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懂得不斷調整改變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一天當我們自己愿意去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是成功的父母。當我們學會尊重每一個孩子,找到進入孩子世界的“入場券”時,就會接觸到他們龐大的內在資源與應變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們與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相遇,從他們身上學到如何了解他們,認識他們,觸摸到他們內在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的內核,共同去尋求改變之道,陪伴他們的成長,也是自我的成長!</p><p class="ql-block"> 讓花成為花,讓樹成為樹,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愛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p><p class="ql-block"> 熱淚盈眶,是有溫度的文字,還是溫暖的人心,亦或是… …</p><p class="ql-block"> “母親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孩子,同時主張按自己的期望去接納他的模樣”這是一個母親痛苦的根源,更是一個孩子成長的無奈。無論怎樣,母親最重要使命就是涵容,如大地般包容萬物。就像你當初,并不知道孩子的模樣,卻依然堅持創(chuàng)造了他一樣。</p><p class="ql-block"> 孩子作為在生活和精神上都要依賴父母的弱勢方,從出生開始就對父母有著全然信賴和純純的愛。父母卻無意識地用自己的價值觀為標尺,期待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憑什么?難道就因為生了他的肉身,就成為自己精神和肉體上的延續(xù)和一部分?尤其面對生活日常根本涉及不到生死存亡的底線問題的情況下。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日常生活,學習安排上的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又如何培養(yǎng)自己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如何讓他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邊控制把孩子當成我們的一部分,一邊又期待孩子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孩子太難了!</p><p class="ql-block"> 學習初期,家長常常伴隨著各種委屈和憋屈,或者直接將修煉等同于隱忍??墒沁@個憋屈是誰給的,是孩子嗎?認知心理學的ABC原則告訴我們,真正讓我痛苦的是我們看待孩子的態(tài)度不客觀,是孩子這個客觀主體沒按照我們的預期發(fā)展,導致我們失去控制感,這種失去掌控感的感覺讓我們感到恐懼。我們無力面對這個局面,外加孩子曾經填充的部分隨著年齡增長慢慢脫離后產生的空隙真空感讓我們無法適應,于是內心努力尋找借口和理由,讓自己安心和安全。這個抓手就是孩子。本質上是自己不具有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和完整人格,依附性情結從父母轉移到愛人,再到孩子。從來沒想過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也是最值得投資成長的。</p><p class="ql-block"> 憋屈是自己的靈魂用悲傷委屈的情緒在提醒我們,自己內在的需求要被我們自己看到,需要我們自己想辦法來滿足自己。如果提醒沒有引起重視,它會用更大的刺激,更大的幅度,更大的頻率反復提醒,直到我們看見,接納并滿足為止。我們所有的需求,都不可能通過控制和綁架他人來實現(xiàn),如果可以也必將用更大的代價來換取的。拉長時間維度就會意識到,把力氣用在別人身上,與自己而言永遠都是無用功。孩子有他們自己宿命,他作為主體的成長和發(fā)展不受我們控制。試圖控制必定延長他自我成長和完善的時間。除了增加他們的內耗。當外部環(huán)境不用孩子進行內耗,孩子就有足夠的精力發(fā)展他們生命本身的各種能力,這種良性循環(huán)的點恰恰在于父母是否守住自己的邊界。</p><p class="ql-block"> 愛在家庭教育中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無底線傾其所有的給予。孩子要的是長情的有氧陪伴和恰如其分的支持與點播。守住界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有自己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有意識地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任務。做好自己的事,創(chuàng)造自己人生的精彩,絕非借助于他人的成就來滿足自己內在對成就感和價值感的需求。當我們足夠冷靜,不輕易被激怒發(fā)飆,能夠和顏悅色地跟孩子談話,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的是成熟的魅力,孩子的變化會在他的內心滋生,改變也會發(fā)生。孩子的良性轉變勢必會激發(fā)我們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和自我提升的愿景。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一旦形成,家庭內部的陳舊模式必定發(fā)生松動,我們期待的改變也就開始顯化。反過來,重新梳理一下這輪改變的源頭,不難發(fā)現(xiàn),家庭的平衡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是自然界的法則,當我們借用到家庭教育的體系中,可借由期中一方或兩方的主動變動達到三方共振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知道理論,可是實踐中無法落地或者落地效果變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對自己太過放縱,對自己人生修養(yǎng)程度不夠。努力提升自我修養(yǎng),時刻保持有意識,創(chuàng)造機會沉浸在文化熏陶的氛圍里。靈魂真正高貴了,這個困擾就沒有了。如果能多從更高階的角度思考,不僅僅是小圈子。格局勢必會在有意識的前提下放大,努力培養(yǎng)自己擁有國際視野。每天關注的范圍如若可以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遇事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從三贏的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僵局就容易打破。如果能每天每事保持有意識鍛煉和提升,一個階段后,思維方式改變了,認知水平提升了,父母會改善很多。</p><p class="ql-block"> 一切省事的投機取巧,多半不會讓我們提升。因為省事多半是慣性驅使,大腦不會進入到深度思考,意識邊界擴張也就不從談起。想要落地到日常生活中,努力從處理好每件小事開始。讓這些小事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處理和解決。從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說話習慣開始比較可行。關鍵要讓小改變確認自我認同,通過每個小改變提升自我價值感,愿意下次繼續(xù)改進,這種持續(xù)的小進步慢慢會養(yǎng)成習慣。跟自己固有的模式去對抗和制衡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沉浸在每個小改變和小確認里,看著慢,其實是快。</p><p class="ql-block"> 學會擁抱每一個無常。無常是個好東西,它帶來改變的契機。很多時候因為恐懼會本能的抗拒無常。殊不知沒有無常就不會改變,遇到跟自己預期不同的情況,第一反應要興奮和好奇,愿意去探究自己不熟悉的所有。能知道多深就能做到多深,知行本就是一體。如果做不到,首先是知的實際程度與我們主觀認為的程度不一致、不匹配。</p><p class="ql-block"> 看取舍,看價值觀,看角度,看每個人所處的能級。不在共同視域內的溝通,多半是徒勞的。每代人都帶有自己所處時代的局限性,互相碰撞,共同經歷,本身就是非常美好的事。事件本身的對錯已經不重要,可是溝通過程激發(fā)的火花會讓人興奮,我們在尋找興奮本身的途中或許就是生命意義本身。正如周國平所說:人生本無意義,尋找生命意義的過程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p><p class="ql-block"> 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里面說,對于孩子做得好和對的,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謝!謝謝他們的所作所為。表揚是自上而下的做法,這種層級的壓迫感依然會讓孩子在接受的同時體會到自己的卑微。董進宇博士的表揚五步驟,如果從內心出發(fā)真誠的認同,是不是也就是岸見一郎說的感謝呢?只是感謝要表達出來,僅僅說謝謝,還是要多說一些,比如陳述事實,表達認同,感謝以及期望。</p><p class="ql-block"> 父母干預多了,打個比方相當于你想用人力把他拎起來直線從空中繞過你認為的障礙實際是他的必經之路,你一放下,他又必然會回到當時斷點,重新完成自己本該走的路,這是必然了。人力無法戰(zhàn)勝或者扭轉生命本該有的自然法則。父母拎著時間越久,那么孩子社會化阻滯時間就越長。明智的父母,如果能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經歷最多的彎路,才能體會和感受到更多。孩子經歷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沒有經歷的生活便沒有真正開始。直升機般剝奪孩子成長的經歷,以為是為孩子好,其實更多的是自己不想面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無常。父母逃避沒有勇氣,不代表孩子也這么認為。他自己的人生如果都沒權利自己去走,哪里來得了自律?!八伞眲荼貏诿駛?,對孩子成長于事無補,只會進一步強化討好型人格或者毫無意義感的行尸走肉,真正是自討苦吃。其實,父母早晚都得放手,我們能拎著多久?能陪到孩子一生嗎?很多家長覺得考上大學就不用管了,現(xiàn)在越來越多大學生輟學,肄業(yè),畢業(yè)后啃老的種種現(xiàn)象,或許應該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難過的一道坎是我們不相信孩子。糾其根源在于不相信人性,不相信人作為獨立主體的神性,更多的在于不相信自己。這種不自信平移嫁接給孩子,根本不問孩子是否同意。其實,還是沒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而是當成父母的私有財產。當我們面對放手和放任的糾結時,要明白放手里面有足夠的信任和尊重;放任的本質還是管控,還是將孩子當成附屬,只是把管控的范圍擴大,把拴住孩子的那根線放到你認為的足夠長而已。能做到放手,前提是放手者自身擁有的獨立完整自尊體系,知道人與人是獨立平等的,不因為身份而強壓或者控制另一個跟你一樣的生命。更有甚者,還沾沾自喜孩子對于自己掌控的屈服,認為這是自己教育成功的證據(jù)。董老師說,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一輩子做應聲蟲,討好一切人。靈魂的內在需求無法真正被自己滿足,沒了自己,也就沒了幸福。遇事必定向外求,喜怒哀樂全都掌控在外在。很多女生有比較強的依賴性,如果真的一直享受期中也會是“不錯”的一生??蓛仍陟`魂一旦蘇醒,外在沒辦法滿足自己的時候,就一輩子或者痛苦和糾纏中,糾纏自己,糾結愛人,折磨孩子。這期間,最大的節(jié)點在于父母不允許孩子過一種自己沒有經歷體驗和有把握的人生,因為那樣自己會恐懼,沒有掌控感會讓我們拼命控制??墒沁@種恐懼是我們的,不是孩子的。當孩子在沒有足夠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的時候,他會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表現(xiàn)和情緒反饋來確認這件他沒有經歷過的事的好壞。因此,我們在保證安全底線的范圍內,充分熱情,充分期待,充分好奇,才會激發(fā)出孩子真正的潛能。潛能每個孩子都有,父母只是起到催化劑或者導火索的作用。沒經歷過,就懷抱好奇一起試試啊,就是這種試錯和試對的過程不就構成了生活嗎?可以問問自己,我們到底怕什么?如果自己都沒搞清楚,那么怎么能給孩子做榜樣,引導他健康成長,活出生命的最高版本。</p><p class="ql-block"> 沒錯!是我們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無法面對自己的手足無措,無法面對內心真實的不完美的狀態(tài),我們就會平移到孩子身上。主觀臆斷,沒有真正的有效思維,不會跳出迷局,不給自己時間冷靜。然后情緒來了先發(fā)出去,天王老子也不管的撒潑樣子。根源還是自己眼高手低,高估了自己的真正水平。然后又不肯潛下心來,慢慢沉淀學習成長。我們對世界所有的看不慣,都對應著自己內在的匱乏和丑陋的一個面,因為沒勇氣和能力承認自己的不足,索性推動外在,以此來安慰和麻痹自己的靈魂,就是那句自我感覺還行。董老師常說,保持有意識,知道自己不知道,尊重一切人。沒有誰是容易的,沒有誰不是經歷風霜雨雪活到今天的,我們不是別人,沒有經歷過他的人生,就沒有資格說長道短。真的是沒經歷過,就沒資格說沒關系!自己的經驗和建議,是基于過往的經驗提煉的,那個只適合你自己,不是萬能的法則。給別人建議,給完了就完了,有什么資格要求人家一定要按照你的建議做呢?如果你說這是為了你好,那么其實那只是你認為的,也只是在你看來!</p><p class="ql-block"> 我們做好自己該做的,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世界。承認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沒關系!這就是我,我的好和我的壞在一起,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我。過去無論做得多好,多糟糕,沒關系。首先它已經過去了,成為歷史已經無法改變;第二,對于過去,我們唯有感謝,因為正是過去的種種才成就了今天我的樣子。我們現(xiàn)在的存在已經是沉淀幾百萬年物種進化后的最優(yōu)模式,每一次基因突變,一定是按照當時最佳條件進化的。因此,對于生命,充滿敬畏,充滿感恩,唯有感恩!因為它讓我們還活著,還有機會繼續(xù)體驗下去。</p><p class="ql-block"> 成長從來不容易,它要成長者付出蛻變的代價。如果那么容易,一定不叫成長!成長的獲取是要付出,拿東西換的,憑什么成長的是我們而不是別人,一定因為我們肯豁得出去,拿蛻幾層皮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地去爭取和堅持。真正的力量來自做,而不是說。去嘗試一點一點地努力,過程中得到鼓勵和肯定,會越來越好。一點一點地努力,一天加一分,來增加自己的能力,力量就會越來越大。</p><p class="ql-block"> “我”必不會帶給你期待的結果,因為內在價值感和歸屬感只有內在自我得到滿足才能實現(xiàn),而這個實現(xiàn)的過程必須是自給自足。</p><p class="ql-block"> 為自己喝彩吧伙伴們!投身終身學習者都是勇士,生命的先鋒!艱難的時候,在冰雪覆蓋的地下默默醞釀,春天一定會回來。在心底默默告訴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會打包加倍回到自己身上。</p><p class="ql-block"> ??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