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這個真相,實(shí)在讓人心寒</b></p><p><br></p><p>真相終于出來了。</p><p><br></p><p>7月7日發(fā)生在貴州安順的公交墜湖事件中,共有37人不幸落水,其中就有21人,永遠(yuǎn)離開了這個世界。</p><p><br></p><p>21條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37人的人生從此改寫,幾十個家庭為此以淚洗面,更有無數(shù)國人的心,都被這場悲劇揪得緊緊的。</p><p><br></p><p>相信很多人在悲痛之余,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p><p><br></p><p>為什么公交會突然墜湖?當(dāng)時車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場悲劇到底能不能避免?</p><p><br></p><p>昨天傍晚,當(dāng)?shù)鼐桨l(fā)布了通報,這件事的真相也終于水落石出:</p><p><br></p> <p>公交司機(jī)由于拆遷問題心生不滿,蓄意報復(fù)社會,竟然故意駕車沖進(jìn)湖里,把一車子的乘客也拖入了無底的深淵。</p><p><br></p> <p>這一車子的乘客里,有稚氣未脫的學(xué)生,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13歲,還有人正要參加當(dāng)天的高考。</p><p><br></p><p>有69歲的老人,辛辛苦苦操勞了一輩子,卻不想遭此橫禍;</p><p><br></p><p>還有不少40多歲的中年人,他們都是家里的頂梁柱,一旦他們倒下了,一個家庭也就支離破碎了。</p><p><br></p><p>肇事司機(jī)為泄一時之憤,不僅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更讓這些無辜的人也陷入絕境。</p><p><br></p><p>可是在網(wǎng)上,我們卻看到了這樣的聲音:“肇事司機(jī)也有很多難處和苦衷,年過半百,卻家庭破裂、一事無成,也是個可憐人?!?lt;/p><p><br></p><p>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生活艱難”就成了某些人作惡的擋箭牌。</p><p><br></p><p>似乎只要犯罪者有一個悲慘的過去,一切就是情有可原的。</p><p><br></p><p>無論肇事司機(jī)之前經(jīng)歷過什么,我們都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p><p><br></p><p><b>犯罪就是犯罪,無論什么理由,都改變不了這一事件的本質(zhì),更挽回不了無辜者的性命。</b></p><p><br></p><p><b>當(dāng)一個人對別人的生命完全漠視,當(dāng)一個人的心中已被惡念填滿,他就再也不值得任何的同情和開脫。</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生活不易,不是傷害別人的理由</b></p><p><br></p><p>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發(fā)生在高考考場的一件事:</p><p><br></p><p>在河南某考場,上午的考試結(jié)束前幾分鐘,有個女生突然心態(tài)崩潰,連撕了兩位同學(xué)的答題卡。</p> <p>事后別人問女生為什么要這么做,她的理由僅僅是:自己沒考好,壓力大,需要發(fā)泄。</p><p><br></p><p>這樣輕描淡寫的理由,卻讓人看得觸目驚心。</p><p><br></p><p>如果不是考點(diǎn)給了另外兩個同學(xué)重新謄寫答題卡的機(jī)會,那么這兩個無辜的同學(xué),很可能就得重來一年,三年心血,就會毀于一旦。</p><p><br></p><p>十幾年的苦讀,只為在高考這兩天一決勝負(fù)。這其中的艱辛和汗水,那個女生不會不了解。</p><p><br></p><p>但她依然為了一己之私,強(qiáng)行把別人拖下水:“自己考得不好,別人也別想考好;自己過得不好,別人也別想過好。”</p><p><br></p><p>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tài),實(shí)際上是在潛意識里把自己當(dāng)成了“受害者”,把別人當(dāng)成了“加害者”:</p><p><br></p><p>我過得不好,是因為世界對我不公,別人都對我不好。因為世界對我不公,所以我只能出來傷害別人、報復(fù)社會。</p><p><br></p><p><b>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看似是生活所迫,實(shí)則是骨子里的冷漠和自私。</b></p><p><br></p><p>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自怨自艾,卻對別人的遭遇視若無睹。</p><p><br></p><p>他們習(xí)慣性地把一切責(zé)任推給別人,甚至把自己的憤怒和怨恨發(fā)泄到別人身上。</p><p><br></p><p>魯迅先生曾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qiáng)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lt;/p><p><br></p><p><b>因為自己過得不如意,就肆意傷害別人的人,不是勇敢,而是懦弱;不是可憐,而是可惡。</b></p><p><br></p><p>請記住,生活再艱難,也不是傷害別人的理由,更不是奪去他人生命的理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人生實(shí)苦,但總有人保持善良</b></p><p><br></p><p>電影《寄生蟲》里有一個情節(jié):</p><p><br></p><p>孩子對母親說:“女主人真是又有錢又善良。”</p><p>母親卻說:“不是因為善良才有錢,而是因為有錢才善良。如果我有錢,我會比她更善良?!?lt;/p><p><br></p><p>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善良是有錢人才做的事,如果自己都過得不好,為什么還要對別人善良?</p><p><br></p><p><br></p><p><b>真正的善良,從不是茶余飯后的消遣,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光芒。</b></p><p><br></p><p>內(nèi)心陰暗的人,遇到一點(diǎn)事就怨天尤人,損人而不利已;</p><p><br></p><p>內(nèi)心光明的人,即使自己再難,也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反而會盡自己的力量溫暖別人。</p><p><br></p><p><b>那些能在困境中依然不忘初心,能在生活的淤泥中開出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qiáng)者。</b></p><p><br></p><p>“杭州縱火案”的林生斌先生,在遭受了妻子和三個孩子遇難的巨大打擊后,沒有一蹶不振,依然不忘幫助他人。</p><p><br></p><p>2017年四川地震期間,他給災(zāi)區(qū)捐了2000件衣服;</p><p><br></p><p>2019年,他親自給一個山區(qū)小學(xué)的孩子們做校服;</p><p><br></p><p>今年疫情期間,他又悄悄地給杭州紅十字會捐了5000個口罩。</p><p><br></p> <p>“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張桂梅,少年喪母,中年喪夫,一生無子。她自己也曾身患重病,命懸一線。</p><p><br></p><p>但她毅然留在云南山區(qū)開辦學(xué)校,讓窮人家的孩子也有了走出大山的機(jī)會。</p><p><br></p><p>在她的嘔心瀝血下,1645個大山里的女孩,從華坪女高走進(jìn)大學(xué),有的甚至考到了浙大、武大、廈大、川大等著名學(xué)府。</p> <p>每個人的生活里,都有著不為他人所知的苦;每個人也難免會有灰心喪氣、生無可戀的時候。</p><p><br></p><p><b>但再苦再累,都不要忘了做人的底線,和善良的初心。</b></p><p><br></p><p>人生實(shí)苦,不是作惡的借口。生活的苦難,掩蓋不了人性的光彩。</p><p><br></p><p>一個充滿戾氣的人,只會讓生活越變越糟;只有一顆善良的心,才是化解人生之苦的良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生而為人,請務(wù)必善良</b></p><p><br></p><p>《三字經(jīng)》有言:“人之初,性本善?!?lt;/p><p><br></p><p><b>善良,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標(biāo)簽,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biāo)志。</b></p><p><br></p><p>真正的善良,無關(guān)貧窮富有,無關(guān)順境逆境。</p><p><br></p><p>富有時,不要嘲笑別人;貧窮時,不要嫉妒別人。</p><p><br></p><p>順境中,記得幫助別人;逆境中,不要傷害別人。</p><p><br></p> <p><b>無論生活多難,都請保持樂觀;就算心里再慌,都請保持善良。</b></p><p><br></p><p>你對生活和顏悅色,生活才會對你溫柔以待;你對生活橫眉怒目,生活一定會讓你痛不欲生。</p><p><br></p><p>最后,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p><p><br></p><p>愿世界少一點(diǎn)戾氣,多一點(diǎn)善意;</p><p><br></p><p>也愿我們都能從自身做起,成為一個眼里有光,心里有愛,骨子里有善良的人。</p><p><br></p><p>共勉。</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voN0jWaVww1XfKgNx-EWA"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