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巴塔利亞小鎮(zhèn)距離阿爾科巴薩只有40公里路程,因這座"凱旋的圣母瑪利亞修道院"(Santa Maria of Victory)而聞名,訪客大多也因衪而前來。修道院獨特的哥特風格和曼努埃爾建筑藝術(shù)的融合,(其中使用的技術(shù)和藝術(shù)技巧至今不為人知之),使之成為了葡萄牙藝術(shù)特色的典范,1983年被UNESCO收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h3><h3><br></h3><h3>搜了張修道院建筑群的航拍圖,主體結(jié)構(gòu)一目了然:以十字大教堂為主軸,西南角正方型建筑是創(chuàng)始人教堂,兩座大廻廊位于教堂北側(cè),西南角沒有封頂?shù)牟糠质牵⑽赐瓿啥Y拜堂"。整體面積比前朝的阿爾科巴薩修道院小。這座建筑群從1388年開始動工,歷經(jīng)七代國王,15個建筑設(shè)計師的辛勤耕耘,直到1533年才宣告完成,一座名符其實的世紀工程。遺憾的是衪至今都沒能收尾,并且也不會再被完成了。</h3> <h3>冬季的葡萄牙氣溫雖然適中,但風云變幻無常陰而多雨,越往北走越明顯。到達巴塔利亞時天空陰睛不定真擔心會有雨。陰云籠罩下的修道院反道更散發(fā)著濃郁的古韻。這座從體量上雖不如阿爾科巴薩修道院的建筑,工藝上要比前者精致的多。設(shè)計者大量地使用哥特式的尖頂,尖拱頂和飛扶壁,使整個建筑顯得很美觀而輕巧。</h3> <h3>修道院的建造者是阿維斯王朝第一位國王若昂一世(John l, 1385-1433在位),目的是為了紀念著名的"阿勒祖巴塔戰(zhàn)役"(Battale of Aljubarrota)。這場發(fā)生在葡萄牙諾昂一世和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一世之間的王位繼承權(quán)戰(zhàn)爭,最終以若昂的勝利而告終。勝利的結(jié)局不但讓若昂一世保住了王位,更是讓葡萄牙避免了被西班牙吞併的危險。戰(zhàn)爭發(fā)生前,若昂一世曾經(jīng)許下諾言,如果戰(zhàn)勝了西班牙人,他將要建一座修道院以示慶祝和紀念,這所修道院也因此而被稱為"凱旋的圣母瑪利亞修道院"(Santa Maria of Victory)。</h3><h3><br></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修道院大門正立面釆用傳統(tǒng)哥特式風格,主門上的人物雕塑多達100之眾,全部取自圣經(jīng),如基督、使徒、圣人、傳教士、先知、天使及圣經(jīng)人物。大門兩側(cè)塑立的十二使徒全身雕像尤為醒目。</h3> <h3>聯(lián)系點相關(guān)歷史。葡國的這段歷史有點混亂,即是改朝換代,也是一場危機,更是葡國走向帝國的開端。</h3><h3><br></h3><h3>葡萄牙的君主制從阿方索一世開始共持續(xù)了700多年,四個王朝,其中最穩(wěn)定的應(yīng)該說是開國的勃艮第王朝,王位世襲過渡的很平穩(wěn)。1383年勃艮第王朝的末代國王斐迪南一世(1367-1383在位)去世,因為身后無子嗣,王位的過渡出現(xiàn)了危機。從1383-1385年的兩年時間里,葡萄牙因為沒有國王首次出現(xiàn)了王位空缺,史稱"大空位期"。</h3><h3><br></h3><h3>這樣一來與之能扯上關(guān)系的人都開始有所動作。最主要的爭奪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一世和葡萄牙阿維斯若昂王子之間展開。斐迪南一世身前因為無子,故將女兒許配給了國王胡安一世(Juan l, 1379-1390在位)為妻,借此拉近于西班牙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許諾他們的孩子可以繼承葡萄牙王位。胡安一世因此認定他具有繼承人的身分。當斐迪南一世死后,他便立即宣佈自己為葡萄牙國王,意借機吞併葡國。胡安的舉動隨即引發(fā)了葡國上下一片爭議和反對,特別是遭到貴族階層和商人的強烈抵制。為了不被西班牙所控制,為保住葡萄牙的獨立性,他們一致推舉了阿維斯的若昂王子為國王,展開了與卡斯蒂利亞一方的教量。若昂是斐迪南一世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沒有繼承權(quán),他自幼從6歲起便被父親封為阿維斯騎士團團長,從血統(tǒng)上他有登上王位的可能。葡萄牙的不屈從,徹底激怒了胡安一世,他遂即下令舉兵進攻葡萄牙,王位繼承權(quán)之戰(zhàn)爆發(fā)。交戰(zhàn)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呈敵強我弱之態(tài),若昂深知形勢的嚴峻,遂運用政治手段積極尋求英國支持。戰(zhàn)爭持續(xù)了二年,在英國的支持下,卡斯蒂利亞人一直沒能拿下里斯本。1385年4月14日,雙方在阿勒祖巴塔展開決戰(zhàn),若昂憑借努諾.佩特羅將軍的英勇和智慧贏得了決戰(zhàn)的勝利,成功登上王位結(jié)束了二年之久的空位期,解救了危機保證了葡國的獨立主權(quán)。騎士若昂也正式成為若昂一世,開創(chuàng)了葡萄牙阿維斯王朝,開始領(lǐng)導葡國走向最輝煌的帝國時代。</h3><h3><br></h3> <h3>除開這層紀念性的意義,修道院最突出的是衪的建筑藝術(shù)成就,這也是被UNESCO認可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主要原因。這一跨世紀的大工程經(jīng)過一代代建筑設(shè)計師的創(chuàng)意發(fā)明,精心雕琢,將本國特色與傳統(tǒng)融合,采用綜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為人類留下了一座不可多得的作品。這些出自不同建筑師的杰作,現(xiàn)如今都成為修道院參觀的熱點。為了方便游覽介紹幾位最主要的建筑設(shè)計藝術(shù)大師。</h3><h3><br></h3><h3>阿方索.多明尼克(Afonso Dominique),第一位主創(chuàng)建筑設(shè)計師。1386-1402年期間,完成了修道院整體結(jié)構(gòu)的設(shè)計藍圖,大部分教堂和皇家廻廊。他主體上采用了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風格,但明顯受到英國人的影響,吸收了英國教堂的設(shè)計理念。</h3><h3><br></h3><h3>之后是大衛(wèi).休格(David.Huguet)一位具有加泰羅尼亞血統(tǒng)建筑師,繼續(xù)了多明尼克工作。自1402-1438年,他為這座建筑物貢獻自己36年的心血和生命。設(shè)計上他偏好華麗奢侈的表現(xiàn)手法,將哥特風格更加藝術(shù)化,貴族氣質(zhì)化。他在議事大廳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上的突破,也走在了該時代的前列。<br></h3><h3><br></h3><h3>馬泰烏斯.費爾南德斯( Mateus Fernandes),他是百年工程較晩期主要設(shè)計師,從1488-1515年共27年耗費在了修道院里,主要精力集中于"未完成禮拜堂"建設(shè)。費爾南德斯被譽為曼努埃爾建筑藝術(shù)大師,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是在哥特式和伊斯蘭藝術(shù)表達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很多代表葡萄牙大航海時代海洋海權(quán)的主題,從而形成了一種獨具魅力的裝飾藝術(shù)手法。和他一起工作的還有后來成為他女婿的迭戈.博伊塔(Diogo Boita)。更晚期的還有若昂.德卡斯蒂略(Joao de Castiho),他的設(shè)計風格開始有了文藝復興的影子。<br></h3><h3><br></h3><h3>1755年里斯本發(fā)生毀滅性的大地震,修道院受到波及但破壞不嚴重。1810年半島戰(zhàn)爭期間,拿破侖法國軍隊的入侵卻造成了致命性的損壞,大量寶貴文物被搶劫,掠奪甚至燒毀,到1434年法軍撤離之后,修道院只能被徹底放棄,逐漸淪為一片廢墟。直到1840年之后,國王費迪南二世才開始啟動掄救這座國寶級建筑群的重建工作。重建工作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早期才完成,1907年重建后的修道院被當作了國家文物古跡,從1980年開始到現(xiàn)在作為國家文物博物館對世界開放。</h3> <h3>修道院的主教堂是最早完成的部分。大殿高聳而狹長,垂直流??線狀柱式,據(jù)說是仿造英國的設(shè)計。主壇穹頂高度被休格調(diào)整到了32.46米。整座大殿簡單、清爽、通透,很少裝飾,唯一的色彩來自于彩繪玻璃。</h3> <h3>據(jù)介紹這是彩繪玻璃首次被應(yīng)用于葡萄牙的教堂中(上圖)。主祭壇背后的10扇彩繪長窗即可作為背屏,又通過光線的自然泄入解決了大殿的采光,漂亮而新穎。祭壇正中懸掛耶酥基督受難的十字架,沒有任何涂金鍍銀的其他背景,讓我感覺很舒服。這點和西班牙教堂有著很大的不同。<br></h3><h3><br></h3><h3></h3> <h3>創(chuàng)始人禮拜堂由休格設(shè)計,在主教堂入口右側(cè)(Founder Chapel 上圖),建于1426-1434年間。根據(jù)若昂一世的要求,他希望這里能成為葡萄牙第一座萬神殿,但現(xiàn)在葬在里面的都是阿維斯王朝的家族成員。小堂的裝飾設(shè)計風格華麗貴氣與大殿的簡潔樸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休格和多明尼克明顯不同的地方。柱式上和大殿保持了一致,直線條的英式版本(或許是為了向來自英國的蘭開斯特的王后致敬的緣故)。在柱頭、基座、拱門和穹頂?shù)忍?,休格釆用了奢侈的哥特式裝飾,增加了豪華的美感,將兩種風格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h3> <h3>星空狀的華蓋下放置著若昂一世(Joao l, 11383-1433在位)和妻子蘭開斯特的菲莉帕(Phillippa, 英國Lancaster)的合葬墓。棺槨頂上的兩尊人物雕像雙手緊握,表示了英葡兩國友好長久的關(guān)系。</h3><h3><br></h3><h3>諾昂一世,佩特羅一世的私生子,斐迪南一世同父異母兄弟,阿維斯騎士團首領(lǐng)。1385年4月6日被葡萄牙科特會議推舉為葡萄牙國王,史稱若昂一世或譽為"若昂大帝"。他是葡萄牙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他所開創(chuàng)的以騎士團命名的阿維斯王朝堪稱葡國的帝國時代。諾昂一世是一位傾向于高度集權(quán)的國王,胸懷大志,有著向外擴張的雄圖或野心。他清楚地知道對于強國林立的歐洲大陸而言,弱小的葡萄牙要想在夾縫中生存只有靠政治運作和智慧。西班牙的胡安一世雖然輸?shù)袅税⒗招嵃退?zhàn)役,但對葡萄牙的威脅并未解除。阿勒祖巴塔戰(zhàn)役后,胡安一世不時地滋事挑釁引起戰(zhàn)事,欲奪取之心不死,直到他去世為止。若昂一世自知葡國的弱勢,他在外交上依靠英國的勢力,登基后便立即與英國結(jié)盟簽訂了巜溫莎條約》,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最長的條約,雖然幾經(jīng)修改至今依然有效。若昂還通過與蘭開斯特公爵女兒的婚姻牢固了英葡兩國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若昂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發(fā)展商貿(mào)增強國力。15世紀初葉,歐洲大陸紛亂不止,英法百年戰(zhàn)爭正酣,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開始割劇,卡斯蒂利亞老鄰居忙著與異教徒"收復失地",唯有葡萄牙偏于一隅,借機開始發(fā)展其宏圖大業(yè)。1412年,他命兒子享利王子攻占了北非城市休達,一舉扼住了大西洋到地中海的咽喉。之后便以休達為起點,開始了向北非阿拉伯世界的滲透,進而通過非洲大陸向海洋進軍,人類歷上氣勢磅礴的大航海時代正式開啟。向海洋的發(fā)展擴張不但給葡萄牙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還讓衪擁有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眾多的海外殖民地,從而讓這一小國登上了歐洲強國的榜單,在世界帝國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葡萄牙人對若昂一世的評價很高,是他開創(chuàng)了葡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h3> <h3>圣殿的西墻共有三個墓葬,分別是阿方索五世(1438-1481在位),若昂二世(1481-1495在位)和他早亡的兒子阿方索王子。</h3><h3><br></h3><h3>南墻一側(cè)葬的是若昂一世的四位王子和他們妻子(上圖)。若昂一世是位多產(chǎn)國王,兒子們個個勇武彼具才華。其中第四個墓葬(從左住后)是末子費爾南德,在葡萄牙占領(lǐng)休達后與摩洛哥的談判中,他被作為人質(zhì)扣壓多年,終未能獲得營救死在了獄中。他死后遺體被遷回本土葬在巴塔利亞修道院,封為"圣王子"。第三個墓葬是鼎鼎大名的航海家享利王子。</h3> <h3>享利王子墓前與眾不同地放著??花環(huán)(上圖),他逝世于1460年,為開拓葡萄牙的航海事業(yè)付出了必生精力,一生未娶。占領(lǐng)北非摩洛哥城市休達,享利王子享有頭功。為了他的??武功績,父王給了他騎士的封號,維塞烏公爵爵位和休達總督的頭銜。而享利的心志并不在此,對海洋和海洋那端末知世界的探究讓他拋棄了政治和婚姻,離開里斯本來到南部偏遠的小村莊開辦航海學校,從此開始了他必生為之付出的航海人的生涯。在他的努力之下,葡萄牙開拓了一個又一個海外殖民地和市場,為國家?guī)砹司薮蟮呢敻?,大大增強了國家的實力。葡萄牙人因此敬重他,世界人也記住了他的名字?lt;/h3> <h3>修道院的議事廳(上圖,Chapter House)現(xiàn)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無名烈士墓,葬有兩位無名戰(zhàn)士,分別戰(zhàn)死于非洲戰(zhàn)場和佛蘭德戰(zhàn)場。</h3><h3><br></h3><h3>方形大廳的設(shè)計出自建筑師休格的創(chuàng)意,他奇思妙想,大膽采用了無柱支撐的拱廳設(shè)計,在那個時代很少有人這樣做。拱頂先后坍塌了二次,最后他成功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王之廻廊"(Royal Coister)或"若昂一世廻廊(Joao l Cloister)被公認為歐洲最美麗漂亮的迴廊(上圖)之一。15世紀下半葉,費爾南多.埃沃拉(Fernando de Evora)花費了盡30年的時間設(shè)計完成了這座堪稱藝術(shù)經(jīng)典的迴廊庭院。他將華麗的哥特和葡式曼努埃爾藝術(shù)風格巧妙地融合,混搭出他自己獨特的風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走進迴廊,穿過庭院還真的有點被驚艷到了。歐洲修道院的廻廊也看過了不少,"王之迴廊"是我見過最美的。設(shè)計者精細的雕琢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微之處,圖案的組合排列更是有其獨特的個性,實不多見</h3> <h3>拱形鏤空透視門窗是埃沃拉的上乘之作(上圖),雕刻圖案中復雜多樣的元素交叉融合在一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些元素符號有多種花卉如百合花、玫瑰花、荷花,有盤爬的樹枝,有基督勛章的十字架,有軍械,有珍珠、貝殼,繩索,水手結(jié),球體等等,代表了大航海時代的海洋元素,后因為風行于曼努埃爾一世時期,被稱為"曼努埃尓風格"。</h3> <h3>長廊中的柱子,用于珍珠、葉片、線條裝飾柱身,記得阿拉伯人也有類似的作法。</h3> <h3>迴廊屋頂,哥特式小尖頂配上各色圖形花邊,一層層重疊起來形成網(wǎng)格狀,十分地講究。</h3><h3><br></h3><h3></h3> <h3>門窗局部雕刻細膩的工藝和17世紀盛行的"巴洛克風格"很相似。</h3> <h3>"王之廻廊"中的"凈手水池"(上圖,Lavado) 比起阿爾塔巴薩修道的那座要華貴唯美多了。三疊水池設(shè)計,噴水口,拱門,窗飾,立柱無處不精雕細刻,堪稱完美(上圖)。</h3> <h3>若昂一世廻廊每一個角度都能入畫,有人用"華麗的哥特"來描述衪。這種華麗只能屬于帝王之家,像這座唯美的"白鶴鐘樓"(上圖)建成衪不知要花費掉多少人力、物力、時間和金錢,難怪這廊子一修就是幾十年。</h3> <h3>"王之廻廊"之后,費爾南多.埃沃拉又在隔壁建了一座雙層廻廊—"阿方索五世廻廊(Cloister of Afonso V,上圖)。相較于爺爺?shù)膹h廊反差太大了,估計是經(jīng)費出了問題。傳統(tǒng)哥特式的建筑設(shè)計,沒有使用過多的雕飾,整座院落樸素簡單,我感覺更加符合修士們的身份。</h3> <h3>巴塔利亞修道院的"未完成禮拜堂"(Imperfect Chapel)是整座修道院的點晴之筆,正因為如此,所需花費的財力物力最大,這成了祂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參觀禮拜堂的入口在修道院外(上圖),無需另外購票。</h3> <h3>禮拜堂的大門完全顛覆了我通常對"門"的概念,堪稱是一座雕刻藝術(shù)品(上圖)。瞬時間的感覺非常伊斯蘭化,但細節(jié)局部又是十分不同。大門由一條條石刻花邊纏繞而成,出自雕刻藝術(shù)大師之手的"花邊",每一條都不盡相同,雕刻內(nèi)容之多密密麻麻混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繚亂,驚嘆不已。圖形符號中更多地出現(xiàn)如宇宙渾天儀,葡國海船上放置的基督十字架,貝殼,繩索,水手結(jié)等"曼努埃爾藝術(shù)無素",這座門也被公認為是"曼氏"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h3><h3><br></h3><h3><br></h3> <h3>大門的設(shè)計者馬泰烏斯.費爾南徳斯,應(yīng)未完成禮拜堂而聲名鵲起,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大門,因此被譽為"曼努埃爾藝術(shù)大師。自此以后,這種設(shè)計風格在葡萄牙各地廣泛流傳開去,至今成為了葡國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就像西班牙南部地區(qū)的穆德哈爾藝術(shù)形式一樣,說穿了都是各種民族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融合。</h3><h3><br></h3><h3>費爾南德斯1515年4月10日死于巴塔利亞,死后葬于教室里以致敬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他的兒子小費爾南德斯繼續(xù)了他的末竟事業(yè),但最終因為資金的斷供而停止了工程的繼續(xù)。</h3> <h3>大門內(nèi)側(cè)三葉草形狀的拱頂很像伊斯蘭穆喀納斯壁龕葡萄牙版。</h3> <h3>門拱雕刻局部,雕工精湛細膩入微。</h3> <h3>大門"石質(zhì)花邊"局部之一。</h3> <h3>大門"石質(zhì)花邊"局部之二。</h3> <h3>大門"石質(zhì)花邊"局部之三。</h3> <h3>八邊形禮拜堂始建于1437年,受國王杜阿爾特一世(Dom Duarte,1433-1438年在位)委托,作為他自己和家族其他成員的墓葬地,但工程未完工他就去世了。除他和妻子之外,沒有任何人葬在這里。到了曼努埃爾一世統(tǒng)治時代,由于當朝國王要集中全部資源建造里斯本的熱羅尼曼斯修道院((Jeronimos Monastery), 這項工程被迫停止,之后再未被重啟。這么多世紀以來,國王夫婦倆就一直躺在露天的墓室中,這座精美的小堂反而因為"爛尾"而青史留名。</h3> <h3>八個殘留的支撐柱由費爾南德斯的女婿迭戈.比塔克設(shè)計和雕刻,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曼努埃爾藝術(shù)家和雕刻大師,曾經(jīng)協(xié)助費爾南德斯工作。他設(shè)計雕刻的支撐柱其豪華的程度一點也不亞于那座"花邊大門"(上圖)。殘缺不全對于歷史建筑而言有種特殊的美感,這座小堂雖然開著天窗又有誰能說衪不美呢!</h3> <h3>八邊形的大廳內(nèi)共有六個放射形的小堂,只有中央的小堂安放著杜阿爾特一世和妻子的合葬墓,棺槨上的雙人雕像一如他的父母一般雙手緊握。杜阿爾特一世是葡萄牙第十一位國王,他是若昂大帝的次子,母親是蘭開斯特菲莉帕王后。歷史記載這是位具有學者風度的統(tǒng)治者,喜好文字書寫,著書立說。他在位期間繼承發(fā)展了父親宏偉大業(yè),支持弟弟享利王子的航海探索,為葡萄牙擠身于世界海洋大國的行列做出了貢獻。</h3> <h3>走出巴塔利亞修道院,南邊空曠的廣場中央豎立著努諾.阿爾瓦雷什.佩雷斯將軍戎裝馬上雕像,紀念他為阿勒袓巴塔戰(zhàn)役的勝利立下的汗馬功勞,確保了葡萄牙領(lǐng)土完整和主權(quán)獨立。</h3><h3><br></h3><h3>一座修道院一個王朝,一段輝煌的歷史,一座人類建筑藝術(shù)瑰寶。</h3><h3>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另一座世界文化遺產(chǎn)托馬爾基督會院。<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