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今兒個趕上疫情后的第一次限號,卻充實了一整天。一早開始騎行至地鐵站,又創(chuàng)造了兩個疫情后的第一——騎共享單車和乘地鐵。</b></p> <p><b> 來到鼓樓天街逛大集,嚯……額!鼓樓這邊夠熱鬧。地攤兒經(jīng)濟真給力,鼓樓門前擺滿地啊,連賣鳥的都來了。</b></p> <p><b> 各式的老自行車擺的夠熱鬧,你能見到很多上世紀知名品牌,如鳳凰、永久、飛鴿等,且品相也很棒。還有一輛紅木自制的,都能成為收藏品。</b></p> <p><b> 閑逛一趟,趕緊往單位騎,正好趕來,嘛都沒耽誤。</b></p> <p><b> 下午出來繼續(xù)蹬“小綠”,一路直奔和平區(qū)。路過哈密道小學,老書法家王守惇先生所題的校名格外醒目,這是一位被低估遺忘的寫家。</b></p> <p><b> 隨后來到了河北路交口的舊物市場,在河南老張攤兒上買了些掛繩和線,好拾掇我的珠串兒和掛件兒,十多年了,還是親民價。</b></p> <p><b> 穿過沈陽道舊物市場都已經(jīng)收攤了(話說這里的周四集大不如前)。一路行至新華路,有著百年歷史的185號小樓,是曾經(jīng)的天津天主教圣母圣心會普愛堂,此建筑并未掛上保護牌,如今荒廢于此。</b></p><p><b> 據(jù)說上海的普愛堂保護的不錯,不知天津地方未來對此有何想法,難得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保護。</b></p> <p><b> 騎啊騎,落雨滴,本來有點悶熱的天氣,涼快了許多。不知不覺,騎到了泰安道。</b></p><p><b> 這曾經(jīng)的咪哆士道,可是舊時英租界的核心地區(qū)。什么英國領(lǐng)事館、工部局、俱樂部、維多利亞花園,以及著名的開灤礦務(wù)局大樓、安里甘教堂、利順德飯店等老建筑都在此間。</b></p><p><b> 那泰安道15號內(nèi),是曾經(jīng)北洋軍閥孫傳芳上將軍府邸,作為多年的市政府部門使用,正在整修。</b></p> <p><b> 前面與浙江路交口的安里甘教堂,有著百年歷史,也在進行修葺。近兩年周邊圍墻的設(shè)立,擋住了這里從前拍攝婚紗照的熱鬧場面,不知未來如何開放。</b></p> <p><b> 順著浙江路,行至曲阜道聚福里前,一個右拐,轉(zhuǎn)進了這里的私營小書店——聚福書屋,正巧老板在門口,好像特意迎接我(其實我嘛也沒買)。疫情至今,還是第一次到此,真是好久不見,分外想念(不知這店主劉“胖子”是否也這么想)。</b></p> <p><b> 聊了會,回河東,騎到六緯路的熱電廠原址,這里原是清末北洋武備學堂的部分舊址,是中國第一所陸軍學校。</b></p><p><b> 如今,電廠搬遷后,那海河金茂府早已拔地而起,成為河東區(qū)最貴的樓盤。原先的電廠大門樓子還在,不知將來作何用處。</b></p> <p><b> 離目的地的腳步越來越近,途中經(jīng)過我住了近十年的老宅舊地大直沽三號路,這里有著我的青春印記。</b></p><p><b> 昔日作為日本侵華時期東洋木材廠員工宿舍的老日式建筑未能保存,如今早已成為寬闊大道。地鐵直沽站在此,路名也變成“大直沽西路”,一直連接南北兩側(cè)的河西區(qū)奉化道和快速路東風橋,使海河兩岸,更加便利。</b></p> <p><b> 一路下來,穿過東風地道,騎行了近十公里,還真有點累。不過一周能有一次長途騎行鍛煉,在每天的忙碌之中,也是很難得的。</b></p><p><b> 忙完,寫罷,繼續(xù)騎上小綠回家……<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