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說到,晉景公時代,晉國衰落了。
晉國在邲之戰(zhàn)中敗給了南方的楚國,長期生活在晉國霸權下的諸侯頓時各生各的心思。
最先覺得“這個機會要把握住捏他一把”的是秦國。
秦桓公希望借機建立他的先輩沒有建立過的功業(yè),于是秦桓公決定伐晉。
秦桓公膽子這么大,除了看到了晉國衰落的大勢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有一員猛將。
這位將軍叫杜回。
歷史記載,這位杜回非常兇悍,打仗不坐馬車,也不騎馬,擅長陸地格斗,史書說他經常帶領步戰(zhàn)勇士數(shù)百人“下砍馬足,上劈甲將”。
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實戰(zhàn)能力確實是非常強的。
這邊杜回領命出征晉國。那邊晉國卻無暇他顧。
晉國這時正處于嚴重的混亂之中,面對秦國的挑戰(zhàn),六卿居然無一到場。
前面講過,和秦國接壤的晉國屬于魏氏封地,在封建時代,家大于國,所以即使沒有中央軍委的支持,魏氏自己也要起來抵抗秦國的進攻。
晉國派不出支援部隊,只能就地指派魏氏族人魏顆作為負責人對抗秦軍。
在魏顆看來,保家就是為國,所以也是硬著頭皮,準備與秦軍拼死一戰(zhàn)。
魏顆與杜回在一個叫輔氏的地方交戰(zhàn),史稱輔氏之戰(zhàn)。
據(jù)考證,輔氏在今天的陜西大荔縣
這場戰(zhàn)爭被記入史冊,是因為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了怪事…… 雙方大戰(zhàn)的地點是一片草坡地。
戰(zhàn)斗過程中,戰(zhàn)場上出現(xiàn)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不參與戰(zhàn)斗,而是埋著頭把草打成節(jié)……
結果草坡遍地是結,草場變成了絆腳場
杜回的步兵大受干擾,杜回自己也不慎絆倒,被晉軍俘虜。
因為這個老人,晉軍奇怪地贏得了戰(zhàn)斗勝利。
秦國詭異地敗給了晉國
這邊魏顆也覺得這場勝利來得有點蹊蹺,但百思不得其解。
下面準備進入史書記載的奇幻世界:一天晚上,魏顆做了一個夢。
魏顆夢見了這個結繩老人,他向老人詢問事情原委。
老人說:你用先人之命善嫁我女兒,我在九泉之下,感謝您活女之恩,今天結草以助,是為了替女兒祖姬報答你的大恩大德!將軍當世世顯榮,子孫貴為王侯,無忘吾言。
老人這段話又引出一段春秋故事。
魏顆的父親魏犨是當年跟隨晉文公逃難的團隊成員。
魏犨以忠勇著稱,打仗不怕死,但個人的其他能力并不強。
所以晉文公即位后,魏犨沒有進入核心領導班子,但晉文公也念及魏犨的功勛,給了他一塊封地。魏氏從此有了自己的采邑。
魏犨參與不了政事,只能在家里繁衍生息,他有一個愛妾,叫祖姬,一直沒有生子。
魏犨對這個祖姬很好,并不因為沒生孩子而嫌棄她。 相反,魏犨每次出去打仗時都囑咐兒子魏顆說:“這次我要是在戰(zhàn)場上死了,一定要找個好人家把她嫁出去。
不過魏犨打仗很幸運,從來沒有被死神眷顧,得以善終。
但這個魏犨臨死的時候,可就舍不得祖姬改嫁了,反而口述了一個野蠻的遺囑:“我死了,要她殉葬來陪我”
魏犨所處的時代,我們祖先的喪葬制度正處于演變時期。
當時君王去世,找活人陪葬并不奇怪。
同時代的秦穆公去世的時候,曾經把他最好的三個朋友,也是秦國最有智慧的三個大臣一起給埋了。
但這個時代,也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也開始有拒絕殉葬的行為。
魏犨死后,魏顆沒有按照父親臨死的要求辦,而是自作主張將祖姬改嫁。
魏顆的兄弟責怪他沒有滿足父親的遺愿,是不孝。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遵守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輔氏之戰(zhàn)上的結草老人就是為了報答魏顆改嫁女兒的行為。
中國有句成語叫“結草銜環(huán)”,表達知恩圖報的意思。其中結草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晉國幸運的壓制了西邊秦國的進攻,東邊的齊國又冒出來要藐視晉國的傳統(tǒng)霸權了。
此時齊頃公剛剛上任,年輕氣盛,非常想再次復興爺爺齊桓公的霸業(yè)。
齊國和秦國的地理環(huán)境大不一樣。 秦國被晉國死死地擋在西北地區(qū),而齊國則是直接面對中原,而且和楚國聯(lián)絡也非常方便。
齊楚要是結了盟,晉國在中原那就徹底沒戲了。
為了拉攏齊國,晉景公與士會、郤克商量,咱們還是主動去拜訪一下齊國,拉拉關系吧。
于是晉景公派郤克出使齊國
誰也沒料到,正是這次出使,反而弄出一場大恩怨。
郤克去齊國的路上,碰到了同往齊國拜訪的魯國使臣季孫行父和衛(wèi)國使臣孫良夫,于是三人結伴,一起來到齊國朝堂。
也不知怎么就那么巧合,訪問齊國的這三個使臣都和正常人有點不同,按現(xiàn)代人話說,就是有點殘疾。
郤克是個駝背,季孫行父瘸腿,孫良夫獨眼。
齊頃公可能天生有點幽默感,而且年輕氣盛,缺乏點對人尊重的教養(yǎng),看著三個殘疾人這么湊在一起,覺得太可樂了,于是想了一出惡作劇。
第二天,齊頃公找了個駝背做郤克的侍從,找了個跛子做季孫行父的侍從,找了個獨眼龍做孫良夫的侍從。
齊國朝堂這天變成了滑稽戲舞臺,連后宮的女人都忍不住偷看。齊頃公開心極了。
就這樣,齊頃公生生制造了一場國際外交丑聞,對于自尊心極強的郤克來說,更是個人的奇恥大辱。
郤克當即決定提前回國,他怒火中燒,回國后即向晉景公提出要出兵伐齊。 晉景公和當時的正卿士會考慮到晉國實力還不夠,沒有答應郤克的要求。
但郤克心中的仇恨已經點燃,他多次請求伐齊,晉景公都沒有答應。伐齊雪恥,慢慢被磨成了郤克的人生目標。
前文說過,士會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史書說他“其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義,和而不諂,廉而不矯,直而不亢,威而不猛”。
在荀林父還是正卿的時候,晉國可謂禍不單行,外面打了敗仗,國內又遭受自然災害,鬧了饑荒。
一時盜賊四起。
荀林父對盜賊的措施比較簡單直接:抓和殺。
結果把盜賊被逼得沒有生路。干脆成為恐怖分子,組織起來與官府武裝對抗。
士會當上正卿后,反其道而行之。
士會不以嚴刑峻法對付盜賊,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教化中間派上面,防止他們變成盜賊。
這套做法的效果出人意料,由于老百姓不愿意做盜賊,而那些鐵了心的盜賊居然在晉國不好意思呆下去了,紛紛跑到國外去禍害別人。
士會知道,郤克在齊國受到的侮辱這件事,也是晉國的恥辱。但他要利用這件事激活晉國。
郤克回來后,士會仔細分析了國內外局勢,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告老還鄉(xiāng)。
晉國的正卿大多是干到死為止,主動告老的非常少。
士會的兒子士燮也不理解。 士會向兒子解釋說:“吾聞之,千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于齊,必發(fā)怒于晉國內。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將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無以內易外也。爾勉從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士會的意思是說,大家一起憤怒,不是好事,郤克的憤怒比這還要嚴重,如果他不能把怒火發(fā)向齊國,那就是晉國的災難。不讓他當政,他怎么有機會把怒火轉移到齊國呢?我提前退休,就是要成就他的怒火向齊國發(fā)泄,而不是讓他在國內制造事端,你們幾個要尊敬地對待他,低調低調。
士會的政治智慧確實深遠,他看到了郤克的怒氣是可以利用的力量,所以他主動把位置讓給郤克,同時也借此教育了自己的兒子,士燮在士會退休后自然進入六卿,士會這一退也是順勢平穩(wěn)完成了家族的權力交接。
郤克上任后的故事,我們晚點再說。晉國故事講了很久,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晉國政壇上最顯赫的趙氏家族好像突然就不見身影了?
趙氏家族的這段故事在歷史上很有名,屬于中國歷史的科普知識。
自古以來,稍微接觸歷史都會知道這個段子。
這就是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
古往今來的人們不斷地被故事中的公孫杵臼、程嬰所感動,痛恨屠岸賈的殘暴。 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這段歷史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描述。
大家耳熟能詳?shù)内w氏孤兒的故事里的人物在新的敘事里毫無蹤影。
事實上,關于趙氏孤兒的這段歷史,史學界一直有爭議。
因為史書上有兩段截然不同的描寫。
今天我們看到的趙氏孤兒故事來自于著名史學大家司馬遷的史記之趙世家
而另一個版本來自左傳
從我個人的觀點,我更傾向于左傳的描述
理由如下:
1. 左傳的成書時間更接近這段歷史。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是漢武帝時代的人,而左丘明則是戰(zhàn)國早期魯國的史官。
2. 左傳描述的這段歷史,其實司馬遷也知道。
在史記的晉世家和韓世家里,也描述了這段歷史,但描述的內容和左傳基本一致。
也就是說司馬遷對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的地方選擇了不同的描述
這是為什么呢?
史學家們的猜測是:司馬遷也搞不清哪個是真實的,索性都照錄進書里,讓后人去判別。
而司馬遷寫史記時,他采信的史料基本都是春秋各諸侯國的史官編纂的。
也就是說趙世家的內容,基本來自趙國史官編輯的歷史;韓世家則來自韓國,晉世家則來自晉國…… 那么從這里我們也能窺出一點蛛絲馬跡:趙國人寫自己祖先的歷史,自然要修飾修飾,而晉國和韓國寫別人的歷史可能就會相對客觀一些。。。
3. 也是最主觀的一個論點:我個人覺得,流傳在民間的趙氏孤兒的故事太過理想化,道德化,不太像人的真實行為,而左傳的描述則更加地接近人性。
是啊,一個人為了救別人的兒子,甘愿把自己的兒子給殺了,一個人在自殺前還能說出“君為其難,我為其易”之類的話,看起來怎么都不像真實的人。
下面,我們就沿著左傳的描述來展示趙氏家族的這段興衰。
前面講過,趙盾的兒子趙朔順利進入六卿,但因為年輕,卻沒法籠住自家的幾位叔叔。以至于在邲之戰(zhàn)中,趙家內部分歧凸顯。
更為可惜的是,趙朔的命數(shù)不長,邲之戰(zhàn)后不久,趙朔就去世了。
隨著趙朔的去世,趙家內部更加混亂,一件家中的大丑聞逐漸浮出水面……
趙朔死的時候,兒子趙武不滿十歲,這樣算起來,趙朔的老婆趙莊姬這時大概還不到三十歲就守了寡。
趙朔的叔叔趙嬰齊經常來趙朔家照顧孤兒寡母,時間一久,趙嬰齊和趙莊姬就互相看上了。 這種事情即使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紙張印刷的春秋時代也一樣傳的飛快,趙嬰齊與趙莊姬勾搭成奸的消息逐漸就傳了出去。
趙朔的另外兩個叔叔趙同、趙括受不了家族背上這樣的非議,想要流放弟弟趙嬰齊出京城,拆散這對亂倫鴛鴦。
這里有個背景要交代一下:趙氏與六卿之一的欒氏家族關系不好,本來趙朔想修復趙氏與各家的關系,但趙同、趙括堅持不合作,在趙朔死后,趙氏與欒氏的關系越來越差。
再加上趙同、趙括自覺身份高貴,政治資本雄厚,平時出入公堂招搖傲慢,比較招人厭惡。
此時六卿勢力天平已經在朝不利于趙家的方向悄悄轉變。
所以,在趙同、趙括要流放趙嬰齊時,趙嬰齊向兩位哥哥說:我們的盟友先氏已經被滅族,郤氏現(xiàn)在和欒氏打得火熱,沒有了我,你們倆搞不定欒氏,赦免我對家族又有什么壞處呢?
純粹從政治眼光來說,趙嬰齊絕對強過他的兩位哥哥。但趙同、趙括眼里的世界還是正義光明的。最后,兩位堅持道德標準,流放了趙嬰齊。
這一下正中趙氏政治對手的下懷。
趙氏的對手不簡單,趁勢又下了一步狠棋。
他們把趙莊姬拉入了自己的陣營。
要知道,這位趙莊姬的身份可不一般,她是晉景公的妹妹。 趙同、趙括流放趙嬰齊當然得罪了趙莊姬,于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大家都覺得已經風平浪靜的時候,趙莊姬找了個機會向哥哥報告:趙同、趙括計劃謀反。
晉景公依然覺得事出蹊蹺,就安排這時的正卿欒書去調查一下
而這位欒書正是趙家最大的政治對手
欒書哪會放過這個機會,他馬上召集幾大士卿“討論”方案。
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把趙氏干掉,每個家族都可以分一些好處,于是墻倒眾人推,趙氏謀反就在眾口一詞下做成了鐵案。
最后,諸卿是在晉景公的號召下,聯(lián)合攻打趙氏家族的駐地下宮,趙同、趙括被殺,趙氏大宗被滅,史稱下宮之難。
趙氏家族因此在晉國政壇銷聲匿跡。
誅滅趙氏家族,不僅僅是各大家族的勢力和利益所驅使,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晉景公想通過這一劇烈的事件重新奪回君主的權威,畢竟趙盾以來都是權臣執(zhí)政,晉國君主在政壇上的分量太輕了。
不過趙氏的那個旁支,邯鄲趙氏存留了下來,成為了后來動亂的種子。
回到正題:晉景公終于利用下宮之難重新樹立了君主的權威。
不過人心之中總有公正這桿秤,就在趙氏家破人亡的時候,反對的聲音也出來了。
有人直接跑到晉景公面前去勸諫不能讓趙氏滅族。 趙朔的兒子趙武因此留存了下來,成為后來趙氏復興的獨苗。
這個人叫韓厥,是未來三分晉國的韓氏的宗祖。
從這段我們可以知道,后世韓家和趙家的關系一直不錯。
史書中的韓厥以剛正不阿、不畏強權聞名。
而發(fā)掘出韓厥這個人才的正是趙盾。
趙盾提拔韓厥為晉軍的大司馬。
司在漢語里有掌控、管理的意思,所以司令、司馬等名稱,以至于今天的國家部門的一個層級稱之為司,都是管理崗位。
司馬的原意是管理馬的崗位。冷兵器時代,馬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所以司馬的崗位非常重要。
后來的漢武帝干脆把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命名為大司馬。
在此次之前,司馬的崗位主要是管理軍中行政后勤事務,相當于總后勤部+總裝備部+軍事法院。
韓厥的才能用在這里非常恰當,可見趙盾識人的能力。
而韓厥在這個崗位上第一次展示個人能力,居然就是針對趙盾的。
話說一次軍事訓練時,趙盾的司機(御戎)不按規(guī)則駕駛馬車,沖亂了軍陣。
這事在今天看起來,就類似于機關干部下現(xiàn)場,不按預先設置的參觀路線走,到處亂串一樣,只不過亂串的這個人背景比較特殊,是大老板的司機。
韓厥作為剛被任命不久的司馬,當即命人把老板的司機抓起來砍了頭。 事后大家都為韓厥捏把汗,不知道性格暴烈的趙盾會如何處置這個愣頭青。
沒想到趙盾得知此事后說:未來這個韓厥會成為晉國的一把手,讓他好好干吧。
在趙盾之后,郤缺、荀林父、士會、郤克等歷任正卿時代,韓厥都穩(wěn)坐中軍司馬的位置,成為晉國政壇的常青樹。
韓厥也沒有辜負趙盾的賞識。
在趙氏被諸卿合力滅族,利益被諸卿瓜分的時候,韓厥不惜與諸卿反目,堅持不出兵。
而且在事后,直言勸諫晉景公:以趙衰的功勛、以趙盾的忠誠,在晉國竟然沒有繼承他們爵位的后人,今后為國家做好事的人誰不害怕?
夏商周三代的賢明君王,他們的家族都能享受幾百年天賜的俸祿和爵位,難道他們的后代中就沒有邪惡的人?不是的,是他們依靠著先代的功德避免了禍患。《周書》說:不敢欺負鰥夫寡婦。
晉景公一生對韓厥都非常倚重,韓厥借助天命的勸諫也讓晉景公收起了誅滅趙氏的快感,回頭來思考整個晉國諸卿體系的平衡
晉景公的目的并不是在誅滅趙氏后又出來一個權臣來侵蝕晉國的王權,他要的是諸卿的勢力均衡。
最后,晉景公以親情為由,立外甥趙武為趙氏繼承人,恢復趙氏的封邑。 這位韓厥非常長壽,在晉國政壇馳騁了49年才退休,最后也果然不出趙盾所料坐上了正卿的位置,他在位期間,一邊致力于晉國的霸業(yè),一邊悉心照顧趙武家族,而且兩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后話。
晉景公誅趙氏之時,是晉國在春秋時代的低迷時期,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南方大國楚國的崛起。下一次,我們將暫停晉國的故事,把鏡頭轉到楚國,看看楚莊王時代的楚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