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年前的一天,偶爾看到極地團友真真姐發(fā)了一組鳥類照片。其中,有一只非常漂亮的鳥兒吸引了我,仔細看了說明,它的名字叫“鳳尾綠咬鵑”,是瑪雅文化的羽蛇神,備受美洲人民的膜拜!</p><p> 真真姐扛著沉重的器材,在高海拔原始森林中奔跑了三十多分鐘,才拍到了一副鳳尾綠咬鵑的畫面,卻也興高采烈的興奮了好長一段時間。從此,只要一有人提到鳥,我腦海中閃出的畫面,就是那只鳳尾綠咬鵑,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拍的這只神鳥! </p><p> 二零一九年三月,第一次出國拍鳥,就去有著鳳尾綠咬鵑王國之稱的哥斯達黎加,前往海拔二千五百余米的塔拉曼卡山區(qū),拜會心中的神鳥!</p><p> 幸運之神再次眷戀有情人!在高山之顛的密林旁,一戶山民家緊靠森林的一顆干枯樹干上,一對鳳尾綠咬鵑夫婦正在育雛。 </p><p> 閑言少敘,神鳥來了。 </p><p><br></p> <p> 這是山頂能夠觀賞到鳳尾綠咬鵑的幾個地點,不過,在非繁殖季節(jié)要看到它還是非常有難度的。 </p><p> 鳳尾綠咬鵑拖著長長的尾巴,注定了飛行速度極為緩慢,在天敵密集的高山之顛,躲藏在密林深處是最有效的生存方式,鳳尾綠咬鵑的數(shù)量也急劇下降。這種鳥在人工條件下無法養(yǎng)活,素有“不自由 毋寧死”的稱號。 </p><p> 即便是在育雛階段,要想拍好它還是需要耐心加勤奮加時間。鳳尾綠咬鵑夫婦輪流外出覓食,一般覓食時間為兩個小時左右,食物帶到巢穴里,還要把堅硬的果實啄碎才能喂給雛鳥,這個過程大約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每天給攝影愛好者拍攝機會只有五六次。而且,經(jīng)常是瓢潑大雨頃刻而下,既影響鳥兒覓食,也影響相機正常工作。</p><p> 這個拍攝現(xiàn)場只有六個機位,需要提前向農(nóng)戶預(yù)定,為了拍攝更多的畫面,在立峰領(lǐng)隊,鳥導(dǎo)diegou的幫助下,在預(yù)定機位基礎(chǔ)上,我又增加了一天的拍攝,才有幸拍到了這些畫面。</p> <p class="ql-block"><b>圖 文:王再發(fā)</b></p><p class="ql-block"><b>環(huán)境保護技術(shù)研究員,包括五項發(fā)明專利在內(nèi)的環(huán)境保護技術(shù)成果四十八項;</b></p><p class="ql-block"><b>環(huán)境保護自愿者;</b></p><p class="ql-block"><b>攝影愛好者;</b></p><p class="ql-block"><b>超級旅行者;</b></p><p class="ql-block"><b>先后六次游歷地球極地,行走于七大洲四大洋足跡遍天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