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相傳當(dāng)年南京城修好后,朱元璋頗為得意,帶著文武百官和眾皇子登上紫金山,欣賞他的杰作。站在山頂,第四子朱棣信口說道:“這城墻好是好,就是沒有把紫金山包進來。敵人來犯時,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這城墻就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啦!” 朱元璋聽后,臉色陰沉,默不作聲,剝個橘子,遞給朱棣。回宮后,朱棣生母得知此事,大吃一驚:“今天你揭了父皇的短,給你吃橘子的意思是要扒你的皮抽你的筋啊!”。過后朱元璋覺得朱棣說得也沒錯,于是下令修筑了外郭城墻,把紫金山包進京城之內(nèi)。朱元璋死后四年,朱棣攻破南京,奪位稱帝。</p> <p>故事歸故事,其實紫金山早在秦漢三國就已負(fù)盛名。紫金山又名鐘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圍約30公里,北高峰、小茅山、天堡山三峰相連,略呈弧形,弧口朝南,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古有“鐘山龍蟠”之稱,這也是孫權(quán)遷都南京的起因。如今的紫金山囊括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tài)休閑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于一山之中,成為了“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山中名勝古跡眾多,且隱于叢林山谷間。本游記由西向東,對山南景觀逐一掃描。</p> 1琵琶湖 <p>由太平門與白馬公園之間的公路向東,走近紫金山風(fēng)景區(qū),琵琶湖是遇到的第一個自然景區(qū),免費,以前路口并沒有指示牌。在這里,烽火歲月的古老城墻、未經(jīng)過多雕琢的原生態(tài)林地、波光瀲滟的寧靜湖水,讓人絕不會想到繁華鬧市中,竟然還有一塊人跡罕至的清靜悠閑處。</p> <p>↑六百多年過去,風(fēng)霜雨雪竟然還沒有把城磚的字跡磨滅。</p> 2中山植物園 <p>孫中山1925年春在北京逝世后,南京1926年春開始動工營建中山陵,其間許多國家政府和民間團體向陵園贈送了大量名貴的花草樹木,為妥善保存這些植物,1929年中山陵落成之際,在西側(cè)的明孝陵附近也劃地建立了“國父孫中山先生紀(jì)念植物園”,亦名“總理陵園紀(jì)念植物園”,這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后成為中國四大植物園之一。</p> <p>↑攝于中山植物園南區(qū)↓,中山植物園分南北兩區(qū),南區(qū)是以熱帶植物宮為中心的植物博覽園,瀕臨前湖,門票45元。南園是建于1999年的新園,分成熱帶植物宮、禾草園、盲人植物園、紅楓崗景區(qū)、盆景園、薔薇園、藥物園、松柏園、樹木園、植物分類系統(tǒng)園、自然教育區(qū)等11個區(qū)域。</p> <p>↑盲人植物園,園內(nèi)種植了許多易為盲人感知的植物,如枝干、果實、葉型的特殊類植物和芳香類植物,通過盲文介紹牌和語音提示系統(tǒng),讓盲人可以充分發(fā)揮觸、感、知、嗅、聞的代償功能,詳盡了解各類植物的名稱、特性和用途。</p> <p>↑郁金香坡地</p> <p>↑前湖</p> <p>↑攝于中山植物園北區(qū)↓,北園是建于1929年的老園區(qū),是中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擁有10個專類園區(qū),擁有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植物標(biāo)本館,還有兒童樂園橋世界,門票15元。</p> <p>↑綠野上的小花</p> <p>↑大樹上的蟬殼</p> <p>↑沼澤中的膝根</p> 3明孝陵景區(qū) <p>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始建于1381年,建成于1405年,先后調(diào)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分布在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guī)制和模式營建,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譽。明孝陵景區(qū)門票70元,可以與其他景區(qū)聯(lián)票。</p> <p>↑明孝陵景區(qū)南門口的秋色</p> <p>有明一代,南京明孝陵作為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到了清代,為緩和滿漢矛盾,籠絡(luò)廣大漢民,也常給予祭陵和保護政策。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quán)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復(fù)中華的決心。雖然明孝陵的地表建筑在太平天國戰(zhàn)火后大多不復(fù)存在,但是由于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歷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600多年來并沒有被盜掘成功過,地宮依舊完好如初。</p> <p>↑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及碑亭。朱棣奪取帝位后,于1413年在明孝陵區(qū)豎立此碑,為其父朱元璋歌功頌德。碑亭為磚石砌筑,樓頂已毀,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p> <p>↑神道石獸↓,巨大的石獸下鋪有完整的六朝磚,600多年來從不下沉。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體現(xiàn)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也各有寓意。所有石獸均以整塊石料雕成,其中石象最大,重80噸,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代表國家江山的穩(wěn)固。</p> <p>↑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這段神道置有2根石望柱和8尊石人。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放置于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后是東西相對而立的武將、文臣各2對,高3.18米。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shù)珍品。</p> <p>神道拐彎的版本有很多。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雖然勇冠三軍,卻非常怕老婆。朱元璋賜給他三個宮女,有次常遇春多看了一眼端水的宮女,常夫人就砍下宮女雙手放進禮盒送給常遇春。朱元璋得知后一邊留下常遇春通宵喝酒,一邊派人去抓常夫人。第二天一上朝,朱元璋就喊人抬來一大盆黏糊糊的肉湯,請常遇春和眾臣品嘗,大家喝完朱元璋才說這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妒婦湯”。朱元璋自從將“醋壇子”燒成“妒婦湯”后,冤魂就常來夢中,夜夜不得安寧。更為詭異的是,有次朱元璋去察看自己的地宮,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撞見”了常夫人。她直直地走到朱元璋面前,指著他的鼻子大罵,說她不但要讓朱元璋生前不得安寧,還會叫他死后也不得安寧。朱元璋驚恐之余,便依照風(fēng)水大師的建議,把明孝陵神道設(shè)計成彎道,以阻止只會“直來直往”、不會“拐彎抹角”的常遇春老婆擅闖地宮。</p> <p>↑欞星門</p> <p>↑梅花山↓,原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quán)的墓葬地,又稱孫陵崗。梅花作為中華民族氣節(jié)的象征,自六朝以來南京梅花山就廣為種植,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有“天下第一梅山”之譽,位列中國四大梅園之首。</p> <p>↑朱元璋圈地修建孝陵時,陵園范圍的所有建筑都遷往別處,唯獨沒遷孫陵,據(jù)傳是因為朱元璋敬重孫權(quán)也是一條好漢,說留著給自己把門。而且本來筆直通往地宮的神道,也沿著梅花山旁拐了一個“ㄈ”形彎。</p> <p>↑東吳大帝孫權(quán)紀(jì)念館↓,位于梅花山東麓。孫權(quán)是建都南京第一人,也是安葬在紫金山的第一位帝王。紀(jì)念館分成“英雄少年”、“三國爭雄”、“建都立業(yè)”、“魂系鐘山”四部分,集中表現(xiàn)了古都南京厚重文化積淀中具有奠基性的先導(dǎo)部分~東吳歷史,再現(xiàn)了孫權(quán)與三國、孫權(quán)與南京、孫權(quán)與紫金山的歷史畫卷。</p> <p>↑太虛幻境↓,位于梅花山東北,《紅樓夢》的主題園,內(nèi)有寶黛塑像,亭臺樓榭,花木繁盛時美不勝收?!都t樓夢》中,情癡情種都要經(jīng)過太虛幻境掛號方可下凡,劫終后又經(jīng)太虛幻境銷號回歸仙界?!都t樓夢》推尊太虛幻境為最高天庭,拔高愛神美神警幻仙子的地位,寓有贊美青春兒女真情的深意。</p> <p>↑明孝陵金水橋,也稱御河橋,石砌,原為五孔,現(xiàn)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gòu)件均是明代原物。通過御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筑。</p> <p>↑文武方門↓,是明孝陵正門,朱門紅墻黃色琉璃頂瓦,上方門額“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正門東側(cè)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立于1909年,以六國文字書寫,由于清末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其中許多外國人非常喜歡在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上亂涂亂畫,當(dāng)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只好立此碑文,警示保護孝陵的注意事項。</p> <p>↑孝陵門前貓</p> <p>↑孝陵檐上獸</p> <p>↑宮墻與臘梅</p> <p>↑“治隆唐宋碑”與碑殿。清代在被毀的孝陵門(中門)原址上建成碑殿,立有5塊碑刻,正中“治隆唐宋碑”,兩側(cè)是乾隆詩碑等??滴?699年手書“治隆唐宋”,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為穩(wěn)江山,用心良苦。馱碑龜趺的短脖子,被頑童們騎得是溜光水滑。</p> <p>↑享殿,即孝陵殿,孝陵的主要建筑,原殿已毀于戰(zhàn)火,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F(xiàn)存的新享殿建于清代,現(xiàn)作為“明孝陵史料陳列室”。</p> <p>↑雖然原享殿已毀,但是尚存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臺基上有大型柱礎(chǔ)64個。臺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云龍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游人置身其中,猶可想見當(dāng)時建筑之宏大規(guī)模。</p> <p>↑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shù)十米的空地,是當(dāng)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通往方城,兩邊林木茂盛。</p> <p>↑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即是高大的城堡式建筑-方城。</p> <p>↑方城↓,位于孝陵寶頂之前,外部均用巨型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的迎面便是寶頂南墻,用13層條石砌筑。方城的左右兩側(cè)有步道可以登上明樓。</p> <p>↑明樓↓,建在方城之上,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余三面各開1個拱門,每扇門上面的門釘為9行,每行9顆,以顯示九五之尊。方城以北是直經(jīng)400米左右的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p> <p>↑明東陵↓,位于明孝陵東側(cè),是朱元璋長子朱標(biāo)的陵寢,總體布局相似,規(guī)模較小?,F(xiàn)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shè)施以及門殿月臺基址等多處遺址。</p> <p>↑朱元璋的第一皇位繼承人朱標(biāo)(1355-1392年),1391年巡撫陜西,考察遷都西安事宜,歸途偶感風(fēng)寒,第二年春病逝,葬于東陵。朱元璋遭此打擊一蹶不振,6年后病死金陵,生前立朱標(biāo)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接替自己皇位,即為建文帝。1402年朱棣奪取帝位后,對朱標(biāo)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實行殘酷迫害,明東陵也隨之漸漸湮沒,無人過問。直到清朝乾隆時才恢復(fù)了建文帝及朱標(biāo)應(yīng)有的歷史地位,只是墓木已拱,破敗已蕪。</p> <p>↑顏真卿碑林↓,位于明孝陵以東,占地2500㎡,立碑近百塊,有著名書法家林散之、胡小石等大家手筆。整座碑林仿唐代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莊重古樸,典雅雍容,人跡罕至,清冷無聲。顏真卿(709-784年),中國唐代中期杰出書法家。他創(chuàng)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quán)、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鍵盤俠的時代,寫字都不多,別說毛筆書法了,所以也無怪乎無人問津了。</p> <p>↑紫霞湖↓,位于明孝陵東北,深藏于山間林海間,是新加坡華僑胡文虎(虎牌萬金油的創(chuàng)始人)1935年捐資建造的人工湖,因與紫霞洞相連而得名。湖水清澈,周圍林木蔥郁,山青水碧,風(fēng)景佳麗。有“林海中的明珠”、“南京第一無污染湖”之譽,成為人們避暑納涼的旅游佳地。</p> <p>↑1947年蔣介石(1887-1975年)選中紫霞湖作為墓址,此地比中山陵低,比明孝陵高,東邊偏上有紫霞洞,西邊偏下有觀音洞,下方面臨紫霞湖,前照后靠,是理想的風(fēng)水寶地,于是在北岸上建了一座“正氣亭”作為墓址標(biāo)志。誰知時局變換,蔣介石未及建墓便逃離大陸,后死于臺灣。</p> <p>↑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教中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典隱修洞中,朱元璋稱帝后,封他為紫霞真人,紫霞湖也因此得名。紫霞洞現(xiàn)在東郊賓館大院內(nèi),賓館以前稱9號招待所,是1950-1970年間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lǐng)導(dǎo)在南京的住所之一。</p> 4美齡宮 <p>美齡宮,門票30元,全名國民政府主席官邸,舊址位于四方城以東的小紅山上,又稱“小紅山官邸”,曾有“遠(yuǎn)東第一別墅”之譽。始建于1931年,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蔣介石與宋美齡常在此度假、休息、禮拜等,故被稱為“美齡宮”,也是蔣介石多次接待外國貴賓的地方。</p> <p>↑美齡宮據(jù)傳是蔣介石當(dāng)年特意為夫人宋美齡建造的鳳宮,是一份浪漫的愛情信物。因而別墅整體設(shè)計成猶如一串巨大的鑲有綠寶石掛墜的珍珠項鏈,美齡宮正處在寶石位置,航拍格外壯觀?!傍P宮”細(xì)節(jié)特色也隨處可見,例如環(huán)繞琉璃瓦屋頂?shù)?000多個鳳凰雕塑,屋檐下柱頭上排列的鳳翎圖案,二層南陽臺34根漢白玉欄桿上的鳳凰等等,展示出雌性特征,而34根漢白玉欄桿和34根環(huán)樓燈柱,又與宋美齡的生日3月4日暗合。</p> 5中山陵景區(qū) <p>↑音樂臺↓,門票10元,建于1933年,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于紀(jì)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音樂臺建筑風(fēng)格為中西合璧,整體布局具有古希臘特點,細(xì)部處理則采用江南園林風(fēng)格??臻g開闊宏大,雕飾精湛華美,自然與建筑完美和諧。</p> <p>↑中山陵景區(qū)免費,但需要預(yù)約。陵區(qū)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jì)念建筑群,陵寢居中,音樂臺、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jīng)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如同眾星捧月般環(huán)繞在陵墓周圍。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p> <p>↑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fēng)格。而航拍中,又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中山陵建筑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yán)簡樸,別創(chuàng)新格。</p> <p>↑中山陵牌坊,又稱博愛坊,位于墓道南端的入口處,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石額鐫刻“博愛”,孫中山手書。孫中山平時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p> <p>↑孝經(jīng)鼎,位于中山陵正南面,建于1933年,由戴季陶和國立中山大學(xué)全體同學(xué)共同捐資鑄造,銅鼎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懷念之情。</p> <p>↑中山陵風(fēng)景畫廊的大雪之夜</p> 6靈谷寺景區(qū) <p>靈谷寺景區(qū),門票35元,包括靈谷寺、靈谷塔、無梁殿、寶公塔、三絕碑、萬工池、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鄧演達墓等眾多名勝古跡。</p> <p>↑放生池,又稱萬工池,相傳是朱元璋調(diào)用萬名軍工挖掘而成。</p> <p>↑陣亡將士牌坊↓,中間坊額刻"大仁大義",背面刻"救國救民"。坊前置一對漢白玉雕成的貔貅。</p> <p>↑無梁殿是古靈谷寺保留下來的古跡,因不施寸木也無梁椽,俗稱無梁殿,原供奉無量壽佛,又名無量殿。民國時期改作祭堂,現(xiàn)為辛亥名人蠟像館。</p> <p>↑靈谷寺↓,初名開善寺,始建于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jì)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明朝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靈谷寺內(nèi)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后有寶公塔。</p> <p>↑玄奘堂↓,供奉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p> <p>↑靈谷深松</p> <p>↑靈谷塔↓,高66米,九層八面,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9米,為花崗石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jié)構(gòu)。1933年建成,當(dāng)時稱陣亡將士紀(jì)念塔,俗稱九層塔。塔內(nèi)有螺旋式臺階繞中心石柱而上,計252級,每層均以藍(lán)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欄圍護,供游人憑欄遠(yuǎn)眺。</p> <p>↑松風(fēng)閣后方的寶鼎,上刻“名鼎垂勛”四字。</p> <p>未完待續(xù)<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2zjw9g7y?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南京深度遊46:紫金山的北方世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