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奶奶

<p>  <b>今天母親節(jié),錄一篇十七年前的日記,紀念我的奶奶,她雖已經離開我們多年,但在另一個世界與爺爺幸福生活在一起。</b></p><p><br></p><p> 2003年12月1日 &nbsp;&nbsp;星期一 &nbsp;&nbsp;陰天,不很冷</p><p> 星期六去看奶奶了,她現(xiàn)在已經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總顯得很疲憊,連頭也不愿抬起,而且瘦了。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給奶奶房間擦玻璃,奶奶坐在床上,瞇著眼睛說:“別把我女子累著了……”</p><p> 我的奶奶一直是一位優(yōu)雅的老太太,就在幾個月前,還能很周到地招待來看望她的老親家。</p><p><br></p><p> 一</p><p> 奶奶生于1915年農歷十一月。經歷幼年喪母,中年喪夫,老年喪子三大人生變故,人世間最痛苦的也不過如此了,奶奶一生養(yǎng)育七個兒女,她一直很堅強是所有兒孫的偶像。</p><p> 奶奶少女時期很美,有一張老照片為證:她穿著有蕾絲花邊的旗袍,梳著應是當時流行的齊耳短發(fā),臉上帶著嫻靜的微笑,看上去像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富家小姐。據(jù)爸爸講,奶奶的家境是較殷實的,但她的不幸卻從童年就已經開始了。</p><p> 幼年時期,母親去世,父親續(xù)弦。繼母雖不至于十分刻薄,但還是讓她從小就學做許多事,做飯、縫紉……“我應該感謝我的繼母,她讓我很早就學會獨立”奶奶這樣說。</p><p> 奶奶兒時最幸福的時光莫過于是在舅家的菜園子度過。表兄弟姊妹一起玩耍、讀書,所以等奶奶讀了省立第二女子師范以后,一到假期她大部分時間是在舅舅家。</p><p> 奶奶在女師可是個活躍分子,打籃球、唱歌、唱戲,甚至是在許多人的注視下登臺演出!奶奶后來興致好時就會唱兩句,那些戲的名字我一直沒有弄清,那唱腔總環(huán)繞在我腦海中,記得她告訴我說是“迷糊”(眉戶),地方戲的一種。奶奶是連過門、伴奏都自己唱出來的。有一次爸爸專門借來了錄像機,讓奶奶把她會的老戲都唱一遍。奶奶專門換了整潔的衣物,梳了頭,拿了小凳就那么端坐在門檻前略微清一清嗓,只聽得悠揚婉轉的曲調,娓娓動聽的唱詞一首接著一首,連唱了兩三個小時,聲音不但毫無嘶啞且興致高漲!從她的眼神中,我猜想奶奶一定是回憶起年輕時上臺演出那種激動的心情呢。</p><p> “提起“馬家二小姐”可是有名的人呢!”奶奶面帶微笑,仿佛回到了她的少女時代,三十年代運城開運動會,她是二女師運動隊的總領隊,站在游行隊伍前列,轟動全城,也算是當年的時髦人物啦。</p><p> 奶奶閨名“馬菊芳”,后改“馬居方”,再改“馬玲”,改名自是有緣故的且和時代有關。她同胞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抗日戰(zhàn)爭后就都失散了,具體的細節(jié)我已并不清楚。</p><p> 奶奶1928年至1934年上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六年,三年初師,三年高師,女師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她性格開朗,喜歡和學生一起玩,是那種學生喜歡的老師類型,奶奶的學生經常約著她一起打球,若干年后,當奶奶成為一位老太太后還遇到一位同樣也成為老太太的學生,她見到奶奶后激動地叫著“馬老師……”</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p><p> 奶奶與爺爺一定是十分相愛的。我曾頗感興趣地問過奶奶與爺爺是怎樣相識的?我料定應是如我想象中那般浪漫。奶奶平淡地述說讓我失望,但仍執(zhí)著地認定是奶奶刻意封存了只屬于她和爺爺?shù)臏剀皶r刻。即使他們的相識果真平淡,可婚禮卻是當時頭一樁新式辦法----在酒店舉行!沒有蓋頭和花轎,只有證婚人和幾位親朋,不知當時做新娘的奶奶是怎樣地幸福和憧憬未來,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許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她是無論如何也預料不見爺爺會那么早離她而去的。</p><p> 1937年,爺爺和奶奶新婚不久,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不久日寇攻占運城,不愿做亡國奴的本地熱血青年紛紛離開家園過黃河去陜西省,爺爺奶奶就夾雜在這逃難的隊伍中逃奔西安投靠她四舅家。日軍終是沒有渡過黃河,奶奶也始終沒有親眼見到過日本兵,卻真真切切遭遇了一回土匪打劫。當時土匪闖進屋子,用槍抵住爺爺向外推,奶奶以為要發(fā)生不測死命拖住爺爺,可喜只是一幫貪財?shù)膹姳I,他們搜刮去爺爺奶奶隨身的盤纏后長揚而去,留下驚魂未定的小兩口,他們一定是抱頭痛哭后又轉悲為喜,因為在院子的土墻下面還藏著一罐錢呢!</p><p> 在陜西安下家后,孩子們相繼出生了。奶奶的四舅據(jù)說是當時的一位高官,爺爺奶奶在他的關照下小日子過得也十分舒心,之后的這一二十年應該是奶奶最幸福的時光,相夫教子,生活安定。他們有一個小院子,種著石榴樹,養(yǎng)著兔子,因為孩子多還雇著一位保姆幫做家務,孩子們都管她叫張媽媽,張媽媽一生沒有子女,和奶奶一家一直生活在一起如同家人,直到奶奶離開陜西回到老家后還一直寄錢給張媽直到她去世。</p><p>&nbsp;</p><p> 三</p><p> 奶奶的不幸隨著國家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降臨了。十年浩劫,爺爺最終沒有挺過,他走的那年,我的爸爸只有19歲,三叔16歲,最小的叔叔也只有十來歲,奶奶剛年過半百,后半生她注定孑然一身,也注定要更加堅強。</p><p>&nbsp; 七零年,因三叔和姑姑插隊回鄉(xiāng),奶奶帶著爺爺?shù)墓腔乙仓胤导亦l(xiāng),隨后爸爸大學畢業(yè)在部隊農場鍛煉結束后也分配回運城,一家人又團圓在一起,生活似乎又穩(wěn)定下來,失去親人的痛苦被壓在心靈深處塵封。一切又重新開始了。奶奶和孩子們住在爺爺家的幾間祖屋里,也有一個小院子,剛剛參加工作的小叔叔又栽了一株石榴樹,那石榴品種極好,又大又紅的石榴籽特別甜!奶奶總很呵護那樹,因為樹是小叔叔栽的,小叔叔也離開了,爸爸說:“那樹寄托了奶奶對小兒子的思念……”</p><p>真不知奶奶聽到噩耗時是怎樣地悲痛欲絕,老天怎如此不公!我不知奶奶又用多長時間去撫平傷口,再一次把失去至親的痛再次塵封。</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p><p> 等到我出生,我長大,我所見到的奶奶總是溫文爾雅地微笑著,恰如其分地接人待物,有條不紊地安排著自己的生活------讀書、看報,唱老歌、老戲,……兒女都成家后,奶奶一直獨立生活,直至祖屋因擴街被拆遷才與我們生活在一起。</p><p> 奶奶一生雖經歷許多磨難,但她一直樂觀地生活著,六個兒女都事業(yè)有成,孫子外孫共十個人都是大學生更是奶奶的驕傲,奶奶的老年生活非常安逸,她是整個大家庭的主心骨,當家人。</p><p> 下個星期就是奶奶九十歲的生日了,愿奶奶健康,長壽!</p><p><br></p><p><br></p><p><b>(奶奶于2007年4月去逝,享年九十四歲,兒孫環(huán)繞,壽終正寢。)</b></p><p><br></p><p><br></p> <p>奶奶兄妹三人合照(1934年太原)。奶奶出生在個殷實的家庭,親戚也大都是民國時期的上層人士;大姐也曾是二女師的教員,嫁入民國初期河東道尹家作兒媳婦,兩家成了姻親;奶奶人稱馬二小姐,她的姑娘時的生活還算是順風順水的。</p> <p>出嫁前的奶奶,當時正在運城省立二女師當教員。</p> <p>奶奶的姥姥和舅舅。一直為奶奶提供庇護和依靠。</p> <p>1937年奶奶成婚,不久日冠攻佔運城,不愿做亡國奴的倆青年突破火線,逃奔西安投靠她的四舅家。舅舅時任陜西建設廳的二把手,曾是楊虎臣的部下,參加過"西安事變",與南漢宸、張道吾等老共產黨是摯交朋友。他接納了由運城逃來的侄、甥輩的青年學生全部介紹工作。此照片攝于1941年,漢中。</p> <p>1964年的爺爺奶奶合影,當時他們都在稅務局工作,在縣城也算是有點影響的人物。</p> <p>攝于1950年,爺爺奶奶和孩子們兄妹四人(融、勃、劼、功)當時我爸三歲多,同年在四川成都我媽出生。</p> <p>圖中坐著的是張媽媽,從解放后不久跟隨奶奶家照料家務直至文革前,相處親如一家人。奶奶回運后還一直不斷寄錢寄物,她病危時奶奶又讓爸爸趕去虢鎮(zhèn)最后陪伴,並幫助其養(yǎng)子安葬費用。我的姑姑更是當親母孝敬,年復一年直至現(xiàn)在,凡給父母燒紙祭奠時必給張媽媽老倆口再燒一份,遙寄思念?。ㄕ掌笳镜氖俏掖蠊茫?lt;/p> <p>1967年,爺爺已經去逝。我們家當時歷經磨難和挫折,大家都一臉蒼桑。但是有奶奶在,這個家就有定海神針。正是這位堅強、剛毅的當家人帶著孩子們重回老家,開始了新的生活。“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從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奶奶離開故鄉(xiāng)三十二年后又重返河東,在運城開始了又一個三十年的歲月歷程。</p> <p>在運城老家的大門口。</p> <p>在運城老宅的居室里。</p> <p>1979年全家福。</p> <p>我最喜歡這張爺爺奶奶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