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讀蘇軾的詞,可以醫(yī)心;讀辛棄疾的詞,讓人奮發(fā);讀李清照的詞,可以感懷,總有一些人,繡口一吐,便點綴了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星河。i</p> <p>《李煜詞傳》以李后主流傳于世的詩詞作為切入點,通過三十余首最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于世的詩詞,用散文體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式,演繹其至情至性、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人生。</p> <p>浪淘沙</p><p>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p><p>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p> <p>此書以詞為經抒寫了南唐后主李煜跌宕起伏的一生,為讀者展現(xiàn)了李煜其人、其詞、其性、其情。李煜是南唐的亡國之君,一生掙扎于束縛與自由、赤子與權謀之間。該書直抵人物內心,用感性柔婉的筆調,呈現(xiàn)了后主早期輕靈婉約的憂傷、任情任性的奢縱,降宋后人間天上的詭異命運、滄海桑田的無常巨變。是集詞和人物生平于一體的傳記。</p> <p>宋詞是一杯清酒讀后感想</p><p>《宋詞是一杯清酒:李煜詞傳》內容簡介:千百年來,人們對李煜的印象,大多定格于他是一位文采出眾的“詞宗”:然而正史中的李煜,卻是一個平庸懦弱的末代君主。這位才華橫溢的庸君,只求亂世中舞文弄墨,最終逃不過一場斷腸的悲劇?!端卧~是一杯清酒:李煜詞傳》再現(xiàn)了這個集詞宗與君主、天才與庸才、成功與失敗于一身的人物全貌,運用細膩婉約的品評方式和語言,讓你既品了詞又賞了文,還了解了更多關于詞人的歷史。</p> <p>漁父</p><p>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p> <p>望江南</p><p>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滾輕塵,忙殺看花人!</p><p>又</p><p>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p><p>望江南</p><p>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p> <p>浣溪紗</p><p>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愿與身違。</p><p>待月池臺空逝水,蔭花樓閣謾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p> <p>長相思</p><p>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p><p>鞠花開,鞠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p> <p>浣溪沙</p><p>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p><p>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p> <p>李煜詞讀后感</p><p><br></p><p>李煜作為一位君王,在歷史上所留下的大多描述他喜好歌舞,政績上沒有什么貢獻;作為一位詩人,在詩壇上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句,為后世擴大了</p><p><br></p><p>詞的表現(xiàn)領域。</p><p><br></p><p>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為兩個時期。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 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薩蠻》,《相見歡》 他后期的詞由于生活的巨變,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柳永等所謂的“婉約”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 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p><p><br></p><p>,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 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后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莊,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fā),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后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后世尊稱他為“詞帝”。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其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shù)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保ā度碎g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靶亲蛞褂謻|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后世許多讀者的共鳴。當然,還有“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這樣偷情詩,也是十分著名的。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chuàng)性?!痘ㄩg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于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lt;/p><p><br></p><p>李煜前期詞與后期詞之比較</p><p><br></p><p><br></p><p>[摘要] 李煜的前期詞多描寫皇帝、宮廷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轉為懷舊傷今,抒發(fā)亡國之痛,囚徒之苦,多感傷之語,有動人的藝術力量。通過比較李煜前期詞與后期詞的藝術特色,肯定其美學價值和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p><p><br></p><p>[關鍵詞]昏君、柔靡綺麗、率真自然、感傷愁思</p><p><br></p><p>[正文]</p><p><br></p><p>后主李煜(公元937—978),是五代詞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詞人。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二十五歲接位,史稱南唐后主。李煌在位時,已是強敵壓境,朝不保夕。他對宋“屈節(jié)以圖存,修貢以結歡”,政治上庸懦無能,茍且偷安,直至被宋滅國,肉袒投降,作了俘虜,被囚居在宋都汴梁,當了俘虜后,他終日生活在悲哀苦痛之中,最后仍然被宋太宗趙光義用牽機藥毒死。李煜是一個怯弱無能的亡國之君,在文藝上卻是一個藝術修養(yǎng)頗高的多才多藝之人。他音樂、書法、繪畫、文章、詩、詞皆通,尤工于詞。</p><p><br></p><p>縱觀李煜詞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兩個階段,既以開寶八年(975)降宋為界分為前期和后期。下面將重點闡述李煜前期詞和后期詞的藝術特色和它們的不同之處。</p><p><br></p><p><br></p><p>一、柔靡綺麗而又率真自然</p><p><br></p><p>李煜前期詞多描寫皇帝、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格柔靡、綺麗。政治上的無能使他無心或者說無力處理政事,這使他能夠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注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上,并且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這些也就成了他早期詞的主要(也可以說是唯一)題材。</p><p><br></p><p>如: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p><p><br></p><p>這首詞寫一個女子在一個花好月暗的夜晚,偷偷地跑到自己的愛人身邊的情景,讀者很容易窺見其柔靡和綺麗的風格,但又不難體會到詞句的自然而率真,這與《花間集》有很大的不同:輕輕走過香階,襪兒貼這地面,繡花鞋兒提在手里。……我出來一次機會難得呀,要怎么溫存——隨你的便。這種躡手躡腳的動作、小心翼翼的神態(tài)和一次愛個夠的心理,極率真、傳神。</p><p><br></p><p>又如:《玉樓春》(晚妝初了明肌雪)寫出游宴樂及歸輦的過程,此極富貴,而結尾“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又極清雅。</p><p><br></p><p>再如: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表達了作者對遠離家鄉(xiāng)的親人無限懷念的感情,語句清新自然,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p><p><br></p><p>二、感傷愁思之作</p><p><br></p><p>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滅,李后主從有國之君以下子淪為階下囚,這使他從身體到心靈從生活到思想都有巨大變化。他終日以淚洗面,一景一物,觸目生悲,所以后期詞轉為懷舊傷今,抒發(fā)亡國之痛,囚徒之苦,多感傷之語,有動人的藝術力量。他的詞開始白若花間派的桎梏,感情更趨向真實,形象更鮮明,語言樸素、洗練,意境深沉,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對后世特別是宋代詞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p><p><br></p><p>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相見歡》)</p><p><br></p><p>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愁。有很多人認為這首詞是李煜早年之作,但看其感傷愁思的基調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降宋之后的作品。詩詞中寫到離愁,往往借助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化抽象為具體,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別離》:“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或寫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柞猛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 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仗,緣愁似個長”。而這首詞則是寫愁之味:“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蹦敲吹降资呛巫涛赌??詞中并未點名,而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這種獨特而真切的感覺,可謂是味在咸酸之外,但卻根植于人們的內心,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共鳴。“剪不斷,理還亂”,是以絲喻愁。各種感情思緒纏繞在一起,使詞人無法用正常的思維審視人間萬物,只能任憑一股離愁別緒來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動,所以才“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恰當?shù)乇磉_了這種一時間莫可名狀的惆悵迷惘之感。</p><p><br></p><p>又如: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p><p><br></p><p>雨聲驚夢,曉寒襲人,夢里片時歡聚,醒后倍感身寄異地的冷落,想到家山萬里,家國何在,夢中人今世難重見,往日的歡樂,如同落花流水,一去不返;今昔相比,真有天上人間之別了。這首詞用對比的手法來寫亡國后的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李煜歸宋后封為違命侯,實際上是被軟禁了,此后一蹶不振,“此中日夕只以淚洗面”。詞中以“夢里歡”烘托“身是客”,以“流水落花”比喻往日歡情,都有很強的感染力。而“別時容易見時難”一句,以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的人生體驗,能夠引起離別中的人的共鳴,這種共鳴足以引起人們心靈的強烈震蕩。</p><p><br></p><p>除了以上重點分析的兩首詞外,這個時期李煜還有很多傳世名作,如《破陣子》、《虞美人》等都是后世所盛傳不衰的。這些詞作都是后期囚禁生活時的作品,因此大都感傷、憂郁之作,其情其思,凄愴動人,此時他的詞作沖破“詞乃艷科”的蕃籬,把詞從花間派鏤金錯采、蓄意雕琢、陳腐綺靡的風氣中解放出來,開一代詞風,使詞取得了與詩同時并存、同時發(fā)展的地位,因此也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p><p><br></p><p><br></p><p>李煜的前期詞和后期詞的變化是和他的政治遭遇和生活狀況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前期荒淫無道的宮廷生活使他的詞顯得柔靡綺麗;后期的卑躬屈膝、寄人籬下的亡國之君的軟禁生活使他能夠透過世俗看到宇宙人生的深遠意境,而后從心底萌發(fā)了對人生的無奈與感嘆,那些無奈和感嘆記錄著他的歡樂,傾訴著他的悲哀,是最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p><p><br></p><p>盡管前期詞和后期詞有較大差別,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傾注在詞作當中的率真自然的感情。他的詞不加雕琢,寫得非常真實、具體、率直.他善于捕捉容易被人感受和聯(lián)想的事物特征,運用形象的比喻和優(yōu)美的詞匯,來勾勒有聲有色的畫面。他的詞所抒發(fā)的喜怒哀樂、離愁別緒等思想感情帶有很大的普遍性, 他以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抒發(fā)本人強烈的人生感受,使詞的意境更深遠,整體氣勢更闊大,從而使作品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這也是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最關鍵原因。</p><p><br></p><p><br></p> <p>《虞美人》</p><p>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p><p>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p><p>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p><p>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p>虞美人讀后感(一)</p><p><br></p><p>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我覺得這愁愁得美。因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說:我無暇去責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總藝術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著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剡^來看,我們怎能看到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p><p><br></p><p>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fā)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的廣度?!皢柧苡袔锥喑睿∈且唤核驏|流?!?寫的最好……</p><p><br></p><p>虞美人讀后感(二)</p><p><br></p><p>聽著鄧麗君前輩的演唱,再來品讀《虞美人》,心中竟不太平。慢慢地,一滴淚滑下臉頰,模糊了視線。</p><p><br></p><p>一代風流才子,卻被命運推上了帝王的寶座。他無心理政,在位期間,無所建樹,因而被冠上“昏庸無能”的罪名。然而,我卻想要為他鳴不平。的確,他不比漢武帝的氣吞萬里,沒有劉備的濟世情懷,不敵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但他擁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所缺乏的橫溢才華!</p><p><br></p><p>李煜,一個錯位的人生,寫就一段千古悲情。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若不是命運弄人,他又怎會年僅42歲就草草地絕了筆?他留給我們的,是政客用鄙夷的嘴角吐出的“亡國之君”“昏庸無能”的不屑,是文人用心品讀出的無盡悲涼,更是一個集風流倜儻天才卓絕于一身的“詞中帝王”的曠世才情。他,該更羨慕那平平淡淡的文人吧?遠離了人世紛繁,遠離了國事困擾,遠離了勾心斗角,遠離了腥風血雨,獨自守著一份寧靜,泛舟湖上,吟詩作對。乘著清風,伴著明月,踏著花香,唱出人生的醉意與愜意。這,該正是他所向往的吧?多少個夜晚,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啊,何時才能去到?多少個白晝,那個心生煩厭的寶座啊,何時才能遠離?</p> <p><<百家講壇>>趙曉嵐教授對李煜的評價:</p><p>在佛經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佛祖的前身之一,尸毗王在修行的時候,一只鴿子為了逃避鷹的追逐,飛到他的腋下請求保護??墒曲椪f,我也是一條生命啊,你救了它,我就得餓死。怎么辦呢?尸毗王說,我割自己的肉喂你吧。鷹說,那好,可你割的肉必須和鴿子的重量相等。尸毗王答應了,可他沒料到,他割盡了身上的肉還是抵不上一只鴿子的重量。于是,他竭盡全力將自己整個人壓上了那個天平。這一下子,大地震動,天女散花,芳香滿路,而將死的他也重新獲得了生命。原來,這是天神為了試探他行善的誠心,而特意設的一個局。</p><p>李煜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于這個故事肯定也相當熟悉??伤麤]想到,命運其實也為他設了一個局,它讓這個有著孩子般純真心靈的人去品嘗亡國的巨大痛苦,最后用極端殘忍的方式奪走了它的生命。這就像佛祖的前身在用自己一塊塊鮮血淋漓的肉去喂命運派來的那只饑餓的鷹,最后還押上了整個生命。但所有的這些痛苦又都成了李煜的藝術養(yǎng)料,成了他詞藝術魅力的源泉,也讓他在詞的世界里獲得了新的生命。</p><p>西方有個哲學家,叫尼采的說過,一切文學作品中,我最愛那些用鮮血寫成的。王國維在指出李煜的詞是用鮮血寫成的同時,還進一步地說他: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意思就是說,李煜詞中表現(xiàn)的這些痛苦,從本質上來說,已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痛苦,而是像佛祖和基督所感受的那樣,是全人類共有的痛苦。因此,當他用自己痛苦的生命,用自己淋漓的鮮血來寫詞的時候,他的詞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贏得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人的贊美和喜愛。</p><p>有人說,李煜的詞是詞中的極品,一字一珠。有人說,李煜的詞就像王昭君和西施那樣的大美女,雖然沒有打扮、沒有包裝,但一樣是萬人迷。還有人把他和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擺在一起說,“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認為他們分別是男女詞人中寫成最內行,最有本來面貌的杰出詞人。</p><p>還有一個評論家,大概是對這兩個詞人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無話可說了,干脆制造點噱頭,就說,“后主易安,直是詞中之妖,恨二李不相遇”。意思是說,李煜和李清照這兩個人,簡直就是詞這個世界里的妖精,他們兩個人不能碰面,真是太令人遺憾了。這一男一女兩個詞中之妖,如果碰面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這就確實令人遐想了。不過,我們還是把這個遐想留給編小說的文學家吧。</p><p>在所有的評論中,我認為最能夠給李煜一一些安慰的是這么兩條。一條是明末清初一個叫沈謙的人說的,他說:李后主拙于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意思是李煜治理國家不行,但是在詞的世界里仍然保持著一個帝王的地位。而晚清的著名學者王鵬運更是直接贊美李煜是: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p><p>我們看,命運讓李煜在現(xiàn)實世界里失去尊嚴、失去皇冠、失去國土,又全部在詞的世界里還給了他。命運讓他在現(xiàn)實世界里流淚、流血,付出生命,又讓他用這淚,這血,這生命鑄成了一座藝術的豐碑。在千年之下,仍然讓我們感動,讓我們尊敬,讓我們仰望。這也就是文學批評史上一再提到的:“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和“詩窮而后工、憤怒出詩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李煜沒有亡國的經歷和感受,那么他雖然也可以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詞人,但是他絕不可能戴上“詞帝”這種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p><p>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p><p>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云:“后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書見聞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惜無書畫傳世于后。</p> <p>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為兩個時期。</p><p>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p><p>如《菩薩蠻》:</p><p>花明月暗籠輕霧,今朝好向郎邊去。刬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p><p>還有一類是在宋朝的壓力下感受到無力擺脫的命運時所流露的沉重哀愁,</p><p>如《相見歡》:</p><p>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p><p>他后期的詞由于生活的巨變,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的了。</p><p>如《虞美人》:</p><p>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p>《浪淘沙令》:</p><p>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p><p>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溫、韋,抑后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莊,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fā),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p><p>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后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后世尊稱他為“詞圣”。</p><p>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xiàn)在:</p><p>①擴大了詞的表現(xiàn)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shù)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保ā度碎g詞話》)</p><p>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靶亲蛞褂謻|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后世許多讀者的共鳴。</p><p>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p><p>④在風格上有獨創(chuàng)性?!痘ㄩg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于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保ā稖O水亭雜說》)</p> <p>李煜本有集,已失傳?,F(xiàn)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p><p>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xiàn)能見到的有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后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shù)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匯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跡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p> <p>對于李煜的作品評價,首推當然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的“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詞為士大夫之詞?!?lt;/p><p>王國維先生對于李煜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他高度肯定了李煜詞作眼界始大,變伶工詞為士大夫詞的開創(chuàng)性。他認為詞發(fā)展到李煜,題材內容擴大了、詞的意韻加深了。這“眼界始大”專指李煜降宋后的詞作。這些作品一改前期綺麗柔糜,幽雅浪漫,柔媚婉約的風格,而變得沉厚豪放,悲壯蒼涼。他在詞中直接傾瀉自己的家國淪亡之苦痛,而非男女惜別之心痛,這使得他的詞較之晚唐五代其他詞人之作,眼界更寬廣,不再僅僅的局限于花前月下這類的庸俗題材。自從李煜擺脫了花間派“剪紅刻翠”的傳統(tǒng)風格后,詞開始在某種程度上變?yōu)榭梢詮亩喾矫媸鰬蜒灾镜男略婓w。李煜的詞作在創(chuàng)意上的變革對后來豪放派以及婉約派詞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南唐的滅亡,敲碎了李煜的美夢。亡國之后,李煜的詞風大變,生活的大起大落,使他從醉生夢死、輕歌曼舞的生活中清醒過來。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他無能為力。只能把這種難言的苦楚傾瀉在他的詞中。這時期他的詞往往寫盡眼前窮愁凄涼之境地,憶往昔繁華之生活,通過今昔的對比,抒發(fā)自己的家國淪亡之苦。如果我們仔細讀李煜亡國后這一時期的詞,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用白描的手法準確而又深刻的表達自己的悲痛心緒。這也就改變了晚唐五代以來詞人喜歡借婦人形象的描繪,委婉流露或表達自己心情的手法。李煜后期詞感慨很深,他作品中反映出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既哀婉凄厲又曠闊深邃,這就在王國維所說的意境上更上一層。李煜很善于將某些具體的感情做深入的概括,從而使之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人生體驗,令不同時代和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從中受到觸動和感染。李煜后期詞不僅僅以沉痛的心情抒發(fā)自己的悲慨,更可貴的是 ,他往往能夠透過一己之悲慨,進而上升對人類共有情感本質的探索,從而是使得其所抒發(fā)的情感具有深廣的涵蓋性和包容性,他用他帶著苦難氣息的作品為世人營造了一個極為濃厚的悲劇氣氛。中國人至古而來“尚悲”, 李煜“以悲為美”構成了他后期詞作審美意識的關鍵,提高了他詞的審美意義,也獲得了后世無數(shù)人的共鳴。</p><p>至于李煜詞的寫作風格,一般以“神秀”和“粗服亂頭”為評價。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說:“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敝軡J為李煜在詞句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莊,以他們三人的作品來看,李煜確實不愛刻意修辭,他更加傾向于天然的詞藻,作品融情于景,渾然天成,不拘于描寫事物,抒情洋洋灑灑,他任用筆下的意象,隨著心情的起伏而隨意成文,意味悠長而回味無窮。這正是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的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神秀"是一種藝術精神,讀李煜的詞,固然可以品嘗其中靈秀的句子,更重要的卻是領略其間幽雅的意境,它是一種藝術態(tài)度,是人性自在的光華。在欣賞李煜詞時,我們知道那決非單憑雕琢、勾勒、點染等技巧就可以達到的,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沒有超人的領悟力和對人生的深刻認識,是無法做到的。</p><p>從李煜的文字來看,帝王命是他最大的悲哀,然而,不成帝王,那么他的詩詞,尤其是后期的詩詞恐怕難以成就,這兩者糾纏相生,還是王國維先生總結得好:"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短處,亦即為詞人長處。"“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越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p><p>拈出"赤子之心"來評價李煜,王國維先生是第一人。從此,評價李煜才算有理念明確的依托。我們前面提出的問題也就有了答案。天性懦弱溫和的李煜,自幼長在深宮,在一種比較平和安逸的環(huán)境長大,加上他一直潛心于文學、藝術甚至佛教,這形成了他多愁善感、感情細膩敏銳的性格特點。他缺乏政治斗爭的心思,更沒有兼吞天下的野心,甚至成為了階下囚后還祈求可以與宋分而治之,不參與紛爭,最終被宋太宗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打碎了全部幻想。所以說,李煜有一顆不染纖塵的赤子之心,具有最純的真性情。這種性格對于一個文學家來說是可貴的,但對于一個帝王來說卻是可悲的。就是這種性格導致了他后半生的屈辱命運,由此看來,李煜閱世不多但感世未必不深。試想,他曾位居至尊,過著極其豪華奢侈的帝王生活,而金陵城陷后他帶領大臣子弟四十余人肉袒出降,甘當俘虜,隨宋兵北上,次年正月到達汴京后,白衣紗帽待罪于明德樓下,受封為違命侯。對于一個皇帝,還有比這更大的侮辱嗎?"笙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生活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朝來寒雨晚來風"的囚徒生活,李煜只有在悔恨與痛苦中度日如年。這種苦楚無從排遣,便只有寄托于寫詞了。他開始變得懷舊,"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捆輕塵,忙殺看花人"(《望江梅》)"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他開始愛做夢,"故國夢初斷,覺來雙淚垂"(《子夜歌》)"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寫到愁恨,已不再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婉轉纏綿,而是"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這不是片段的愁恨,而是無比深長、浩渺無邊的愁恨。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痛苦、有缺陷,這些常常讓我們悲傷、哀嘆甚至不能成眠。而李煜在此之余將它們寫了出來,寫得如此真實,如此平易,如此綿長,讓我們忘記了他是一個極不稱職的懦弱皇帝,只當他是一個普通人,當他是我們自己,我們與他一起共嘆息,同流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絕代才人,薄命君王",李煜兼有亡國之君與杰出詞人的雙重身份。</p><p>李煜是一位不幸的君王,因為他是一位天才的詞人。他的不幸遭遇又成全了他作為天才詞人的使命。讓他走向了自己的也是五代詞的藝術高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