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區(qū)牛街街道內(nèi)北起廣安門內(nèi)大街南至南橫街的一段街道,因為在這條街上回族聚居而聞名,亦因為在這條街上擁有牛街禮拜寺而聞名于世。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大修,近年又有修繕裝飾。寺院面積不大,但建筑集中、對稱。許多建筑都帶有伊斯蘭風(fēng)格的穹頂。</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牛街這個名稱的歷史遠(yuǎn)遠(yuǎn)沒有這條街悠久,明朝嘉靖年間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尚無牛街的記載,只有一條名叫“禮拜寺”的街道,相信就是今天的牛街。清朝末年,因牛街在庚子之變中較為安定,慈禧太后曾經(jīng)頒詔將其改名為“太平街”,但始終未獲民間認(rèn)同。</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北京城唯一以牛為名的大街。街東有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修建的禮拜寺,是北京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全寺主體建筑有禮拜殿、喚禮樓、望月樓和碑亭等,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與阿拉伯建筑風(fēng)格相結(jié)合的代表。歷史上這里是唐幽州城和遼南京、金中都城的中心,過去曾名“東湖柳村”;因地勢比較高,又叫“岡上”。明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稱“禮拜寺”街,清代稱牛街。</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關(guān)于牛街街道的形成,史料記載自建成遼南京城垣開始至金中都城建成,(指今右安門內(nèi)大街、牛街、長椿街至鬧市口一線)已是主要南北通道,此時是牛街形成街道的前身,從此柳河村遺跡逐漸消失,今存有吳家橋地名可考證。</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北京牛街清真寺,位于廣安門內(nèi)牛街。創(chuàng)建于遼圣宗十三年(966),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明正統(tǒng)七年(1442)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又按原樣進(jìn)行大規(guī)模修葺。主要建筑有禮拜殿、梆克樓、望月樓和碑亭等。寺內(nèi)現(xiàn)存主要建筑均于明清時期修筑,是采用漢式傳統(tǒng)建筑形式修建的清真寺的典型實例,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牛街地名來源于穆斯林先民喜種植棗樹和石榴樹,于是逐漸把東西走向的兩條長街稱棗林前街和棗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久而久之,人們說起“榴街”不如“牛街”順口,又因回民多從事養(yǎng)牛、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業(yè)者,所以習(xí)慣上把“榴街”說成牛街了。</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過去,牛街很窄,環(huán)境也差,老百姓住房擁擠破舊,“吃不愁,穿不愁,提起住房愁上愁”。近年來,政府實施了大規(guī)模危舊房改造工程,牛街徹底變了樣,街道寬了,環(huán)境好了,住房大了。</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的牛街居住著回族、滿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漢族等20多個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幸福的生活在這里?!?l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