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0年初新冠疫情所至,眾人緊閉家園數(shù)月有余。春暖花開,疫情趨穩(wěn)。老同學(xué)相約,出門逛逛</h3> <h3>太平老街,王皋故居,是今天的首訪之地。做好功課,公交出行。高鐵北站集合,然后一起乘866公交車前往太平。</h3> <h3>太平老街水網(wǎng)鄉(xiāng)鎮(zhèn),獲溪環(huán)饒,貫通陽澄湖。民居沿河而筑。過去交通閉塞,游人稀少,有的民房破舊不諶,倒是還有點原汁原味。</h3> <h3>:千年古銀杏,至今枝繁葉茂。據(jù)《王氏三沙獲溪家譜》中記載,樹齡已近千年,乃是王皋的二兒子所栽。</h3> <h3>古樹后面黃色的房子由于歷史的變遷現(xiàn)為一座寺廟。其實是鎮(zhèn)上宋朝大戶人家壬家祠堂。</h3><h3><br></h3> <h3><br></h3><h3>三沙王氏的始遷祖王皋</h3><h3>三沙王氏居于江蘇省蘇州市一帶,是三槐王氏南渡后形成的較大嫡傳支系。王旦之孫王鞏,仕宋為宗正丞。王鞏之子王皋,曾任殿帥府太尉。南宋建炎三年(1129),王皋攜家隨從孟太后南渡,定居于姑蘇(今蘇州太平鎮(zhèn))荻川。王皋南渡時,牢記曾祖王旦關(guān)于“凡我子孫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誨,將王氏家譜連同木刻版牒裝了數(shù)車,一起南運。后來見南宋朝廷腐敗,收復(fù)中原無望,王皋棄官歸田,閑居于荻川,是為三沙王氏的始遷祖。王皋有三子。長子王易,字吾置,曾受封為太尉。其子孫遷往昆山之東沙,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帶,遂成為東口沙支系。次子王鐸,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孫散居于泰州、蘭陵一帶,形成中沙支系。三子王詩,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游歷,后定居于無錫西沙白龍山下,被稱為西沙支系。三沙王氏之說至此形成。</h3><h3>三沙王氏均極重視族譜續(xù)修。元代,進士王允和首次編成《三沙全譜》。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總譜》,隆慶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譜》。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傳芳譜》,其后又多次續(xù)修。東、中、西沙,亦各有譜,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許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資料。</h3><h3>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個大支系。據(jù)清光緒年間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譜》記載,東沙王氏共有81個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個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個分支,三沙合計共有290個分支,堪稱三槐余脈中的一個大家族。</h3> <h3>王皋很注重家譜的保存和修辭:還專門派兒子王鐸拿著《王氏宗譜》去臨安岳飛家中請為題詞和作跋,岳飛閱后深為感動,揮毫寫出《王氏宗譜跋后》和“王氏世寶”的題詞。</h3> <h3>壬皋故居后庭院中,石鼓石板凳,還有近代人移種的異國花卉"地涌金蓮"。</h3><h3>地涌金蓮開花時猶如涌出地面的金色蓮花?;ㄆ诳蛇_半年之久,因此又有"百曰開花花不敗"的美稱!</h3> <h3>荻溪糧倉始建于明代,明朝時為江南儲備皇糧的倉庫。民國十八年建裕元碾米廠,20世紀60年代建太平糧管所。留有磚混結(jié)構(gòu)的蒙古包形狀的6個糧倉,沿河有碼頭保好完好。</h3> <h3>王皋故居,在抗日戰(zhàn)爭時作為當年葉飛與胡肇漢談判的舊址。</h3><h3>1939年7月江抗二縱隊司令葉飛偕同楊忠來到王宅與胡坦誠會談,商談各項收編事宜。胡部被正式收編,并配合"江抗"主力部隊抗擊日軍。2016年太平街道組織對王宅進行修繕,保存了當年談判的廂房格局,重塑了當吋談判場景。</h3> <h3>太平鎮(zhèn)轉(zhuǎn)轉(zhuǎn),出來換乘86公交車前往沈周村,去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沈周的陵園。沈周墓為文化旅游景點。</h3><h3> 沈周(1427一1509),字啟南,號石田。明著名畫家,與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沈周一生未應(yīng)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lǐng)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chǔ)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xiàn)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lǐng)袖。</h3><div><br></div><h3> 沈周墓地較大,約5畝多地,四周有小河環(huán)繞,并筑青石羅城,封土高約3米。墓前有墓坊遺跡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彥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頂碑亭一座,內(nèi)有明王繁書《沈隱士石田先生墓志銘》、明張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銘》,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記》,1921年清末遺老吳蔭培題《明處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現(xiàn)均保存在墓亭內(nèi)。</h3> <h3>江南水鄉(xiāng)太平鎮(zhèn),河流荻溪本該古橋相配。由于歷史的車輪無情碾壓,已經(jīng)蕩然無存。貫通兩岸的太平橋只能貫通面已。</h3><h3>休息時巧遇一位長者閑聊,太平鎮(zhèn)的過去歷史說有形的東西終將會無形,唯有歷史文化的底蘊才會永久傳承!</h3><h3>說的真好!我們今天來到此地不也是慕名幾位名人的傳說才會閑逛的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