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秋瑾離家出走原因曝光!丈夫王廷鈞痛不欲生

真愛永恒[琪]

<p>文字圖片來自網(wǎng)絡謝謝作者。</p> <p>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東渡后改名瑾,字競雄,自號“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1],籍貫浙江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生于福建云霄[2],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3][4],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是華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5],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yè)。[5]第一個為推翻數(shù)千年封建統(tǒng)治而犧牲的女英雄[6],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7],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8]。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p> <p>七絕·秋瑾</p><p>零落征衣混血燒,</p><p>山河破碎怎逍遙?</p><p>青絲不屑多情種,</p><p>怒對人魔志更高。 題秋瑾</p><p>鑒湖女俠幾堪豪,</p><p>為復華夏香魂銷。</p><p>至今學子仍吟頌,</p><p>不惜千金買寶刀。 給女俠秋瑾</p><p>你用利劍舞出迷惘</p><p>你用鮮血寫下惆悵</p><p>秋的詞句</p><p>凄涼悲壯</p><p>那位末代官僚好男兒</p><p>也為你</p><p>舍棄紅塵</p><p>眾生蕓蕓</p><p>用鮮鮮熱血</p><p>為你鋪就棧道</p><p>懷著敬仰</p><p>目送你</p><p>一路風塵</p> <h3>相傳,秋瑾的丈夫王廷鈞和妻子感情早已破裂,他極力反對妻子留學,連妻子安葬也不出面。其他詬病王廷鈞的評論,也是層出不窮。甚至連他倆的年齡等基本的事實也含混不清。事實究竟如何?王廷鈞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與秋瑾奇怪的夫妻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他有沒有反對妻子留學?他怕老婆到什么地步?秋瑾是怎么離家出走的?妻子死時王廷鈞是什么處境?</h3></br><h3><strong>秋瑾是怎么離家出走的?</strong></h3></br><h3><strong>丈夫王廷鈞對她咋樣?</strong></h3></br><strong>然否齋主</strong>?辛亥女杰、民族英雄、中國首位女權運動者——秋瑾,在中國幾乎人盡皆知。秋瑾犧牲的時候年僅32歲,她犧牲在了辛亥革命勝利前夕,一生非常短暫,卻又極其璀璨。那么,她是怎樣一步步從一個普通婦人,逐漸走向革命道路的?他和丈夫的關系如何?后人對王廷鈞與秋瑾夫妻關系的解讀,大體可歸三類:一是“感情破裂說”,二是“丈夫出軌說”,三是“階級出身立場說”。其實,這些多半是“胡說”。今天,齋主來說說王廷鈞對妻子秋瑾到底咋樣?婆婆媽媽的事,也要“實話實說”!<strong>女俠情竇初開的“愛情”</strong>王廷鈞和秋瑾結婚是雙方父親作的主,這是事實。廷鈞父親王黻臣是個富商,起先在雙峰荷葉神沖老鋪子以開“王大興”豆腐店和造紙為業(yè),后來經(jīng)營當鋪、錢莊,可謂富甲一方。母親屈太夫人曾被冊封為“皇清誥封一品夫人”。經(jīng)曾國藩長孫曾重伯介紹,王黻臣認識了時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的秋壽南(1850—1901),秋先生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肄業(yè)于杭州紫陽書院。經(jīng)曾重伯介紹,秋壽南將女兒秋瑾許配給王黻臣三子王廷鈞為妻。王廷鈞(1879-1909),原名昭蘭,譜名廷鈞,字子芳。1879年11月19日,廷鈞出生在湖南省雙峰縣,家中排行老三?!锻跏献遄V》中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這樣描述王廷鈞:“體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譽。讀書善悟,不耐吟誦。作文寫大意,不喜錘煉。不臨摹碑帖而書法秀麗。志遠大急于仕進。兩應童子試,一赴鄉(xiāng)闈不與選,遂棄帖括?!弊遄V這段話用大白話講就是:王廷鈞是個白面書生,有“翩翩佳公子”之稱。悟性還算好,但不愛讀書,作文粗糙,雖然不死板臨帖卻書法秀麗。眼高手低又著急,兩次高考初試,一次復試上線結果還是落榜,作罷。王廷鈞這人樣貌和性格怎么樣?秋瑾弟弟稱姐夫“風度翩翩,狀貌如婦人女子”。親朋間最熟悉廷鈞、描繪也最生動的,莫過于秋瑾的日本閨蜜、1903年隨丈夫(京師大學堂日籍教員服部宇之吉博士)到北京的服部繁子。繁子曾這樣點評王廷鈞:“一看就是那種可憐巴巴的、溫順的青年?!蔽覀冋f他女性化或“娘炮”有點過份,但廷鈞起碼是個纖弱靦腆、善良溫順的白面書生。 王廷鈞先生像按八字排的婚俗,父母一定不會搞錯——他和她的八字是相合的。舊時家譜里都用“配”、“適”字,如王“配秋氏”,秋瑾“適王”。據(jù)《上湘城南王氏族譜》記載,王廷鈞光緒五年十月初六(1879年陽歷11月19日)卯時生;秋瑾光緒三年農(nóng)歷丁丑十月十一(1877年陽歷11月15日)卯時生。然后他們在荷葉神沖老鋪子舉行了婚禮,時間是1896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五(陽歷4月17日),那年王廷鈞17歲,秋瑾19歲。俗話說“女大三抱金磚”,瘦弱的白面書生娶到一個出自書香門第、身材健碩、英姿高挑、秀美俊朗的媳婦,當然十分滿足,進而百般依順、千分珍惜。可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妻子不合那個“適”,不般那個“配”。? 王廷鈞與妻子秋瑾?<strong>完全不同節(jié)奏的夫妻生活</strong><br></br>王廷鈞和妻子秋瑾的關系如何?二人客觀上的年齡、性格、才情和志趣確有很大差距,還不是一般的大。秋瑾生于仕宦之家,身上流著讀書人的血,幼年從其父兄學經(jīng)通史,工詩作賦,好劍術,善騎馬。王廷鈞是富二代,雖有后路,但無望科舉。婚后,他一方面幫父親經(jīng)營“義源當鋪”,一方面延師課讀。廷鈞不愛讀書,這是秋瑾最重的心結。秋瑾平時住在湘潭,也?;氐狡偶液屠瞎黄鹱?。但廷鈞畢竟讀過多年書,婚后也聽話,夫妻還是琴瑟和諧。其侄王蘊璉曾回憶說:“我家原住湘鄉(xiāng)荷葉神沖。我四五歲時,看見秋瑾嬸母來我家,她每天在我母親房里看書,不出大門?!被楹蟠文?,秋瑾就生有一子,取名“沅德”。按王氏家境和社會習俗,都無須兒媳“少奶奶”勞作奔波。<strong>但她內心并不滿足于家庭婦女那種安逸的家庭生活,更掩蓋不住她好詩文、好劍術、好騎馬的性情。過于平靜的家庭生活與她四射的才情之間,有著不可彌合的縫隙。</strong>秋瑾早期詩詞也是風花雪月,相思離愁,含蓄綿長。但她少年習得的功夫,潛藏了工詩喜酒騎馬善劍的熱愛,只是偶爾流露出孤傲情懷。詩、酒、劍、馬這四“好”,只要在同一個人身上,都會融為一體。面對家中一個纖弱溫順的小丈夫,她日漸強烈地產(chǎn)生社交的需求——好交友,這就是她的第五“好”! 秋瑾(后排中立者)在湖南就有一批閨蜜?秋瑾親如姐妹的閨蜜中,最喜歡的是唐群英和葛健豪兩位。三人旨趣相投,且都與曾國藩有淵源:秋瑾嫁在曾國藩遠房姐姐家,唐群英是曾國藩的堂弟媳,而葛健豪父親是曾國藩的部將。唐群英后來是秋瑾留日同學。葛健豪是蔡和森和蔡暢的母親,50多歲與兒女們結伴赴法留學,乃教育史一神奇記錄。三人“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jīng)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lián)崆?,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 婚后的秋瑾手中拿著本書?談到與王廷鈞的夫妻關系,服部繁子又說了,“小丈夫溫文善良,對秋瑾的意志和行動一點也不加約束,秋瑾自由得很?!狈弊釉镨氖终f:“在家里你是男的,你丈夫是女的,你是你們家庭中的女王,不,是女神。……你丈夫是女神的崇拜者。”秋瑾圓圓的眼睛骨溜溜一轉說:“夫人,我的家庭太和睦了。我對這種和睦總覺得有所不滿足。”秋瑾的搭腔也不避諱,說了實話。后來她在致兄長秋譽章的信中透露:<strong>“嗚呼!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豈不能精進學業(yè)?”</strong><strong>北京,舞臺,換位</strong>誰都沒想到,一個折騰的機會悄然到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捐得清廷工部主事一職(六品)后,21歲的王廷鈞攜妻兒入京任職。不久,為避庚子之亂又返回湘鄉(xiāng)荷葉神沖。夫婦倆閑了下來,干脆宅家生孩子,1901年8月25日,女兒燦芝出生。她從小羨慕俠客,長大鉆研武術,后來成為我國首位女飛行員。1903年,王廷鈞加四級,旋升工部郎中,賞給二品頂戴,誥授榮祿大夫,相當于工業(yè)部的司級干部,加上秋瑾的誥封“恭人”,都是家里花錢買的。同年3月,王廷鈞第二次攜妻子兒女進京任職。? 子沅德,女燦芝?初來乍到,妻子因人生地不熟,宅家,蟄居,養(yǎng)兒,育女,給夫妻二人關系增添新鮮感,算是融洽。秋瑾記述中露了一句“夫婿近來習洋文”,這顯然是妻子最在意的事,是對王廷鈞的一次溫馨點贊。帝都畢竟是帝都。新環(huán)境新空氣,妻子思想有了“大變”的契機,夫妻關系由此陡然轉折。新書新報新朋友圈,妻子的視野日漸開闊,加上王家在北京的人脈,置身政治文化中心的秋瑾,有機會結識更多的同道。與王廷鈞同朝為官的廉泉,乃性情豪俠之人。廉夫人吳芝瑛善良而有才華,與秋瑾結為金蘭之好。1904年2月,秋瑾在給吳姐的訂交《蘭譜》(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上寫道:“跨馬擔簦,乘車戴笠,貴賤不渝,始終如一”。三年后,那場腥風血雨,你可知道廉泉芝瑛夫婦怎么做?這是后話。話說王廷鈞,北漂京官,聲色犬馬,誘惑多多,他只知妻子在外面有眾多閨蜜作伴,很少過問。1904年5月,秋瑾從北京來到天津,慕名拜訪《大公報》名記者呂碧城。呂女士十多歲就因精明強干的才華而被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汪家退婚。1903年,20歲的她猶如孤燕,單身漂到天津《大公報》總經(jīng)理英斂之手下,當上記者,文采飛揚,廣受關注。秋呂二人,津門相會,談詩作詞,寢夜不眠,不足四天,即成閨蜜,遂訂文字之交,成就一段“雙俠”傳奇。 妻子開始喜歡著男裝?此時,王廷鈞只覺妻子變了,但他不知道,妻子變成什么樣的人了。結交社會精英、閱讀進步書報、打開視野眼界,初婚少婦時期被習俗規(guī)范遮蔽、潛藏、壓抑著的“俠氣”個性,急劇放大;她內心的模糊渴望,迅速激活。加上前些年親歷庚子之亂,目睹八國聯(lián)軍野蠻暴行,秋瑾義憤難已,決心以行動挽救國家危亡?!柏M甘與世浮沉、碌碌而終者?”妻子開始喜歡著男裝。按服部繁子的說法,秋瑾不喜歡、甚至“厭倦”了王廷鈞的溫文善良,不滿足“太和睦了”的家庭氛圍。但她卻又找不到反抗家庭的理由,于是,“我希望我丈夫強暴一些,強暴地壓迫我,這樣我才能鼓起勇氣來和男人抗爭?!贝藭r,王廷鈞與妻子的性別角色幾乎倒置了。 秋瑾著男裝像?<strong>遠赴日本,命運轉折,緣分斷絕</strong><br></br>1904年夏初,妻子決定遠赴日本。王廷鈞一聽,差點崩潰,可他嘴笨說不出理由,也自知辯不過老婆??!王廷鈞只好屢次找人幫忙,不是別人,還是妻子那位好友——服部繁子女士。找她干嘛呢?求情。他不是求人家阻止妻子去日本,而是讓她答應做秋瑾去日本的“引路人”。聽聽,王廷鈞是怎么跟人家繁子求情的:“假如您不肯帶她去,我妻將不知如何苦我呢。盡管我們有兩個孩子,我還是請求您帶她去吧!留學也好,觀光也好,任她去吧。……在日本我還有三、四個朋友,可以托他們照顧,不會給夫人添麻煩的?!???這一句“我妻將不知如何苦我呢”,傾盡了夫妻間的奇怪關系,也直言了小丈夫的可憐處境!王廷鈞對妻子有細致的真愛和體貼,也有復雜的“理解”與“支持”。只是,他這種“理解”,這種“支持”,實在是出于無奈,他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繁子考慮,“我若拒絕了他,他就會受到家庭女神的懲罰,那實在可憐!”于是同意了王廷鈞的請求。但她轉身向秋瑾提出要求,在日本期間應約束言行。秋瑾表示接受。1904年7月3日,在王家及好友的支持下,秋瑾離開北京。臨別之際,王廷鈞帶著兩個孩子到永定門車站,他“面帶哀傷,發(fā)辮在風中吹得零亂”。他為妻子送行,提醒妻子一路保重,到日本后來信。此時妻子表情一定是木然的。列車開動,他“抱起男孩向車中招手”。兩個孩子眼巴巴地望著忍心離去的母親……王廷鈞木訥,只感知妻子狠心,卻不知這是妻子精神“棄絕”的開始。從結婚到留洋,夫妻七年有余,正應了“七年之癢”的說法。王廷鈞可能因為是南方人不適應北方生活,抑或也是受秋瑾影響,自老婆出洋后不久,他辭去了京官,帶著孩子回到老家神沖過起“隱居”生活,期望妻子早日歸來團聚。王廷鈞沒想到,妻子第二年就回來了。實際上,因將帶去的錢資助長沙起義失敗東來日本的同志,她已經(jīng)濟告竭,此行回國乃籌措學費。王廷鈞更不知道秋瑾回國的行蹤——在1905年春夏間,秋瑾分別跑了上海、紹興、嘉興、杭州,會晤過蔡元培、徐錫麟、禇輔成,并由徐介紹參加了光復會。此時的她已經(jīng)毫不掩飾女俠氣質,“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也坦然流露她的尚武傾向,<strong>“赤鐵主義當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strong>。詩文氣勢恢弘,勝過男子。? 秋瑾(后排左二)與日本的閨蜜?王廷鈞更沒想到,老婆這次回神沖故里,不僅是向家里要一筆錢款,她居然要與他脫離關系,和兒女家人脫離骨肉關系!他心如刀割!肝腸寸斷!這就是秋瑾的離家出走——妻子精神上已至“棄絕”!王廷鈞徹底崩潰了!就脫離關系一事,有后人作了這樣的解釋:怕連累家庭兒女。1935年譚日峰所著《湘鄉(xiāng)史地常識》記載并解釋了這事:“秋瑾這次從日本回國,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辦大通學校。……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骨肉關系。當時鄉(xiāng)里親友,莫不駭怪,認為瘋癲,而加以唾罵,實則女士服侍翁姑、對待丈夫、兒女,感情極好。自立志革命后,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這樣一位智仁兼?zhèn)涞呐?,歷史上能找出幾個呢?”<strong>舉起反清大旗,不幸壯烈犧牲</strong><strong></strong><br></br>1905年7月14日,秋瑾再赴日本。她于海上作詩《黃海舟中感懷》,寫下“領海無權悲索寞,磨刀有日快恩仇”。世事難料,1906年,因日本政府歧視并限制中國留學生,留學生群情激昂,同學中還出現(xiàn)了陳天華蹈海自殺的悲壯事件。在這事的極大刺激下,秋瑾于1906年春帶著憤怒回國,四處奔波碰壁,她感到使命來臨,決意公開反清,不惜以武力方式,豁出去了!時人聞女俠之名,皆驚心怵目。 1907年春在紹興倉橋照相館拍下了生前最后倩影,腳下皮鞋,正是刑場那雙?1907年7月13日,清兵在紹興包圍大通學堂;校長秋瑾持手槍朝清兵先發(fā)一彈,引來一陣亂槍,但迅即被圍捕。次日口供筆錄中有一句“丈夫王廷鈞向與婦人不睦”。想必你能猜出其用意。最后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7月15日凌晨四點,鑒湖女俠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0歲。? ??官府還在繼續(xù)搜捕親友和其他同黨,無人前往收尸……據(jù)稱,秋瑾的遺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也有說兄長秋譽章出面)后由同善堂收殮,草葬于臥龍山麓亂墳崗。怎么辦?——有人在秘謀對策。農(nóng)歷十一月,有三個女人冒風雪渡江,直奔紹興,將停厝在此的女俠靈柩冒險遷出,目的地杭州!廉泉先生等人雇四民夫抬靈櫬,一路護送,經(jīng)蘇堤至西泠橋畔。這些冒死之士都有誰?他們就是秋瑾生前閨蜜吳芝瑛廉泉夫婦、徐自華徐蘊華姐妹、名記者呂碧城,加上嘉興禇輔成等人。 秋瑾生前閨蜜吳芝瑛(右上)、徐自華(左上)、呂碧城(左下)、唐群英(右下) 廉泉二人帶四民夫抬秋瑾靈櫬經(jīng)過蘇堤第六橋(1907年12月22日)?<strong>妻子犧牲,丈夫郁郁而終</strong>此時丈夫王廷鈞在哪里?什么處境?他在雙峰家中,悲恐交加,身心痿疲!請看其兒女親家、時任湖北通山縣知事張翊六在《子芳先生夫婦合傳》中接著說:不多久,王廷鈞老父病重,奉湯藥服侍數(shù)月,卻傳來妻子被殺,“遭大故,哀傷過度,體漸消瘦,……病延兩載,遂不起,年三十歲,葬潭邑”。其中一句“病延兩載”,往前推兩年,應是1907年起患病,正是秋瑾被殺害當年!從妻子被殺,王廷鈞就開始重病的節(jié)奏,逐漸病入膏肓臥床不起,直到1909年3月12日(宣統(tǒng)元年己酉閏二月廿一)申時病逝,也是30歲。? <p>看秋瑾眼神的變化&nbsp;這位比妻子小兩歲的病弱丈夫,一方面畢竟是夫妻,還有過一段琴瑟調和、讀書賦詩的幸福光陰,無論愛情、親情或怨情,在小丈夫那里都是情。另一方面,妻子因反清被殺頭,風雨飄搖,驚恐萬分,想躲藏、不露面,正符合其性格。&nbsp;王廷鈞離世后不到半年,1909年11月,王母屈氏太夫人感念秋瑾為王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囑12歲孫子沅德去紹興迎還母親靈櫬,“合”葬于王廷鈞墳旁。1912年5月,經(jīng)湘、浙兩省多次交涉和反復商定,烈士遺骨又復葬杭州西泠橋畔,后又經(jīng)過多次遷葬……人生亂世如浮萍,秋瑾為了革命,舍了感情,舍了小家,猶如飛蛾撲火,最終在30歲的年齡即以身殉國。秋瑾的“小丈夫”王廷鈞,就是一個普通百姓,然在那個時代維度下,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妻子犧牲而無能為力。這就是時代的力量,我們都逃不過時空的維度。參考文獻:馬自毅:《秋瑾夫婦關系考辨》,載《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第1期。(日)服部繁子:《回憶秋瑾女士》,高巖譯、金中校,載郭延禮編:《秋瑾研究資料》,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王蘊璉:《回憶嬸母秋瑾》,載《湘潭文史資料》第1輯,1983年版。張翊六:《子芳先生夫婦合傳》,載《上湘城南王氏族譜》。徐雙韻:《記秋瑾》,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版。《光緒三十三年浙江辦理秋瑾案檔案》,載《歷史檔案》2011年第4期。&nbsp;</p><p><br></p><p><br></p><p><br></p><p>【藏品】清末毛筆抄錄三首秋瑾詩詞信箋兩頁,詩后署名“王廷鈞”(款),但無佐證系其本人所書。書法秀氣、舒展,一氣呵成。使用“蘇省高等學堂”書箋,這所學堂原名南菁書院(建于1882年),于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改名,1907年停辦。抄錄秋瑾詩詞為《黃海舟中感懷》二首及《長崎曉發(fā)》,如下:《黃海舟中感懷》片帆破浪涉滄溟,回首河山一發(fā)青。四壁波濤旋大地,一天星斗拱黃庭。千年劫燼灰全死,十載淘余水尚腥。海外神山渺何處,天涯涕淚一身零。&nbsp;聞道當年鏖戰(zhàn)地,只今猶帶血痕流。驅馳戎馬中原夢,破碎河山故國羞。領海無權悲索寞,磨刀有日快恩仇。&nbsp;天風吹面泠然過,十萬煙云眼底收。&nbsp;&nbsp;</p><p><br></p><p>《長崎曉發(fā)》曙色推窗入,嵐光撲面來。行行無限意,搔首一低徊。我欲乘風去,天涯咫尺間。&nbsp;何當?shù)堑坳I,一叩九重關。&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