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馬廠街有馬廠嗎?據(jù)說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來福州剿滅日本倭寇時,率軍駐扎在桃花山腳一帶,開辟了軍營駐地和馬廠,馬廠街因此得名。桃花山從此陸續(xù)有了人家,不再寂寞,也不再是佳人絕世獨立了。桃花山最熱鬧的時期是在清朝五口通商以后。</p><p> 馬廠街自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文革期間馬廠街曾改名文革二支路,1979年恢復原名。馬廠街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老街,窄路矮墻遍布,有著老福州居民的生活氣息。馬場街長約450米。附近有學生街,校園、文化站等等。</p><p> 交通???♀?:距上藤地鐵站(A口)約1公里,如乘坐公交則可在對湖站、程埔頭站、師大站等下車步行。</p><p> 今日我們穿行在矮墻窄巷中,一起探尋可園、夢園、碩園、愛廬、忠廬等民國時期的老洋房,細細體會近代歷史的滄桑和現(xiàn)代生活的無奈……</p> <p> 意園,今為福建師大教師宿舍樓。</p><p><br></p> <p> 夢園,主人葉見元,出身基督教世家,與孫中山關系非常好,不但是革命同志,還有很深的私交,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在最危險的時候,把夢園作為革命同志的聯(lián)絡據(jù)點,孫中山來福州的時候據(jù)說就住在夢園。</p> <p> 夢園現(xiàn)狀。</p> <p> 現(xiàn)在的住戶是位美術老師,正精心打造著自己的家園,讓其郁郁蔥蔥、充滿生機!愛人在旁默默的幫助打理花草,孩子則懂事的在旁觀看,好奇地問著,有愛的地方充滿了溫馨。</p> <p> 愛廬,康山里1號,夢園對面,建于民國三十年代初期,是一座三層三開間磚木結(jié)構(gòu)、每層都設有拱廊、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風格的近代建筑。頂部做法較為獨特,拱廊部分做雙坡頂,主體建筑部分做歇山頂。</p><p> 建造者劉道岸(又名劉謙興),原為溫州海關職員,后曾任馬廠街基督教禮拜堂牧師。愛廬系劉道岸聽取其子劉祁端(畢業(yè)于上海同德醫(yī)學院、中國紅十字會會員)的建議設計,原擬作為診所使用,故愛廬每個房間都辟有三個門,方便病人走動。但建筑尚未完工,劉祁端就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因救護傷員慘遭日軍射殺。建筑現(xiàn)為劉氏家族住宅使用。(大門緊閉無法參觀)</p><p> </p> <p> 可園,位于煙臺山康山里5號,創(chuàng)建時間約在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左右,創(chuàng)建者鐘景竹曾是清末至民國時期鹽務系統(tǒng)的官員??蓤@走出的名人甚多,一度成為一代才女林微因和中國當代大建筑家梁思成的蜜月喜房。福州基督教家庭聚會的創(chuàng)辦人王連俊,在可園亦有住處,并曾經(jīng)在此傳道。</p><p> 可園由兩座建筑組成,均為紅磚砌筑的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公寓,底層有券廊,院落呈啞鈴形,大門為石庫門式。從綠色大門進來,就聞到這種磚木結(jié)構(gòu)房子特有的味道。 </p><p> </p><p><br></p> <p> 以園,始建于民國二十年左右,占地面積390平方米,高7.6米,長23米,寬19米,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具有樸素英式風格的近代建筑。以園為葉氏家族私宅,主人葉氏為夢園主人葉見元之弟。</p> <p> 出門拐彎,一間小咖啡店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本想進去品杯咖啡,無賴店主只夜間營業(yè)。門口的小貓此時顯得格外慵懶!據(jù)說這是只明星貓??,圈了無數(shù)粉!??</p> <p> 拓廬,為金景松家族私宅,位于馬廠街4號,為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具殖民地外廊式風格的近代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一層的外廊采用的是木質(zhì)仿鐵藝工藝,且保存完好,在倉山地區(qū)也不多見。</p> <p> 忠廬,位于馬廠街,建造于1932年,西洋建筑藝術風格突出的典型建筑。文革前,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英文秘書吳淑貞女士在此住過10年。從外面看到的部分建筑,忠廬里面應該是很漂亮的,大門緊閉,只能隔著高墻望望。</p><p> 忠廬的院子內(nèi)種植各種花草樹木,其中龍眼樹、杧果樹較多,但最惹人注目的還是翠筱。一年四季沒有枯黃過的竹葉令人懷疑福州是否有過冬天。不論何時從忠廬外墻經(jīng)過,都會讓人產(chǎn)生庭院深深的感覺。</p> <p> 建園,位于馬廠街17號,曾名“玉廬”,為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建于1919年前后,原主人林璞臣先生原為民國郵政系統(tǒng)(大東電報局)的高級職員。現(xiàn)為林氏后裔居住。</p><p> 建園為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紅磚砌筑、帶有殖民地外廊式風格的近代建筑。建筑西立面、南立面的一層、二層均做拱廊;東、北立面一層、二層做拱窗;兩層之間、拱廊發(fā)券處以磚砌出疊澀線腳,檐口也有類似的線腳裝飾。西側(cè)立面還附有二層木結(jié)構(gòu)外廊,早期系木柱仿鑄鐵做法,后期可能因木柱朽爛,改用磚砌柱子支撐;二層柴欄厝部分現(xiàn)仍存。</p> <p> 碩園,在建園的左邊。窄門進入,豁然開朗。</p><p> 碩園是三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維多利亞式建筑,窗上方有半圓形疊澀線腳遮雨檐口,不開窗的部分則做成凹入式的窄券假窗,每層間也設置了復雜的疊澀線腳,造型復雜,為整個倉山近代建筑之最。碩園的主人當年是通過賭錢贏來的這幢房子。</p> <p> 細雨瀝瀝,熱情的主人招呼我們坐下躲雨喝茶。我們趕時間婉言謝絕…</p> <p> 生活是一種態(tài)度。熱愛園藝的主人在他的假山上花了不少心思。</p> <p> 經(jīng)主人同意我們上樓參觀,感慨著歲月的痕跡,年輕人已基本不住在這了,留守的都是退休的老人...</p> <p>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fā)現(xiàn)了,馬場街是家家有井。可惜現(xiàn)在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飲了,只能作為生活用水。</p> <p> 永安里、鼎廬、亦廬已荒廢...</p> <p> 宜園,位于馬場街22號,是一幢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共四開間,一樓券廊二樓拱窗,裝飾樸素。門關著無法進入。</p> <p> 宜園門口裝飾可見主人不一般的心思。</p> <p> 巷子末端的老榕樹下,有幾間連著的柴埕厝,這是已做了近四十年裁縫的潘師傅的家,是家亦是店。 一進門就可見一層層各種布匹壘在二壁之間,做好的旗袍高高掛起! </p><p> 潘師傅手藝高超,用料講究,旗袍唐裝等著做起來得心應手。雖居深巷但不愁沒客人,年輕人到老年人,國內(nèi)到國外,年頭忙到年尾!旗袍的邊都是手工縫制,根據(jù)不同的客人加入不同元素,讓旗袍穿起來更靈動更能體現(xiàn)東方女性的柔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