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繼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2023年正月初一我家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自從我母親去世后,家里有爺爺、父親、叔叔和我四個男人。親生的母親29歲就撒手人寰,拋下了一周歲多的我,在我的腦子里根本沒有留下一丁點的印象,父親傷心地看著既無知又無助的我,望著我這個自幼就沒有娘的小東西,悲從中來,暗自神傷。那個時候苦命的父子倆相依為命。父親為了我不受坊間傳聞的后娘的虐待,避免我吃后娘的苦頭,決定不再續(xù)弦。雖然我的三位姑姑都會回來幫助照料,但是畢竟她們都有自己的家啊,我爺爺覺得,家里沒有一個主婦操持家務,就不像一個完整的家。打我母親不在的時候起,親友們的往來變得越來越陌生,失去了當年的興旺景象,現(xiàn)在家里面老的老小的小,而且都是男人,真的不像一個完完整整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 凡事皆有因緣,全是這一個“緣”字。我三歲的時候,父親肩頭上扛著我,“嗨啦啦啦,嗨啦啦啦,天空飄彩云呀,地上開紅花呀……”我一路上在父親如山的肩膀上唱著歌,父子倆應約前去水碓里放水磨面粉,半路上見到一位挑著麥子的婦女,我突然間大叫“姆媽,姆媽”!這個叫聲著實把父親嚇了一跳,同時也驚動了前方的女人,只見回頭沖我笑了一笑,父親說她聽到我的喊叫聲,立即滿臉通紅,感到十分的吃驚和高興,脫口應了一聲“哎”!真是前世注定的,“緣”來擋不住,后來她就成了我的繼母—我終生難忘的“阿嬸”,直至永遠。阿嬸和我的母子情緣僅僅只有20年的時光,把我從步履蹣跚呵護到上學讀書,含辛茹苦養(yǎng)育成人,操勞著給我結(jié)婚辦喜事。</p><p class="ql-block"> 自我生下女兒后,阿嬸高興得不得了,就在孩子未出世時,提前準備好了許多的小孩衣服和尿布之類的物品,阿嬸從孫女呀呀學語起,教會她唱兒歌和革命歌曲,講小孩子能聽懂的故事,孫女也乖乖的叫“奶奶,奶奶”,嘴巴很甜哦,祖母孫女隔代相親相愛,幸福而快樂著。自從孫女斷奶后就一直帶在身邊,有時候一手抱著孫女,一手提著泔水桶去喂豬,孫女的小手摟著奶奶的脖子,把頭偎依在奶奶的耳朵旁邊,很是乖巧可愛。</p><p class="ql-block"> 1971年農(nóng)歷十月廿五那天晚上,阿嬸吃完晚飯洗凈碗筷后,黃昏時,搨了三根差不多兩米長的苧蔴線。因為我們計劃新建三間泥墻屋,請了十多位青壯年勞動力,第二天早上要去奉化左溪坑背杉樹,父親有事去靈鵝,我在離家四十里的大山里做瓦匠。阿嬸抱著我兩歲的女兒,一起唱著革命歌曲《東方紅》,上樓睡覺,上床后給孫女把了尿,二弟三弟和表弟都睡同一層樓上。大約十點鐘左右,父親辦完事情回家上樓,開燈正想要與阿嬸說話,卻發(fā)現(xiàn)阿嬸已經(jīng)口吐白沫,滿面通紅,神志昏迷,喉嚨里不斷地發(fā)出含糊不清的聲音,巳經(jīng)無法回答父親的說話了,父親一看這情形,連忙大聲的呼叫阿嬸的名字,聽到父親的大聲呼叫,驚醒了我老婆、兄弟三人和我的女兒,二弟和表弟第一時間趕緊去靈鵝請老三醫(yī)生,父親和三弟圍繞在阿嬸身邊,一邊呼喊一邊搖著阿嬸的身體,我老婆沒有來得及穿外套就趕上樓來,一看阿嬸的情況,馬上用嘴巴對阿嬸的鼻孔進行人工呼吸,我女兒瞪大眼睛看著奶奶和大家,沒有發(fā)出一點點聲響,三弟大聲的呼喊“阿嬸,阿嬸”!等到醫(yī)生請來,巳經(jīng)無力回天,發(fā)現(xiàn)阿嬸巳經(jīng)走了,而且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醫(yī)生說是高血壓引發(fā)的腦溢血,父親回家發(fā)現(xiàn)后僅僅一個小時左右,不是親生勝如親生的阿嬸走了,時年51歲,家里的天塌了一半。</p><p class="ql-block">就在那天晩上,我睡在大山深處的瓦棚擱樓上,莫名的肚痛持續(xù)到半夜,第二天早上十點左右我的表舅姆來報訊,說是昨晚上我阿嬸突然發(fā)急病,由救護車送往縣人民醫(yī)院救治去了。我聽到消息后,立即停止生活,趕緊去壺潭村里出納處領現(xiàn)金六十元,也沒換衣服,拔腿就跑,真的是歸心似箭,心里祈求阿嬸平安,三步并作一步,飛一樣的奔跑在高低不平的坑邊小道,飛奔中路過余家坑表妹的家門口,表妹看到我心急火燎的樣子,我只聽到她在我背后遠去的問詢,我答應的聲音都隨風飄散,我飛快地跳躍在東林村后的十里西嶺山路上,四十多里路程,僅僅只用兩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北漳,如果想要我用同樣的時間重跑一回,只能待來世吧。遇見我的岳父,告訴我發(fā)生的實情,但是我還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等我邁入屋內(nèi),發(fā)現(xiàn)阿嬸巳經(jīng)躺在堂屋的門板上的時候,直沖到阿嬸面前,緊緊地抱著阿嬸的身體,只是大聲的呼喊“阿嬸啊阿嬸,這究竟是怎么啦”?撕心裂肺,痛斷肝腸的情景在我的身上爆發(fā)了,而且很快就昏死過去了,等我清醒過來,父親和兩個弟弟都和我抱在一起,傷心痛哭都成了淚人,里里外外的親友已經(jīng)哭成一片。自己的親生母親死去所沒有嘗過的痛苦,現(xiàn)在切切實實地體會了,什么是“生離死別”?什么叫“爹死娘葬”?阿嬸再也無法滿面笑容地親手接收我掙來的錢了,阿嬸的突然離世,把我的身心徹底擊垮,自從失去阿嬸之后一場下來,我的體重十足輕了十四斤,本來方正的國字形臉龐,渾身壯實的我再也回不去從前的那個狀態(tài)了。</p><p class="ql-block">阿嬸的養(yǎng)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真的無法用言語表達。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仿如昨日??蓱z我苦命的父親壯年又受喪妻之痛,苦水和血只能往肚里吞,這悲傷的感覺只有他才知道。我失去阿嬸純潔的母愛,成了心靈深處永遠的的痛!兩個弟弟從此失去親娘,幼小的孫女永遠地失去了奶奶。阿嬸生前省吃儉用,勤勞治家,舍不得給自己添置新衣,以致于入殮時都找不出一件合適像樣的衣服,令人唏噓。三弟那年14歲。</p><p class="ql-block">我們結(jié)婚以后與父親、阿嬸和兩個弟弟和睦相處,一起吃大鍋飯三年,阿嬸走后,父子四個齊心合力建造了三間新房子,接著二弟結(jié)婚成家,我們?nèi)夜餐谝黄鹕盍税四?。等到我們兄弟分家的時候,我女兒巳經(jīng)8歲,兒子也有5歲了。</p> <h3> 我三歲那一年,就是我在路上叫“姆媽”的同個年頭,經(jīng)媒人介紹,征得雙方同意,阿嬸在明明知道我家的底細,而且有我這個前兒子的情況下,由爺爺作主把阿嬸娶回家做了我的繼母。緣分使然,原來就是一家人,阿嬸孝敬爺爺,關心父親和叔叔,愛護我更如己出,正是前世今生我遇到了世界上最愛我的母親。當時阿嬸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鄰居趁我小不更事,教我握緊拳頭,口喊“六月的日頭(太陽),晚娘的拳頭”,在我阿嬸面前示威。阿嬸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面帶微笑,一點兒生氣的感覺都沒有,當作什么事都沒有一樣。后來我想,阿嬸背地里肯定會傷心難過,但是,既然如此,她的淚水只能往肚子里流。由于我母親生前的大氣,左鄰右舍都把我家當自己的家,現(xiàn)在阿嬸來了,把這些事情都推給爺爺來解決,多嘴多舌的都感覺阿嬸小氣,但是阿嬸都會一笑而過,毫不計較。她始終能夠把握住做人的道德底線。雖然沒有我母親在的時候那么門庭若市,也算得上一個完整的家庭。我從小調(diào)皮的舉動和聲音,讓全家充滿歡樂的氣氛。</h3> <h3> 阿嬸生于1921年,是一個叫觀下的村莊,與我母親同歲,從小失去父親,母親改嫁,生有同母異父一妹一弟。她從小由大媽帶大,阿嬸教我叫大外婆,而且是一位“花臉外婆”,她的大伯是一位盲人,會算命,我沒有見過,她8歲的時候送給靈鵝的一戶人家做了童養(yǎng)媳,要比男人大好多歲,成婚后,阿嬸干些裁縫的針線活兒,男的卻是不務正業(yè),土改時又犯了國法,被人民政府鎮(zhèn)壓了,那年阿嬸28歲。她經(jīng)歷了世事的滄桑和無奈,看透了人情的冷暖,承受了苦難和孤單。阿嬸生育過一個比我大一歲的兒子,后來只因天花病,醫(yī)治無效而死了,只剩下阿嬸孤身一人過日子。阿嬸有老屋樓房兩間半,磚木結(jié)構,石雕的窗戶很精致,有古老的床、八仙桌、大櫥、小櫥、梳妝臺等家具,阿嬸享有房屋和財產(chǎn)的繼承權。我小時候上樓的時候,白天也光線陰暗,看到黑咕隆咚的很是可怕。從1957年起我們在這老房子里生活了三個年頭,直到1959年父親在本村建好新房子后才搬回來。1971年時由阿嬸作主,把老屋轉(zhuǎn)讓給了二弟的岳父家。</h3> <p class="ql-block"> 阿嬸來到我家沒有多久,我就患上了“奶癆”,拉肚子拉的是清水瀉,胃口全無,低著頭,閉著眼睛,渾身無力,看到我病成這樣,父親以為我的小命難保,四處求醫(yī)問藥,阿嬸更是急得流淚,打聽到土方法是,集七位剛剛在喂孩子的奶娘,用她們的奶水煎至稠狀后服下,此病可愈,阿嬸急忙去靈鵝村挨個討奶,說來也巧,當時剛好有七位救我的母親的奶水如愿以償,如法炮制,硬把我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每一次聽到阿嬸說的那一刻,我都會刻骨銘心地感動。我奶癆病發(fā)生的時候,不分時間,不分地點,隨時要拉肚子,阿嬸說,最厲害的那次是吃一頓飯的時間,前后七次,不停地拉,一次剛剛擦干凈,第二次接著就來,阿嬸毫無怨言,耐心細致的把我清理干凈。此情此景,我終生難忘。</p> <h3> 我記得阿嬸來的第二年,我四歲,一個冬天的早晨,有人約好要去水碓磨面粉,父親背著我一路上哼著小曲,唱著紹劇野調(diào),悠悠然地往田野中的水碓屋而去,到了水碓屋,父親就放下我,并囑咐我在屋里待著,不要往外面亂跑,一會兒就會回來,我很順利地答應了父親。不知道等了多久,還是不見父親返回,我就試著往屋外走,沿著父親筑水的方向,踏著甽畻小心翼翼地走去,那天早上地上有霜,并且甽畻是冰凍的,經(jīng)太陽出來一曬,有點兒化開,特別的濕滑,我踉踉蹌蹌大約走了二十米左右,腳底下一滑,咕咚一聲整個人都掉進水甽里了,雖然落水,我并沒有害怕,因為阿嬸給我穿上的衣服很厚實,加上體重輕巧,就仰面朝天躺在了水面上,真的是“舉目望青天,任其自漂流”,感覺蠻舒服的,甽里的水載著我,離水閘越來越近,水也越來越深。真的是我小命該有人救,香球阿公這個時候也到水碓來,一見到水上漂著的我,急忙忘了脫衣服和鞋子,就往水里沖,一下把我抱起來,我巳經(jīng)變成一只落湯雞,阿公抱著我急忙跑到我家,阿嬸一見我這副模樣,淚流滿面,嚇得要命,心疼的不行,急忙扒下我的衣服,用熱水洗干凈,擦干身體,換上我的棗紅色的長棉袍,抱到太陽底下曬太陽。等到父親筑水返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四下不見了我,就大聲呼喊我的名字,還是不見我的人影,一看甽畻上的一大片水漬和零亂的大人腳印,就明白了,快步流星往家跑,見到我卻一副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巳經(jīng)在與阿嬸和爺爺聊天。阿公因為抱著我,他的衣服也被打濕了,救命之恩,沒齒難忘。事后,阿嬸責怪父親怎么會讓我一個人留在屋里?虧得有驚無險,虛驚一場,自從這次我的落水事件發(fā)生后,每一次跟父親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沒有讓我離開他的身邊,直到我長大成人。兒女都是父母親最大的牽掛。</h3> <p class="ql-block"> 我在讀小學時,靈鵝小學離家一里多,一看時間可能要遲到,馬上背起書包往學校里跑,無論冬夏,刮風下雨,阿嬸會在我上第二節(jié)課的時候拎著蛋炒飯、烤麻糍、飯團、冷飯麥禾等到學校的教室門口等我,下課的時候我躲在角落里很快地把東西吃完,阿嬸站在旁邊看著,囑咐我慢慢吃不要嗆著。阿嬸如果有事,她會托廚房的阿婆轉(zhuǎn)交給我。春天的氣候變化很大,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很暖和,卻在半早上刮起大風就轉(zhuǎn)冷,阿嬸會準時送衣服來學校,保證我不會凍著。這樣的恩情持續(xù)到我六年小學畢業(yè),全校師生都見證了阿嬸對我的愛心和關懷。我想自己親生的母親未必能夠做到這樣!我學校里任小組長、中隊長、大隊長,評為三好學生和五好隊員,成績都名列前茅,每學期由學校里頒給的各種獎狀送給阿嬸看的時候,她那燦爛的笑容和興奮的勁兒,比她自己獲獎還要高興。每次我?guī)е劆畹谝粫r間先交給阿嬸看,同時每一次阿嬸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兒,趕緊將面粉熬成漿糊,哼著她自己才能懂的小曲兒,站在凳子上,按照我的要求整整齊齊地貼到墻上去,決不會過夜,每個學期獲得的各項獎狀,貼滿了廚房的三面墻壁,后來連廊里板壁也貼遍了獎狀,獎狀雖然是我獲得的,阿嬸功不可沒??!老師們對我特別眷顧和器重,同學們對我的擁護和愛戴,我始終活躍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4年級開始在學校負責抄寫黑板報和輪流敲鐘。從5年級開始能夠讀懂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巖》,《野火春風斗古城》,高爾基的《母親》,《暴風驟雨》等等,一個人在自家樓上看到深夜,而且能夠記住主要的情節(jié)和主角的名字。自從當了少先隊大隊長之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掃烈士墓的時候,都是我在隊伍前面扛著鮮紅的隊旗,雄糾糾,氣昂昂,不怕苦不怕累。值得一提的是,讀五年級時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全校師生集中在操場靠近東邊法國梧桐樹下,用兩張乒乓球桌搭起的講臺,臺上放好桌椅,我一個人在上面講長篇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整個下午講到太陽落山,超過了放學的時間,大家都聚精匯神聽我從頭到尾,有聲有色地演講,楊曉東、金環(huán)、銀環(huán)……每個人的性格,每一個場景,都會按照書中描述的內(nèi)容一一道來,講到高潮段落,慷慨激昂,手舞足蹈,猶如身臨其境一樣,一個下午茶都沒有喝,也不知道口渴,我的心與故事緊緊的圍繞在一起,我想凡是當時聽我講故事的老師和同學,都會牢牢記住當時的情景。小學畢業(yè)我以雙滿百的成績考入上東中學,三年初中也一直與黑板報結(jié)了緣。以至于我自幼就有超強的組織能力,幾十年后的小學同學會和初中同學會都成為發(fā)起人之一。這些都離不開阿嬸無微不至的關愛。從小就喜歡鬧騰的我,阿嬸卻會放任我,在村里做孩子王,家里凡是敲打就能夠發(fā)出聲音的銅面盆、洋油箱、銅踏蓋等,都被我敲得粉碎,很好的銅面盆只剩一個圈。只要我高興,阿嬸只當無事一樣。用舊蚊帳作為幕布,叔叔小店里的紅印泥和墨汁當作化妝品,苧麻絲染紅做成槍頭的紅纓,凡是腦子里想得到的,家里有的東西,都會不管三七二十一,牽著黃牛當馬騎,但是不做出格的事情。由于阿嬸的寵愛,從小就養(yǎng)成以我為主的個性,決不聽從別人的安排,直到年輕時候在社會上生活才有所改變。</p> <h3> 記憶中的第一次剃頭是給阿嬸的面子才剃成的,“小怕剃頭,老怕看?!?,4歲那年我的頭發(fā)巳經(jīng)蓄得很長,遠看以為我是一個小女孩,靈鵝村的苗仁師傅、柏根師傅,加上一位叫“左手佬”的共三位剃頭師傅想要對我下手,卻不料我先下手為強,推翻了剃頭的工具箱,把剃頭用的圍巾布、撣毛刷子、梳子等都往地上扔,虧得他們早就有防備,把主要的吃飯工具—推剪和剃刀拿在手里,或者藏了起來,然后像是殺豬一般把我抲牢,真的是“一人拼命,萬夫莫敵”,無論如何我都沒有就范,想必是他們根本就沒痛下殺手,但我一陣下來已精疲力盡,氣喘吁吁,他們換了用軟計,問我喜歡誰抱著剃好?我怕軟不怕硬,第一人選當然只認阿嬸抱我,所以我坐在阿嬸的懷里,阿嬸的大腿把我的小腿夾在中間,輕輕的扶著我,乖乖地讓苗仁師傅圍上剃頭布,由他給我先用剪刀剪去長頭發(fā),“咔嚓咔嚓”推剪的聲音不是很舒服,后來用剃刀刮汗毛,癢得我趕緊把頭往下縮,怕真的會把我的脖子割出血來,在阿嬸的保證和勸慰下,才不太放心地讓苗仁師傅把我的頭理完。他剃小孩子的頭發(fā)的確有一套,掌握小孩的心理,一直講著好話,耐心加細心,而且下手很輕。往后我一直認他理發(fā)十多個年頭,而且一直保持一個樣式的“西洋發(fā)”。這次理發(fā)沒有阿嬸的陪伴,是不愿意讓他們剃了的,估計我的頭會蓄得更長,真的變成一個假小女孩。</h3> <h3> 阿嬸個子高,小時候曾經(jīng)裹上腳紗包腳,沒幾天因為疼痛難忍而放棄裹腳,因此大腳著地很有力,小時候,阿嬸拉著我,背著二弟,牽著牛去地里給生產(chǎn)隊看牛,一般情況下,我們母子三人會把牛趕到離村一里路左右的上東江邊的柳樹林里,靠近東北邊的叫上砣頭,靠近西南邊的叫下砣頭,中間的地方叫做橋下潭,因為靠近水源,牛喝水方便,那時,江里的水清徹見底,水中游著許多石斑魚和其他不知名的小魚。我們?nèi)齻€地方輪流著放,偶爾也會把牛趕到離村不太遠的小山上去放,牛在吃草,阿嬸手里還干著針線活,如果把牛放在平坦一點的草地上,阿嬸會把我抱在大水牛的背上,小屁股貼在牛背上有溫暖的感覺,只是忍不了牛虻和蒼蠅的亂飛亂咬,牛尾巴雖然不停地搖動著發(fā)出“啪啪、啪啪”的聲響,除了牛屁股周圍能夠趕走牛虻和蒼蠅,牛身上其他地方一點兒也沒辦法,有時候聞著那個濃濃的牛糞和牛的特殊臊味,坐在牛背上看風景,體驗書本上“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那個意境,美妙極了,那情景總是歷歷在目。夏天早稻收割時,要把田里的稲草曬燥供冬天的牛吃,趁著中午別人休息時間,阿嬸會一個人去田里把整畝整畝濕稻草往田邊地角拉,或者挑到另外空曠的地方曬太陽,干的大汗淋漓,喝上一點土燒酒或者消暑的十滴水,繼續(xù)拔一腳陷一腳從田中間往四邊拉,直到干完為止,父親因為要耕田,中午需要休息,沒有能夠幫上忙,偶爾也會幫助拉和挑,只有在曬干后在樹上蓬稻草的時候才搭手,阿嬸把曬干的稻草挑往村邊的樹林中的大樹下集中,曬干的早稻草發(fā)出陣陣清香,蓬稻草的時候用竹桿制成的叉子往樹上送,父親蓮蓬稻草要先選中粗壯直透的大樹,在樹一人多高的位置綁一個草蓬腳,防止草蓬脫落,然后圍著樹桿,一手抱樹,另外一只手一層層往上疊,一圈圈的往外延伸,然后用腳把稻草踩結(jié)實,蓬到一定高度再往里收,最后封頂,扎緊,遠遠望去像是圓圓的一盞盞的燈籠,有的像甏一樣的形狀,是一道鄉(xiāng)村美麗的風景,著實好看。冬天里父母從草蓬里拔下稻草,絞成短短的稻草段子,拌上用溫水泡開了的花籽餅,當作飼料供牛過冬,稻草的好壞直接影響牛的身體健康,父親養(yǎng)了一輩子的牛,對牛的吃性和生活規(guī)律一清二楚,只有冬天養(yǎng)好健壯的牛,才能在春風中奔跑如箭,春耕時節(jié)派上大用場,當然還有一個在牛屁股后面跟著的小看牛倌,父母親在生產(chǎn)隊里養(yǎng)牛是出了名的好手。生產(chǎn)隊養(yǎng)牛有額外工分補貼的,年年如此,父母親樂此不疲。 “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放在第一位,在我13歲那年夏秋相交的時候,去坎頭村的前山崗頭斫第一次茅柴,阿嬸高興得要命,早早為我準備斫柴的茅刀、沖擔、柴繩和小人的草鞋,第二天,全副武裝出門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斫柴,還帶上糕餅當點心,約中午時分,阿嬸接柴竟然接到了坎頭村前面的軟底灣,差不多到了斫茅柴的山腳下,我斫的茅柴只有兩只枕頭差不多大,估計有20斤左右吧,我倒覺得很不好意思,阿嬸倒好,見到左鄰右舍逢人就夸兒子會斫柴了,相當?shù)尿湴梁妥院?。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去斫柴,不管東西南北,無論遠近高低,硬柴還是茅草,阿嬸是逢柴必接,如果去溪里坑,阿嬸肯定會接到金庭觀后的馬面嶺腳,并且?guī)е_水和我喜歡吃的東西,我的重擔,阿嬸挑在肩上,就不用停息,雙手托著柴擔左右盤肩挑,我空手屁顛屁顛兒的追得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連連叫停,阿嬸才放下柴擔,母子倆深情相望,發(fā)出會心的微笑,說實話,我的柴雖是我斫下來的,在挑往家里的路上,阿嬸基本上包了80%多的路程。隨著我的力氣越來越大,20歲那年,從孝康村的雙尖山,一個叫白術底的山上,挑了一擔青柴下來,二弟頂了一肩,連叫吃不落,吃不落,我血氣方剛,也不見得著力,一直挑到停放手拉雙輪車的地方,一過磅,好傢伙,一百九十六斤,如果早知道有這個分量,我肯定不會再把柴挑了下來的。那個時候,阿嬸會到華堂村來幫忙在后面推車,再也不用肩膀挑啦。</h3> <p class="ql-block"> 前后二十年的母子相依,我心目中的阿嬸心地善良,尊老愛幼,忍勞忍怨,聰明賢惠,勤勞儉樸,集中國農(nóng)村婦女的優(yōu)秀品質(zhì)于一身,堪稱完美。從來沒有罵過我,更沒動手打過我,世上哪有這樣的繼母?叔叔從小有病,力氣單薄,父母對他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阿嬸替代了母親“長嫂如母”,讓他吃飽穿暖,還供他上了初中,那個時候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就是我的叔叔。我自讀小學到初中畢業(yè),會經(jīng)常帶同學到家里玩,同學們都沒能發(fā)現(xiàn)我的阿嬸是一位繼母。二弟比我小三歲,要生二弟的那個晚上,我見不到阿嬸吵著跟爺爺要,爺爺告訴我“你要做阿哥了”,我立馬就停止了哭鬧,也不完全明白做阿哥究竟是個什么東東?說來沒人相信,阿嬸一日三餐,喂飯喂到我七歲,那年叔叔要結(jié)婚了,把父母的結(jié)婚床和家具讓給了叔叔,阿嬸認真的告訴我,如果親戚朋友來喝喜酒,把看到你還在喂飯的消息傳出去,你老婆就難討了,我想想也對,何況二弟早就自己在吃了,再喂也怕別人笑話,感到有點難為情。從此本來早就自己會吃東西的我開始自給自足啦。阿嬸也真真是用心良苦。</p> <h3> 自從阿嬸讓我單獨自己吃飯以后,她每餐會變著花樣給我做一二個我喜歡吃的好菜,我原來被喂著吃變成了由自己吃,挑菜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有一次阿嬸實在變不出好菜,只蒸了一碗雞子漿,就是雞蛋加入適量的鹽,潺溫水打勻后放在飯鍋里蒸熟的水蒸蛋,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只顧著自己吃,卻不料二弟第一次動手拿起勺子,我一勺,他一勺,我一勺,他一連三勺往自己碗里放,等到他第四勺再想往飯碗面放的時候,隨著我大吼一聲“全部讓你吃吧”,我端起整碗雞子漿直接倒在二弟的飯碗里,碗外面的桌子上濺了一大片,我這個舉動,一下子真的驚呆了父親、阿嬸和二弟,二弟一看就嚎啕大哭,我一生中最不愿意見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父親大罵一聲“你xx的”,把桌子上的碗、盤、筷子、飯菜統(tǒng)統(tǒng)都擄掉,只聽一陣叮叮當當?shù)谋P碗落地聲,整個廚房地上遍地狼藉,一蹋糊涂,我一看情況不妙,拔腿就向外面飛奔而去,二弟同時也停止了哭聲。大約一個小時后,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愿接受父母的任何打罵,而且準備誠心誠意認錯的心情回了家,我卻發(fā)現(xiàn),桌子巳經(jīng)擦掉殘菜剩羹,廚房地上已經(jīng)把飯菜和打碎的盤碗打掃干凈,父親當作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阿嬸的兩只眼睛紅腫,正在煮面條,我想肯定是因為我的錯誤舉動而傷心落淚,我連忙“阿嬸阿嬸”的直叫,阿嬸應著,她看我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埋怨我的神情。我看到父親唯一一次發(fā)的大火和舉動,真的一輩子也忘不了。阿嬸的寬容和大度銘刻在我的心里,這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h3> <h3> 打“雞子漿”事件發(fā)生后.好長一段時間我沒理會老二,覺得他不應該與我老大爭啊。我雖有錯,造成全家的不愉快是由于老二而起呀。過去了幾天,看見老二趴在八仙桌邊的四尺凳上搖動著玩,我一時沖動很快地爬上了八仙桌,立即解開褲帶,直接把尿往老二頭上澆了下去,當老二發(fā)覺被淋得濕透的時候,阿嬸聞聲從房間出來,我馬上一陣風似的跑出家門,躲到很遠的地方。后來見我長時間沒回家,父母都著急地去找我,我怯生生的跟著他們回家,只聽阿嬸說了一句“你這個孩子”,倒是父親罵我對弟弟不應該如此做法,我知道真的錯的不像話,發(fā)誓下次決不再犯。聽阿嬸說當時她把老二洗干凈頭發(fā),換了衣服,這個事情也沒告訴我父親,父親知道的原由是老二自己告訴父親的。</h3> <p class="ql-block"> 三弟生于1957年,在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時候,一家五口分別在五個地方,父親耕田組,阿嬸縫衣組,我讀小學,二弟幼兒園,三弟托兒所,晚上回來的時候才能在一起,兩個弟弟都跟我一樣叫“阿嬸”,我每年都會有新衣服,二弟穿我穿過的,三弟穿的時候要縫補好,或者接袖子和褲腳再穿,但是鞋子每個人都會新的,因為每年的鞋子都會被穿破。逢過新年大家都穿上阿嬸精心準備的衣服。自從不能夠“放開肚皮吃飽飯,鼓足干勁搞生產(chǎn)”的大伙攏吃食堂飯后,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阿嬸會煮鴛鴦飯,就是前一餐提前盛出來的新鮮米飯放入大鍋里,中間放入淘洗過的新鮮米,打開鍋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間那塊盛放在淘籮里,大家吃的是邊上的飯,那飯的口感是軟軟的,缺少米飯的香氣,也不經(jīng)餓,很快會肚饑。餐餐如此,我有時忍不住爬上凳子去偷冷飯吃,阿嬸明明知道也當做沒有看見,我想想都會發(fā)笑。阿嬸有些時候會煮粥,或者飯湯面條,加上青菜。三年困難時期,“人吃豬糧,豬吃牛糧,牛在楊柳樹下乘風涼”。凡是可以充饑的玉米芯,金剛樹刺根,烏糯根,野菜,米糠等等都用來做糧食,甚至一種叫做“觀音土”的泥巴也挖出來充饑。米衣糠能治微腫病,是特供的精品,據(jù)說餓死了許多人,我們卻沒有餓過肚子,因為父母親在家里藏了500斤的稻谷,半夜三更父親去水碓里把米搗出來,然后阿嬸用稻草燒成的火灰結(jié),用悶碗把粥煨熟給我們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看到阿嬸吃的卻是菜泡飯,番薯絲、麥皮粿……也是我從來都沒有吃過的東西。父親在田間地頭種點馬鈴薯或者其他可以充饑的蔬菜瓜果,共同度過那個艱難困苦的歲月。我們家門前有兩口水塘,老輩人都叫里塘和外塘,二弟八歲那年夏天,有一天,阿嬸在家做針線活兒,忽然聽到有人大喊“有人落水啦,有人落水啦”!阿嬸聞聲拋開手里活,趕出家門,一看里塘有一個小孩正在塘的中央掙扎,頭發(fā)在水面上一逶一透,嘴巴里不斷地喝著水,阿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塘里跳,然后使勁向那個孩子游去,抓住小孩的衣服就往邊上拖,立即抱上塘坎,一看原來是下臺門的香富,這個時候,他巳經(jīng)喝了很多塘水,等到緩過氣來時,直嚇得哇哇大哭,虧得有驚無險,人到?jīng)]有什么事。后來聽阿嬸講到救人的事情,她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一點兒不會游泳的阿嬸,竟然會毫不在乎地跳入塘里救人,而且自己終究也弄不明白是怎樣把香富給救上來的。阿嬸的救人行為受到村民的稱贊,我為擁有這樣見義勇為的阿嬸而驕傲。</p> <p class="ql-block"> 1957—1958年,我們?nèi)叶歼w去靈鵝村十三隊落戶,住在阿嬸的老屋,老屋的北方隔一條路就是靈鵝小學,在家里面就能夠聽見學生的讀書和唱歌的聲音,這里原來是竺家祠堂。屋后的水甽里常年有活水淙淙地流淌著。父親牽著兩頭大水牛和農(nóng)具加入,由于上山落地、牛犁車耙樣樣精通,深受大家的歡迎?!耙粋€是糧食,一個是鋼鐵,有了這兩個東西,什么都好辦了”,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大辦鋼鐵,到處筑起煉生鐵的土高爐,伐木燒炭,煉出來的卻是鐵烏龜,全民發(fā)動,熱火朝天。后來稱為發(fā)“五風”。</p><p class="ql-block"> 靈鵝竺家烏臺門竺紹康故居,是三連食堂的所在地 ,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靈鵝人都在這里吃食堂飯,我家的八仙桌放在前廳東側(cè)靠板壁的地方,一日三餐“放開肚皮吃飽飯”,有勞動能力的“鼓足干勁搞生產(chǎn)”。我讀小學二年級,一放學就直接奔向食堂,看到吃飯的人爭先恐后,熙熙攘攘,那場面十分壯觀。這樣的大鍋飯前后不到兩年就結(jié)束了,那時候人的思想真的都是大公無私,無論大人小孩都有共產(chǎn)主義精神,都認為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共產(chǎn)主義。</p><p class="ql-block"> 為響應國家號召,父親把土灶上的銅湯鍋挖了出來,支援國家建設,換了兩斤豬肉,阿嬸打算給父親補補身體,因為耕田是體力活,肉里放入白糖,農(nóng)村叫做糖焐肉,加好水后放在火爐中燉,我第一次聽說這是個好東西啊。那時候三界人來上東大辦鋼鐵,洗鐵沙工人的食堂辦在我們家靠東邊的房子里。父親去耕田,阿嬸去了縫衣組,老小抱去托兒所,阿嬸把看火爐的任務交給我和二弟,并且與三界的幾位師傅打了招呼,托他們幫忙照顧我們兄弟倆和在爐子上面燉的糖焐肉。我覺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差事,巴不得肉能夠早一點燉熟,可以嘗嘗從來還沒吃到過的“糖焐肉”,等到罐里冒出熱氣,肉的香氣飄出來的時候,兄弟倆就一直站在罐邊,開始口水直流。大約半小時左右,三界師傅說肉應該可以吃了,我一聽,高興得不得了,一只手用洗碗布裹著罐蓋的滴子,打開肉罐蓋,另外一只手拿著筷子往罐里夾出肉來,用嘴對著肉吹了幾下,先用舌頭舔一下,嘗到那個感覺真的是沒辦法用語言來形容,好的不要不要的,接著把半生不熟的糖焐肉往嘴里送,二弟也想要,這時候,三界師傅說,糖焐肉只有一個人吃了才會補,千萬別讓二弟吃,我聽信了他們的造話,就把二弟往門外趕,我在后面趕,二弟就在前面跑,追出50—60米左右,我就急忙返回家里,一塊肉巳經(jīng)落肚。一進家門直奔肉罐,等我把第二塊夾起的時候,三界師傅說“快點快點”,二弟已經(jīng)站在面前,我忙著一邊吃肉,又急著把二弟趕走,我追他跑,我停他也停,這次要比前一次遠一些,巳經(jīng)跑出更樓外的樹林邊了。如此反復來回,估計我已經(jīng)把半生不熟的糖焐肉差不多吃掉一半,可憐巴巴的二弟卻沒有嘗到肉的半點滋味,現(xiàn)在想想,為什么當時的我會那么的自私和絕情?會做出這樣的事?真的太不可思議!到了晚上,可怕的事情發(fā)生了,肚皮痛的死去活來,不停地嘔吐,不停的拉肚子,大汗淋漓,嚴重脫水,父親急著去找郎中,阿嬸抱著我,撫摸著我的肚子,看到我這個又氣又恨又好笑,巳經(jīng)被嚴重的急性腸胃炎折磨得沒有人樣的兒子,淚水一直徃下流,口中念叨著“你這個小孩,你這個小孩”,我該當有救,郎中給我吃了藥,吐光瀉干凈,第二天早上雖然渾身無力,但活龍鮮蝦,背上書包照常去讀書,我又過了一關。但是,從此以后,我每次聞到肉的氣味就會惡心,就想要吐的感覺。你會這樣做嗎?你有這樣的經(jīng)歷嗎?世上獨一無二,真是天曉得。二弟一直為這件事恨恨不平,但是那時候他真的也很無奈,沒有辦法與我抗衡,誰讓他遇上了我這個老大?這件事也讓我明白了,三界師傅的話是不真實的,沒有他們的起哄和從中瞎鼓搗,我也不至于要吃那么大的苦頭,那種感覺現(xiàn)在想起來都會豎汗毛,太可怕啦!每每兄弟間談到“糖焐肉”事件,二弟總會耿耿于懷,埋怨我這個老大真的不近人情,連點湯都沒有嘗過,根本就無法知道肉的味道如何?唯一的好事就是也不要像我這樣,吃盡痛得死去活來的苦頭,唉!回不去的、特別的、可怕的童年記憶。</p> <p class="ql-block"> 二弟從阿嬸的背上就學會了看牛,而且對看牛情有獨鐘,他一手牽著牛繩,一手拿著呼嘯絲(毛竹枝),像模像樣地,天生一個小放牛。說來也奇怪,這么大一頭牛,竟然會很聽二弟的話,牛在偷吃稻麥和莊稼的時候,二弟會動用家法—手中的呼嘯絲。二弟讀書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到了五年級的時候,提出要求不想讀書了,而想要去看牛。靈鵝小學的校長姚老師為了二弟的事情,專門來到我家里,父母親熱情地招待了他,煎了雞蛋,拿出自家的土燒酒,先讓姚老師過一下酒癮,姚老師也好這一口。以后我把姚老師當做親戚來走動數(shù)十年。阿嬸把二弟叫到面前,姚老師、父母親和我,當時我在上東中學讀初中二年級,四個人做起二弟的思想工作,勸他繼續(xù)好好學習,將來會有出息,成為有用之才,我就很明白地告訴他,你不去讀書,今后千萬別后悔,也不要埋怨誰不讓你讀書,沒有文化吃苦頭的時候就是你自己造成的。大家苦口婆心說來說去就是不聽,不過為不讀書要看牛的事,從來都沒有當我面說起后悔的話。這時候,乘著酒性,姚老師征得父母同意,突然抓住二弟的兩只手,懸空地把二弟拎起來就走,二弟豈是等閑之輩,十多歲的年紀,力氣要比同齡人要大許多,一看這個動作,連哭帶鬧,雙腿亂蹬,死命的掙扎著,衣服被脫出,褲子也蹬下,幾乎赤身裸體,姚老師必竟是一位教書先生,力道有限,經(jīng)不起二弟的一番折騰,拎了十多步路,已經(jīng)吃不消了,氣喘吁吁,額頭冒汗,酒巳醒了一半,心想援手再動,誰知道二弟賊精賊精,聰明得很,姚老師一松手,什么也不顧,一陣風似的逃跑了。我們大家都無話可說,二弟的讀書之路停在高小五年級,從此他如愿以償,當起了名副其實的、神氣活現(xiàn)的小放牛郎,他以此為榮,巳經(jīng)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一天,與同村的放牛小孩一起,去上砣頭的楊柳樹林的草地上放牛,不知道為什么與一個名字叫“團猢猻”的打了架,二弟占了上風,那個被他打得哇哇大叫,不料他父親剛好在附近的沙棚頭干活,聽到哭聲就隨手折了一根桑枝條,趕到現(xiàn)場不問青紅皂白,就朝二弟的臉上打去,一連兩棒,把他的右耳朵都打得“嗡嗡嗡”的直響,耳朵邊上的臉頰,馬上腫"起來兩道小指粗的血痕,等我和父親聞訊趕到后,父親只說了一句“小孩打架大人摻和算什么事”?背起二弟就去看醫(yī)生,我即破口大罵,也是一生中最過癮的罵,罵打二弟的“x你媽,x你祖宗,x你這畜生……”,凡是我所知道的農(nóng)村中最經(jīng)典的“相罵經(jīng)”都派上了用場,那人自知理虧沒有還口,更不敢動手打我,一連數(shù)日,我見一次就罵一次。二弟這兩棒被打得怨啊,作為老大,必須遵循“兄弟是手足”,“拳頭打出外,手把挽歸里”的原則,維護我們兄弟的尊嚴。只因那人是父親的表妹夫,此事不了了之。阿嬸看到二弟被打成這樣,心疼啊,只是傷心落淚。二弟的右耳朵被打以后,與另一只耳朵的聽力有明顯的不同,我為此事忿忿不平了許多年。</p> <p class="ql-block"> 阿嬸勤儉持家,40多歲學會了織土布,經(jīng)商量后,父親請來了1959年給我們建造新房子的木匠,巖頭毛佬師傅,做好一臺扎實的木制織機,請靈鵝村的良法師傅扎好織布的篾扣,請觀下阿嬸娘家的章法師傅來經(jīng)絲勻線,按照輩分我叫他舅舅,土改時他曾擔任過上東區(qū)的武裝部長。他要先找個場面大的房子,把各家各戶紡好的棉線集中經(jīng)成一個線軸,在經(jīng)線的時候,他會講曾經(jīng)當過武裝部長的光輝事跡,我總覺得他在吹牛,如果那么牛逼,也不用現(xiàn)在給我們經(jīng)布呀。勻布以前要把每一根線穿進篾扣,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經(jīng)線全靠扣來梳理,然后選一個好日子,用面粉煮熟后的面糊,加水攪拌成稀稀的漿糊,放在大腳盆里做勻布的材料,趁著晴天風和日麗,勻布的程序要在平坦、干凈的地方進行。我看到章法師傅打開線軸上的經(jīng)線,一部分一部分地透在腳盆的漿糊里,先用手輕輕翻動,然后用腳踩踏,像農(nóng)村腌菜一樣慢慢地踩,他唱著小調(diào),悠哉樂哉,有時候會給我講笑話,在充分讓線吸收漿糊后,拉出來擱在高高的勻布架子上,推動篾扣,用大刷子刷開已經(jīng)浸透的棉線,讓陽光曬透和風吹干,這時候的棉線用手摸起來每一根巳經(jīng)硬棒棒的,干透后一圈一圈地再往軸里搖,這個過程決定了布的50%的質(zhì)量。后來還請過橫路的胡一平(村里人叫他揚高),他是蔣介石的紅人胡紹昌的兒子,天生聰明絕頂,志高氣昂,他在嵊縣紹劇團擔綱演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孫悟空,我親眼看過他演的猴戲,當時的功夫和演技,絕不亞于浙江紹劇團的六齡童。我會做他的下手,他偶爾心血來潮,一個筋斗會懸空地從這邊翻過勻架的布線到了那邊,功夫?qū)嵲诹说?,我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我大聲喝彩,連連拍手叫好,有時候興起,會連翻幾個筋斗或者打虎跳給我看,因為我和他有緣,很合得來。這樣一個軸至少也有數(shù)十斤重,根據(jù)鄉(xiāng)親們各家用線的多少,織成長短不一的布匹,這是織布的第一個步驟。阿嬸織布的師父是靈鵝的水釵阿姨,因為我們兩家是世交,她教的很用心,先把勻好的軸放在織機的后前方架子上,把扣放入織機的擋板中間,(天臺師傅用的是一個人能背動整臺織布機的腰機,份量大約七八十斤重,是把經(jīng)線的扣用繩子綁在腰帶上的,用雙手頂著扣板,一推一放,一上一下,左右手拋著梭織布的,快的師傅能夠織一目多布。凡是要織布的人家都要好酒好菜招待,坊間傳言,天臺腰機師傅說“吃肉織肉布,吃豆腐織豆腐布”,曾經(jīng)有人開玩笑說“給你吃屙,你就織屙布吧”!這當然是題外話)。由本地木匠對織機作了改動后,采用繩子拉動兩邊的打板,來完成梭子帶著緯線的來回穿梭。阿姨然后在兩頭尖尖的梭中,塞進用來做緯線的線栩,從棱的肚子中間拉出一根緯線的頭,一整套前期準備工作就緒,阿姨耐心地作出示范,身子端坐在織機凳上,用左手擋著一前一后運動的擋板,右手拉動牽著打梭板的繩子,左右兩只腳腳踏牽動經(jīng)線的橫棒,兩股經(jīng)線一上一下,梭子隨著右手拉棒的節(jié)奏,在打板的敲擊下,帶著緯線,左右兩邊來回穿梭,在經(jīng)線形成的三角區(qū)域內(nèi),布就一線一線的織成,靠近擋板的布兩邊,用篾制成的杖緊繃著,從頭到尾始終按照這個固定尺寸的幅度,整齊劃一,在一旁的阿嬸看在眼里,記在心中,阿嬸聰明,上手就會,織的布像皮板一樣結(jié)實,織布是眼睛左右顧盼,雙手、雙腳并用的全身運動,只要有力氣都會派上用場,阿嬸有渾身使不完的勁,有時候雖然有點兒累,但是織得很開心。村里和鄰近鄉(xiāng)村的人都會請我阿嬸來織,接近50歲的時候,我一周歲多的女兒坐在小板凳上看著奶奶織布,有時候唱著兒歌,有時候站起來舉著小拳頭,高喊“奶奶加油,奶奶加油”!和著“啪啪,啪啪”的織布機發(fā)出的聲音,形成了一個美妙的和聲,此情此景,祖孫相處,其樂融融,呈現(xiàn)一派祥和的氣氛??棽嫉拇迕褚抨?,那些年生意特別的好,雖然工資微薄,但是家里增添了一份很好的收入。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至今尚欠織布工錢沒有付清的人家呢。這樣足夠提供三兄弟的讀書和零用錢,這樣我們家的經(jīng)濟收入和生活質(zhì)量會改善很多。后來阿嬸帶出一個高徒,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媳婦—我的老婆,由她繼承和發(fā)揚,她年輕有為,織的布又快又好,真的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時候織布的生意更加紅火。 </p> <h3> 父親和阿嬸夫唱婦隨,相敬如賓,勤勞儉樸。阿嬸更猶如一臺不知疲倦的、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 ,對家庭的付出,對我們?nèi)值艿年P愛,特別是對我的愛,遠遠超過她對兩個親生兒子合起來的愛。我從小在阿嬸的寵愛下,養(yǎng)尊處優(yōu),唯我獨大,以致于個性鮮明,敢想敢做,勇往直前,永不言敗,成為家里的領頭羊。二弟想學做泥水匠,我?guī)退埩嗣麕煛重攷煾福陮W徒滿,自立門戶,由于二弟吃苦耐勞,家庭很富足。三弟原來跟我學做油漆三年,可以單獨的做活了,卻另有想法,要學木匠,我想辦法給他請元喜師傅為師,三年后成了高手,黃澤木雕廠的出口家具由他把作,做出活兒精致,地方上小有名氣,家里很充裕。對外說起我們?nèi)值艿臅r候,覺得各方面都還不錯。只要兩個弟弟有什么困難,我會盡心盡力的幫助解決。三妯娌之間和睦相處,互通有無,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口舌,實在難得。值此阿嬸離開我們已經(jīng)五十年紀念之際,我特意寫《繼母情緣》一文,表達我對阿嬸的深情思念,回憶母子倆二十年的感情歷程,告訴后輩已經(jīng)塵封的美好時光。人生就是一場永不返程的旅行,某年某月某日,會遇到你應該遇到的人,陪伴你一路同行一段路程,最終離去。最遺憾的是,阿嬸甚至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此生我很幸運地遇上不是親生,且勝如親生的繼母情緣。我一生中刻骨銘心地感恩,并且永遠懷念她,愿阿嬸在天堂安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