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漠戈壁,天高云淡的草原,水草豐茂的湖區(qū),怪石嶙峋的雅丹景觀,甜美的瓜果……豐富的自然景觀在這里交織,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里沉淀。今天開始螺螄君帶大家走近神秘的東疆,感受那里奇特的自然人文以及前世今生……<br><br><b>文末附有旅行小指南,不容錯過哦。</b><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東疆門戶</b></div><br><br>哈密位于新疆東部,是新疆的東大門,也是新疆通往中國內地的要道,自古乃絲路之咽喉,享有<b>“西域襟喉,中華拱衛(wèi)”</b>、<b>“新疆門戶”</b>之稱。東與甘肅酒泉地區(qū)相鄰,西與吐魯番市毗鄰,北與蒙古國接壤,設有國家一類季節(jié)性開放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fā)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自然環(huán)境</b></div><br><br>哈密兼具南北疆的地理特征與自然風光,是新疆唯一的南北疆自然風光兼具的地區(qū)。新疆以天山為界分為南疆和北疆。南疆吐魯番、鄯善、喀什、和田等地多戈壁、荒漠;北疆以喀納斯、布爾津、阿勒泰等地為代表多濕地、森林、草原風光。<br><br>東西走向的天山東部山脈橫臥于哈密境內,形成山盆相間的地形地貌。由哈密盆地和吐魯留盆地組成的土哈盆地,是我國最大的斷陷地位山間盆地。幾千年來,這里依靠東天山的雪水滋養(yǎng)生息??梢韵胂螅热魶]有東天山,哈密恐怕早已成為冷酷的噶順戈壁的一部分。 <b>哈密以東天山為界,北邊是以巴里坤草原、巴里坤湖為代表的森林、濕地、草原風光,而南邊則多戈壁和荒漠</b>,著名的南湖戈壁以造型奇特的雅丹地貌與綠洲相映。<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3.歷史沿革</b></div><br><br>哈密古稱伊吾,是一塊夾在東天山與大海道和噶順戈壁之間的綠洲。<br><br>傍守哈密的東天山是西漢史書中赫赫有名的大月氏人的故鄉(xiāng)。大月氏來自遙遠的歐亞草原,約四千年前沿著北方草原之路,從阿爾泰山進入新疆,來到東天山腳下的巴里坤,相中此地的肥沃草場和東天山的穩(wěn)定水源,從此以之為第二故鄉(xiāng)。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守護哈密的東天山</h3> 從大月氏時代開始,巴里坤草原先后成為早期絲綢之路游牧民族最主要的游牧棲息地。<br><br>西漢前后,大月氏人被匈奴驅趕至伊犁河谷,哈密綠洲和巴里坤成為匈奴的牙帳所在。西域鑿空者張騫欲尋找大月氏重新奪回哈密地區(qū)未果,無奈選擇從敦煌穿越白龍堆雅丹到樓蘭的路線,作為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直到霍去病“封狼居胥”,徹底將匈奴打退至蒙古高原,哈密和巴里坤劃入西漢勢力范圍。于是哈密開始正式成為絲綢之路的參與者——這就是“大海道”和后來的“新北道”。<br><br>絲綢之路在新疆的北道稱為新北道,它是從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到七角井,北穿天山到木壘;或自哈密翻越松樹塘達坂到蒲類海(今巴里坤草原),沿天山北麓西行到木壘、吉木薩爾、烏魯木齊、伊犁。這條路線漢武帝之后已經存在,隋唐以后地位愈發(fā)重要。<br> 唐朝時期哈密地區(qū)成為中央政府設置的北庭都護府屬地。隨著唐朝在西域的勢力范圍不斷西擴,北庭都護府所治陸續(xù)從哈密遷至吐魯番,再遷至今天的吉木薩爾。至晚唐哈密又成為回鶻高昌王國的領地,因高昌回鶻國王篤信佛法,哈密佛寺林立,晨鐘暮鼓。 <br><b><font color="#ed2308">旅行小貼士</font></b><br><br><br>■旅游季節(jié):四季皆宜,夏季最佳<br><br>■著名景點:巴里坤景區(qū)(草原、胡泊、古城)、五堡魔鬼城景區(qū)(雅丹地貌生態(tài)園、艾斯克霞爾古城、紅柳灘)、回王府<br><br>■交通:蘭新高鐵中點,北至烏魯木齊,南經河西走廊各站點至西寧、蘭州<br><br>■特色美食:哈密瓜、葡萄、湯飯、油塔子 我是螺姑娘,如果喜歡就多多關注我吧,會出很多質量高的好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