺土撥捐給幼幼中學為植樹場,以作創(chuàng)收之用。</b></h3><h3><b> 一旦學校資金有所寬松,黃衍裳即為教職工增加薪水,給住校教職工增發(fā)伙食補貼,而作為校長的黃衍裳先生自己,卻堅持“仍在家用膳,且無分文薪水”(《十六年》)。</b></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適應形勢 謀求發(fā)展</b></p><p><br></p><p><b> 黃衍裳先生于民國三年(1914年)在贛州城內江東廟初辦幼幼小學之時,招生僅40人;民國四年(1915年),增設高小補習班,招補習生30人,以城內鴛鴦橋(厚德路中段)為校舍;同年,于城內新開路關帝廟添設幼幼初小二校,校址三處合計學生在400人左右。</b></p><p><b> 幼幼小學初小、高小春秋兩季都有招生,夏冬兩季皆有畢業(yè)生。補習生則限于春初至秋初結束,為短期課業(yè)。</b></p><p><b> 由于幼幼小學分設幾個部分,地點又不在同一地方,給教學管理造成了許多困難。黃衍裳先生清楚地意識到,規(guī)模辦小學,必須集中在一個固定的、場地較大的地方,而當時條件較好的校址就是江東廟校區(qū)。于是,黃衍裳、黃衍袁兄弟二人舉家從江東廟私房中搬出;黃衍裳全家搬遷到厚德路,黃衍袁全家搬遷到高戲臺(今贛州市大公路婦女兒童醫(yī)院一帶),騰出的建筑經(jīng)過改建全部用于教學。另外,學校又籌資新建了一些校舍。 </b></p><p><b> 幼幼小學于民國三年(1914年)創(chuàng)辦,經(jīng)過近十年的努力,學校不斷發(fā)展壯大,教學管理日趨完善,教學經(jīng)驗越來越豐富,已成為贛州城規(guī)模較大的小學。</b></p><p><b> 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滿足市民子女求學的需要,同時也是學校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借助贛州眾人的捐資,黃衍裳先生決定,幼幼小學在原厚德路校址附近買地,建起了新的教室、實驗室等,并遵照省教育廳的指令,設立幼幼中學初中部,于是年秋季開始招生。次年,初中部從幼幼小學分出,成立私立幼幼中學,黃衍裳為首任校長。當時還招有寄宿生,以馬市街為寄宿舍。后幼幼小學改為私立幼幼中學附屬小學。</b></p><p><b> 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幼幼中學已成規(guī)模,學校教室、實驗室、大禮堂、圖書室、動植物標本室、學生宿舍(心血樓) 等已基本齊備;學校也很重視體育,還擴建了運動場。</b></p><p><b>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贛州城經(jīng)常遭到日寇飛機的空襲,警報頻仍,市民不得安寧,學校無法正常上課。為躲避日軍飛機的轟炸,贛州城區(qū)許多學校紛紛遷往外地辦學。</b></p><p><b>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秋,幼幼中學分兩部分遷校,一部分遷往贛縣田村寶華山,一部分在上猶設立分校。因與地方不和,第二年秋季,幼幼中學上猶分校又遷往南康縣湖頭圩,并增設高中部??箲?zhàn)勝利后(1945年秋),學校從兩處遷回贛州原校址。至此,幼幼中學已成為一所完全中學(設有初中、高中部) ,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校在讀學生已超過2000人。 </b></p><p><b> 而幼幼小學創(chuàng)辦數(shù)十年,直至贛州解放后的1952年,贛州市人民政府對全市小學的布局作了調整,幼幼小學才停辦。</b></p> <h3><b><font color="#ed2308"> 篤行其志 屢獲褒獎</font></b></h3><h3><b><br></b></h3><h3><b> 黃衍裳先生殫精竭慮,扎扎實實踐行幼幼學校當初創(chuàng)立時所確立的服務鄉(xiāng)邦的宗旨,全校師生,戮力同心,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就,得到了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認可,獲得極高的評價與褒獎。</b></h3><h3><b> 民國六年(1917年),贛南道道尹邵啟賢查視到校,獎給幼幼小學“學能致用”匾額一方。</b></h3><h3><b> 自民國三年(1914年)王朝楨、民國四年吳樹枬兩位省視學視察幼幼小學起,后來幾年,陳子星、吳作新、曹錦仲、桂汝丹等各位省視學又陸陸續(xù)續(xù)視察幼幼小學。諸位省視學將視察結果向教育廳報告,一致將幼幼小學視為“贛郡之冠”,且“轉呈省長迭次傳令嘉獎并頒銀質一等獎章暨褒獎狀到校”(《十六年》)。</b></h3><h3><b>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大總統(tǒng)題褒黃衍裳先生“敬教勸學”匾額一方,教育部褒獎黃衍裳先生金色一等嘉祥章一枚,另獎給各職教員金色三等嘉祥章五枚。</b></h3><h3><b> 民國十六(1927年)年六月,錢大鈞軍長秘書長徐文鏡贈給學校“東南學府”匾額一方;贛縣縣長馮肇初贈學?!坝弄剬W”匾額一方。同年十月,省政府主席朱培德褒贈給黃衍裳先生“篤行其志”匾額一方(前文已述)。</b></h3><h3><b>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天主堂主教、美國人和若望先生贈學校“中美揚聲”匾額一方,贛縣黨部贈學?!吧形渚瘛必翌~一方,佛教會博濟小學贈學?!肮︼@云臺”匾額一方。是年九月,幼幼中學派出學生7人參加全省第五屆運動會取得好成績,1600米接力跑,獲全省第三名;個人總分,王興同學獲全省第三名;學校團體總分,獲全省第七名。</b></h3><h3><b> 民國十八年(1929年),省教育廳對全省私立中學進行評估,三所學校列入甲等,幼幼中學為其中之一。</b></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嶄新時代 脫胎嬗變</b></p><p><br></p><p><b>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贛州的教育,進入人民當家作主的一個嶄新的時代。</b></p><p><b> 1952年,私立幼幼初級中學和私立贛南中學合并為私立雙江初級中學,同年底改為公辦并改校名為贛州初級中學,1957年又改名為贛州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再次改名為贛州市第四中學——由此,昔日幼幼小學發(fā)展而來的私立幼幼中學,與私立贛南中學一起,脫胎換骨嬗變?yōu)橐凰醺咧芯銈涞耐耆袑W。</b></p><p><b> 黃衍裳先生的《詠家史》詩五首有詩句云:“惟有清貧任天變,幾多大富等云浮”;“愧我留遺無長物,園林學校即貽謀”。黃先生是個清醒的智者,他領悟到,只有守住清貧就不怕時事的變化,君不見幾多大富大貴之人,不都像浮云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愧疚”沒能給兒孫留下什么金銀珠寶之類的財物。其實他應感到驕傲,因為他留給后代的,不只是彌足珍貴的“園林學?!?,更是一筆任何金銀珠寶都無法比擬的精神文化財富。</b></p><p><b> 試看今日之贛州四中,曾經(jīng)為“贛郡之冠”、為全國教育戰(zhàn)線“百面紅旗”的學校,又成為贛州市教育局直屬的全日制完全中學,江西省重點中學,贛州市體藝高中示范學校。</b></p><p><b> 今日之贛州四中,綠樹成陰,芳草如茵,鳥語花香,高樓幢幢,既保留著深厚的文化氛圍,又洋溢著濃郁的現(xiàn)代氣息,何止是黃衍裳先生理想中的“園林學?!保?lt;/b></p><p><b> 今日之贛州四中人,正以百年華誕為新的起點,不忘初心,向善而行,開啟贛州四中更加美好絢麗的新征程。</b></p><p><b> 贛州四中的創(chuàng)校先輩,如九泉有知,百年前他們篳路藍縷歷盡艱辛創(chuàng)立的學校,如今發(fā)展到這般模樣,當會欣欣可慰也!</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今年為黃衍裳先生誕辰150周年。環(huán)顧四中校容校貌,倍思四中創(chuàng)業(yè)之先賢。謹以此文,銘記黃先生至偉豐功,亦作為對黃先生永久之紀念。)</b></p><p><br></p><p><b> 參考文章與書目</b></p><p><b>1.《私立幼幼學校前后十六周年之概況》一文(幼幼小學、幼幼中學創(chuàng)立人之一 郭昇銘著)</b></p><p><b>2.《猶水清波話家史》一書(黃衍裳之孫黃完基編著) </b></p><p><b>3.《幼小期刊》(幼幼小學期刊編纂委員會編輯,章貢區(qū)檔案局保存)</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文初稿寫成后,承蒙江西理工大學吳志榮先生對文中不確切之處提出過修改意見,特此鳴謝!圖片由贛州四中提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