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義烏三溪者,乃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華溪虞天民、現(xiàn)代黃山溪陳無咎。杏林三賢,不惟懸壺濟世,醫(yī)德可風,救死扶傷;又善燭幽探微,著書立說,獨樹一幟,堪為后世醫(yī)學界之楷模。秉承“傳承三溪,濟世養(yǎng)生”的宗旨,故名曰:三溪堂。</p> <p> 炎炎夏日也阻擋不了同學們對中醫(yī)文化探訪步伐。走進三溪堂,副院長丁奎爺爺?shù)臒崆榈亟哟送瑢W們,大廳的墻上有一幅由黃銅制作的浮雕畫猶為顯眼,丁爺爺指著右上角的字讓同學們辯認,有同學大聲讀著:“岐黃之光。”丁爺爺說是的,這是一個典故,講的就是岐伯與黃帝創(chuàng)立的岐黃文化。</p> <p> 隨后丁爺爺帶領著同學們來到了中廳,中廳三位銅人像分別是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華溪虞摶和現(xiàn)優(yōu)黃山溪陳無咎。丁爺爺一邊講解朱丹溪中醫(yī)的創(chuàng)始之路,一邊告訴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一味地抄襲或模仿,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p> <p> 三溪堂的地下室藏著一個中醫(yī)藥博物館,為了迎接同學們的尋訪,丁爺爺安排工作人員打開了大門,并派出一名大姐姐陪同并講解,同學們也是拿出了筆記記錄。</p> <p> 大藥盤、中醫(yī)醫(yī)書、銅碾、煎藥壺、量勺……</p> <p> 中醫(yī)藥方,中華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綿綿。</p> <p> 三溪堂博物館門口掛著四幅對聯(lián),內容為朱丹溪的藥名詩《牡丹亭》,這首詩共有128個字,包含了24味中藥,妙趣橫生地描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p> <p> 膏方既有內服也有外用的。</p> <p> 博物館的種類繁多,讓人大開眼界。小銅人印象最深刻,通過大姐姐的介紹,我們知道了人體一共有362個穴位,剛好這段時期是三伏天,可以嘗試貼三伏貼,三伏貼是一種膏藥,也是一種傳統(tǒng)中醫(yī)的治療法、預防醫(yī)學手段。三伏貼療結合了針灸、經(jīng)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經(jīng)由中藥對穴位產(chǎn)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p> <p> 參觀完博物館,丁爺爺邀請了竇占江爺爺為同學舉辦了座談會,在這里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關于中藥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向竇爺爺請教。</p><p> “竇爺爺,為什么中藥這么苦?好難喝呀!”</p><p> “為什么很多器皿都是用銅做的呀!”</p><p> “您為什么選擇做中醫(yī)?”</p><p> “砒霜有毒,為什么中藥里還敢用砒霜入藥?”</p><p> “博物館里為什么有化石,和中醫(yī)又有什么關系?”</p><p> “中醫(yī)里的草藥這么多,您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p><p> “您在治療過程中,遇到最難過的事是什么?”</p><p> “您是怎么堅持下來的,您熱愛這份工作嗎?”</p><p> 竇爺爺笑著解答了同學們所提問的問題,并夸獎同學們提的問題非常好,并告訴同學們做一行要愛一行,要堅持并學會分享,不可半途而廢,學習中也是一樣,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激勵我們成長,最后竇爺爺還對同學們寄予了厚望。</p><p><br></p> <p> 竇爺爺?shù)募恼Z。</p> <p> 活動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非常感謝三溪堂的丁爺爺、竇爺爺及工作人員,給同學們上了一節(jié)形象生動的中醫(yī)課。中醫(yī)不僅關注果,而且更關注因,不僅關注人的身體和疾病,疾病而且全方面關注天地人的和諧。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是人們關愛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東方智慧,也是人們治療疾病瘟疫的秘典。</p> <p> 此次參加活的小隊員分別是:陳奕翔、方鶯霏、樓杉瑩、趙志謙、陳玥、邱子鈺、蔡宜軒、史若丁、李云昊、王余馨、張瑞、張翔銘、張翔銘妹妹。</p><p> 圖片:陳奕翔媽媽、史若丁媽媽、趙志謙媽媽、張翔銘爸爸、方鶯霏媽媽。</p><p> 文字編輯:李云昊媽媽</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