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六一節(jié)的意義不在心頭涌動,已經(jīng)很久了,年年都有六一,但很少勾起兒童少年的記憶,而今年大有不同,恰逢附中同學相識60周年。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六十年使所有青澀少年變成暮年老者,其中經(jīng)歷的一切往事都成為我們逐漸成熟的見證。每當想起往事即便是艱難困苦,愚蠢挫敗,都成為美好的記憶。那是因為過去的歲月曾經(jīng)有我們的青春,有我們的天真稚氣,每當想起這些就增添內(nèi)心多少惆悵,因為我們知道青春一去不復返,若想重溫只在夢中。今年的六一之不同于往年還在于老同學黃德莉倡議舉辦同學群網(wǎng)上觀摩展,大家踴躍響應,氣氛熱烈,彰顯老同學老朋友的深厚情誼。并勾起青春,少年時,美好趣事。附中三年的學習生活決定了一生的價值取向,其后的歲月,所獲取的經(jīng)驗和信息都沒有附中三年更豐富,更精彩,更記憶深刻,令人難忘。杜宏祺隨筆</h3> <h3>1960年我們在藝術(shù)學院附中美術(shù)科的教室里相聚,開始學習繪畫。在校園畫室,在操場飯廳,在藝術(shù)實踐基地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那時的我們面容青澀青春年少,學習努力蒸蒸日上。畢業(yè)后大家各自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了教師及美術(shù)工作者,在我們中間有的擔任美編編審,還有的成為美協(xié)會員,以及副巡視員。其中的佼佼者還有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這些都是我們的驕傲與自豪,轉(zhuǎn)眼60年已過,2020年的今天,我們收獲滿滿,在家頤養(yǎng)天年,我們雖然兩鬢斑白青春已逝,但共同的心愿讓我們又相聚在一起,探討藝術(shù),回憶人生,相互鼓勵,永葆童心。蔡桂珍 黃德莉</h3> <h3>蔡桂珍。同學中我算小的,今年也75歲了,37年一直耕耘在小學美術(shù)教學第一線,勝任各年級的美術(shù)教學,創(chuàng)辦報紙,舉辦展覽,接待外賓,尤其是在美育與德育的結(jié)合上,頗下心思并小有成果。60歲應聘一培訓機構(gòu),6年半為成人資格認證作出了努力。如今女兒接我來澳洲悉尼生活,逍遙自在。幾十年工作盡心盡力,畫畫兒卻時時擱筆,與同學相比實在汗顏,但良心無愧于奉獻。</h3> <h3>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美三2班同學黃德莉,63年畢業(yè)后進入小學校,一直從事美術(shù)教育工作,其中25年擔任育民美校校長工作副教授職稱,由于工作繁忙始終未能作畫。如今退休在家想提筆作畫,不覺千舟已過萬重山,現(xiàn)在只能從頭學起,雖有些進展,但相差甚遠,現(xiàn)已76歲有余,依舊只爭朝夕不斷進取。</h3> <h3>正在練習油畫靜物,花卉,風景,人物的臨摹。</h3> <p>附加三張斗方小品。扁舟一葉歸何處,桃花林內(nèi)是我家。杜宏祺題</p> <h3>鹿角枝繁枝晝暖,巨斧劈石雪尚寒,荒村蟄居時靜寂,正好躬讀過冬閑。杜宏祺題黃麗女士冬韻圖。</h3> <h3>始終從事美術(shù)教育工作。圖為工作留影。</h3> <h3>李芬如,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在附中的三年學習生活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純真,快樂,友誼,終生難忘。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小學做美術(shù)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1975年調(diào)到圖書館工作,直到1998年退休,本人崇尚自然對大自然滿懷敬畏,崇拜和熱愛,喜畫風景。能有時間畫畫別無所求,因為畫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多年來精神壓力過大,畫畫對于我可以說是對無奈的一種解脫方式,我愿意畫畫,我這輩子慶幸自己選擇了畫畫,所以近80歲還能畫畫,知足了。</h3> <h3>抬頭仰望,憧憬美好的未來,保持童心永遠快樂。</h3> <h3>王悅伯,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68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后在北京手帕廠設計室工作,84年調(diào)到國家專利局,做外觀設計專利審查工作,專利書審查副研究員職稱。在手帕廠工作期間設計手帕及曾去云南寫生,在專利局工作期間,因單位展覽需要偶爾畫一兩張畫外,因工作繁忙一直沒有作畫。退休后因各種原因拖至年近70歲,才拾起畫筆從頭學起。雖眼高手低,畫起來費勁,但欣賞所有美的畫作,學習并實踐各種繪畫風格,獲得生活的充實及精神上美的享受,足矣!向所有老同學學習。</h3> <h3>康麗星生于1942年7月,于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美術(shù)科,分配在石景山文化館工作,因70年支援三線建設,一起隨愛人去甘肅嘉峪關(guān),酒鋼總廠工會工作。因工作關(guān)系沒有從事繪畫工作,在西北工作17年后又得了重病,二十多年沒有提筆作畫,退休后想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談何容易,通過10多年的努力才畫成這個結(jié)果,總想畫好和提高,可是水平在那兒也只好如此了,請同學們多多批評指正,向老同學們學習,學習。</h3> <h3>貂蟬拜月圖</h3> <h3>貴妃醉酒圖。</h3> <h3>昭君出塞圖。</h3> <h3>西施洗沙圖。</h3> <h3>杜宏祺,生于1944年7月 ,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1968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自幼酷愛繪畫,勵志以畫畫為業(yè),由于悟性不高,對繪畫的本質(zhì)和終極目的不明確,故多年在基本功上花了很多時間,以再現(xiàn)物象為能事,做了不少無用功。當稍微明白之后,人生已過去大半,再想有所建樹已無可能,但是這并不影響我繪畫的興趣,和對藝術(shù)擁有自己看法的權(quán)利。我雖然年屆70有6,老年多病仍然筆耕不輟,總想畫的好看一點,不枉一世愛好。以上就教于相識相知60年的老同學。</h3> <h3>丁榕:從小學,少年宮,中學,到教育研修學院,無論做教師還是當干部,我始終沒離開當班主任,從特級教師到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每一項榮譽對我來說都很淡薄,但我珍惜學生對我的稱贊和夸獎,我覺得這才是當老師最高的榮譽和獎賞。退休之后我給我?guī)н^的八個班每個班編了一部班書,把幸福的青少年時代還給了我的學生,當聽到學生的贊美和看到他們興奮的笑臉時,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h3> <h3>說起繪畫,我確實是個小玩鬧,幾十年雖然沒有動畫筆可每日貫穿始終,藝術(shù)就是創(chuàng)造,是我工作的靈魂。大家的每一幅精美作品都飽含著辛勤付出和對藝術(shù)的追求,令我羨慕,驚嘆,感動,佩服!一句話向你們好好學習,讓老年生活由此而豐富多彩。</h3> <h3>蕭艷玲:1945年1月出生于北京,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1968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先后在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從事染織圖案設計,在中國印刷工業(yè)出版社,從事書籍裝幀設計,在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從事美術(shù)編輯工作,退休后畫畫,讀書,旅游。</h3> <h3>75歲的蕭燕玲風采依舊。</h3> <p class="ql-block">郭景云。出生于1943年10月。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1968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美術(shù)設計工作。上班期間是個好員工,盡職盡責。退休后,畫油畫,旅游,合唱團,寫了十多篇回憶錄……。生活還算比較豐富充實。藝術(shù)學院附中是我最快樂最美好的三年時光,我會永遠珍藏在心里,永遠!</p> <h3>王玉磊1944年2月18日出生,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1969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shù)學校教師,從事平面設計教學與繪畫創(chuàng)作,退休后游山玩水,即興涂鴉。</h3> <h3>賈玉斌:1968年中央工藝美院畢業(yè),1969~1981在北京手帕廠和北京市染織工業(yè)公司工作,1981~2004年在國家工商總局廣告司和中國廣告協(xié)會工作,退休時擔任副巡視員,在職期間和退休后有機會就參加一些畫展,退休后很高興有更多時間畫畫。不覺已到暮年,身體已不支持我有什么成就,只求晚年過得充實和快活。</h3> <h3>劉德臣:1945年8月8日生于北京,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后在小學中學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任職。84年到人民體育出版社,任美術(shù)編輯,副編審至退休。70年代初開始有作品出版,恢復稿費后為多掙點錢加倍努力。八十九十年代為各類報紙書籍期刊,畫了大量的插圖,連環(huán)畫略得溫飽。懶散本性既顯如今打牌下棋,山野尋閑。自得其樂。</h3> <h3>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后一直從事出版社工作。經(jīng)常畫連環(huán)畫和期刊插圖和劉德臣同學,聯(lián)手馳騁在畫壇,人稱四手連畫,堪稱一霸。</h3> <h3>從上初中一直到工作,我和德臣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他始終是我的楷模,而且真心實意,在業(yè)務上給我很大的幫助,現(xiàn)在年齡大了我始終沒有忘記。</h3> <p>恭賀夕陽紅,祝賀北京藝術(shù)學院附中美三2班群友畫展成功舉辦</p><p> 青梅時代是同窗, </p><p> 互幫互學情誼長, </p><p> 風霜不掩童心熱, </p><p> 暮年揮毫寫滄桑。 </p><p> 群里曬出好作品, </p><p> 就像鮮花開滿墻, </p><p> 明年還來會畫友, </p><p> 更多驚喜在前方。 </p><p> 賈玉斌</p> <h3>張張照片讓我們感慨歲月無情,幅幅繪畫讓我們欣賞不同風格的藝術(shù)作品,為此,我們大家一定有了一個共同的感悟,繪畫,凈化心靈,繪畫帶來快樂,繪畫伴我人生。2020年6月1日是一個值得永遠記住的日子。這幾天我們好像返老還童,我們翻箱倒柜兒找到自己珍藏多年的繪畫作品,我們找到了兒時的那些青澀的照片,我們互相點贊,我們互相吹捧,許久沒有這么放松。我們這些老頑童,還在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快樂前行。同學們,明年的六一我們再相見。蔡桂珍 黃德莉</h3> <p>花絮:杜宏祺:非常欣賞老同學的藝術(shù)作品,附中三年播下的種子,在大家身上鮮花盛開,碩果累累,雖然時光流逝,但初心未變,始終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前行,創(chuàng)造了美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丁蓉的彩塑讓我耳目一新,極富專業(yè)水平,還畫了那么多學生和同事的素描頭像,其勤奮和執(zhí)著溢于言表,在下十分欽佩之黃老師舉家出游,謹祝旅途愉快,在初夏的陽光下陶冶身心,歸來后陸續(xù)做品級的編輯工作。</p> <p>六十年前秋意遲, </p><p>正是木槿花開時, </p><p> 四面八方來相聚, </p><p> 放眼前程心已熾。 </p><p> 三年光景不尋常, </p><p>秋月春風伴朝陽,</p><p>精神陶冶開胸臆, </p><p>丹青藝事啟長航。</p><p>今年六一思往事, </p><p>初衷無忘當年志。 </p><p>人人獻出拿手技,</p><p> 琳瑯光耀晚晴時。</p><p> 杜宏祺</p> <p>黃德莉活的真瀟灑,讓人羨慕!今天發(fā)了兩本連環(huán)畫,是我最早的出版物,很幼稚,多少有點紀念意義,昨天發(fā)的三幅彩色的畫,臨時拍的顏色有點失真,現(xiàn)重發(fā)兩副,看了同學們那么多好作品令我汗顏,尤其是玉蕊的作品,丁榕的泥塑讓人耳目一新,和大家的大作相比,我只能發(fā)點小兒科的東西湊湊數(shù),請各位指正,讓豆粒兒費心了。劉德臣</p> <h3>過去我們年輕那是常理,現(xiàn)在我們年輕那是心理,明天還想年輕那是夢里,讓我們放飛夢想,永遠年輕,祝老兒童們六一兒童節(jié)快樂,王玉蕊。</h3> <h3>黃德莉,你真的辛苦了,謝謝,為我們創(chuàng)建這么精彩的平臺,我從各位同學的畫中獲得了無限的精神食糧,太棒了!丁榕。</h3> <p>黃德莉圓了我們大家的夢想,所以這次我們一定要努力配合。蔡桂珍</p><p>你女兒建議很好,你可以在每個人之間加一個生肖圖案,既能分開,也表明屬性還增加趣味感。 蔡桂珍。</p> <h3>大家所言極是。看到你們的感言,我也萬分激動,本想讓大家在兒童節(jié)曬出三張作品,以回味當年學生時代的美好時光,結(jié)果受到群里所有同學的支持和參與,此項活動比預想的還要熱烈。大家鼎力捧場,積極參與,熱表衷腸,不減當年兒時的真情實感,在當今這可是彌足珍貴。今天我們過了一個快樂的兒童節(jié),過了一個別出心裁的,獨一無二的兒童節(jié)!我的心里無比興奮!在這里,我祝群里所有的老同學身體健康,永遠年輕,永遠快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