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座與太平軍入漳之役有關的墓葬靜靜地躺在薌城區(qū)桃林社邊上一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平軍入漳實證:薌城桃林社驚現(xiàn)“拒匪殉難”義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南中文/圖</p><p><br></p> <p>近日,筆者在薌城區(qū)北環(huán)城路進入桃林社的一小路邊上發(fā)現(xiàn)了這處“北關桃林鄉(xiāng)拒匪殉難義?!薄T撃拐嫉孛娣e約20來平方米,墓碑為花崗石質,長約1米,寬約0.7米,厚約0.25米。碑文正中刻有“北關桃林鄉(xiāng)拒匪殉難義冢”字樣,左右兩邊刻“同治甲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季秋,漳遭匪陷,囗囗切同仇殺匪,五日連勝,迨囗囗餉絀,援絕陷歿。男婦老稚囗囗囗,今總收其骨骸為冢?!?lt;/p> <p>調查中,當?shù)卮迕窳譃I介紹說,桃林社位于薌城北郊,這里清代為龍溪縣二十六都七圖,村中林姓為大姓。聽當?shù)乩先嘶貞?,同治三年?864年)太平軍進攻漳州時,其中一路太平軍殺進桃林社,據(jù)說領兵的是一個姓林的軍官,進村時太平軍遭到村民的強烈抵抗,為此村民被殺了不少人,后來太平軍殺到村中的林氏祠堂,領兵的軍官發(fā)現(xiàn)是同姓村落時,跪拜在祠堂前,下令放下屠刀。太平軍走后,村民收拾了被殺百姓遺骸,一共裝了十八缸的“金斗”(閩南地區(qū)撿拾遺骨的陶甕)埋于此。</p> <p>同治三年太平軍攻占漳州之役,是漳州歷史上極其慘烈的一次戰(zhàn)役。據(jù)清光緒三年《漳州府志》四十七卷《冠亂》記載:“同治三年九月,粵逆?zhèn)问掏趵钍蕾t由汀州永定一路竄入漳境。十三日,連陷平和、南靖,南靖典史司街徒死之。十四日,陷郡城(漳州城),大肆焚殺,城鄉(xiāng)男婦老幼不屈死者數(shù)十萬人?!彪S后太平軍乘勝攻克平和、云霄、漳浦、南靖、永定、龍巖各縣。因太平軍不剃發(fā)、不結辮,披頭散發(fā),故被稱作“長毛”,漳州民間稱太平軍入漳之役為 “長毛反”。</p> <p>太平軍攻陷漳州后,清軍統(tǒng)帥閩浙總督左宗棠受命圍剿太平軍殘部,左宗棠擬定作戰(zhàn)方案,首先進攻駐守龍巖的太平軍,以切斷駐南陽、新泉的太平軍汪海洋部與漳州李世賢部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再謀克復漳州城。同治四年(1865年)2月19日,太平軍與清軍在鎮(zhèn)門戰(zhàn)役中失利,侍王在漳州多次組織突圍,均告失敗。5月15日,清軍攻破漳州城,被太平軍占踞7個月后的漳州被清軍重新奪回。李世賢率余部突圍至廣東梅州投奔汪海洋,旋即被汪殺害。同治四年(1865年)5月至6月間,左宗棠駐漳州,協(xié)助解決兵災善后。秋季,左宗棠奉詔領兵入粵。同治五年(1866年)2月9日,清兵消滅了嘉應州(今廣東梅州)的太平軍余部。</p> <p>太平軍進漳的這段歷史,在史料上雖有記載,然而相關的實物證據(jù)并不多。據(jù)了解,左宗棠率部駐漳時,曾在漳城內設善后局,依托府道衙門籌集資金,賑濟與撫恤流亡災民。同時,左宗棠在漳城發(fā)動捐資,于郊野設無主尸骸義冢六處。所埋遺骸多則萬計,少則千計。</p> 義冢是舊時收埋無主尸骸的墓地,桃林社“殉難義?!保瑧翘伊职傩赵馐芴杰姳鵀暮?,公葬蒙難者所建的墓園。目前,埋葬太平軍進漳之役殉難的六處義冢多已無存,桃林“殉難義?!钡陌l(fā)現(xiàn),可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研究又增加了一處翔實的文物,也是太平軍入漳之役留給后人一份沉重的紀念性實證。 <p>正如《南國殘陽——太平軍南方余部烽煙紀實》作者湯毓賢所言:“太平天國后期突如其來的南國烽煙,不知流過幾許無辜血,淌過多少英雄淚。轉瞬間戰(zhàn)禍已然過去一百四十多年,但抗暴御寇的壯舉和血腥風干后的陳跡,卻不會隨著歲月流逝而消亡?!?l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