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城西有個四姓村,蕭、莫、譚、蔣四姓聚居于此,為求省事,直截了當命名為四姓。村旁有秀水橋,古稱秀溪坊。 <p> 元代時,永明縣治從白塔山腳遷至瀟水北岸,先筑土城,后筑磚城。民謠說:“永明美,似仙境,桂林山,陽朔水。蘇州庭院落瀟水,瑤池仙子瀟浦會?!崩弦惠吶丝诳谙鄠髡f:“先有蕭,后有城”。這就說明,蕭姓在四姓立宅不晚于元代。如今,蕭姓早已搬離老村到新馬路居住了,殘垣斷墻、老樹藤蔓讓人恍惚。</p> 元順帝時期,譚家從河南陜州遷至永明,幾經(jīng)周折,方于明洪武初移居四姓。譚,在永明的方言中一般念“淡”,語音有些相近,弄不清怎么回事。 <p> 城郊田洞邊的四姓是個小村,雖說不遠,但也沒有聽說很有特色,故此一直不甚熟悉。最先曉得四姓,還是我的一個表哥娶了那里的一位蔣姓女子。</p> <p> 二月下旬,新冠疫情防控尚處于吃緊時期,錫金先生、進全先生用微信呼我,要我馬上趕到四姓譚家,說有重大發(fā)現(xiàn)。顧不上其它,驅(qū)車抵達譚家門樓、祠堂,但見左右斜對應兩面照壁,精美磚雕突入眼簾,讓我目瞪口呆,果然是重大發(fā)現(xiàn),直呼永明僅見、湘南地區(qū)罕見磚雕照壁。</p> <p> 我非常納悶,歷經(jīng)歲月磨礪,“破四舊”等文化摧殘,磚雕照壁躲過劫難,竟然基本保存完好。近在城郊,經(jīng)過多次文物普查,何以無人知曉?或者換句話說,看到了也漠言視之,更不會上報。錫金先生、進全先生的發(fā)現(xiàn),無疑揭開了永明文化的另一頁,值得深思。</p> <p> 照壁,也稱影壁、照墻,古稱蕭墻,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有藏風聚氣,保家宅平安的寓意。雕刻精美的照壁,具有建筑學和人文學的重要意義,有很高的建筑與審美價值,更彰顯主人顯赫地位。</p> 門樓后的照壁為牌坊式的建筑,祠堂前的照壁為傳統(tǒng)式的照壁建筑,高四米左右,寬五米左右。照壁清水磚砌,十分講究。藤蔓爬滿照壁,滄桑氣息撲面而來。據(jù)推測,照壁的建筑年代可能為清中期。 墻面上的雕刻用磚均為水磨青磚,光潔古雅。雕刻的大多為花鳥蟲魚、瑞獸植物、線條花紋等圖案,如用猴子寓意高官厚祿,精美絕倫,栩栩如生,顯得富麗堂皇。壁心圖案字樣和兩側(cè)的楹聯(lián)已被石灰覆蓋,不見本來面目,后來者用“鳥語花香、門望秀水,樓見新城”來代替。 今年八十六歲高齡的譚德應老人,住在門樓邊,身體硬朗,思維敏捷,曾任縣黨史辦副主任,經(jīng)常在刊物上發(fā)表詩詞。他告訴我們,祖上有人曾經(jīng)在永州府做官,照壁的材料全部用船從永州運回來的。 <p> 譚家祠堂大門里外兩側(cè),門枕石駟馬高車,令人肅然起敬。祠堂內(nèi),柱礎(chǔ)、木構(gòu)件的雕刻極盡華麗之能事,采用圓雕、透雕、浮雕、線雕等手法,特別是運用雙面雕的技藝,不可多見。</p> <p> 最后,用譚德應老人的《題四姓村譚家門樓》作結(jié)尾:鋸石鋪坪瑩光影,石馬磚鳥向陽飛。門有秀水層山伴,樓望新城鳳凰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