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宋曉輝 <p> 春末夏初,自駕3日游,第一天上海出發(fā)晚上住查濟,第二日住西遞;第三天返回上海。</p><p> 皖南不僅有粉墻黛瓦和綿延千年的徽文化、古村落、皖南的處處都是青山綠水,自駕在皖南幽靜的公路上,給心扉來一場最好的洗滌,享受遠離城市喧囂的安靜。</p> 第一天中午宣城吃飯,順路瀏覽江南名樓謝朓樓。<div> 李白的名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就產(chǎn)生于此:“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lt;/div> <p> 下午途經(jīng)章渡古鎮(zhèn)</p> <p> 涇縣西南二十余里青弋江畔的章渡是個老鎮(zhèn),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歷史,唐代詩人李白游歷涇縣時還曾譽章渡為皖南之“西來一鎮(zhèn)”。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p> <p> 蒞臨青弋江畔的章渡古街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有保存完整的皖南獨特建筑“吊棟閣”;吊棟閣,民間又叫“江南千條腿”。</p> <br> 因為無人居住缺少日常維修,沿江岸百年的吊棟閣在迅速坍塌,化成一堆堆廢墟。<br> 青弋江的斷流使江上千百年的船運業(yè)消失,當年依靠航運而興起的商埠碼頭以及樓亭林立的章渡老街也慢慢凋零了。 章渡老街具有皖南精致的磚雕石雕木雕,高高的馬頭墻。泛著青光的石板和卵石鋪就的細而窄小道,又溶進了少數(shù)民族吊腳樓的的特色,使它在皖南的民居中獨樹一幟。 在街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唯數(shù)不多的翻新的房屋卻顯得那么另類和突兀。 風景如畫的青戈江。 傍晚入住查濟畫家趙先生開的客棧。 查濟(zhā jǐ),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zhèn)轄村,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華寫生第一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是目前為止,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在廣源樓上可俯瞰整個查濟,能夠看到泉水擁抱村子的景致。 想當年不知如何形容查濟的那一百零八座祠堂,那一百零八座廟宇和那一百零八座石橋。如今絕大部分早已被時光消磨成一堆一堆的廢墟了。 財神橋始建于明中期,為平拱石橋、拱長約五米,寬約兩米。橋上照壁橋旁財神樓乃近年復原的。古代橋常作為水口的鎖鑰,橋上的照壁猶如大閘,喻為水流財氣不走。照壁上寫著“紫氣東來”,表達了查濟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臨的心愿。 現(xiàn)在古老的查濟已被國務(wù)院審定為“國寶”。在滄桑歲月中幸存下來的八十多處的明代建筑,一百多處的清代建筑被保護起來。 <p> 這是古鎮(zhèn)里最有名的“網(wǎng)紅橋”了,紅樓橋此橋為高拱橋,始建于明朝,清嘉慶年問重修。長8米,寬5米,拱高10米。因南右側(cè)曾建有一座三層小紅樓而得名。</p> 特色的小橋,潺潺的流水,就是一幅生動的中國寫意畫! <p> 二甲祠是一個官家祠堂,門口有五級臺階,有五福臨門、五子登科之意。臺階下有著八仙桌圖案的石板地面,是落轎石。臺階的兩側(cè)是上馬石和下馬石。</p> “青山橫西郭,泉水繞查村”,這是陳丹青描寫查濟的詩句,十分生動的勾勒出了這里的整體。 這邊住著的多是老人,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到大城市發(fā)展,唯獨這些老輩念舊,心甘情愿守護著這片故鄉(xiāng)。 第二天中午前往陽產(chǎn)。 途經(jīng)被稱為“東方日內(nèi)瓦湖”的太平湖,太平湖位于黃山區(qū)境內(nèi),南依黃山,是青弋江上游一座人工大水庫,清澈碧透的湖水,連綿起伏的青山,一派真正的世外桃源風光。 <p> 途經(jīng)崇頭村.坡山村.石潭下汰村。</p> 這是一些走向荒廢的村落,幾年前村中已無人居住,現(xiàn)在正在因為油菜花而再次興盛。 初夏雖沒有滿目的油菜花,但成熟的油菜籽也別有一番美麗。 <p> 陽產(chǎn)土樓位于皖南山區(qū)的深渡鎮(zhèn),群山之中的一個依山而筑的小山寨。這里由于地勢高,交通不便,數(shù)百年來,山民就地取材,采周邊青石鋪路架橋,取紅壤木材筑巢而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渴飲山泉,餓食五谷,多種農(nóng)作物生長,子孫延續(xù)。流年之中,形成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質(zhì)樸壯觀的土樓群。</p> 陽產(chǎn)村真的是一個群山中未開發(fā)的原生態(tài)古村。村內(nèi)只有五分之一留守村民,大部分是老人。這里是皖南的最后一片凈土,充滿生氣而靜謐的山村,美的令人窒息~ 五角大樓--因地勢而建的高層建筑。 晚上到達西遞入住徽娘客棧,這是一個明朝官宅。 徽娘客棧 <div><div> 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已有950多年的歷史,現(xiàn)有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祠堂3幢、牌樓1座,古民居224幢。西遞村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館"之稱。</div></div> 村頭立有一座興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后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愿準敕建這座石坊。 西遞夜景 胡氏祠堂。西遞村以胡姓為主,人稱明經(jīng)胡。始祖胡昌翼,本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公元904年,唐昭宗迫于梁王朱全忠的威逼,倉皇出逃,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個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于陜,秘密將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此即明經(jīng)胡始祖。 <p> 追慕堂,建于清朝甲寅年間(公元1794年)為明經(jīng)胡氏廿四世祖胡貫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親應海公一生、崇文尚義,樂善好施而建。堂內(nèi)有李世民的功臣畫像和供奉著李世民塑像。</p> 東園 西園 狹小的巷子,最是適合戀人們漫步! “ 枕石小筑”, 是胡元熙的故居,建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占地277平方米。胡元熙是胡貫三的小兒子,也是三朝宰相曹振鏞的乘龍快婿。這座典雅精致的宅第,充滿詩情畫意的“枕石小筑”,讓人隱約可以感受到這對門當戶對的小夫妻當年生活的優(yōu)裕富足和濃濃情意。 第三天中午返回上海,途徑休寧登封橋和歙縣許村。 徽州休寧登封橋位于齊云山北麓,跨橫江{新安江支流),為登齊云山的要道。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賢倡建,原名橋東橋,橋成適古調(diào)廣東按察副使,縣民感其德,祝古步步登高,故稱“登封橋”。該橋亦此成為吉祥之地,俗諺稱:“登封橋上望一眼,高瞻遠矚福不淺;登封橋上走一走,延年益壽九十九?!?lt;div> 大橋迄今400余年,依然“跨川如虹,臥波如龍”,氣勢雄偉,為安徽古代橋梁中較為壯觀的一座。</div> 許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坐落于縣城西北20公里處許村鎮(zhèn),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 三朝典翰——汪倫的后代汪德章,出生三日就被封為翰林;<br> 薇省坊——明代布政使許琯的牌坊。 “雙壽承恩坊”,雕工十分精美。是明朝時候朝廷為許村的一對百歲夫妻而立的牌坊,在全國極為罕見。 大觀亭——明代磚木結(jié)構(gòu),八角形樓閣式建筑,經(jīng)典建筑教材范例。 因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號叫“五馬”,故名。建于明代,位于大觀亭的北側(cè),為紀念福建汀州知府的許村人升立而造。 三日游覽圓滿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