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p><p>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p> <p>黃鸝;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體羽鮮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p><p>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在水平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產(chǎn)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于孵化期。常見如黑枕黃鸝,在中國為夏候鳥。</p> <p class="ql-block">動物都有靈性,能遠遠感應到父母的到來。</p> <p>黃鸝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艷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膽小,不易見于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于溫暖地區(qū),于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棲樹時體姿水平,羽色艷麗,鳴聲悅耳而多變。飛行姿態(tài)呈直線型。</p> <p>喂雛這一星期,正值梅雨季節(jié),無論狂風驟雨,我每天四點起床,天還沒亮前就躲在這碉堡里靜靜守候,看著長大,等待驚喜。</p> <p>動物世界多姿多彩。每一只小動物都可愛,惹人喜歡。每一張照片都有它的不同及背后的故事。</p> <p>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時候,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里,</p> <p>鳥類育雛,雖沒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卻有著風雨兼程的執(zhí)著。更令人感動的是:請認真看下面的照片和文字。</p> <p>幼鳥的消化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全,其功能并不強大,無法將所吃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完全吸收掉。即幼鳥所拉出的糞便中,仍然含有大量的營養(yǎng)成分。而成鳥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強大,吃下幼鳥的糞便后,可以將其中的營養(yǎng)成分充分吸收,從而減少食物的浪費及減輕覓食壓力。</p><p>成鳥將幼鳥所產(chǎn)生的糞便吃掉,也可起到清潔窩巢作用,使窩巢保持在干燥,干凈,舒適的宜居狀態(tài)。</p> <p>勸君莫打三春鳥,雛在巢中盼母歸??戳松厦娴慕榻B,你對打鳥、毒鳥、吃野生動物有何感想?中國古代的這句詩并非僅僅出于“仁者之心”、“好生之德”,而是寓有保護鳥類資源的深刻含意。</p> <p>巢中最后一餐。</p> <p>見證了這對黃鸝從求偶,交配,筑巢,產(chǎn)卵,孵卵和育雛到幼鳥一只一只成功離巢的整個過程,特別是梅雨季節(jié)風吹雨淋,感嘆一切不容易。</p> <p>古代文學愛好者對黃鸝鳥贊美詩詞很多很多。</p> <p>宋代王安石《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p><p>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p><p>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p> <p>《滁州西澗》</p><p>唐代:韋應物</p><p>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p><p>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p> <p>蹦蹦跳跳走出鳥生第一步。</p> <p>美好的未來,請你在關(guān)注你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同時,也要關(guān)愛生靈,愛鳥護鳥,不要讓林木感到孤獨。</p> <p>本來想單獨介紹一下黃鸝鳥而已,這幾天剛剛看到上虞海涂也批準造機場了,心中五味雜陳??!接下來我把這幾年在上虞灘涂拍攝到的一部分鳥類與大家分享。</p> <p>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p> <p class="ql-block">上虞海涂濕地,屬于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的有10種:白鶴、遺鷗、白頭鶴、東方白鸛、白枕鶴、卷羽鵜鶘、黑嘴鷗、黑臉琵鷺、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屬于國家二類重點保護動物的有幾十種之多: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白枕鶴、東方白鸛、卷羽鵜鶘、黑臉琵鷺、白琵鷺、卷羽鵜鶘、鴛鴦、小天鵝、白額雁、白尾鷂、白腹鷂、普通鵟、紅隼、灰背隼、阿穆爾隼、游隼、鶚、黑耳鳶、黑翅鳶、雕鸮、草鸮、短耳鸮、小雅鵑等等珍稀鳥種。每年都有100多種數(shù)十萬只鳥類在此棲息、補充食物或者繁殖下一代。</p> <p>壽帶鳥:雄鳥有兩種色形,體長連尾羽約30厘米,中央兩根尾羽長達身體的四﹑五倍,形似綬帶,故名。雌鳥較雄鳥短小,每一種的雄鳥都有著非常長的兩條中央尾羽,像綬帶一樣。</p><p>性格比較活潑,以昆蟲和蜘蛛為主食,主要空中捕食正在飛行的昆蟲,食物中幾乎全為昆蟲,例如天蛾、松毛蟲及其幼蟲和卵等,是森林中非常好的消滅害蟲的能手。</p> <p>白頭鵯: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huán),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p><p>白頭鵯吃大量的農(nóng)林業(yè)害蟲,是農(nóng)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p> <p>鵲鴝:是孟加拉的國鳥。是中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qū)較為常見的一種留鳥。該種鳥類嗜吃昆蟲,且多為農(nóng)林業(yè)害蟲,在植物保護方面很有意義。另外該鳥善鳴、好斗,又易于飼養(yǎng),常被人作為籠養(yǎng)觀賞鳥。應控制獵取,保護資源。</p> <p>鵲鴝</p> <p>絲光椋鳥:在中國種群數(shù)量曾經(jīng)較為豐富,而且分布也較廣,在海南屬于候鳥,也有部分留鳥。絲光椋鳥常在農(nóng)田和村落等人類居住的區(qū)域活動和覓食,一方面易受農(nóng)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為捕捉,作為籠養(yǎng)觀賞鳥出售。正因如此,絲光椋鳥無論是分布區(qū)域還是種群數(shù)量,都已呈現(xiàn)明顯減少。</p> <p>烏鶇:是瑞典國鳥。主要以昆蟲為食, 也吃樟籽(食后將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益鳥。</p> <p>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每年寒冬11-12月,喜鵲便開始銜枝營巢。</p><p>喜鵲營巢,常歷時很久,從開始銜枝到初步建成巢的外形要兩個多月,加上內(nèi)部工程全部結(jié)束,約需時4個月左右。它的全部結(jié)構(gòu)非常復雜、精細。從外面看,整個鵲巢為直立的卵形,大型的高80厘米,橫圍直徑60厘米,一人難以合抱。巢側(cè)留一個圓洞,口徑正適合喜鵲的出入,巢頂很厚,達30厘米,枝條排列致密,驟雨下落,經(jīng)久不漏。內(nèi)部可見下面搭著一根粗如拇指的柳木橫梁,這是巢頂?shù)膱怨讨Ъ?。喜鵲能夠在巢上架梁蓋頂,以防風避雨。</p> <p>白腹姬鹟:昆蟲及幼蟲為食。繁殖于東北亞;冬季南遷至中國、馬來西亞島、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p> <p>黑臉琵鷺:(國家二級保護)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p><p>性沉著機警,人難于接近。常常悠閑地在海邊潮間帶、紅樹林以及咸淡水交匯的灘涂上覓食,飛行時姿態(tài)優(yōu)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jié)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并且它們的性情溫順,不太好斗,從不主動攻擊其他鳥類。</p><p>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后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p> <p>黑耳鳶:(國家二級保護)中型猛禽,體長65厘米左右。</p><p>主要以小鳥、鼠類、蛇、蛙、魚、野兔、蜥蜴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偶爾也吃家禽和腐尸。覓食主要通過敏銳的視覺,通常通過在空中盤旋來觀察和覓找食物,當發(fā)現(xiàn)地面獵物時,即迅速俯沖直下,撲向獵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飛至樹上或巖石上啄食。</p> <p>黃鹡鸰:喜歡停棲在河邊或河心石頭上,尾不停地上下擺動。飛行時兩翅一收一伸,呈波浪式前進行。常常邊飛邊叫,鳴聲“唧、唧”。</p><p>主要以昆蟲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時亦見在空中飛行捕食。食物種類主要有蟻、蚋、浮塵子以及昆蟲等。</p> <p>白腰草鷸:在中國東北為夏候鳥,浙江地區(qū)為旅鳥和冬候鳥。</p><p>多活動在水邊淺水處、沙灘、水田和沼澤地上。尤其喜歡肥沃多草的淺水田。常上下晃動尾,邊走邊覓食。遇有干擾亦少起飛,而是首先急走,遠離干擾者,然后到有草或亂石處隱蔽。若干擾者繼續(xù)靠近,則突然沖起,并伴隨著‘啾哩-啾哩’的鳴叫而飛,飛翔疾速。</p> <p>柳鶯:主要分布于我國中部及東部,泰國西北部、老撾北部、緬甸中部。是著名的益鳥,在控制園林害蟲方面有重要作用,應大力保護。</p> <p>大山雀:在中國各地均為留鳥,部分秋冬季在小范圍內(nèi)游蕩。</p><p>習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邊飛邊叫,除頻繁地在枝間跳躍覓食外,偶爾也飛到空中和下到地上捕捉昆蟲。繁殖期鳴聲尖銳多變,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鳴聲更為急促多變。</p> <p>樹鷚:在中國為夏候鳥或冬候鳥。每年4月初開始遷來東北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下旬開始南遷。</p><p>樹鷚是蝗蟲的天敵。</p> <p>黑尾塍鷸:中國主要為旅鳥。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島國家,往南到澳大利亞。春季遷經(jīng)我國的時間在3-4月,秋季在9-10月。</p><p>黑尾塍鷸冬季會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常在水邊泥地或沼澤濕地上邊走邊覓食,也不斷的將長長的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p> <p>白腹鶇:屬夏候鳥,旅鳥。在中國繁殖于東北,越冬于長江以南,就中國來說應是留鳥,但在中國東北則為夏候鳥,中國南方為冬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遷到東北繁殖,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p><p>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p> <p>小鴨子</p> <p>雕鸮:(國家二級保護)屬鳥類第一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轉(zhuǎn),以利攀緣。爪大而銳。耳孔周緣有明顯的耳狀簇羽,有助于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p><p>營巢于樹洞或巖隙中。全天可活動,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著地面飛行。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兔類、刺猬、狐貍、豪豬、野貓、鼬、昆蟲、蛙、雉雞以及其他鳥類,有時甚至會捕食狼。</p> <p>蒼鷹(國家二級保護)是森林中肉食性猛禽。視覺敏銳,善于飛翔。白天活動。很少在空中翱翔,多隱蔽在森林中樹枝間窺視獵物,并能加快飛行速度在樹林中追捕獵物,一旦發(fā)現(xiàn)森林中的鼠類、野兔、雉類、榛雞、鳩鴿類和其他中小形鳥類的獵物,則迅速俯沖,呈直線追擊,用利爪抓捕獵獲物。它的體重雖然比等中型猛禽要輕五分之一左右,但速度要快3倍以上,伸出爪子打擊獵物時的速度為每秒鐘22.5米,所以捕食的特點是猛、準、狠、快,具有較大的殺傷力,凡是力所能及的動物,都要猛撲上去,用一只腳上的利爪刺穿其胸膛,再用另一只腳上的利爪將其腹部剖開,先吃掉鮮嫩的心、肝、肺等內(nèi)臟部分,再將鮮血淋漓的尸體帶回棲息的樹上撕裂后啄食。</p> <p>白枕鶴(國家二級保護)主要以植物種子、草根、嫩葉、嫩芽、谷粒、魚、蛙、蜥蜴、蝌蚪、蝦、軟體動物和昆蟲等為食。邊走邊啄食。白天多數(shù)時間用于覓食,非常警覺,通常在啄食幾次后就抬頭觀望四周,一有驚擾,則立刻避開或飛走。起飛時先在地面快跑幾步,然后騰空而起,飛至一定高度時,頸和腳分別向前后伸直,兩翅扇動有力,飛行輕快。</p> <p>白枕鶴(國家二級保護)</p> <p>棕腹啄木鳥:是一種攀禽,它的腳趾兩前兩后,各趾都有銳爪,所以啄木鳥不僅能攀登樹木,有時還能繞著樹干旋轉(zhuǎn)著攀登。在攀登的過程中,啄木鳥用強直如鑿的嘴急速地叩木,使樹木發(fā)出“篤!篤!篤!”的聲音。如果發(fā)現(xiàn)樹干的某處有蟲,啄木鳥就緊緊地攀在樹上,用嘴將樹皮啄破,用細長先端有鉤的舌頭伸進去,將蟲鉤出來吃掉。</p><p>啄木鳥每天敲擊樹木約為1000次左右,啄木的速度極快,幾乎是音速的兩倍,這樣它的頭部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劇烈的震動,但它既不會得腦震蕩,也不會頭痛。原來在啄木鳥的頭上至少有三層防震裝置,它的頭骨結(jié)構(gòu)疏松而充滿空氣,頭骨的內(nèi)部還有一層堅韌的外腦膜,在外腦膜和腦髓之間有一條狹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體,減低了震波的流體傳動,起到了防震、消震的作用。</p> <p>鳳頭??:(國家二級保護)棲息于平原地帶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潛水能力強,以軟體動物、魚、甲殼類和水生植物等為食。繁殖期5~7月,在隱蔽條件好的蘆葦或蒲草中營巢,以蘆葦、水草為巢材,每窩產(chǎn)卵4~5枚。</p><p>繁殖期成對作精湛的求偶炫耀,兩相對視,身體高高挺起并同時點頭,有時嘴上還銜著植物。</p><p>為冬季候鳥。</p><p><br></p> <p>小天鵝:(國家二級保護)大型水禽,體重5~7千克,體長110~135厘米。全身潔白,嘴端黑色,嘴基黃色,外形和大天鵝非常相似,但體型明顯較大天鵝小,頸和嘴亦較大天鵝短。</p><p>兩性同色,雌體略小,成鳥全身羽毛白色,僅頭頂至枕部常略沾棕黃色。</p> <p>小天鵝</p> <p>黑翅長腳鷸: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遷來中國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離開北方繁殖地往南遷徙。非繁殖期也常集成較大的群。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覓食。</p><p>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p> <p>白額燕鷗在大陸為夏候鳥,春季于4-5月遷來,秋季于9-10月遷走。</p><p>振翼快速,常作徘徊飛行,潛水方式獨特,入水快,飛升也快。搜覓水中食物。當發(fā)現(xiàn)獵物時,則停于原位頻繁的鼓動兩翼,待找準機會后,立刻垂直下降到水面捕捉,或潛入水中追捕,直到捕到魚類后,才從水中垂直上升入空中。</p><p>以魚蝦、水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食。</p><p>有記錄遷徙時見于臺灣。每年春夏之交,它們成群結(jié)隊、越過重洋;夏天,它們在海濱濕地周邊繁衍生息、生兒育女;秋風吹起,它們拖家?guī)Э?,遠赴萬里之外。幾百上千年以來,白額燕鷗就是這樣,世世代代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間來來回回。</p> <p>白額燕鷗</p> <p>鴛鴦:(國家二級保護)最忠貞的愛情鳥之一,繁殖于山地森林中。4月下旬開始出現(xiàn)交配行為,一直持續(xù)到5月中旬。交配活動開始前雌雄雙雙游泳于水中,雄鴨頻頻向雌鴨曲頸點頭,浸嘴于水中,同時豎直頭部艷麗的冠羽,然后伸直頸部,頭不時地左右擺動,隨后雌雄并肩徐徐游泳于水面,并不時將嘴浸入水中,游過一段時間后,雌鴨疾速向前,雄鴨緊跟其后,同時不斷地翹起尾部,緊接著躍伏于雌鴨背上,用嘴銜著雌鴨的頭羽進行交尾。交尾時間每次約2秒鐘,可連續(xù)進行4-5次。交配后各自昂首展翅進行水浴和整理羽毛,然后上到岸上休息。</p> <p>銀鷗:野外鑒別:大型水鳥,體長55-73厘米。</p><p>食性:主要以魚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伴隨海上航行的船只,撿食從船上扔下的廢棄物品,也在陸地上啄食鼠類、蜥蜴、動物尸體,有時也偷食鳥卵和雛鳥。</p><p><br></p> <p>銀鷗</p> <p>環(huán)頸雉:又名野雞,繁殖期間雄鳥常發(fā)出‘咯-咯咯咯’的鳴叫,特別是清晨最為頻繁。叫聲清脆響亮,500米外即可能聽見。每次鳴叫后,多要扇動幾下翅膀。發(fā)情期間雄鳥各占據(jù)一定領(lǐng)域,并不時在自己領(lǐng)域內(nèi)鳴叫。如有別的雄雉侵入,則發(fā)生激烈的毆斗,直到趕走為止。</p><p>一雄多雌制,發(fā)情時雄鳥環(huán)在雌鳥旁,邊走邊叫,有時猛跑幾步,當接近雌鳥頭側(cè)時,則將靠近雌鳥一側(cè)的翅下垂,另一側(cè)向上伸,尾羽豎直,頭部冠羽豎起,為典型的側(cè)面型炫耀。</p> <p>白鷺:全身羽毛潔白如雪。以各種小魚、黃鱔、泥鰍、蛙、蝦、水蛭、蜻蜓幼蟲、螻蛄、蟋蟀、螞蟻、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常飛至離棲息地數(shù)里至數(shù)十里的水域岸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隨牛群活動或在附近草地上覓食,偶爾也見棲息于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蟲。</p> <p>火烈鳥:(首先申明,這火烈鳥照片2014年拍攝于上虞灘涂,當時發(fā)現(xiàn)時杭州、寧波、上海等許多攝影愛好者趕來拍攝,它在上虞海涂呆了一個月左右,是遷徙時迷路還是受傷掉隊補充能量還是前來偵察考查不得而知)。2009年12月,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公布了一批因氣候變化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名單:其中介紹火烈鳥是世界珍稀鳥類,由于全球濕地面積迅速縮減,火烈鳥的生存岌岌可危。</p> <p>綠鷺:性孤獨,常常獨棲于有濃密樹蔭的枝權(quán)或樹椿上。</p><p>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蛙、蟹、蝦、水生昆蟲和軟體動物。通常站在水邊等待過往魚類到來,然后從棲息的樹上扎入水中捕食,甚至在水面飛翔時也能扎到水中捕食。</p> <p>水雉</p> <p>水雉:俗稱水鳳凰,和青腳濱鷸一樣,一雌多雄制。雌鳥體型巨大,而雄鳥則較為弱小,體重約為雌鳥的一半左右。 有趣的是,每到繁殖季節(jié),雌鳥之間會為了占領(lǐng)交配領(lǐng)地而“大打出手”,勝利者將占據(jù)領(lǐng)地。隨后雄鳥會進入雌鳥領(lǐng)地向其求偶。一般情況下,雄鳥求偶的方式為“炫耀”,表現(xiàn)為“跳舞”和鳴叫。 更有趣的是,當領(lǐng)地內(nèi)的雄鳥達到一定數(shù)量時,為了讓自己的“男寵”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雌鳥還會對外“開疆擴土”,擴大“領(lǐng)地”面積。 在雌鳥眼中,“后宮”管理也很重要。在雌性水雉的領(lǐng)地里,每一只被“相中”的雄鳥都可以分到一塊地,用于筑巢、孵卵和哺育后代。是的,你沒看錯,所有這些“家務活”都由雄鳥承擔,而“女王”的職責是保衛(wèi)領(lǐng)地和產(chǎn)卵。 領(lǐng)地內(nèi)得到“女王”青睞的雄鳥會在茨實葉上筑巢,水雉的巢體結(jié)構(gòu)在鳥類中算是非常簡陋的,雄鳥用嘴叼一些水草放在茨實葉上,確保蛋不會落入水中即可。交配過后,雌鳥會在巢內(nèi)產(chǎn)下4枚鳥蛋,然后開啟一段新的“感情”,而雄鳥則留下來孵蛋。</p><p>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雌鳥可產(chǎn)卵10窩以上,分別由不同的雄鳥孵化,卵化期26天。</p> <p>彩鷸:白天常隱藏在草叢中,多在夜間和晨昏活動覓食。行走時尾上下?lián)u動,飛行時雙腿下懸如秧雞,能游泳和潛水。膽怯,受驚時先是隱伏不動,當人、畜走至跟前時,才不得已被迫突然飛起。主要以水蚯蚓、蝦、蟹、螺、昆蟲為食,也吃植物葉、芽、種子和谷物。由于沼澤地被開墾、環(huán)境污染及鳥卵被撿拾等原因,種群數(shù)量明顯下降。</p> <p>白頂溪鴝:繁殖期約在4-6月初,6-7月間有第二窩。巢通常筑在山間急流巖岸的裂縫中,偶爾也筑在水邊或離水較遠的樹干上。巢隱藏得很好。每窩通常產(chǎn)卵3-5枚,雙親共同育雛,平均3-5分鐘喂食一次,每天從早晨6時到晚9時,喂食時間長達15小時。</p> <p>白頂溪鴝:該鳥一般不太怕人,但當受驚時即快速起飛,順河川離水面高約1米左右飛去,飛行能力不強,飛不多遠就又落下,邊飛邊發(fā)出“唧”的叫聲,啄食小型昆蟲,大多為水生種類,并兼食少量盲蛛、軟體動物、野果和草籽等。</p> <p>紅尾水鴝: 留鳥。</p><p>多站立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公路旁巖壁上或電線上,停立時尾常不斷地上下擺動,間或還將尾散成扇狀,并左右來回擺動。當發(fā)現(xiàn)水面或地上有蟲子時,則急速飛去捕獵,取食后又飛回原處。有時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蟲。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如草莓、懸鉤子、馬桑和草子等。</p> <p>藍磯鶇:繁殖期間雄鳥常站在巢附近突出的巖石頂端或小樹頂枝上高聲鳴叫吸引雌鳥。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僅協(xié)助運送巢材。每窩產(chǎn)卵為4-6枚,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警戒,孵化期12-13天。</p> <p>北紅尾鴝</p><p>繁殖期4-7月,4月中下旬即見有求偶行為,雌雄紅尾鴝彼此相互追逐,或雄鳥站在樹枝或電話線上,不斷地對著棲于附近的雌鳥點頭翹尾地鳴叫,當雌鳥應聲飛至跟前時,雄鳥點頭翹尾得更厲害,而且兩翅半舉和下垂,腳亦不停地動著,雌鳥便起飛,雄鳥立刻追上,彼此一上一下追逐于低空。</p><p>北紅尾鴝有強烈的領(lǐng)域行為,在繁殖期間若有別的紅尾鴝和其他有威脅的鳥類進入巢區(qū),則雌雄紅尾鴝立刻飛至跟前鳴叫不已,并不時發(fā)出‘咕、咕、咕’的聲音,直到外來紅尾鴝和其他鳥類離開為止。</p> <p>短耳鸮:(國家二級)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和昆蟲,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p><p>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和獵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動,平時多棲息于地上或潛伏于草叢中,很少棲于樹上。飛行時不慌不忙,不高飛,多貼地面飛行。常在一陣鼓翼飛翔后又伴隨著一陣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繁殖期間常一邊飛翔一邊鳴叫,其聲似‘不-不-不-’,重復多次。</p><p><br></p> <p>鵜鶘</p> <p>鵜鶘:鵜鶘體型粗大,成年鵜鶘體長約1.7米左右,翅展可達3米,它的翅膀強壯有力,能夠把龐大的身軀輕易送上天空。體重可達13千克,是現(xiàn)存鳥類中個體最大者之一。嘴形寬大直長,長30多厘米。鵜鶘的繁殖生活也是很有趣的。配對后終生不換。雌鳥在選擇雄鳥時,還要進行一系列求偶動作。雄鳥在接近配偶時,常常揮翼起舞,并且不斷用嘴廝磨和梳理撫弄雌鳥羽毛,以討得伴侶的歡心。從此,便開始過儷影雙雙的共宿同飛的生活了。</p> <p>白鷺與夜鷺</p> <p>夜鷺:中型涉禽。夜出性,喜結(jié)群。</p><p>主要以魚、蛙、蝦、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于黃昏后從棲息地分散成小群出來,三三兩兩于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單獨佇立在水中樹樁或樹枝上等候獵物,眼睛緊緊地凝視著水中魚蝦。</p> <p>大葦鶯:性活躍,常單獨或成對地在草莖、蘆葦叢和灌叢之間跳躍、攀緣,極為警覺,不時地變換位置。繁殖期間常站在巢附近的蘆葦或小樹枝頂端鳴叫,鳴叫響亮刺耳而不連貫,喉音甚重,雜以尖厲高叫及低沉的呱呱聲。</p><p>食物主要以甲蟲、金花蟲、鞘翅目昆蟲幼蟲以及螞蟻、豆娘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蜘蛛、蝸牛等無脊椎動物和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也吃水生植物種子。</p> <p>黃葦鳽:黃葦鳽在中國除臺灣、廣東、海南島為留鳥外,其他全部為夏候鳥。</p><p>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顒佣嘣谇宄亢桶?,也在晚間和白天活動。常沿沼澤地蘆葦塘飛翔或在水邊淺水處慢步涉水覓食。性甚機警,遇有干擾,立刻佇立不動,向上伸長頭頸觀望。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p> <p>戴勝</p> <p>戴勝鳥:是以色列國鳥。繁殖期4-6月。有時亦見有雄鳥間的爭雌現(xiàn)象。雌鳥在一旁觀望,最后和勝者結(jié)合成對。在缺少樹洞的山腳農(nóng)田地區(qū),也在廢棄房屋墻壁洞和懸崖巖壁縫隙間營巢,甚至有在地上干樹枝堆下產(chǎn)卵的。</p><p>一年繁殖1窩,每窩產(chǎn)卵通常6-8枚,甚至有多到12枚的。雌鳥產(chǎn)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jīng)過親鳥26-29天的喂養(yǎng),雛鳥即可飛翔和離巢。由于雛鳥的糞便親鳥不處理,弄得巢很臟很臭,故戴勝又有‘臭姑姑’的俗名。</p> <p>斑頭鵂鹠(國家二級保護,俗稱貓頭鷹)為留鳥,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大多在白天活動和覓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捕捉小鳥和大型昆蟲,也在晚上活動。主要以蝗蟲、甲蟲、螳螂、蟬、蟋蟀、螞蟻、蜻蜓、毛蟲等各種昆蟲和幼蟲為食,也吃鼠類、小鳥、蚯蚓、蛙和蜥蜴等動物。鳴聲嘹亮,不同于其它鸮類,晨昏時發(fā)出快速的顫音,調(diào)降而音量增。另發(fā)出一種似犬叫的雙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在寧靜的夜晚,可傳到數(shù)里外。</p> <p>紅頸瓣蹼鷸(稀少)為海洋性鷸類。</p><p>喜成群,特別是遷徙和越冬期間,常集成大群,有時在喜歡的湖上,集群多達數(shù)萬只,甚致數(shù)十萬只。善游泳。幾乎總是見到在水面上游泳不息。由于下體羽毛厚密,不透水,其間充滿空氣,因此使它們能很好的飄浮在水面上,身體露出水面部分較多,常在淺水處水面不斷地旋轉(zhuǎn)打圈,捕食被激起的浮游生物和昆蟲。</p><p>紅頸瓣蹼鷸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為食。</p> <p>金眶鸻:是小型涉禽,秋季遷離中國東北繁殖地往南遷徙到達浙江境內(nèi)。?;顒釉谒吷碁┗蛏呈厣?,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并伴隨著一種單調(diào)而細弱的叫聲。主要吃鱗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蜘蛛、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p> <p>斑魚狗;繁殖期為3-7月。在繁殖季節(jié)會持續(xù)鳴叫,激烈捍衛(wèi)自己的巢和配偶 。休息時多棲息于水邊樹上,特別是枯樹和巖石上,或突出于水面的巖石和樹枝上。同時注視著水中動靜,一發(fā)現(xiàn)魚類,立即沖入水中捕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也啄食小型蛙類和少量水生植物。叫聲為尖厲的哨聲。</p> <p>鸕鶿: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潛水后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后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適于啄魚。鸕鶿不僅是捕魚的能手,古代還常常把它作為美滿婚姻的象征。結(jié)伴的鸕鶿,從營巢孵卵到哺育幼雛,它們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大家熟悉的《詩經(jīng)》中第一首詩:“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有的學者認為詩中的“雎鳩”就是鸕鶿。當然不管雎鳩是不是鸕鶿,鸕鶿之間的親密友好關(guān)系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p> <p>鸕鶿</p> <p>黑嘴鷗:全球性瀕危。種群數(shù)量稀少,僅在中國東部沿海有幾處繁殖地:據(jù)說,晚唐年間,著名詩人李商隱在他的花園中飼養(yǎng)了5種珍禽,其中之一是一種頭部和喙均為黑色,而在眼后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的黑嘴鷗。</p><p>然而,盡管從18世紀至今,有數(shù)以百計的記載、圖畫和詩文表明這種鷗禽曾經(jīng)頻繁出現(xiàn)在中國境內(nèi),到李商隱的故鄉(xiāng)及附近地區(qū)探尋這種鳥兒蛛絲馬跡的鳥類學家卻一再失望地空手而歸。可喜的是上虞海灘常見到。</p> <p>黑嘴鷗常成小群活動,多出入于開闊的海邊鹽堿地和沼澤地上,特別是生長有矮小鹽堿植物的泥質(zhì)灘涂。飛行非常輕盈而似燕鷗。取食方式為飛行中突然垂直下降,快降落時又一轉(zhuǎn)身然后捕食螃蟹及其他蠕蟲。如失誤又趕緊飛至空中。幾乎從不游泳。</p><p><br></p> <p>小雅鵑(國家二級保護)平時多單獨在草灌叢中覓食,絕少到空曠或無隱蔽物的地方活動。食物主要有蝗科種類,還有金龜子、甲蟲、毛蟲、螻蛄、蝽象、白蟻和鱗翅目昆蟲等,也啄食其他小動物。</p> <p>紅腳隼(國家二級保護)主要以蝗蟲、蚱蜢、螻蛄、蠡斯、金龜子、蟋蟀、叩頭蟲等昆蟲為食,有時也捕食小型鳥類、蜥蜴、石龍子、蛙、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其中害蟲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滅害蟲方面功績卓著。每年5-7月份繁殖。經(jīng)常強占喜鵲的巢,我國古代《詩經(jīng)》中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的詩句,這種“鵲巢鳩占”現(xiàn)象中所指的“鳩”就是紅腳隼。</p> <p>紅嘴藍鵲:是鴉族的近親,都有葷素兼容的食性,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還會兇悍地侵入其他鳥類的巢內(nèi),攻擊殘食幼雛和鳥卵。每年的3月至5月是紅嘴藍鵲的繁殖期,在此期間,親鳥護巢性極強,性情十分兇悍,人若接近其巢區(qū),則啼叫飛舞不止,甚至對人體進行攻擊。</p> <p>小??:善于游泳和潛水,常潛水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魚、蝦等為食。繁殖時在水上相互追逐并發(fā)出叫聲,有占據(jù)一定地盤的習性。</p><p>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日本等國家和中國各地。</p> <p>燕子:《雙燕》杜甫</p><p>旅食驚雙燕,銜泥入此堂。</p><p>應同避燥濕,且復過炎涼。</p><p>養(yǎng)子風塵際,來時道路長。</p><p>今秋天地在,吾亦離殊方。</p> <p>反嘴鷸:主要以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長而上翹的嘴,不斷地在泥表面左右來回掃動覓食。</p> <p><br></p><p>白胸翡翠:營巢于河岸、溝谷田坎土巖洞中,掘洞為巢,巢呈隧道狀,末端擴大為巢室,巢室大小直徑多為15-20厘米。巢洞深至0.5-1.2米。</p><p>白胸翡翠主要以魚、蟹、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蚱蜢、蝗蟲、甲蟲、昆蟲、蛙、蛇、鼠類等小型陸棲脊椎動物。</p> <p>伯勞鳥;又稱屠夫鳥,性情兇猛,有“雀中猛禽”之稱。常立于高處俯視,伺機而動,捕食獵殺別的鳥類及幼鳥、昆蟲、蛙、蜥蜴、鼠類等,有把尸體插在棘刺上撕食的習性,有時不全吃掉,用這種方式儲存食物。整年成對地守衛(wèi)其領(lǐng)域,甚至會攻擊人。</p> <p>鳳頭鷹:(國家二級保護)中型猛禽,留鳥。性善隱藏而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于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p><p>主要以蛙、蜥蜴、鼠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鳥和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樹枝叢間,發(fā)現(xiàn)獵物時才突然出擊。</p> <p>半蹼鷸;(稀有物種)性膽小而機警。</p><p>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為食。常在湖邊、河岸、水塘沼澤和海邊潮澗地帶沙灘和泥地上覓食。常頻繁地將嘴插入泥中直至嘴根。</p><p>半蹼鷸中國為夏候鳥和旅鳥。春季于3-5月,秋季于8-10月經(jīng)過中國。常呈小群遷徙。</p> <p>黑水雞:(此照片為亞成鳥)善游泳和潛水,遇人立刻游進葦叢或草叢,能潛入水中較長時間和潛行達10米以上,能僅將鼻孔露出水面進行呼吸而將整個身體潛藏于水下。除非在危急情況下一般不起飛。</p><p>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葉、幼芽、根莖以及水生昆蟲、蠕蟲、蜘蛛、軟體動物、蝸牛和昆蟲幼蟲等食物,其中以動物性食物為主。</p> <p>灰雁: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動,群通常由數(shù)十、數(shù)百,甚至上千只組成,特別是遷徙期間。在地上行走靈活,行動敏捷,休息時常用一只腳站立。游泳、潛水均好,行動極為謹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別是成群在一起覓食和休息的時候,常有一只或數(shù)只灰雁擔當警衛(wèi),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長脖子,觀察著四方,一旦發(fā)現(xiàn)敵人臨近,它們首先起飛,然后其他成員跟著飛走。</p> <p>小仙鹟:留鳥。性活潑,頻繁的在樹枝間飛來飛去,尤其在清晨和黃昏最為活潑。繁殖期間鳴聲清脆婉轉(zhuǎn),清晨和黃昏鳴叫最為頻繁。</p><p>主要以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p> <p>救助放生</p> <p>配合森林公安打擊非法捕獵是我們責職所在。</p> <p>一塊濕地的消失,標志著該地幾乎所有生存于此的動、植物的消失或滅亡。</p><p>在崇尚自然環(huán)保的今天,在很多自然棲息地已被破壞的今天,上虞海涂濕地的存在顯得難能可貴,貴在它的地理位置,貴在它豐富的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并為上虞營造美麗和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提升上虞的品質(zhì)生活添磚加瓦,為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樹立了典范。上虞濕地已經(jīng)是一張寶貴的綠色生態(tài)名片!</p> <p>再來點拍攝花絮,讓大家感受一下每個瞬間背后的艱辛。</p> <p>鳥人們早已習慣,想要有一張滿意的照片,必須忍耐嚴寒酷暑與風霜雨雪,忍耐饑腸轆轆與蚊蟲叮咬。</p> <p>等待的時候也必須集中精力,眼看四方,耳聽八方,否則期待中的精彩瞬間如約而至,而我們卻一時疏忽沒能把握,這是最讓人痛心疾首難以接受的。</p> <p>每張照片的背后,都有別人體會不到的艱辛;每個人心里,都有旁人無法感受到的滋味。</p> <p>攝影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此愉悅自己。取悅別人遠不如修行自己。能入我心者,我以誠待之;不入我心者,不屑以敷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