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萬眾矚目清涼山(吳軍編輯整理攝影)

無花果

<p>清涼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東,隔延河與寶塔山(海拔1135.5米)、鳳凰山(海拔1132米)鼎立相望,海拔1137.6米,夙有“三山鼎立,太和第一”之稱。山上松柏成林,廟宇殿堂星羅棋布,氣候涼爽,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迷人,歷來就是游覽勝景之地。</p> <p>清涼山:古稱“天山”、“蓮花峰”,什么時候改稱為“清涼山”或“太和山”的?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我認為山名的改變與當?shù)氐淖诮袒顒佑兄置芮械穆?lián)系。</p><p>據(jù)史料記載:佛教大約在兩漢之際(公元紀元前后)傳入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得以弘揚,經(jīng)隋至唐代達到鼎盛。而在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天山山頂就修筑有蓮花城,內(nèi)建奉國寺,供奉著釋迦牟尼。山腰有石佛洞窟,相傳至今的每年最隆重的清涼山廟會在農(nóng)歷四月八日前后,不正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誕辰而舉辦的慶典活動嗎?!佛教稱此地名“清涼山”,意為從世俗輪回中解脫出來,到達清涼的涅槃理想境界,故此地有“金仙勝境”的美譽。</p><p>另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在寺內(nèi)掘藏獲得金銀玉器甚豐。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道士郇道虛遂改建為紫極宮。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馬都總管任國公米加薩哈蘇重修北極紫微殿。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設道紀司于太和山紫微宮。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為感神恩,詔令全國大興道觀神廟,太和山亦應詔擴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興建了真武殿。據(jù)嘉靖《延安府志》記載,明萬歷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志遠“卷簾重修”真武殿,殿宇輝煌,香火極盛。由此可以推斷,太和山的名稱應在宋元豐年間改建奉國寺為紫極宮前后,真武大帝修道成仙的地方在湖北武當山,武當山原名就叫太和山。我的理解是:道教改清涼山為太和山,主要是為了弘揚道教文化,紀念真武祖師之意。然而自隋朝以來至今,百姓早已習慣了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的廟會活動了,以至于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真武大帝神誕之日民間卻并沒有什么大型的紀念活動。</p><p><br></p><p><br></p><p><br></p> <p>現(xiàn)如今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這天,上清涼山的人特別多,幾乎塞滿了道路。善男信女們不畏辛苦,攀爬很陡的石臺階上山,他(她)們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為了祈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p> <p>太和山廟會本是一種古老的宗教文化現(xiàn)象,宗教活動色彩極為濃厚。在廟會活動期間,除道士進行祭祀、慶祝、祈禱等法事外,還伴隨有進香群眾求神問卜活動。(圖為真武祖師正殿前香火旺盛,人們祈求平安)。一般拜完正殿祖師爺后,每個人則根據(jù)自己的愿望,再去尋找想要拜的神殿堂,燒香磕頭,甚至上些隨心布施。如有的感恩父母恩情,就去圣公圣母殿祭拜;有的生意人想生意興隆,就去財神殿祭拜;有的盼望生兒育女,就去娘娘殿祭拜;還有的盼望疾病好轉(zhuǎn),就去藥王殿祭拜等等……</p> <p>廟會還逐漸演變成了商貿(mào)、文化活動,人們敬完神靈后,在攤販貨架前尋找需要購買的東西。</p> <p>喜歡聽陜北說書的,則駐足跟前仔細聽,聽高興了,給說書的仍點小錢表示捧場。</p> <p>喜好聽戲的群眾則集中坐在山上戲院里,聽一出戲過過癮。</p><p>太和山廟會已列入第三批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清涼山的石窟佛洞和太和山的道觀經(jīng)歷了許多的輝煌與災難。石佛龕是最早開鑿的,起于隋代,唐代也有開鑿,在宋代時期則由石龕發(fā)展為石窟洞,現(xiàn)存的幾個大的石窟洞都是在宋代開鑿的,名為清涼寺;道觀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清嘉慶元年(1796年)又一次修茸,至清末尚有真武、五祖七真、藥王、圣公圣母、三清、玉皇、靈官、觀音、娘娘等殿堂和魁星樓等主要建筑。同治年間(1862—1874年),因戰(zhàn)亂道觀略有破壞,但至民國初年該觀大致保存完好。</p><p>1936年,于右任曾提議修復太和山,并題寫了“太和山”觀名。1938年,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主席林伯渠發(fā)布告示:“嚴禁軍民人等進占太和山廟”。</p><p>1938年11月20—21日,太和山道觀建筑遭日本飛機轟炸,僅存大殿一座和真武銅像、銅鐘及山門。</p><p>建國后,1956年、1960年對太和山進行了兩次修茸,使廟貌煥然一新。</p><p>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和山道觀建筑被紅衛(wèi)兵破壞,七十年代初搞戰(zhàn)備,徹底炸毀了大殿,建成高炮陣地。清涼山洞窟內(nèi)較大的石佛像和石神像都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以破“四舊”的名義悉數(shù)毀壞。</p><p>1985年,在政府和陜西道教協(xié)會的支持下,信士積極籌措資金,修復了真武祖師大殿、玉皇、觀音、財神、藥王、龍王和元辰殿等,還修通了上山的簡易公路。1992年,成立了太和山道教管理委員會。1998年12月,正式獲發(fā)《陜西省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從1995年起,管委會陸續(xù)翻修和重建各個殿堂,現(xiàn)有大小殿堂65座,規(guī)模宏達,前所未有。</p><p>清涼山石窟洞也在清涼山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努力下,逐步得以修復和保護,1956年8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被評為AAA級旅游景區(qū)。</p> <p>目前,清涼山(太和山)的景觀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以太和山道教教觀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二是以萬佛洞等石窟為主的佛教歷史文物古跡;三是以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的新聞及出版單位舊址為代表的革命文物和遺址。</p><p>下面,就這三部分情況分別作以介紹:</p> <p>通往太和山峰頂?shù)墓酚袃蓷l,一條是從北橋溝進入,沿盤山公路繞到正殿附近停車場(圖片顯示的就是這條環(huán)山公路);另一條是從尹家溝內(nèi)連接太和山的石牌坊,從那進入上山也可以繞到正殿附近的停車場。</p> <p>通往太和山頂?shù)牟叫械烙腥龡l,圖片顯示的是中間這條道,沿溝底上到半山腰,然后轉(zhuǎn)到山梁步道直達山門,這是主道。在主道兩側(cè)各有一條上山步道,也可以繞行到達山頂正殿。</p> <p>太和山正門石牌坊“太和勝境”</p> <p>長而陡的坡道愈發(fā)顯得太和山頂?shù)膹R宇殿堂莊嚴輝煌</p> <p>過往神殿:即方相、俗稱“阡陌將軍”、“險道神”,就是上山開路的。</p> <p>五龍宮:殿內(nèi)所塑真武跳崖,觀音立召,青、赤、白、黑、黃五龍將其捧于半空,稱為“五龍捧圣”,是真武修煉的現(xiàn)身,形象逼真,望而生敬。</p> <p>五龍宮西配殿:依次為朱衣殿、蔡倫殿、禹王殿、張衡殿、葛洪殿。</p> <p>五龍宮東配殿:依次為山神殿、太陽殿、太陰殿、青龍殿、土地殿。</p> <p>三星殿:供奉福、祿、壽星。院內(nèi)西配殿敬奉的是“月老”;東配殿是喜貴運神殿。</p> <p>東岳殿:供奉“東岳大帝”,即東岳泰山神。</p> <p>三皇殿:敬奉天皇伏羲氏、地皇神農(nóng)氏、人皇軒轅氏。</p><p>此外,東側(cè)還有城隍殿、閻王殿、東三十六司殿、西三十六司殿、五老殿、四御殿。西側(cè)有關老爺?shù)睢?lt;/p> <p>真武祖師大殿:殿堂分前后兩室,前殿有真武祖師像兩尊,兩側(cè)為王靈官和趙靈官等神像。后室有體型同樣大的三尊真武大像,中間是原有的,兩邊是新增請的銅像。大像兩側(cè)敬有十大元帥。</p> <p>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太和山”觀名石碑被豎立在真武祖師正殿門前,供人們參觀。</p> <p>真武祖師正殿對面是兩層樓閣式觀音殿,供奉觀世音。</p> <p>觀音殿東側(cè)是鐘樓</p> <p>觀音殿西側(cè)是鼓樓</p> <p>真武祖師正殿后是“狀元橋”和圣公圣母殿(供奉真武祖師的父母,道教提倡孝道,即使出家的人也不例外。)</p> <p>真武祖師殿西側(cè)配殿是七真祠和二郎殿、瘟神殿、速報神殿、虸蛾殿。</p> <p>真武祖師殿東側(cè)配殿是五祖殿和財神殿、藥王殿、魯班殿、雨師殿。</p> <p>真武祖師大殿后臺階下東側(cè)依次是元辰殿和老子殿</p> <p>真武祖師大殿后臺階下西側(cè)是九曜星君殿</p> <p>圣公圣母殿后面西側(cè)是文昌殿</p> <p>圣公圣母殿后正面是三官殿和三清殿(樓臺高的殿)</p> <p>圣公圣母殿后面東側(cè)是娘娘殿</p> <p>真武祖師道觀北門“玄武門”,門外西面是黑龍殿;東面是云水堂。</p> <p>北門外廣場塑立一尊老子銅像</p> <p>出北門往東北方向過遇仙橋約200多米的山坡上,有一個老君殿。</p> <p>正殿供奉太上老君,西配殿是三尊殿,東配殿是四圣殿。</p> <p>老子殿后面山坡的平臺上,中間是紫微大帝殿。西側(cè)為右弼殿,東側(cè)為左輔殿。</p> <p>紫微殿上面高高矗立的閣樓是魁星樓,供奉魁星神。</p> <p>距離玄武門外700多米東北方向貴人茆下是瑤池仙境。</p> <p>瑤池仙境正殿是西王母殿,西配殿是藥王殿、娘娘殿;東配殿是財神殿、二圣殿。</p> <p>瑤池仙境后面的簡易公路也可以通到新城,目前還沒有正式通車,但不影響人步行,路口新建的石牌坊真叫氣派。</p> <p>清涼山景區(qū)游客入口處</p> <p>新華書店:1939年9月1日,延安新華書店正式開業(yè),毛澤東為新華書店題寫了店名。</p><p>新華書店下設批發(fā)、發(fā)行、進貨、棧務、郵購和門市等科室。當時的新華書店不僅是書籍發(fā)行機構(gòu),而且還是黨的書籍出版部門。一般的社會科學文藝書籍和《中國婦女》、《中國工人》、《中國青年》、《中國文化》等報務,以及《新文字報》、《邊區(qū)群眾報》等報紙,都以新華書店的名義出版。書店還負責搜集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和敵戰(zhàn)區(qū)的出版物,供黨政機關和各圖書館研究、收藏。</p><p>1947年3月,新華書店總店撤離延安遷往華北解放區(qū)。(圖為清涼山新華書店和中央印刷廠報紙分發(fā)處)</p> <p>清涼山萬佛寺石牌坊是1984年重新修建的,上面“萬佛寺”三個大字是書法家舒同題寫的。</p> <p>鷲峰巖石上半懸空的四方形亭子,亭子中間留有一孔,用圓木框著,透過圓孔,可俯視鷲峰下面泉水井中涌出的月亮影子,因此,上面的亭子被稱為“印月亭”;下面的水井被稱為“月兒井”。</p> <p>宛然云霞:在山門的上方,有巨大的巖石懸空而出,由于歲月的侵蝕,已風化成如云似煙,變化迷離之態(tài),在延水夕陽的映襯下,宛如霞云翻滾。仰視觀之,不禁令人浮想聯(lián)翩,實為世間奇景。</p> <p>萬佛洞:位于延安城東清涼山半山之間,共有四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編號。石窟東依山,西臨延河。</p><p>萬佛洞曾是延安時期中央印刷廠舊址(1937.1—1948.3)</p> <p>1號石窟,為主窟,即萬佛洞石窟??咂矫媛猿什灰?guī)則的四邊形,前部寬16.1米,后部寬17.6米,進深12.9米。窟中央鑿石成基壇,基壇高1.43米,面闊11米,進深5米?;鶋笥覂蓚?cè)各有一石屏壁連接窟頂。兩座屏壁四面均有浮雕佛、菩薩、羅漢、弟子像。左側(cè)屏壁外側(cè)有佛涅槃圖和十五浮屠?;鶋现髟煸瓰槟嗨苋婪鸺岸茏酉?,已毀無存,1985年修復時重塑??咚谋诟〉裥∏Х?、釋迦、彌勒、多寶等佛像和凈瓶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和千手觀音等??邇?nèi)造像從題記上看,是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以前,但窟中亦有隋、唐風格的藝術形象,據(jù)此又有人認為此石窟最早開鑿于隋唐時代,興盛于宋,而在金、元、明等朝代都曾重新修復過。</p><p>1號窟曾是中央印刷廠印刷車間舊址</p> <p>2號石窟三世佛洞:前部面闊為5米,后部寬5.7米,進深4.8米,高4.6米??邿o前壁,呈敞口狀??哒跒槿婪鸺胺鸬茏酉?,下方為8尊羅漢像。窟北壁上方為騎象的普賢菩薩,南壁上方為騎獅子的文殊菩薩。獅、象前側(cè)分別有馴獅、象的昆侖奴??吣媳眱杀诮呖谔帲謩e站立一尊護法天王像,戴盔、著鎧甲,倚長劍。南壁護法天王像右下側(cè)為童子拜觀音造像,為宋代作品。</p><p>2號窟曾是中央印刷廠裝訂車間舊址</p> <p>3號石窟彌勒佛洞:建于明代,面闊6.7米,高4.8米,進深9米。窟中央九級仰蓮花座上為龐大的彌勒坐像。彌勒佛高1.8米,袒胸露臍,闊鼻薄唇,兩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屈,喜形于色??唔斣寰畡e具一格,由內(nèi)向外,依次為八卦圖案、二龍戲珠、蓮花、寶相花、佛傳故事等圖案。</p><p>3號窟曾是中央印刷廠對開印刷車間舊址</p> <p>4號石窟釋迦佛洞:位于鷲峰巖下,窟平面略呈梯形,窟前部寬4米,后部寬5.9米,深5米,高3米??呖趦蓚?cè)為浮雕護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成山崖、巖石、行云流水、亭臺樓閣及童子拜觀音、太子游西門等佛傳故事圖像,布局精妙,錯落有序。但因潮濕,風化漫漶較為嚴重??唔斨醒霝橐桓捕肥缴徎ㄔ寰?,藻井周圍為平棋格式天井。平棋內(nèi)雕有寶相花、如意云紋、飛龍、朱雀、花卉、幾何紋等圖案。尤其是其中一組4個飛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飛天繞中心花卉急速旋轉(zhuǎn),衣帶飄揚,富有動感。從制作風格上看,應屬于明代前后的作品。</p> <p>清涼山詩灣:在山腰峰回路轉(zhuǎn)之處與3號洞相毗鄰的,就是令人留戀忘返的詩灣。這里歷代名人題詠的碑石眾多,形式多樣,詩的內(nèi)容豐富,為清涼八景之一。以吟詩亭、石龍為中心,從1984年起鑲刻了毛澤東、葉劍英、陳毅、謝覺哉、李木庵等老一輩革命家于延安所作的詩句,共詩詞十五首,成為新詩灣;“詩中畫”以東為歷代名人題詠,稱為舊詩灣。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鎮(zhèn)守延州時,曾寫《清涼山漫興》四首,贊清涼山萬佛洞為“鑿山成石宇,饞佛一萬尊。人世亦稀有,神功豈無存”。</p> <p>毛澤東為抗大教員講話中引用的兩句詩。</p> <p>水照延安:在詩灣旁有3米多長的一個石平臺,中間有一個月牙形水缽,從水缽右角斜視水面,可見鳳凰山上的延安城墻,故名“水照延安”。</p> <p>龐籍祠:龐籍,字之(公元988—1063年),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縣)人。宋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次年任鄜延路都總管,經(jīng)略安撫緣邊召討使。1044年宋夏議和,龐籍被召還任樞密使。</p><p>在延州時,筑招安、承平、龍安等十一城及修道路,通永和鞏固邊塞,并募民耕種于境內(nèi),收栗以供軍需。還督工修茸延州州城,深溝壁壘,屏蔽秦地。在其治軍理政之余,命人引杜甫川水蓄之城南,沿堤種柳,名曰“柳湖勝境”。因其功在延安,1985年5月,延安“四山”建設委員會在清涼山為龐籍修此祠堂,以示紀念。</p> <p>在龐籍祠兩側(cè),各建一個“望延亭”,圖片顯示的是從此處看延安寶塔山和延河大橋的景象。</p> <p>范公祠:原位于延安城東黑龍溝左側(cè)石崖下,鑿洞而成,1938年被毀。為紀念范仲淹,延安“四山”委員會于1985年在原“天下奇觀”廢墟上重建范公祠。</p><p>祠堂門口的對聯(lián)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祠中央塑立著范仲淹在延州抗御西夏時的戎裝像,兩邊石壁上鐫刻著范仲淹的名詞佳句。</p> <p>睡佛洞外貌</p> <p>釋迦牟尼睡姿,名曰睡,其實指的是涅槃。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八十歲在娑羅樹下涅槃。</p> <p>睡佛洞左側(cè)觀音洞</p> <p>睡佛洞右側(cè)財神洞</p> <p>清涼山萬佛寺藏經(jīng)閣</p> <p>延壽宮外貌(道教石洞),與睡佛洞相鄰,釋道融為一體。</p> <p>藥王廟外貌</p> <p>蓬萊閣外貌</p> <p>仙人洞外貌,此洞曾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中央印刷廠制幣廠衛(wèi)生所舊址。</p> <p>仙人洞內(nèi)景</p> <p>老子洞、魯班洞。</p> <p>仙石亭</p> <p>琉璃塔: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8月)由山西汾州府匠人侯大陽建造。該塔八角七級,塔身布滿彩色小佛像,被譽為“三秦一絕”。原在延安甘谷驛鎮(zhèn)北9公里處的唐家坪村半山坡上,由于年久失修,無人管理,除塔頂被毀外,塔身一、二層表面也有數(shù)塊琉璃構(gòu)件脫落無存。為有效保護好這座珍遺古塔,經(jīng)市政府報請省政府批準,于1984年4月將其搬遷到清涼山仙人洞上方,按原樣重新安裝。1992年該塔被列入第三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清涼山碑林:位于清涼山延壽宮下面臨石畔處,主要陳列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們在延安時期的題詞、詩詞等。</p> <p>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在延安的清涼山(太和山)上呈現(xiàn)了一幅十分有意思的畫圖:一個宣傳道教,一個宣傳佛教和一個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組織居然能和諧地相處在同一座山上。別說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個此種現(xiàn)象了。</p><p>佛教的教義講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義;道教教義講求尊道貴德,天人合一,貴生濟世;共產(chǎn)黨則講求社會公平、正義,生產(chǎn)資料全社會公有,人民當家做主。在懲惡揚善、救民水火、幸福安康方面,三者有共同之處。但在如何解救勞苦大眾,實現(xiàn)天下太平,人人安居樂業(yè)等方面,三者選擇的道路和方法卻截然不同:佛教并不否認現(xiàn)實的社會制度,只是要求信眾遵守清規(guī)戒律,通過個人修行,成為具有超級能力的“佛”后,再來解救苦難,普度眾生;道教也在維護現(xiàn)實社會制度的前提下,要求人們多做心好向善的事,注重自己的德行,以后就能得道成仙,成為具有超自然神功的“仙”,然后濟世解難,匡扶正義。我個人覺得這些教派都存在脫離實際的問題,都有些無為的、被動的、盲目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世界”。這也正是千百年來,中國的老百姓大多安于現(xiàn)狀,遇到困難或期盼希望,見佛就磕頭、見廟就燒香,不過是尋求心理平衡和精神安慰罷了。而中國共產(chǎn)黨立足于改革或改變整個舊的社會制度,創(chuàng)建一個人人平等、公平正義、民主和諧新的社會制度,使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夢想能很快變?yōu)楝F(xiàn)實。這種福音很有誘惑力,也具有現(xiàn)實性和可操作性,因而更深得人心,吸引了一批批進步青年,不畏艱苦,跋山涉水,來到延安,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延安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革命的“圣地”。(圖為道教、佛教和新聞出版單位同處清涼山的全景風貌)</p><p><br></p> <p>新華廣播電臺:清涼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以下簡稱延安臺)編輯部的所在地。</p><p>1940年12月30日開始播音,1943年春天暫停播音,1945年8月中旬恢復播音。當年,延安臺編輯部始終是新華社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內(nèi)部先后被稱作廣播科、口頭廣播組和語言廣播部。1947年3月,人民解放軍撤出延安前后,延安臺曾多次遷址更名,但從未中斷過廣播。</p><p>1948年4月,延安光復。1949年1月,西北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廣播臺的編輯部也設在清涼山。</p> <p>播音員正在播報節(jié)目,播音室設在延安西川王皮灣。</p> <p>新聞紀念雕塑佇立在新聞山腰平臺上</p><p>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黨和國家的通訊宣傳機關。其前身是紅色中華通訊社,1931年11月7日創(chuàng)建于江西瑞金。</p><p>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為適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形勢,1937年1月,中央決定紅色中華通訊社改名為新華社。它的地址先后在延安城內(nèi)、清涼山、楊家?guī)X,1941年5月重上清涼山,與解放日報社同住一起,密切配合,進行工作,直到撤出延安為止。</p><p>新華社除文字廣播外,還建立了口語廣播(新華廣播電臺)、英文廣播,在敵后各抗日根據(jù)地相繼成立了分社或總分社,形成了以延安總社為中心的通訊網(wǎng)。當時,由于各根據(jù)地被敵人封鎖、分割。新華社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傳達中央指示,播發(fā)毛主席的重要著作,報道根據(jù)地人民的抗日斗爭,向中央提供國內(nèi)外重要情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1947年3月,新華社撤離延安,先后轉(zhuǎn)移太行山涉縣、河北平山縣,于1949年3月隨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從此新華社事業(yè)有了更大的發(fā)展。</p> <p>左側(cè)這排窯洞是解放日報社辦公地方;右側(cè)這排窯洞是新華社辦公地方。</p><p>解放日報社: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大型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它創(chuàng)刊于1941年5月16日,停刊于1947年3月27日,共出版2130期,它的前身是《新中華報》。</p><p>《解放日報》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反攻階段以及解放戰(zhàn)爭的初期階段。作為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邊區(qū)和各解放區(qū)人民的喉舌,它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時期風云變幻的歷史,報道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過程,全面反映了延安時代的革命風貌,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貢獻最大、影響深遠的革命報紙。</p><p>1942年4月,《解放日報》在整風中進行改版,使《解放日報》成為一張具有黨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和組織性的報紙。改版中確立的黨報原則和工作方法,奠定了無產(chǎn)階級新聞理論的基礎,并在辦報實踐中,鍛煉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無產(chǎn)階級的優(yōu)秀新聞戰(zhàn)士,在中國革命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親自指導《解放日報》社的工作,為它撰寫修改重要的社論、消息和評論,為全黨樹立了領導報紙工作的典范。</p> <p>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主任博古同志在清涼山的舊址和塑像。</p> <p>名人舊址:延安時期(1938—1947年)在清涼山上的一排排窯洞內(nèi),新中國新聞事業(yè)的文化名人聚于一堂,艾思奇、廖承志、丁玲、舒群、王唯真等,他們在自由民主、尊重人才、社會公平、思想解放、政治清明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成長,創(chuàng)造的偉大業(yè)績,為新中國的新聞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br></p> <p>延安新聞紀念館:位于延安清涼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華社、人民日報社、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單位)共同籌資修建而成,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yè)專業(yè)博物館。</p><p>展館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580平方米,館名是穆青題字。館的外型呈窯洞形,意寓著黨的新聞事業(yè)是從延安的土窯洞里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來的。陳列共分五個單元,分別在四個展廳展出。共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貴歷史照片、文獻、各類圖表資料400余幅。陳列大量運用場景復原、景像合成等的展示,并配合以聲、光、電等現(xiàn)代化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動地再現(xiàn)了延安時期新聞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輝煌業(yè)績,成為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的生動課堂。</p> <p>蠟像復原新聞工作者在用手搖發(fā)電機發(fā)電和進行發(fā)報的情景</p> <p>蠟像復原新聞工作者在排鉛字,做印刷前的準備工作。</p> <p>蠟像復原新聞工作者在開動機器印刷作品</p> <p>蠟像復原編輯部同志忙著修改文稿</p> <p>新華社編印的參考消息</p> <p>《群眾日報》報樣,全國解放后,改名《陜西日報》。</p> <p>黨報委員會以解放社名義出版的部分圖書</p> <p>歷史的歲月已悄然逝去,但革命的“福音”依然在堅持傳播。矗立在清涼山(太和山)上的廣播和電視轉(zhuǎn)播臺24小時仍不停地運轉(zhuǎn)著,時時傳播著國內(nèi)外的消息,傳達著中央的最新指示,報道著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奮斗事跡,這一主旋律,仍然占據(jù)著清涼山輿論的主導地位!</p> <p>清涼山的石窟洞不僅作為歷史文物得到了較好地維修和保護,而且作為革命舊址在紅色宣傳教育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太和山的道觀近年來也得到了全面恢復,廟會活動越辦越紅火,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道教協(xié)會也積極支持和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抗洪救災、捐資助學、扶貧幫困等方面樂于奉獻,展現(xiàn)了新時代道教文化的新內(nèi)涵,深得各級政府和群眾好評。</p><p>一個安靜、祥和、文明、健康的旅游勝境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我不禁想起登此山時曾作過的一幅對聯(lián):“清涼佛佑久,太和道德長?!敝孕钠砼谓衲甑囊咔榭煨┻^去,橫批是“國泰民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