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是中國最大的祭孔要地。殿內(nèi),陪同孔子接受拜祭的是四配和十二哲人,其中包括孟子、顏回、子路、子貢等,在所有人里面,有一個叫做朱嘉的身份最為特殊??鬃邮谴呵锬┢隰攪?,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整個大殿只有朱熹是南宋人,沒有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而且與春秋戰(zhàn)國相差一千多年,是唯一孔子非親傳弟子而位列大成殿的后人。朱熹是什么時候進到大成殿的呢?</p> <h3>據(jù)《清圣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初四,康熙圣諭:今應遵旨,(朱熹)升于大成殿,十哲之次,以昭表彰至意。</h3> <p>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在他治下,中國出現(xiàn)繁榮盛世?!肚宕枷胧贰诽岢?,盛世的關(guān)鍵是康熙嚴格遵守朱熹的思想,指導其治國實踐。</p> <h3>朱熹出生于福建省尤溪縣,公元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的那天,門前門后的大山同時起火,由此取名熹,即喜火的意思。</h3><h3>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其中最重要的是理學家的身份。所以他的詩都充滿著哲理,有名的就是那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還有那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h3><h3>理學又稱新儒學。朱熹認為,天理是自然之理,是萬物之常理,是事物本來的規(guī)律,是社會之秩序。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h3> <p>朱熹認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這些規(guī)律,就是天理。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破壞這種真善美的,是人欲。比如肚子餓了要吃飯是天理,而鋪張浪費,就是要克制的人欲。</p> <h3>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的資深教援朱杰人是國內(nèi)研究朱子說的著名學者,他認為,我們今天見到的儒學,并非孔子的儒學,而是經(jīng)過朱熹重新解釋和改造過的佛學,是朱子的新儒家。</h3><h3>《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作的注?!洞髮W》《中庸》中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注釋集合了眾人的說法,稱為集注。章句是將文章斷句,標注標點符號,講清每段的要害。集注是述而不作,把前人關(guān)于《論語》《孟子》中間的注解集在一起,然后注釋自己的理解。</h3><h3>由此可見,朱熹在注解儒家經(jīng)典四書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它們變成了闡述理學的載體。四書成為了儒家的新經(jīng)典。</h3> <h3>朱熹新儒學的思想可以歸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h3> <h3>在武夷山,一個傳統(tǒng)被流傳數(shù)百年。學生的成年禮經(jīng)常會選擇在一塊刻有《朱子家訓》的碑文前舉行?!吨熳蛹矣枴妨攘葦?shù)百字,倡導家庭親睦、人際和諧、重德修身,全面闡述了朱熹關(guān)于做人的準則。仁、義、禮、智、信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濃縮。這塊碑的后面,刻著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寫的四句話: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h3><h3>同樣的把朱熹與孔子并列的評價有很多,錢穆先生就說: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南宋詞人辛棄疾說:歷數(shù)堯舜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教授認為,孔子總結(jié)了夏商周1500年的文明,孟子總結(jié)了孔子后100多年的文化,朱熹又總結(jié)了孔孟后1500年的發(fā)展,在哲學理論上成為體系。在這個意義上,朱子與孔子是并列的。</h3> <h3>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儒學的主流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佛教的影響變大。南北朝時期,洛陽城內(nèi)三分之一的住宅是寺廟。北齊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佛學的信徒。在隋唐時期,佛教的影響已經(jīng)起過儒學,包括道教。唐朝有的皇帝把佛教或者道教立為國教或這樣的地位。外來佛教能夠允諾來生,減緩痛苦,填補了儒學并不關(guān)注的問題??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不說人死后的問題,而佛教關(guān)于人去世后有輪回的說法,給予人常態(tài)生活中的精神安慰。這是佛教進入中國后很快發(fā)展的原因。</h3> <p>佛教的快速發(fā)展,寺廟增多,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家人增多,帶來了政府稅賦減少、服兵役種地的人變少等諸多社會問題。北京大學宋明理學研究專家廖可斌教授認為,佛教是講四大皆空的,對建設(shè)社會沒有負起責任。佛道流行的時候,社會上缺乏了一種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模糊了。</p> <p>儒學哲學化,以及儒學重建的過程是漫長的,從魏晉南北朝王弼、何晏開始,唐代主要是韓愈,扛起了“恢復儒學”的大旗。到北宋,則以程頤、程顥、張載為代表,開創(chuàng)了新儒學、理學。到了南宋,朱熹成為了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太極論、理氣論、人性論、修養(yǎng)論,把孔子的學說發(fā)展了,使儒家的學說完整了。</p><p>關(guān)于生死,朱熹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誕生、發(fā)展、高峰、衰落、結(jié)束的規(guī)律,人生也是如此,因此死生就是天理。</p><p>朱熹哲學的核心就是建立了天理論,解決了孔子學說沒有解決的問題。他以天理的存在,應對了佛教萬物皆空的說法,既然是天理,大家就要遵循守規(guī)矩。朱熹還吸收了佛道關(guān)于精神生活的論述,以成圣成賢要求自己,以追求真善美為人生最高境界。要想成為圣賢,必須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p> <h3>由于朱熹完善了儒家學說,人們由此有了生活的目標,從而把大家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到了元代以后,中華文明很大一部分是朱熹思想的傳承。如果沒有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儒學繼續(xù)衰弱不振,中華文明就可能會斷沉。朱熹理學的建立,元明清時期,佛道的地位就再也沒有超越過儒學超越了。</h3><h3>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只留下了一些遺跡,古文明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面臨其他文明入侵時,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導致消逝于歷史的洪流之中。而中華文明能延續(xù)數(shù)千年不間斷,朱熹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h3> <h3>古人言: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清代有人言:天不生朱子,仲尼如長夜??梢?,朱熹能成為唯一的非孔子親傳弟子位列大成殿是當之無愧的。</h3> <p>白鹿洞書院位于廬山,它與岳麓山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其中白鹿洞書院又被譽為天下第一書院,從宋末到元明清,全國辦學機構(gòu)都以它為模板。白鹿洞書院至今還樹立一塊碑文,上面刻著朱熹親自擬定的院規(guī)——《白鹿洞書院揭示》(又名《朱子白鹿洞教條》),它就是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朱熹以此為育人目標,推動我國書院快速發(fā)展。王陽明評價它:“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guī)盡矣?!?lt;/p> <p>《白鹿洞書院揭示》分為5個部分,核心內(nèi)容就79個字,朱熹把明人倫放在了首要位置,“人倫”就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子遵守儒家倫理道德,即明人倫,具體就是五種倫理關(guān)系。</p><p>父子有親——父要慈,子要孝;</p><p>君臣有義——君要仁,臣要忠;</p><p>夫婦有別——夫婦內(nèi)外有別;</p><p>長幼有序——長幼尊卑有秩序;</p><p>朋友有信——朋友間要講誠信。</p><p>在遵循“明人倫”的前提下,朱熹闡述了學習的順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山大學校訓就來源于此。</p><p>闡述學習的順序后,朱熹提出了修身、處事及接物的個人修養(yǎng)三原則。</p><p>修身原則:</p><p>言忠信——說話忠誠信實;</p><p>行篤敬——行為篤厚恭敬;</p><p>懲忿窒欲——壓抑怒氣與欲望;</p><p>遷善改過——改正錯誤而向善。</p><p>處事原則:</p><p>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明辯真理為己任,而不為個人利益和一己的功名。</p><p>接物原則:</p><p>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讓別人去做;</p><p>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事未達目的,應從自身找原因。</p> <p>朱嘉為什么這么強調(diào)德的教育呢?北宋建國之后,在策略上作了重大調(diào)整,由重視武功轉(zhuǎn)向文治,隨之出現(xiàn)重視科舉的局面。長此以往,以科舉考試為唯一目的的傾向日趨嚴重,出現(xiàn)了重科舉輕德育的問題,導致選拔出來的官員沒有擔當,不堪任用。</p><p>宋代的教育機構(gòu)以官辦學校,如州學、縣學為主,同時也有民間的私立學校,其中主要的就是書院。朱嘉為推廣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書院。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南唐,到南宋期間歷經(jīng)兵火逐漸荒廢。1179年,朱嘉任職江西,他自籌資金重修書院。朱嘉在白鹿洞書院確定的學規(guī)和理念,成為各地競相模仿的標本,確立了天下第一書院的地位。</p> <p>白鹿洞書院之后,朱嘉來到了岳麓書院。岳麓書院也是我國四大書院之一,各朝代關(guān)于四大書院的說法不一,只有岳麓書院一直名列其中。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撫使,他把白鹿洞書院的辦學理念帶到岳麓書院,制定了《朱子書院教條》。</p><p>據(jù)統(tǒng)計,朱熹修復創(chuàng)建或講學有關(guān)的書院達到上百家,加上其門人在各地經(jīng)營的書院則不計其數(sh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武夷精舍和考亭書院。武夷精舍是朱嘉完成“四書集注”的地方,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以考亭書院為核心形成的考亭學派,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和新儒學主干力量。總之,朱熹以書院為陣地宣揚自己以德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從而把我國的書院文化推到了頂峰。</p> <p>《家禮》是朱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如果說《四書章句集注》主要影響的是知識分子,朱子《家禮》則對民間影響更力,在元明清,它是中國人家教的典范和行為的標準,儒學民間化和世俗化最重要的載體。</p><p>朱子《家禮》共分五卷,分別為通禮、冠禮、昏(婚)禮、喪禮和祭禮,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日常生活行為規(guī)范?通俗的說,它是朱熹為老百姓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孔孟思想,讓禮走進了民間。</p> <p>朱子《家禮》第一章第一節(jié)講的是祠堂。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最能體現(xiàn)等級差距的就是對祖先的祭祀上,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皇帝家的有太廟,其次是各諸候、王公的宗廟,到士大夫才有資格建家廟,普通庶民不得立祠,只能路祭。直到朱熹《家禮》的出現(xiàn),民間才可以建立祠堂,可以說,朱熹推動了祠堂進入民間,他賦予了祠堂議事、舉辦婚喪嫁娶等世俗事務的功能。</p><p>我們知道,佛家祭拜祭祀的場所有寺廟,道家有道觀,儒家重人倫重入世重今生,在朱熹之前,百姓并沒有祭祀的場所,朱熹提出了設(shè)立祠堂,讓老百姓在祠堂內(nèi)祭拜祖先,尋找靈魂和家族的歸處。中國傳統(tǒng)治理,往往止于縣一級,鄉(xiāng)以下主要靠社會自治,其中宗族是鄉(xiāng)村自治的一個重要力量,祠堂就是宗族治理的一個重要場所。</p> <p>朱熹《家禮》就是教大家做到忠義孝悌,雖然他的一些思想不適應當代社會,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觀念,但他為了維護家庭穩(wěn)定的基本理念要繼承發(fā)揚,他致力于守護的核心價值觀,比如孝德忠義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p><p>位于福建五夫里的興賢書院,仍掛著朱熹題寫的“繼往開來”四個字的門匾,這是他根據(jù)時代需要對于傳統(tǒng)儒學進行改造和繼承發(fā)揚的態(tài)度,應該也就是希望今天的人們?nèi)绾螌Υ祆湫氯鍖W思想的態(tài)度。</p> <p>公元1200年4月23日,71歲的朱熹去世。辛棄疾聞訊痛哭,寫下了祭文:</p><p>所不朽者,垂萬世名;</p><p>敦謂公死,凜凜猶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