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無聊齋(301)叱咤風云十大將

七老八十

<p>  一九五五年軍隊授銜時分別授于開國將帥1044名,其中:</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十位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十位大將: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云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上將47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中將175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少將802名。</span></p><p><br></p><p> 下面分別介紹十名大將:</p> <p><b>  1. 粟裕</b> <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7.8月-1984.2月)</i></p><p> 粟裕,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會同。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將之首。</p><p> 粟裕1927年入黨,參加南昌起義,后進入井岡山,參加全部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 </p><p> 長征時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zhàn)爭??谷諔?zhàn)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一師師長,后兼第六師師長。第次國共內戰(zhàn)期間,任華中野戰(zhàn)軍司令員、華東野戰(zhàn)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zhàn)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zhàn)役、蘇中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濟南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上海戰(zhàn)役等。<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8, 242, 246); font-size: 15px; color: rgb(51, 51, 51);">毛澤東稱其是“常勝將軍”。</span></p><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毛澤東曾經(jīng)對粟裕評價說過,他由一個普通的士兵成長成不可一世的大將軍,是一個特別會打仗并且善于作戰(zhàn)的人,就連戰(zhàn)功赫赫的林彪也稱贊過他的聰慧。同時粟裕還是一個虛心謙遜的人,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敢于三次推辭封帥的人,這是非常難得的。</p><p><br></p><p><br></p> <p>  2. 徐海東<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0.6~1970.3)</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zhèn)人。</p><p>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參與黃麻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紅二十五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等職務,成功保衛(wèi)了陜北根據(jù)地。 </p><p> 抗戰(zhàn)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位。</p><p> 毛澤東贊揚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p><p> 鄧小平評價他“對黨有一顆紅心”。</p><p><br></p> <p><b style="color: rgb(0, 0, 0);">  3. </b> 黃克誠<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2.10~1986.12)</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1902年10月1日出身于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入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并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p><p> 抗戰(zhàn)期間,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qū)黨委書記。</p><p> 抗戰(zhàn)勝利后,進軍東北,任東北野戰(zhàn)軍第二兵團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p><p> 建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后勤部部長、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p><p> 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同彭德懷等一起被錯定為“反黨集團”。在“文革”中遭到殘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歲。</p> <p>  4. 陳賡<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3.2~1961.3)</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鄉(xiāng)。<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出身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span></p><p> 1922年入黨。1924年入黃浦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p><p> 是中共早期特科的負責人之一。</p><p> . 抗戰(zhàn)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歷經(jīng)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戰(zhàn)丶解放、朝鮮戰(zhàn)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p><p>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終年58歲。</p> <p>  5. 譚政(<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6.6~1988.11)</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原名譚世銘,號舉安,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湘鄉(xiāng)。</p><p> 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p><p> 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p><p>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p><p>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后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p><p>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東北軍區(qū)兼東北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zhàn)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中局常委等職。 </p><p> 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qū)暨第四野戰(zhàn)軍第三政委,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解放軍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央軍委常委等職。</p><p> 1988年11月6日于北京逝世,終年82歲。</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8, 242, 246); font-size: 15px; color: rgb(51, 51, 51);">偉人毛澤東稱:譚政——“談政”,這是對譚政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和評價,對當前黨的政治工作者也是一種鞭策和啟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br></p> <p>  6. 蕭勁光<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3.1~1989.3)</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湖南長沙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師黨代表、特區(qū)軍委參謀長、軍區(qū)參謀長、軍參謀長、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軍團政委、軍政委、軍區(qū)司令員、軍團政委、 軍團參謀長、軍事部部長、司令部參謀長、兵團司令員、副總司令兼參謀長、軍區(qū)司令員等職。</p><p> 率部參加南昌、南京、鄂西等戰(zhàn)役,率部參加贛州、漳州、水口、樂安宜黃、建黎泰等戰(zhàn)役,參加中央蘇區(qū)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p><p> 參加長征,指揮南滿部隊四保臨江作戰(zhàn),率部打沈陽、圍北平、越華北、渡長江、占武漢、進長沙,參與指揮衡寶戰(zhàn)役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p><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為人民海軍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澤東稱:“我在延安就是靠肖勁光吃飯?!?lt;/span></p><p> </p> <p>  7. 張云逸<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892.8~1974年1)</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zhàn)爭和北伐戰(zhàn)爭。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在廣西右江領導武裝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p><p> 紅軍時期,歷任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粵贛軍區(qū)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zhàn)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p><p>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員、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第8分校校長。</p><p>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qū)副司令員、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中共華東后方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p><p> 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p><p> 曾任黨的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p><p> 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澤東稱贊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奮斗不息,是模范的共產(chǎn)黨員“。</span></p><p><br></p><p><br></p> <p> 8. 羅瑞卿<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6.5-1978.8)</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四川南充人。1928年入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生涯中,歷任支隊黨代表、縱隊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軍團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等職,參加樂安宜黃、建黎泰、金資等戰(zhàn)役。</p><p> 參加長征,參與指揮強渡大渡河戰(zhàn)斗,參加強渡烏江戰(zhàn)斗,率部六渡赤水,參加回師遵義殲滅國民黨軍吳奇?zhèn)煹膽?zhàn)斗,參加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參與指揮百團大戰(zhàn)和領導華北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組織綏東戰(zhàn)役,參與指揮大同集寧、張家口、易滿、保南、正太、青滄、保北、大清河北等戰(zhàn)役,參與清風店戰(zhàn)、石家莊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太原戰(zhàn)役。</p><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擔任公安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工業(yè)辦公室主任等職。1978年8月3日病逝,終年72歲。</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澤東稱“天塌下來,有羅長子頂著”。</span></p><p><br></p> <p>  9. 王樹聲<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5.5~1974.1) </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原名王宏信,漢族,湖北麻城乘馬崗人。</p><p>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與創(chuàng)建了麻城縣第一支農民武裝,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1928年后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副師長兼團長、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兩路軍副總指揮兼第9軍軍長等職。他英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為創(chuàng)建鄂豫皖、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勛。</p><p>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9歲。</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澤東對其稱“黨中央相信你”。</span></p><p><br></p> <p>  10. 許光達<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908.11~1969.6)</i></p><p><i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 </i>湖南省長沙縣東鄉(xiāng)蘿卜沖人。1925年9月入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在革命生涯中,歷任見習排長、排長、代理連長、軍參謀長、師政委、師長,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長、教育長、分校校長,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和衛(wèi)戍司令,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qū)2軍分區(qū)司令,晉綏軍區(qū)第3縱隊司令,西北野戰(zhàn)軍軍長、第2兵團司令員等職,參加了南征作戰(zhàn)、馬良坪戰(zhàn)斗、綏遠戰(zhàn)役、高家堡戰(zhàn)役、榆林戰(zhàn)役、沙家店戰(zhàn)役、延清戰(zhàn)役宜川戰(zhàn)役丶澄郃找役、荔北戰(zhàn)役、扶郿戰(zhàn)役、蘭州戰(zhàn)役等。</p><p>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許光達任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郭副部長等職,為軍隊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作出了卓著貢獻。</p><p> 1969年6月3日逝世<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2]</span>,終年61歲。</p> <p>  十大將的排序根據(jù):</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 粟裕:無需多言,排第一位都覺得委屈,功績本來是應該授元帥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2. 徐海東:當時早已病休,沒有軍職,其戰(zhàn)功也主要是限于紅軍時期,資歷也并不十分突出,排在第二位,除了毛澤東感念20年前的鼎力相助而著力提拔外,找不到別的理由?!捌び泄?,少進中”、“李有過,上降中”的流傳很廣,如果屬實,也證明毛澤東對將帥的授銜肯定是有干涉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3. 黃克誠:當時任軍委秘書長,負責軍委、總參的日常工作,權力很大(曾有人稱當時的軍委是“秘書長專政”),絲毫不亞于粟裕,僅舉一例:一年后的八大上,黃克誠被選為</span>中央書記處<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書記,粟裕則僅是普通中央委員。當然,也許還有彭德懷力挺的因素起作用。因此,排第三位并不奇怪。</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4. 陳賡:排第四位是戰(zhàn)績和資歷綜合考慮的結果。57年曾任代總長也說明了他當時的地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5. 譚政:資歷老,但沒有戰(zhàn)功,當時的職務還可以,和黃克誠一樣也是實權派,一年后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書記處排名甚至在黃克誠前頭。為了照顧陳賡,已經(jīng)排在第五了,怎么也不能再降到蕭勁光后頭了,畢竟是總政第一副主任嘛。同時,也許有羅榮桓力挺也未可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6. 蕭勁光:排在第六主要是靠資歷,加上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司令的職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7. 張云逸:雖然資格甚老,又是百色起義幸存的領導人(小平已軍轉民),但沒有軍職,又剛受過處分,又沒有徐海東的“大功”,只好排在第七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8. 羅瑞卿:當時正處在上升通通,次年的八大中委選舉,得票數(shù)排在20位元帥大將的第四位,僅次于朱德、林彪、羅榮桓。只是因為資歷較淺、戰(zhàn)功一般,只好排在第八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9. 王樹聲:作為四方面軍的代表,被照顧進了大將,但除了當年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職務比許光達有點優(yōu)勢以外,面對前面八位大將實在沒什么脾氣,只能排在第九位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0. 許光達:一個優(yōu)秀的同志,但授大將資歷非常重要,其次是職務和戰(zhàn)功。既然許三者都不突出,自然只能排末位了。當然,對許光達來說,這已經(jīng)是“滿意超出想象”了。</span></p> <p>  十大將去世時的平均年齡74.1歲,年齡最長的肖勁光86歲,最年輕的是陳賡58歲。</p> <p><b>  中國人民解放軍55年評銜候補的十位大將:</b></p><p> 蕭克,劉亞樓,陳昌浩,許世友,周士第,陳士渠,閻紅彥,李聚奎,周純全,王建安。</p><p> 評定大將的幾項條件:</p><p> 紅軍時期的師級干部;</p><p> 抗戰(zhàn)時期的旅級或相應的軍區(qū)及總部級;</p><p>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兵團級或野戰(zhàn)軍總部級。</p><p>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各期的重大貢獻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