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虎哥<br>來自微信:中華攝影文學(xué)精英群<br>美篇:中華攝影網(wǎng)<br>分類:動物類 <p> 沙河水庫位于北京昌平區(qū),是離市中心比較近的一塊濕地,大概位置是在沙河鎮(zhèn)東5公里左右的地方,水庫面積不大,是正在擴建完善的風景區(qū)。水庫的東邊有一個沿著自然水域而建的公園。每年三月至四月,春回大地、萬物復(fù)蘇,大群的候鳥遷徙過境,這時沙河水庫也迎來大批的珍貴鳥類群起群落的飛鳥,形成一幅難得一見的壯觀場面!</p><p> 四月中旬連續(xù)幾天去沙河水庫,拍攝了部分遷徙過境的鳥。</p> <div><br></div> 沙河水庫無論清晨或黃昏,風景還是很美的。風景如畫,候鳥成群。 蒼鷺是水庫中最多的鳥 大鶚是鳥類中最受攝影人歡迎的鳥,多數(shù)人全是奔著大鶚抓魚那一瞬間去的 赤麻鴨,大鶚來抓魚時最早發(fā)出警報的,群體騰空起飛,干擾和驅(qū)趕大鶚抓魚 白琵鷺,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擴大呈匙狀,黑色,端部黃色;腳亦較長,黑色,脛下部裸出。夏羽全身白色,頭后枕部具長的發(fā)絲狀羽冠、橙黃色,前額下部具橙黃色頸環(huán),頦和上喉裸露無羽、橙黃色。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白色,頭后枕部無羽冠,前頸下部亦無橙黃色頸環(huán)。 白鷺,這個最常見。 繁殖羽 <p>黑翅長腳鷸(學(xué)名:Himantopus mexicanus)是一種修長的黑白色涉禽。體長約37厘米。特征為細長的嘴黑色,兩翼黑,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頸背具黑色斑塊。幼鳥褐色較濃,頭頂及頸背沾灰。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也出現(xiàn)于河流淺灘、水稻田、魚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鹽水水塘和沼澤地帶。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在淺水中或沼澤地上活動,主要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昆蟲幼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chǎn)卵4枚。</p> 翠鳥 反嘴鷸(學(xué)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是一種腿特別長的涉水鳥。東西兩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濕地和靠近海灣堿性的湖里。背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標志,腹部灰白色,體長約38~45厘米。它在沼澤中行走,嘴晃動鐮刀一樣向上彎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蟲、小魚、貝類和兩棲動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變?yōu)榘岛稚蚧液稚?,上體白色部分大多綴有暗褐色、灰褐色或皮黃色斑點和羽緣。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黑色,細長,顯著地向上翹。腳藍灰色,少數(shù)個體呈粉紅色或橙色。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外。 鳳頭鸊鷉(學(xué)名:Podiceps cristatus)體長為50厘米以上,體重為0.5-1千克。前額和頭頂部黑褐色,枕部兩側(cè)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別形成束羽冠。腳的位置幾乎處于身體末端,尾羽短而不顯,趾側(cè)有瓣蹼。瓣蹼十分發(fā)達,除了適于游水之外,在陸地上幾乎是寸步難移的。 鸕鶿(學(xué)名:Phalacrocorax):有1屬39種。大型的食魚游禽,善于潛水,潛水后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干后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于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后位,趾扁,后趾較長,具全蹼。棲息于海濱、湖沼中。飛時頸和腳均伸直。中國有5種。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在喉部系繩,捕到后強行吐出。 翹鼻麻鴨(學(xué)名:Tadorna tadorna)是大型鴨類,體長52-63厘米,體重0.6-1.7千克,體形比赤麻鴨略小。體羽大都白色,頭和上頸黑色,具綠色光澤;嘴向上翹,紅色;繁殖期雄鳥上嘴基部有一紅色瘤狀物。自背至胸有一條寬的栗色環(huán)帶。肩羽和尾羽末端黑色,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其余體羽白色。飛翔時翼上和翼下之白色覆羽,綠色翼鏡,黑色的頭、飛羽和腹部縱帶、棕栗色的胸環(huán)和鮮紅色的嘴和腳形成鮮明對照。 遺鷗 浮鷗 雀鷹 金眶鸻(學(xué)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種小型鸻科鳥,全長約16厘米,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lǐng)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lǐng)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頭頂相連。單個或成對活動,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并伴隨著一種單調(diào)而細弱的叫聲。 棕頭鴉雀 攝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