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來讀讀蔣勛的書和蔣勛吧。</p><p><br></p><p>蔣勛是誰?林青霞說:蔣勛是我唯一的偶像和半顆安眠藥。</p><p><br></p><p>蔣勛是臺灣一位優(yōu)秀的學(xué)者,他對很多領(lǐng)域都獨(dú)具建樹,特別是融入了東西方美學(xué)文化,和禪宗的很多理念,于是他的文字優(yōu)美而深刻,有著關(guān)乎心靈的終極關(guān)懷。</p><p><br></p><p>他寫過很多書,也推薦過很多書。還被稱之為“美學(xué)大師”。</p><p><br></p><p>文化界評價蔣勛是位善述者,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人看到精燦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p><p><br></p><p>作家張曉風(fēng)稱蔣勛為“臺北風(fēng)流人物”,還稱他是南朝遺風(fēng)的人,我不確定這種描述是否確切,但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倒是頗有這種感受。每每談及臺灣,仿佛那里一直溫婉的存在著傳統(tǒng)文化的溫度。他溫敦,謙良,低調(diào)而不張揚(yáng)。</p><p><br></p><p>要我說,蔣勛不僅是位“善述”的作家,也是一個“善悲”的人。</p><p><br></p><p>蔣勛的悲,是悲愴而非悲慘,是面對生命的謙卑和敬畏,而非面向未來的頹廢或絕望。</p><p><br></p><p>一個人在“悲”中看到而且淡定面對的“喜”,才是大寫的喜,讓人珍惜,卻不會得意忘形。</p><p><br></p><p>那些悲喜,是最自然,如作者所寫《無關(guān)歲月》,所言“無關(guān)歲月”。</p><p><br></p><p>他能從文人講到書畫長卷,能從莊子講到唐詩宋詞。</p><p><br></p><p>讀他的書,會感覺內(nèi)心變得無比的豐盈。</p><p><br></p> <div><br></div>我知道蔣勛先生是讀他的《忘言書》,驚為天人。這書的柔美沖淡,像我想象中的中國工筆畫,深得我心,魂牽夢縈許久。后來陸陸續(xù)續(xù)讀了蔣勛寫的300多萬文字。<div><br>讀他的細(xì)說《紅樓夢》系列,又是一次驚為天人。原來《紅樓夢》還可以這樣審美地去親近,不是像老學(xué)究一樣古板嚴(yán)肅地去研究。后來晚上經(jīng)常聽他的音頻,他的聲音很好聽。喜歡聽他磁性的聲音,那是一種男性的嫵媚。</div><div><br>一個人若能站在眾生的角度去看歷史,才能寫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吧。</div><div><br>如果說《紅樓夢》是一片沃土,有人在這里建起高樓大廈,有人在這里考古深掘,而蔣勛,是在這里種植了一朵美麗的花。這朵花的功能就是帶我領(lǐng)略美麗。<br></div><div><br></div> <div><br></div>讀蔣勛先生的《孤獨(dú)六講》。<div><br>《孤獨(dú)六講》是一本講述孤獨(dú)的書——?dú)埧崆啻豪镆矮F般奔突的“情欲孤獨(dú)”,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dú)”,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dú)”,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dú)”,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dú)”,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dú)”。</div><div><br>《孤獨(dú)六講》寫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dú),而是如何完成孤獨(dú)。如何給予孤獨(dú),如何尊重孤獨(dú)。</div><div><br>作者以美學(xué)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dú),融個人記憶。美學(xué)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于一體。作者創(chuàng)造了孤獨(dú)美學(xué):美學(xué)的本質(zhì)或許就是孤獨(dú)。</div><div><br>他寫作常常得嘗輒止。他跟俄國作家死磕式的寫作方式截然不同,那樣太累人了,幾乎絞盡腦汁,讓人心力耗盡,一旦追求深刻性,就顧及不了美,而他是輕盈的翩翩的世家公子一樣的作家,他追求的絕對不是把自己搞得衣冠不整,神經(jīng)質(zhì)地去思考同一個問題,他追求的是愛和美的體驗(yàn),是沐浴在陽光下,讓自己以及自己周圍人的身心都舒舒服服。</div><div><br>人都是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性情變了,讀的書多了,才漸漸察覺到淺嘗輒止的重要。就像冰心筆下的童心與母愛。我們不過是在不同的作家那兒體驗(yàn)不同的感覺,于我需要心靈平靜,短暫沐浴陽光時。<br></div><div><br></div> <div><br></div>讀蔣勛的《山盟》,這篇文章收錄在《蔣勛散文》中,張曉風(fēng)為這本書寫的序里對蔣勛的評價非常精彩。<div><br>喜歡《山盟》這個題目,似乎有一種中國人心里獨(dú)特的情感在,其中一個章節(jié)寫《山路》有一段很有意思:</div><div><br>作者從法國東部去意大利,需要經(jīng)過阿爾卑斯山主峰,那是歐洲歷史的古道,處處絕壁,非常險峻。也是拿破侖兩次挑戰(zhàn)的奇險。</div><div><br>戲劇的是,他無意間搭乘了一個醉漢的車,而且是喝得爛醉,車子一路狂奔,此醉漢一路高歌,毫不減速。</div><div><br>他寫到:“我側(cè)身下窺,知道隨時要粉身碎骨,但是,有酒壯膽,我豈可驚懼怯懦,便一路與他歌唱到米蘭。阿爾卑斯山上,有多少英雄死去,漢尼巴與拿破侖聲名不朽,他不過只是個醉漢,但是,有酒有歌,一路伴他指點(diǎn)江山,在歷史的險絕處,他不減速,也不退卻,也仿佛是英雄了。歷史真是奇險,峰回路轉(zhuǎn),處處要人粉身碎骨,然而,歷史也可以呵呵一笑,拿來佐酒,入漁樵的閑話”。<br></div><div><br></div> <div><br></div>在去普羅旺斯的車窗外,松綠和土褐的色塊,交錯在靜靜的陽光里,近于數(shù)學(xué)的結(jié)構(gòu)。這是他找到的法國著名新印象派畫家塞尚畫中的山。<div><br>他說在西方美術(shù)史上,與山對話的畫家并不多見,西方人多在人體上看風(fēng)景,中國人則完全相反,是在山水中看到了人的諸多變貌。</div><div><br>塞尚把一生舍給了圣維克多山,就像范寬舍給了華山,漸江舍給了黃山,黃公望舍給了富春山。他們的生命因與山盟而厚重。<br></div><div><br></div> <div><br></div>文中提到在獅頭山的石壁上刻著一聯(lián):<div><br>山靜云閑,如是機(jī)緣如是法,<br>鳥啼花放,爾時休息爾時心。</div><div><br>從他一生看山的經(jīng)歷和機(jī)緣,一定領(lǐng)悟到了禪宗里講的,人生關(guān)于看山看水的三個境界。</div><div><br>“山”在易經(jīng)里是“艮”,艮相,兼山,有著息止的意思,“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儒家也說,“仁者樂山,仁者靜”,似乎山象征的就是生命久動之后的息止,是紛亂中的僻靜之處,是靜定與沉思,是專注于一個簡單的對象,從紛擾中退下,知道停止的意義。</div><div><br>由此想到我國近20年的兩次疫情中,“小湯山”,“火神山”,“雷神山”甚至包括人人敬仰的“鐘南山”,可見這天地人和間,蘊(yùn)含著中國人古老的智慧和對于生命的希望,希望以“山”之靜氣和息止之勢震懾邪惡之氣從紛擾中退下。<br></div><div><br></div> <div><br></div>雖然出生在四面環(huán)山的故鄉(xiāng),但由于我的性格和體質(zhì)的原因,戀水不戀山,但不戀不等于不欣賞。也走過很多山,卻沒有一次徒步登臨全程的記錄,最狼狽是在泰山被困大雨中,放棄了攀登。心里默誦:<div><br>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br>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br>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br>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div><div><br>沒有登頂?shù)男坌谋阍趺匆惨鞑怀隼隙诺臍忭?。然而感覺畢竟親近了山,心中有了山,似乎就有了遠(yuǎn)眺的心境,也有了一覽眾山小的視野,可以漸漸壓得住歲月的風(fēng)霜,那就是文章中說的靜定與沉思吧。</div><div><br>愿我的生命里常蓄著一汪水,立著一座山,讓我在經(jīng)歷過歲月變遷后也能如蔣勛先生一樣,溫潤靜氣,用一雙清澈而靈修的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能自信從容地寫出屬于我的《山盟》。<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