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月16日我們來到盧氏縣雙龍灣鎮(zhèn)紅軍廣場,講解員訴說著紅軍的故事……</p> <p>1934年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盧氏縣皮皮嶺,2900余名將士在一名年輕貨郎的帶領下,沿著峽谷小道,經過四天三夜的艱難跋涉,突破敵軍布下的“鐵桶合圍”,勝利到達陜南,創(chuàng)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p> <p>1934年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豫西地區(qū)當時屬于盧氏轄區(qū)的欒川鎮(zhèn)叫河村,當時前有國民黨第60師3個團在朱陽關、五里川堵住入陜大道,后有國民黨追剿縱隊5個旅追兵,南北兩側也有國民黨重兵把守,按照蔣介石的計劃,在豫西盧氏群山中全殲紅二十五軍。在這危急時刻,軍領導派出去的手槍團在橫澗一帶找到了貨郎小販陳廷賢。據貨郎說,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入陜小道,盧氏城里也沒有敵人的正規(guī)部隊,可以從盧氏城南與洛河之間的小路插過去。在他的帶領下,紅二十五軍獨辟蹊徑,悄然沿著一條隱秘峽谷,經文峪姬家?guī)X到達香子坪,然后轉向西北方向,走出兩邊皆是懸崖陡壁的“一線天”通道,并在一處名叫“堆堆石”的崖壁寫下了留傳至今的“殺上前去”大字標語,傍晚到達文峪,繞道盧氏城南沿洛河南岸急行西進,分別在橫澗、磨溝口一帶宿營,到官坡稍作休整后于12月7日晚到達蘭草村,夜宿蘭草街、蘭東村,軍部駐扎在蘭草學校的關帝廟。</p> <p>12月8日一早,部隊擊潰豫陜邊界鐵鎖關的守關民團后順利進入陜南。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在陜西省洛南縣的庾家河(今屬丹鳳縣)召開常委會議,改中共鄂豫皖省委為鄂豫陜省委,決定在遠離國民黨統(tǒng)治中心的盧氏西南山、陜西商洛等鄂豫陜三省邊界地區(qū)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此后,部隊在鄂豫陜省委率領下,南下湖北鄖西,西攻陜西藍田,東返豫西盧氏,以大回旋的行動,掃除地方反動政權和民團武裝。之后,分兵豫陜邊打土豪、分田地,先后建立了中共鄂陜、豫陜兩個特委,成立了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和2個縣、13個區(qū)的蘇維埃政權,發(fā)展地方武裝2000余人,先后建立4塊革命根據地,其中,豫陜邊革命根據地的豫是指盧氏。</p> <p>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創(chuàng)建了鄂豫陜根據地,軍部駐地在今盧氏縣官坡鎮(zhèn)蘭草村。</p><p>據當年的紅二十五軍戰(zhàn)士、第十四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華清回憶,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由紅二十五軍在盧氏開始唱起來的。</p> <p>紅二十五軍在官坡期間,發(fā)生了一名戰(zhàn)士無意中拿走群眾一雙草鞋的事件。此事發(fā)生后,紅二十五軍開展了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紀律整訓活動。軍政治部秘書長程坦根據軍主要領導指示,在宣傳科長劉華清幫助下,將自己在鄂東北道時教唱過的《紅色軍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詞進行了改寫,并命名為《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由此成為紅二十五軍軍歌,開始在部隊廣泛傳唱。</p><p>紅二十五軍與中央紅軍在陜北會合后,程坦又根據中央紅軍的《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布告》,對歌詞再次修改,這首歌曲從此紅遍全國。</p> <p>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位于盧氏縣官坡鎮(zhèn)蘭草紅軍小學內,當年是紅二十五軍領導人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辦公和居住的地方。現存軍部會議室、軍首長住室等。</p><p>走進紀念館,當年紅軍從豫入陜時,程子華、徐海東、吳煥先等軍領導辦公居住的地方尤其引人注目,展室內的27塊展板,300余件展物,詳細介紹了紅二十五軍誕生、發(fā)展和長征等重要歷史過程,以及輾轉盧氏等地的艱辛歷程……</p> <p>紅二十五軍不僅是大別山精神的傳承者,而且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弘揚者之一。盧氏的一山一水都銘刻著紅二十五軍英勇頑強、克敵制勝的豐功偉績。今天我們重走長征路,就是要發(fā)揚偉大的長征精神,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p> <p>走一段紅軍路、 唱一首紅歌、吃一頓紅軍餐 、 聽一段紅軍故事 、受一次黨性教育…設身處地的感受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發(fā)生的故事、感受長征精神,前行路上我們應當牢記,紅色基因是我們信仰的基石和前行的動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