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張照片引發(fā)了一段回憶。瞅見這照片掰指一算五十多年了,又一個半世紀的故事就這么引出來了。</p><p> 自從有了微信這個東西,人一下子變得越來越開闊了。生活的內(nèi)容里增添了很多新的色彩:特別是久已失聯(lián)、久未謀面、久未提及的舊人舊事、故交舊友、幼時伙伴、青春往事又奇跡般地隨著信息的擴展重現(xiàn)在你面前,擋也擋不住地串聯(lián)成了一個個故事,不知不覺間人生豐滿了許多。</p><p><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濰坊一中校園里,高音喇叭播放著王雙印唱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和胡松華唱的《亞非拉人民要解放》兩首歌;教室周圍、圖書館的墻壁上還有殘留的大字報和標語痕跡;大串連返校的同學正準備完成斗批改的任務忙碌著……</p><p class="ql-block"> 在校圖書室、實驗室里一群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正在排練節(jié)目:天津快板《打倒走資派》、歌表演《毛主席詩詞.長征》、《抬頭望見北斗星》、女聲小合唱《八月桂花遍地開》還有當時頗俱時代特色的表演唱《下定決心》、《造反有理》等。這就是當年的那支濰坊一中毛澤東思想宣傳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誕生在火熱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看那陣勢就知道這是在文革初期的火熱年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允許在學校里成立各種名稱的小組織,比如:反到底兵團、驅(qū)虎豹戰(zhàn)斗隊、北京公社、巴黎公社、造反大聯(lián)盟等五花八門。要說成立個宣傳隊之類的組織也很容易,就這么順應形勢,應運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宣傳隊長是高中三年級學生孔維君,一個非常具有感召力的學生領袖。 據(jù)維君同學回憶說:"當時啊,為配合形勢更好地開展文化革命活動,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推動斗批改運動深入發(fā)展,由校紅衛(wèi)兵指揮部批準成立的。"這口氣和用詞還透著濃濃的那個時代特色味道,只有經(jīng)歷過才有這種詞匯儲備,要準確表達,難怪呀。</p><p class="ql-block"> 因為這之前學校以學習為主,不搞跨年級組織,也沒有學校宣傳隊這么個稱呼。這次組建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產(chǎn)物,所以才正式取名一一濰坊一中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是時代讓這個名字有了亮點。據(jù)說這個名稱后來延續(xù)了好多年,隊員換了好幾茬,直到文革結束這名稱也沒有變。不知在濰坊一中的校史上有沒有這一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組建時的首批隊員是從各年級選拔的文藝骨干,多數(shù)還能記起這些人的名字:領隊兼隊長:孔維君,一個熱情富有責任心的領導,事事想在前干在前。付隊長許曉光、李乃琪兩位熱心的輔佐。樂隊隊長張勝利,一個校園音樂才子。男演員:隋如意、王恩福、米濟勇、杜繼斌、朱寶昌、王兆棟、杜崇光。女演員:徐曉光、張麗華、韓玉珍、吳鳳云、周立文、馬莉、劉翠華、徐榮欣。樂隊成員:杜華峰(二胡)、郎益冒(中低胡)、李乃琪(捧笙、二胡)劉恩光(三弦)朱寶洪(洋琴)、陳肖良(竹笛)揚守德(二胡?)??請恕在漫長的歲月里,記憶的痕跡有些模糊,還有一些優(yōu)秀的隊員極有可能遺漏了,甚至連名字都不記得了,相信好心知其然的同學以后會補充的。</p><p class="ql-block"> 這里要特別提及一下張勝利同學:他是樂隊隊長兼指揮,據(jù)說還會好幾樣樂器,樂理水平很高,也能作個曲啥的,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事。本來是已經(jīng)被中央音樂學院錄取的應屆畢業(yè)生,因為文革初期停止招生,耽誤了入學,也耽誤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另外還特聘了兩位老師:杜祖良和周文忠。杜老師是位德高望重、極具音樂修養(yǎng)、稔熟古典音樂的藝術家,堪稱濰坊市音樂界第一人。周老師是一位手風琴手,藝術修養(yǎng)很高,大學時代就練就一身演奏功夫,在五六十年代是非常稀缺的資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當時考學的時候都知道, 濰坊一中是山東省重點中學,組織架構、師資力量、學生來源等辦學要素非常優(yōu)化,教學質(zhì)量高,年年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列。能考入濰坊一中的學生都有這種自豪感。學校好,自然好學生就多,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比比皆是,要組織個文藝宣傳隊還不是伸手抓韭菜,一抓一大把。</p><p class="ql-block"> 在文革開始前半年,受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感召,以張勝利為代表的文藝骨干就集全校師生之力組織了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革命歷史歌曲大聯(lián)唱:所有的年級班級都參加,每班擔負一至兩首歌曲,或獨唱、重唱或合唱、表演唱;用朗誦詞通稿串連成章,形成歷史階段故事情節(jié);抽調(diào)全校優(yōu)秀樂手組成配套齊全的大樂隊,統(tǒng)一伴奏。呈現(xiàn)出了一部近似于音樂午蹈史詩《東方紅》的校園文化大作,亦為后來濰坊一中宣傳隊的建立奠定了人材基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風雨中 成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為文革初期的一種新生事物,宣傳隊的誕生順應了那個時代的要求??扇绾芜\作,如何發(fā)展,如何為形勢服務卻常常擺在大家面前。一段時間成了中心課題。尤其是排演什么節(jié)目,到哪里演出,給什么人演出尤為重要。為此還開了好幾次正兒八經(jīng)的會議呢。幸好宣傳隊里人材多,大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各顯神通,很快確立了節(jié)目形式、宣傳內(nèi)容、演出方式等,形成了具有文化革命特色的短小精悍、戰(zhàn)斗力強的鮮明特征,也創(chuàng)造了很多新的節(jié)目樣式。像是:對口詞,詩朗誦、小合唱、表演唱,鑼鼓詞、小舞蹈、歌表演……都是那時應運而生的,(當然隨著時代変化這些節(jié)目樣式大多已不存在了。)幾乎貫穿了整個文革時期。</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歌表演:《我們是毛主席的紅衛(wèi)兵》。為排好這個節(jié)目,特地請了前衛(wèi)歌舞團的陳大雷來隊里幫忙,幫助編排舞蹈動作,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學習借鑒,提高節(jié)目檔次。濰坊文工團的舞蹈老師,昌濰呂劇團的隋永毅團長都來指導過。這個節(jié)目排練完了幾乎是每場必演,極受歡迎。到現(xiàn)在那歷史的畫面感常常重現(xiàn)在眼前:一色的綠軍裝,個個配戴紅衛(wèi)兵袖章,腰束鐵扣綜色皮帶,頭戴綠軍帽,還特意別上一顆紅五星(從支左部隊戰(zhàn)士身上淘換的)全套的當時最火的解放軍裝束。(也是每場必備的演出服。)四男四女高舉紅旗,整齊劃一吸腿跳、弓剪步、塑形,隨著節(jié)奏快速地前后晃動,高頻律的喊著口號: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不下場,直到大幕關上。</p><p class="ql-block"> 還有那依照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里的"戰(zhàn)士想念毛主席"一曲,配上紅衛(wèi)兵的詞改編的小歌舞一一《抬頭望見北斗星》,那是當時最富感染力的節(jié)目。每當唱到: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黑夜里想你有方向,迷路時想你心里明。這時,燈光暗轉(zhuǎn),互相挽扶、昂首挺立、面向北方、組成塑像,臺上臺下融為一體,場場都要掉眼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沒過幾天,我們的隊伍又擴大了。因為那時上級號召學生回校復課鬧革命,又派出部隊到學校"支左"。有幾位在紅衛(wèi)兵總部宣傳隊的文藝骨干回到了學校,隨即加入了宣傳隊。記得有校園文藝女神李乃媛,編創(chuàng)高手趙志祥,舞蹈青春美少女張玲、趙會琴、陳秀珍、張雪莉、快板劉樹臻。又有校園歌手王兆棟、周明英。再后來又有舞蹈演員李延華、周榮恩加盟。這陣勢,這人員構成,在那個年代可是聲震八方的。</p><p class="ql-block"> 人多了,隊伍壯大了,節(jié)目內(nèi)容豐富了,節(jié)目檔次提高了,演出的頻率加快了,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像是天天在戰(zhàn)斗。</p> <p class="ql-block"> <b>街 頭 演 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傳隊的成立具有時代特征,自然演出的方式也因勢而為,像戰(zhàn)場上鼓動戰(zhàn)士打仗一樣的方式,演出地點多為校園、街頭,偶爾也進劇場。那時的濰坊一中在東關東門外,彎彎的土路通向東風街頭,往東是一片農(nóng)田。每到傍晚,隊員們化好妝,挑著紅旗,敲著鑼鼓就上街了。每到一地,觀眾自己就圍起了場子。沒有舞臺,沒有燈光(主要靠路燈),不分場次。精彩處觀眾和著節(jié)拍跟著一起唱,喊口號,順勢扔一疊傳單。沿著東風街走到李家街頭,再從東風橋頭繞到百貨大樓,最后在地委大院門前結束。四場演出下來,晚上九點多。也沒個車坐,都是步行,說實話感覺挺累的。</p><p class="ql-block"> 相比街頭演出,劇場演出機會相對少些。一聽說劇場演出大家都高興。風不吹,日不曬,還有擴音喇叭。特別那種兄第組織間大聯(lián)歡、慰問首長或者是慰問紅衛(wèi)兵戰(zhàn)士可以開闊眼界,學習新節(jié)目,結交新朋友等。人民劇院、新華影劇院、地委大禮堂、和平劇院,這當時最著名的幾個劇場都留下了的我們身影。(現(xiàn)在這些劇場一個都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b> 慰 問 部 隊</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當時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部隊按照中央指示到學校"支左",幫助學?;謴驼V刃?,促進復課鬧革命。同時學校與部隊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這給我們宣傳隊提供了一個新的演出舞臺。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活力的紅衛(wèi)兵到部隊去演出,戰(zhàn)士們非常歡迎。那時部隊也沒有多少文藝活動。哪像現(xiàn)在有電視電話電腦等新式媒體。一說要到部隊演出隊員們可高興了,大家都知道部隊條件好、環(huán)境好、接待好。常被當作毛主席派來的紅衛(wèi)兵一樣看待,熱情尤佳。每次演出前先給安排參觀陣地、軍營,與戰(zhàn)士們座談、聯(lián)歡、共進晚餐。戰(zhàn)士們看演出時總是集體鼓掌、集體喊口號,搞得大家心情特別好感到倍受尊重,美滋滋的。濰坊周邊的部隊都走遍了:曾去大圩河炮八師參觀榴彈炮陣地;曾在二十里堡飛機場與飛行員共進晚餐;曾去濰北部隊農(nóng)場與戰(zhàn)士們同收稻谷;也曾在高密機場、高炮團吃水果吃到裝不下??。</p><p class="ql-block"> 最不能忘的是那次幾百里跋涉去青島6037部隊的演出。起因就比較特殊:因為連續(xù)到部隊演出受到那么高規(guī)格接待,心野了,總想到更大的舞臺去演出。6037又是在濰坊的支左部隊,相互熟悉,估計不會慢待我們,這是其一;其二,青島是軍部駐地,又是著名的海濱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值得去一趟。就這樣在事前沒聯(lián)系、與領導沒打招呼、沒開介紹信的情況下,憑借著當時紅衛(wèi)兵的那股闖勁開啟了青島之行。</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隊員們穿戴整齊,人人裹上軍大衣,裝上樂器和道具,挑上紅旗,插上宣傳牌,坐上借來的一輛解放牌卡車,也沒個座位,360里路顛簸了近四個小時才到目的地。時值隆冬,亦凍個夠嗆。</p><p class="ql-block"> 帶著紅衛(wèi)兵的闖將精神,也沒管那么多規(guī)矩事,直接驅(qū)車來到了軍部駐地的八一新建禮堂。部隊一看這是濰坊來的宣傳隊,誤以為這是兄弟地區(qū)派來慰問他們部隊的,起初非常熱情,還安排了一位付軍長接見了我們,確定當晚在軍部八一禮堂演出。隨即把我們安排住在館陶路軍部招待所。正在大家竊喜以為大功即將告成時,一位軍部宣傳干事找隊長詢問情況:你們的領隊官銜是什么?是上級領導派你們來的嗎?有介紹信嗎?這一下露餡了,唬不過去了,只好很不情愿地實話實說,把實情告訴人家唄。心想雖無領導授意,可我們紅衛(wèi)兵慰問解放軍支左部隊總沒錯吧,別把我們輕易趕回去。部隊的同志了解了我們的情況后也沒怪罪,也不批評,但是把接待規(guī)格降低了:原本安排軍部領導觀看,演出地點在大禮堂,改為下屬宣傳部門陪同,小禮堂演出。</p><p class="ql-block"> 即使這樣我們也是很高興的,只要不被趕回去怎么都好辦。尤其我們的節(jié)目也適合在小禮堂演出。當晚演出了剛排練的新節(jié)目《紅衛(wèi)兵戰(zhàn)歌》,戰(zhàn)士們非常歡迎,反響熱烈,宣傳干事說:沒想到你們的節(jié)目這么精彩大氣,在青島也算是不低的水平。聽了這話大家還是滿自豪的,沒白來一趟。</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去了前海沿,好多同學沒見過大海,一見大海高興地大喊:我來啦……又參觀了水族館和魯迅公園,順道海邊走著去了棧橋。此次圓了大海夢,留了一張影。(不過那張照片沒找見。后來杜華峰同學看到此文章主動提供了那張去青島演出后在海邊巖石上的照片)特別珍貴,你看個個穿著演出服,戴著紅袖章和毛主席像章。)</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就是在當年6037部隊軍部禮堂演出后,於青島水族館前海沿穿著演出服的部分隊員合影:前排從左至右:朱寶洪、陳肖良、杜華鋒、隋如意。后排:趙永德、杜崇光、張勝利、劉恩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排演《紅衛(wèi)兵戰(zhàn)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個文藝團體要想立得住必須有好的演員和代表性劇目,不然的話活不下來。一中宣傳隊也不例外。要說好演員 一大批,都是當時濰坊市的優(yōu)秀拔尖人才,能說、能唱、能跳、能演,放下叉巴拾掃帚,沒有駕馭不了的節(jié)目,突出代表李乃媛、韓玉珍、吳鳳云、張玲、趙會琴……;編創(chuàng)高手趙志祥、陳肖良,像對口詞、詩朗誦、天津快板手到擒來;唱歌的隋如意、王兆棟、周明英那都是時代驕驕者。報幕員(主持人)是徐曉光、馬莉,那普通話水平聲震校園;樂隊成員更是錦上添花,除張勝利大砣壓陣之外,還有杜華峰、(后來的濰坊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李乃琪、劉恩光、郎益冒等。這么多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必定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作品,標志就是《紅衛(wèi)兵戰(zhàn)歌》的排演。</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的深入,隊伍逐漸擴大,推陳出新、提升檔次成了當務之急。又恰逢新就仼的市革委會張德功付主任,要求一中宣傳隊要有代表性節(jié)目,重大活動時能拿得出手。並布置要集中力量搞創(chuàng)作,將隊伍集中到昌濰醫(yī)學院活動,聘請了山東大學的幾位銅管樂器演奏者參與伴奏等。萬事俱備 只待出山之作。這就是那部《紅衛(wèi)兵戰(zhàn)歌》的前奏曲。(時代已經(jīng)改變了模樣,雖然這敘述象天書一樣不可思議,可當時就是這樣的。)排練就在醫(yī)學院禮堂,宣傳隊員就住在學生宿舍。主創(chuàng)人員孔維君、張勝利、趙志祥、李乃媛先擬出了基本框架,大伙兒根據(jù)框架編排動作,一邊排練一邊改,沒有死框框??傮w是根據(jù)紅衛(wèi)兵的成長史、造反史,循序編創(chuàng)的一部歌舞劇。從破四舊立四新開始,直到奪取紅色政權一路下來,斗爭走資派、批判學術權威、改革上層建筑的過程都有體現(xiàn);舉斧頭、戴高帽、撒傳單、貼大字報編成動作游戲;舉紅旗、指方向、永往直前,雕塑造型都有設計。主題音樂部分是根據(jù)《我們是毛主席的紅衛(wèi)兵》的主旋律擴展而成。經(jīng)過張勝利的編創(chuàng)、變奏,模進,可以說代表了當時全市的最高水平。朗誦詞部分出自趙志祥之手。舞蹈動作的設計自然是孔維君、李乃媛、張玲、吳鳳云、趙會琴。米濟勇、王恩福也參與了不少意見和建議,貢獻了不少動作。有一段劇情是這樣的:破四舊、立四新,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做成一個個木牌,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做成斧頭,紅衛(wèi)兵手持"四新"劈向"四舊"。小個同學當四舊,大個同學當四新。記得杜崇光同學手舉著一個四舊的牌子,被高個子李延華同學的四新斧頭劈砍在了腦門上,當場就起了個大包,強忍著淚水演下去,成了后來的笑料。</p><p class="ql-block"> 首演非常隆重,地點是地委大禮堂。觀看演出的是黨、政、軍領導、新革委會成員。一票難求,部隊站崗、認票不認人。一位大禮堂工作人員因沒有票被拒之門外,守衛(wèi)營長說什么也不放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歷史是在不知不覺中寫成的,昨天是今天的歷史,今天是明天的歷史。不特別去創(chuàng)意,你在做,時光老人在給你記著呢,到時候翻閱一下就是歷史了。</p> <p> <b>尾 聲</b></p><p> </p><p>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隨著時間的流轉(zhuǎn)、形勢變化如風云的年代,學校宣傳隊也不會長期存在。</p><p> 1968年末,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開始了,老三屆學生也該離校了,整個校園的氛圍已經(jīng)變得很凝重。面臨下鄉(xiāng)離校的隊員們心中像拴了一塊石頭,沉甸甸的。</p><p> 宣傳隊也沒宣佈解散,甚至湊一塊開個會道別幾句也沒顧上,都為個人的命運奔波呢。聰明的張勝利同學,大概是想到了從此以后將天各一方。一天上午,把幾個當時能約到的隊員召在一起,借了一架海鷗120照像機,背上綠色的手風琴,來到烈士凌園后面的虞河岸邊。那時還不太熟練使用延時自拍功能,把像機擺在地上,七秒鐘之內(nèi)跑過來,擺好姿勢,只聽卡察一聲,留下了那張彌足珍貴的照片??</p><p> 感謝這張照片引出了這長長的一段文字,不然的話,說不定這段歲月就成了塵封的記憶了。</p><p><br></p><p> </p> <p class="ql-block"> 這兩張照片是50年以后的夏天,部分宣傳隊員相聚在濰坊一中 老年活動室。前排自左至右李乃媛、許曉光、張雪莉后排:王恩福、杜崇光、孔維君、李乃琪、陳肖良、郎益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像一部歌舞劇的結構一樣,有頭有尾,尾聲部分有時余味悠長??</p> <p class="ql-block">當年宣傳隊的部分隊員五十多年后又一次相聚。自左至右:隨如意、王治安、張玲、馬莉(馬衛(wèi)東)邢素芝、張勝利、郎益瑁、杜華峰。</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當年部分宣傳隊骨干成員在十笏園的留影。前排:孔維君、張勝利、陳肖良。劉恩光、郎益冒。后排:許曉光、李乃琪.杜華峰。</p> <p class="ql-block">文字執(zhí)筆:晚月dcg</p><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杜崇光</p><p class="ql-block">照片來源:張勝利、杜崇光、杜華峰</p><p class="ql-block"> 濰坊一中校史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啟筆于2020年6月17日</p><p class="ql-block"> 成稿于2020年7月5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