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海,一座極具現(xiàn)代化而又不失傳統(tǒng)特色的文化都市;中西合璧,新歡舊愛,各有各的精彩。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風從當時的上海觀察到,法租界的風情與老上海的古樸互相滲透與沖突卻又和諧共存,形成一種獨特的魔性,故冠以“魔都”。卻沒想到,魔都,一直“魔”到了現(xiàn)在。其實同在一片藍天下,“魔都”,豈止只有法租界。我們今天去村松稍風不一定來過的“老城廂”:</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p><p><br></p><p> </p> <p> 談起上海老民宅,石庫門不得不提。這多是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正面為兩扇黑漆大門。進門有一天井,兩側為廂房,正面為客堂,二樓是臥室,一樓灶臺間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這種建筑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住宅對外較為封閉,總體布局卻是源于歐洲的聯(lián)排式,雖處鬧市,但關起門來卻可以自成一統(tǒng)。這“門”也多有一圈石頭的門框,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huán)一副, 漢語中把圍束的圈叫做“箍”,如“箍桶”“袖箍”。這種用石條圍束門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門”,寧波人發(fā)“箍”字音發(fā)的是“庫”,后來“石箍門”就叫他“石庫門”,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認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這就是我們剛剛經過的一處石庫門,門楣上“麟廬”二字依然醒目。今天我們去天燈弄,也是看民宅,但卻不是石庫門。</p> <p> 天燈弄,原名為竹素堂街,老城廂里的一條L型小街巷,因巡道衙門高掛的煤油燈把弄堂照得很亮,如同天燈而得名。弄內77號可不同凡響,是上海市僅存的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與寧波“天一閣”、南潯“嘉業(yè)堂”并稱的江南三大藏書樓的大隱隱于市的“書隱樓”!</p> <p> “天燈弄”所在的片區(qū),兩旁的老屋都待拆遷,門窗已用加氣砼塊封閉,但外墻卻刷得簇然一新,那個惺紅色的“拆”字也鮮有露點,老街、老宅,還有前面那位遛狗的老人,一派祥和。拆遷,也要優(yōu)雅,也要搞得清爽,這就是上海。</p> <p> 我們今天就是去探訪“書隱樓”——上海唯一受保護的私宅,沒有之一。</p><p><br></p> <p> “書隱樓”,真的是名符其實,大隱隱于市,<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就隱藏在這樣一處充滿老上海味道的巷弄里。前身為陸氏改建明日涉園內殿春軒,并由江西學政沈初題寫匾額;后為郭萬豐船號主人購得,其后裔居住至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span>大門、后門均為石庫門,木質門上都用方磚遮蓋,可見其防火措施之嚴密。</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我們輕輕的推開大門,就是前院,郭阿姨(現(xiàn)在唯一居住人)說是明末所建,后院(她居住的院)是清初所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不知不覺間打了個寒顫,仿佛時光在這里倒流,綠樹掩映雕梁畫棟下掩不住那殘垣斷壁下的滿目倉夷……</span></p> <p> 一棵彎彎繞的大樹橫亙在院子中間,不論從哪個角度拍照都無法迴避,實在是有損照片的構圖,但卻是無言的表達了老宅沒能有效維護的無奈。</p> <p> 1881年,書隱樓由郭家購得,此后一直為郭家私宅。上世紀50年代中期,書隱樓被街道工廠占用,作為生產車間;上世紀70年代,書隱樓主人收回房屋時,已破損不堪。1987年,書隱樓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破敗的書隱樓一直沒有得到徹底修繕。唯有牌樓和內宅(其實是當年的大廳)間的院落也就是后院,還保留有當年的模樣。</p> <p> “書隱樓”占地面積>2000㎡,建筑面積>1000㎡。被周邊傳稱“九十九間樓”,共五進,實際有房70余間。東部有門樓、轎廳、大廳,西部為內宅,前后為二進廳樓,中間為院子,兩面有側樓。此建筑之特色為多磚雕、木雕,磚雕儀門、漏窗等雕鏤山水人物,如文王訪賢、“八仙”登山、鳳穿牡丹、松鼠葡萄等。木雕在門窗隔扇、梁枋裙板上,有梅蘭竹菊、漢宮秋月、亭臺樓閣、雙獅戲球等</p> <p> 前院與后院之間立有一門坊,匾額上四個鎦金大字“金輝玉昭”已很難辨認,反倒是背面“古訓是式”很是清晰。請各位注意門樓貼的是青磚,可不是現(xiàn)在的瓷磚,這很少見的。</p><p> </p><p><br></p><p> </p> <p> 門坊匾額“古訓是式”已有200多年歷史但依然清晰,語出《詩經.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币鉃椋鹤駨墓庞柌怀龈?,勉力做事合禮節(jié)。下面長條的磚雕共有人物32個,講述“西伯昌磻溪訪賢”故事。</p><p><br></p><p><br></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明末清初時期民間建成的一些豪宅,因為不能像皇宮、王府那樣紅墻綠瓦、金碧輝煌;而土豪的秉性就是動輒顯擺,故大都采用精美的磚雕對住宅進行裝飾,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題材上所以多見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劉海戲金蟾、三陽開泰、郭子儀作壽、麒麟送子、獅子滾繡球、松柏、蘭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鯉魚、福祿壽禧文字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寓意吉祥和喜慶,表達主人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向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p><p><br></p><p><br></p> <p> 門坊上刻有西昌伯磻溪訪賢的故事,人物馬匹,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字碑兩側兜肚,右側為穆王朝見西王母圖,王母騎青鸞翱翔云間,下臨碧波;左側為老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為關吏寫書的圖景。</p> <p> 女主人自稱她一個人一直住在這里,室內光線實在太差,借助房頂透過的幾絲光亮,隱約的看到漏窗下的木雕還是顯得奪人眼球。</p> <p> 后院東西廂房與廳堂之間(現(xiàn)在主人稱其為內室),也各有一塊鏤空立體雕刻的磚雕屏風。東側是“三星祝壽”,西側是“八仙游山”。背面是云中飛舞的蝙蝠,周圍有福壽無比圖案的鑲邊,頂部正中是二龍戲珠,底部正中是鸞鳳和鳴,是江南宅居建筑裝飾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p> <p> 書隱樓里到處透著一股塵封的歷史味道,尤其是這磚雕,既有石雕的剛毅質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潤與平滑,呈現(xiàn)出剛柔并濟而又質樸清秀的風格,是歷經滄桑的睿智,是過盡千帆的溫柔。正是這些磚雕、木雕更是彰顯得這座院落的珍貴。但愿我們的感嘆能感動上蒼,期待不久的日子,再來“書隱園”,不僅能看到歷史,還有文化。</p><p><br></p> <p> 書隱樓的主人郭俊綸先生(也就是郭阿姨的父親),早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解放后在上海民用設計院任職。老人家為這祖屋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據(jù)理力爭,尤其是文革后,跑了不知多少部門(據(jù)說徐匡迪先生曾有批文),才從街道廠手里要回了主權;在八十年代又經過一番努力,將該組建筑列入了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lt;/p><p><br></p><p> 這是懸掛在居室內的“東園勝概圖”臨本,是郭俊綸先生70年代臨摹的,現(xiàn)被上海博物館收藏,曾在《文物》1973年的復刊號上登載。</p> <p> “書隱樓”的門窗雖多以衰敗,但這一排極具審美觀價值的落地槅扇長窗應該是價值連城。長窗的上半部為富有藝術圖案的木質窗格,下半部的裙板上,均雕有栩栩栩如生的木刻圖案。每一扇各不相同,都是有故事的:江干城廓”、“長橋臥波”、“垂柳風帆”、“五福同慶”等等。</p> <p> 墻腳下都隨意擺放著陳年構件。</p> <p> 這幾扇門布滿了厚厚的灰塵,靜靜地放置在這里,郭阿姨說左邊那扇小些的門是明朝的,中間那扇大些的門是清朝的,由此可見她對這所老宅是相當了解的,因為經歷,因為家學。明朝時,人們以得體大方為美,門在造型上,以線條為主,洗練大方,多是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而清朝更著眼於建筑組合、形體變化及細部裝飾,所以門窗欞門窗欞格圖案已發(fā)展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十字海棠式、八套六式、套龜背錦式等多種形式。</p> <p> 大廳西墻外有一口宋代石井,井欄呈八角形,每邊各有橫直線兩道,式樣與蘇州北宋名園滄浪亭的井欄完全相同</p> <p> 除了那間廳堂,其余房間好象都未接電,現(xiàn)在是下午四點,正是艷陽高照,然而這里卻如此這般(不敢說是黑暗)。據(jù)說是某年因拍攝視頻,臨時打掃后拉來幾扇雕花門,便保持至今??蓜e小瞧這門,都是精品,其雕像都是有典故的:</p> <p> 從上到下依次是:書香門第,加官進爵,長命百歲,平平安安。</p> <p> 這是當年的轎廳,是舊時官宦士紳宅院中停放轎子的廳屋。出入府邸的主人賓客在此停轎、下轎的地方,也是供轎夫喝茶休息處。放眼四顧,也是堆滿舊門窗和木料,別說給官員落轎,連走人都有點心慌,因為笈笈可危,整個廳堂都是用碗口粗的圓木支撐著。</p> <p> 這是船廳,都冠以“廳”,但和轎廳的功能不一樣,是指在陸地建造的模仿舟船形象的廳堂,四周以鵝卵石與瓦片相嵌成水波紋的地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不同于臨水的“舫”。如果不是郭阿姨介紹,除了這頂,四周堆滿門窗木料,實在沒有船廳的感覺。</p> <p> 這其實是柱墩,上面雕刻的都是都是龍,不知是不是因為沉降,幾乎埋到地下去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無疑也是一種最便捷的保護方式。</p><p><br></p><p> </p> <p> 從上世紀80年代起,相關部門曾多次想購買書隱樓,提出過房屋置換、經濟補償?shù)确绞剑箷[樓產權歸國家,由國家出資維護。但因書隱樓產權人分散,且大多在海外,成員意見各異,出售、置換等方案始終未能通過。書隱樓當年只有6家兄弟姐妹,如今,30年過去,產權傳至下一代,產權人已變成了24家,情況更為復雜,協(xié)商難度更高。</p> <p> 我站在屋里,凝視這逃脫了拆遷但又無法重生的老宅,猛然間發(fā)現(xiàn)這片隨風跳動的綠葉,清新且奪目,生命竟如此頑強。辰光留下的印記,滄桑卻也鮮活,從而下意識的感受到,歲月、飄蕩著,歷史、展示著,好像是我們的人生,半是機遇、半是拼搏;又好像是我們的生活,少是詩意、多是煙火……</p> <p> 面對這斷壁殘垣破舊不堪的院落,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國可以有兩制,中M都可以談判,將軍可以當農民,大咖悉數(shù)捐巨款……,可在世代相傳的禮儀之邦,現(xiàn)在一旦親情和家產發(fā)生沖突,那多是死結,要想解開,估計包青天都會打退堂鼓,“清官難斷家務事”一說,何日有得其解。</p><p><br></p> <p>內室有扇門可直通后花園,這里院墻高達12m,應該是目前上海最高的,沒有之一。爬藤的植物顯得特別青翠,攀著墻,努力地伸展著,枝藤與清冷纏繞著,遍布整個墻,用自己的軀體,固執(zhí)地守護著這個院子。</p> <p> 纏纏繞繞的爬壁虎,布滿在上海最高的(12m)的院墻上,彌漫著的清新氣味,給這塵封多年的老宅,增添了幾分生氣,卻有種滄桑的美感。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贝丝痰撵o謐突然被墻外傳來一陣“收廢品……”的吆喝所打破,有些刺耳也有些意外。望著這頹敗卻曾經繁華的歷史沉淀,突然心里一沉,感到很是無奈,世界那么大 我們只是一粒塵埃。</p> <p> 這堵高墻將“書隱樓”團團圍住,其</p><p>初衷是防火還是防盜,或者二者皆有,因為有它,把這一段歷史牢牢的凝固在這里,在形形色色的高樓大廈中,還能有這樣一方凈土。雖然斑斑駁駁,但誠如“人不可貌相”,使生活在現(xiàn)代化都市里的我們有幸看到老上海的舊貌,真的是功不可沒,我們向老墻致敬。</p> <p> 后花園墻上有一個“?!弊帧8W脂F(xiàn)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前者是一種感覺,后者則是一種追求。我們知道,除了寫在紙上、剪于紙間的“?!弊滞猓恍┙ㄖ锷系摹案!弊忠餐幌蛲5娜藗冏隽怂囆g化的處理,這個“?!弊志拖笠粋€笑臉。你瞧:</p> <p> 房子是用來住的,老人一直都這么說;房子又不只是用來住,也用來享受和欣賞的。而窗戶兼具實用和藝術兩種性質,直接且容易被美化。如果說房屋的梁柱支撐了整個建筑的結構,那么門窗則是使用環(huán)節(jié)中最不容忽視的一環(huán)。所以古人將更多的感情傾瀉在窗戶上,從最初僅滿足采光通風到后來的審美需求,窗已經變成了一個充滿智慧與美感的功能性裝飾。也是在明末清初,加強了欞格的變化,開始在窗戶上雕刻圖案、花紋,多是以花鳥魚蟲,有些人家會雕刻一些人物代表發(fā)家歷程,代表福氣的蝙蝠之類,但絕不敢有龍鳳神馬的。用以美化視覺效果,趨吉避兇祝福?!皶[樓”中這種窗戶多已被更換,估計都靜靜地在這里頤養(yǎng)天年。</p><p><br></p> <p> “書隱樓”真的是危房了,幾乎每間房都是用碗口粗的圓木支撐著。郭阿姨說,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悉悉落落……。</p> <p> 老??房子作為歷史的“訴說人”,因其結構的脆弱性,在破壞面前不堪一擊,它們更需要人們的守護。隨著世界范圍內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和重視。只是</p><p>49年后因為各種原因,譬如“三反五反”、“十年探索”……,多遭遇破壞乃至毀滅?,F(xiàn)在急切等待過上幸福日子的我們,也有了些閑情逸致,很想去看看以獲得滿滿的??感。</p> <p> 這是后門,出來就是金壇路,不遠處,就是“梓園”,那可是愛因斯坦曾經到過的地方,一派西洋風格,沿街兩層西式騎門樓上,愛奧尼克柱和浮雕裝飾清晰可見,中間為吳昌碩題額“梓園”字樣。老城廂,都如此爭芳斗艷;魔都,真的是海納百川。</p><p><br></p><p> 謝謝你的瀏覽。城市歷史中最傳神的形象是建筑,但要深入了解和感受,不要采用那種“旅行團”的方式,而是要去那高樓大廈背后的小街、弄堂,大廈、老宅,尤其注意尋覓那些不要門票但不一定能進去的地方,在這些猗角旮旯邊走邊拍,我們一起領略那充滿煙火氣而不一定高大上的生活氣息,感受鮮活真實的大上?!?lt;/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過去了,“解放日報”告訴我們,“書隱樓”被征收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感謝美篇,讓我結識了很多有常識、懂邏輯、講人話、接地氣的朋友,我們一起談柴米油鹽,講自由呼吸,你也是其中之一 。又占用你的時間了,你可以點贊,可以轉發(fā);當然也可以笑笑,可以說說“什么GP”、一地雞毛;但我是認真地做這件事,接地氣、說人話。永遠跟著事實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是我的“邊走邊拍,上海,如我所見”第35集,謝謝你的瀏覽,這不僅是緣分,還是我堅持做美篇的動力,如果賞臉,期待著指點其他各篇。敬請指教,歡迎分享,大恩不言謝。生活不易,您我們都能歲月靜好,如果你光臨上海,有哪些要求,請及時告訴我。有我陪你,你用眼睛我用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