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上圖香港著名女影星石慧】</h5>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周璇</b>(1920.8.1-1957.9.22)一代歌后,她的名字可以說是國語流行曲史上一個金字招牌,號稱“金嗓子”。1931年參加上海明月歌舞團,因主演歌舞《特別快車》而嶄露頭角。后入新華歌舞社。周璇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1934年在上海各電臺聯(lián)合舉辦的歌星比賽中名列第二(白虹、周璇、汪曼杰名列三甲)。成為十大歌星之一,被譽為“ 金嗓子”,那年她才14歲。其后,拍有多部影片,代表作有《馬路天使》、《漁家女》、《紅樓夢》、《憶江南》等。</font></h3> <p><b>朱虹</b>(1941—),女,香港著名電影女明星,原名朱圓圓,云南省昆明市人。1951年移居香港。香島中學(xué)畢業(yè)。1956年入香港鳳凰影業(yè)公司任演員。出道即擔(dān)正女主角,1957年因主演喜劇片《情竇初開》而知名。后相繼在《小月亮》、《屈原》、《風(fēng)頭人物》、《父子情》、《審妻》、《畫皮》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1985年任銀都機構(gòu)行政公關(guān)、執(zhí)行監(jiān)制,是香港華南影業(yè)工作者聯(lián)合會理事。1981年拍罷《父子情》后息影,轉(zhuǎn)投幕后工作。經(jīng)常宣布退休,目前公職包括出任康文署電影組顧問及云南省政協(xié)委員。</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宣景琳</b>,生于1907年,1925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婦人》、《盲孤女》、《真假千金》等影片。1931年為天一影片公司主演有聲片《歌場春色》。與張織云、楊耐梅、王漢倫一起被評為上海灘1926年四大女明星。解放后進入上海電影制片廠。<br></font></h3> <h3>宣景琳少女時代就墮入賣笑火坑。一個偶然的機會,鄭正秋選中宣景琳來演《最后之良心》的反派配角,發(fā)現(xiàn)她有演戲才能,就接連讓她演幾部影片。</h3> <h3>宣景琳拍影戲不為出名,只想不斷拍片,使他們夫妻失和分手。 多年接二連三的拍戲之后,宣景琳不再年輕,身體衰弱,終于病倒。從此,人們都以“人老珠黃不值錢”為由,,不再請她拍戲。她從此退出影壇,以過去電影明星的聲譽作為她的嫁妝再嫁。可惜對方雖有家財,卻浪蕩成性,坐吃山空。</h3> <h3>新中國成立后,息影十年的宣景琳在上海電影制片廠拍了《家》、《長虹號起義》、《三八河邊》、《家庭問題》等片。比起同時代其他女藝人,她藝齡最長、壽命也最。</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葉秋心</b>,湖北新洲人,1913年出生,1984年2月7日逝世。1933年出演處女作《孽海鴛鴦》,素有“模范美人”之稱。代表作有《青春之火》、《春宵曲》等。<br></font></h3> <h3>1934年,她因主演了《百花洲》而進人當(dāng)年《良友》電影雜志評選的全國八大明星之列。當(dāng)時,八大名星之一的徐來,被影界譽為“標準美人”,葉秋心的容貌勝過徐來,則被冠以“模范美人” 的稱號。從此,聲譽日隆。</h3> <h3>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漢口主演了根據(jù)當(dāng)時發(fā)生在漢口而震驚全國的“雙釘案”改編的《雙釘記》一劇,演出場場客滿,葉秋心因此又紅了一陣子。后來,她加入另一個劇團,輾轉(zhuǎn)演出于湘、鄂兩省的縣、市。這已是全國即將解放之際了。</h3> <h3>解放后,葉秋心在一家國營拉絲廠當(dāng)工人,直到退休。1984年2月7日,這位天生麗質(zhì),技藝精良的武漢早年影星,因突患腦溢血溘然長逝。</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白虹(1919-1992)“北平三白”之一(其他兩位是白光、白楊),白虹一生在歌、影藝術(shù)上都有不俗的成就。幼年的她非常喜歡音樂,13歲那年,明月歌舞團從上海到北京招募團員,她順利地被錄取了,從此以白虹的藝名步入上海的演藝圈。 30年代初期,白虹在明月社老板黎錦輝的介紹下,出演過《人間仙子》和《國色天香》兩部電影,但她在歌壇的表現(xiàn)還是更為耀眼的歌唱事業(yè)為主。她的演唱感染力很強,與周璇、龔秋霞齊名,被譽為“三大歌后”之一。1934年,在上海各家電臺聯(lián)合舉辦歌星比賽中,白虹以領(lǐng)先二百多票的成績摘得桂冠,而位列次席的便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金嗓子”周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舒繡文</b>(1915-1969)從小家境坎坷,1931年到上海加入“天一”,充當(dāng)語言教員,兼演小角色。以后在影壇和劇壇之間兩面發(fā)展。1934年,她入“明星”,三年內(nèi)拍了十余部影片,比較成功的是《劫后桃花》和《夜半香》。抗戰(zhàn)期間,她是大后方劇壇的四大名旦之一,主演的影片則有《塞上風(fēng)云》、《血濺櫻花》等??箲?zhàn)勝利后,舒繡文回到上海,主演了多部影片,最成功的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片中交際花王麗珍那種八面玲瓏、兇狠殘忍的性格,被她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解放后,她繼續(xù)活躍在銀幕和舞臺上,還參加了譯制片的配音工作。</font></h3> <p><b style="color: rgb(0, 0, 0);">狄波拉</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謝霆鋒的媽媽,大家可以一睹狄波拉年輕時的風(fēng)采。香港七十年代的第一位港姐,原籍上海,香港出生。1973年在香港“東方選美會”中勝出,代表香港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亞洲小姐”選舉。同時也是第一位香港小姐冠軍,成為最當(dāng)紅的港姐。其后,加入麗的電視(亞洲電視的前身)主持電視節(jié)目。狄波拉生性豪爽,頗有點女中豪杰的味道,其機敏的反映和伶俐的口齒使得她日后成為一名銀幕上的好演員、熒屏上的好主持。而在結(jié)婚后又相夫教子,成為娛樂圈中傳唱一時的一段佳話。在狄波拉的演藝生涯中,她最擅長的角色應(yīng)該還是她處女作中的那類角色,美麗聰明又帶有幾分邪氣。</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李麗華</b>(1924年出生于上海,現(xiàn)定居美國),一生共主演了140多部影片,這位時常被同時代影迷提起的高產(chǎn)女星,是中國影壇上一顆自始至終散發(fā)著耀眼光芒的明星。有影壇長青樹之稱。李麗華戲路很寬,能勝任各種角色,60年代她在邵氏主演《楊貴妃》,從此成為古裝片的寵兒。隨后《故都春夢》和《萬古流芳》等片,更是多次創(chuàng)下票房的最高紀錄她的薪酬曾高達一部影片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李麗華還是中國電影明星打入美國好萊塢和世界影壇的第一人。雖然告別影壇多年,但影壇之中李麗華一直有著影壇長青樹的美稱,這可能與她在從影的三十多年里一直精品不斷有關(guān)。</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黃婉秋</b>,她14歲登臺演出,1961年在電影中扮演劉三姐時,年僅17歲。當(dāng)時,廣西自治區(qū)正在打造精品彩調(diào)劇《劉三姐》,排演這出戲的劇團和業(yè)余團體很多,扮演劉三姐的演員就有100多個,電影《劉三姐》就是根據(jù)彩調(diào)劇改編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音樂風(fēng)光故事片。黃婉秋非常幸運,她從100多位“劉三姐”中脫穎而出,從舞臺走上了銀幕,她所扮演的那個清純俏皮的劉三姐形象,連同影片的詼趣生動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幾代中國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家喻戶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李香蘭</b>(1920年2月12日~)在中國電影的“人物志”上是不愿被提及但又繞不過去的人物。李香蘭被譽為銀幕上的“金魚美人”,她演唱的很多歌曲流傳至今。但是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活躍在中國早期電影銀幕上的天使,竟是一個日本人。本名山口淑子,生于遼寧省撫順市,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著名歌手和電影演員。1906年舉家遷到中國東北。1933年被李際春收為義女,改名為李香蘭。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李香蘭以漢奸罪名被逮捕,后被無罪釋放。1946年遣送回日本,1947年改回原名山口淑子繼續(xù)其演藝事業(yè)。1958年冠夫姓成為大鷹淑子,告別舞臺轉(zhuǎn)而從政。1974年當(dāng)選參議院議員,老年從事中日友好活動。李香蘭受過正式的西洋聲樂教育,代表作有《夜來香》。后來有根據(jù)她的故事改編的很多同名藝術(shù)作品,如流行曲、舞臺劇、電視劇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歸亞蕾</b>,1964年參加高雄區(qū)中國小姐初選,獲得冠軍。同年,知名演員王引在得到瓊瑤原著《煙雨蒙蒙》的電影版權(quán)后,招考新人,歸亞蕾雀屏中選,由此開始了其演藝生涯。在《煙雨蒙蒙》中,歸亞蕾將陸依萍一角的心理詮釋得極為深刻,因而在第四屆金馬獎中,獲得最佳女主角獎,踏上了演技派的路線。其還參演過《喜宴》、《飲食男女》、《女兒紅》等電影。二十余年中演出影片近八十部。擅長扮演各種不同類型的婦女形象。歸亞蕾年輕的時候相貌雖不出眾,但她老人家屬于越老越有氣質(zhì)型,對于她,“老”其實沒那么的可怕。</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鄭佩佩</b>(1946年12月4日-),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前期香港影壇一姐,中國第一打女,曾被報界封為“武俠影后”,她主演的《大醉俠》是中國第一部新派武俠電影,在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70年代,正值青春、事業(yè)如日中天的鄭佩佩退出娛樂圈,結(jié)婚生子,一直到1992年才復(fù)出影壇,復(fù)出的第一部作品是《唐伯虎點秋香》。如今的鄭佩佩是很多電影及電視劇里不可或缺的金牌老戲骨。</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祝希娟,</b>1956年入上海戲劇學(xué)院表演系。1960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xué)院表演系。后任上海戲劇學(xué)院實驗話劇團、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演出了莎士比亞的《無事生非》、莫里哀的《吝嗇鬼》、《南海長城》、《劉胡蘭》等。 1961年在影片《紅色娘子軍》中飾演女主角,1962 年獲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后又在《燎原》、《啊!搖籃》等影片中飾演角色。還曾導(dǎo)演兼演出電視劇《為明天祝?!贰ⅰ督厦髦椤返?。成為1962年受文化部表彰的二十二個明星之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路明</b>(1919—2001)路明的姐姐徐琴芳和姐夫陳鏗然都是著名的電影工作者,1936年她由姐姐介紹加入“藝華”,主演了《廣陵潮》、《女人》等片,開始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同年,她主演《彈性女兒》,演活了舞女的生活遭遇,她主唱的影片插曲也得到廣泛流傳,路明因此而一舉成名??箲?zhàn)前后是路明演藝生涯的黃金時期,她主演了幾十部影片,其中《影城記》、《打漁殺家》、《天堂春夢》等都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白光</b>(1921-1999)有“一代妖姬”之稱。曾就讀于日本東京女子大學(xué)藝術(shù)系,學(xué)習(xí)聲樂。1942年在上海登臺演唱,是當(dāng)時的紅歌星之一。1943年開始從影,1949年后曾赴日本、香港拍片,1959年后息影。</font></h3> <h3><b>趙心妍</b>,女,60年代香港邵氏電影著名女演員,邵氏“新十二金釵”之一。1947年出生于山東,香港長大,1964年考入南國實驗劇團四期培訓(xùn)班。結(jié)業(yè)后,簽約邵氏電影公司為基本演員,合約為期4年。處女作為陶秦的愛情喜劇《心花朵朵開》。其后又出演了《歡樂青春》、《諜網(wǎng)嬌娃》、《七俠五義》、《大刺客》、《鐵觀音》等多部影片。1968年,出演大導(dǎo)演張徹的《金燕子》和岳楓導(dǎo)演的《奪魂鈴》,廣受觀眾歡迎。1970年,在與邵氏約滿后,趙心妍即告息影,退出影壇。</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談瑛</b>(1915-2001)1931年從影。1931年開始從影,在“聯(lián)華”拍有《暴雨梨花》等片。三十年代中期加入“明星”,主演《小玲子》、《夜奔》等片,開始嶄露頭角,成為當(dāng)紅的女明星。抗戰(zhàn)爆發(fā)后,她在“新華”主演《化身人猿》、《麻風(fēng)女》等片,票房都很好。談瑛造型奇麗,又善于化裝,因而贏得“神秘女郎”和“黑眼圈女郎”等雅號。解放前夕赴香港,在港拍有多部影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張艾嘉</b>(1953年-)出生于臺灣,畢業(yè)于美國學(xué)校。全能女藝人,不但是優(yōu)秀的歌星、演員,還是女性導(dǎo)演、編劇、制片。曾榮獲兩屆臺灣金馬獎影后、兩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她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現(xiàn)在始終活躍在電影圈中,見證著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也經(jīng)歷了香港和臺灣電影的新浪潮時期。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甜美溫柔的笑容,是當(dāng)年張艾嘉最吸引人的地方,然而除了擁有美麗的外表,張艾嘉最讓人心動的還是她在電影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脫俗才情。</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李菁,</b>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自幼就對電影即有興趣,從影后接連在《血手印》、《寶蓮燈》、《文素臣》任配角,《魚美人》是其擔(dān)綱主演的第一部電影。<br></font></h3> <h3>1965年5月李菁以此片榮獲第十二屆亞洲影后,由于李菁當(dāng)年仍未滿十七歲,被譽為“娃娃影后”。</h3> <h3>1965年演出《寶蓮燈》,演技再次得到肯定。1967年邵氏開拍《珊珊》,這是她從影以來首次演出時裝文藝片,大獲好評。踏入七十年代,李菁的作品《保鏢》成為全年最賣座電影的第六名。她在邵氏期間,所拍的影片約五十多部,其中包括張徹的《死角》、《鷹王》及《新獨臂刀》等。她更連續(xù)三年當(dāng)選國語片十大明星,成為港臺兩地搶手的女明星之一。</h3> <h3>1976年年底,李菁結(jié)束了與邵氏十三年的賓主關(guān)系,開始以自由演員的身分往來港臺兩地。1978年,李菁與導(dǎo)演羅馬合組《長天公司》,在創(chuàng)業(yè)作《追》中擔(dān)任主角。</h3> <h3>1983年,宣布退出娛樂圈。后投資股海失利的消息,最后只好脫產(chǎn)還債,身心都受重創(chuàng)。</h3> <h3>九十年代,李菁銷聲匿跡。</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胡楓(何蘋)</b>(1920- )1941年金星公司開拍(花棧淚),老板周劍云有意要讓何蘋走紅,能與國華公司的周璇抗衡。何蘋的機會來了,周劍云并將其名改為胡楓,這部影片的男明星是舒適、徐風(fēng)等,電影放映后,胡楓一舉成名。后來她又在金星主演了(桃花湖)(紅淚影)(春水情波)等名片。1943年后的幾年時間里,她主演了十幾部電影,胡楓紅極一時。擁有許多崇拜的影迷。</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王丹鳳,</b>(1925-)1941年從影,拍攝有《新漁光曲》、《教師萬歲》等影片??箲?zhàn)勝利后主演《青青河邊草》,《斷腸天涯》等。王丹鳳身材輕盈,容貌秀麗,表演風(fēng)格天真甜美,深受青年學(xué)生喜愛,是當(dāng)時一顆冉冉升起的紅星。1949年后她主演了《女理發(fā)師》、《護士日記》等片,表演委婉細膩、真切感人,受到觀眾歡迎。80年代后定居香港。她是中國影壇主演和參演近60部電影的高產(chǎn)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個參演根據(jù)大文豪巴金《家》、《春》、《秋》改編同名電影的著名女明星。她是唯一一個應(yīng)邀參加美國總統(tǒng)里根就職典禮的中國籍著名女明星。</font></h3> <h3><b>黎明暉(</b>1909-2003.12.09),中國早期影星。她的父親是二十年代著名作曲家,明月歌舞團的主辦人黎錦暉。她在上海長大,自幼能歌善舞,兒時曾主演過歌劇“葡萄仙子”和“可憐的秋香”,非常轟動。黎明暉是中國早期流行歌曲搖籃明月歌舞團主持人黎錦暉的女兒,12歲就登臺唱歌,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fēng)行一時。<br></h3> <h3>黎氏家族是中國流行音樂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中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即是由黎錦暉創(chuàng)作的《毛毛雨》。</h3> <h3>1925年黎明暉初涉影壇,首演電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繼主演了《戰(zhàn)功》、《小廠主》、《花好月圓》、《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鳳求凰》后退出影壇。</h3> <h3>黎明暉于2003年去世,她以自己的歌聲為中國的現(xiàn)代流行音樂拉開了帷幕,她與她的歌聲一起成為了永不磨滅的經(jīng)典記憶,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為了中國流行音樂最早的滋味。</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樂蒂</b>(1937年8月29日-1968年12月27日),原籍上海浦東,香港國語片演員,她是臺灣電影“金馬獎”的第二界影后,有“古典美人”之譽。她在1960年主演的《倩女幽魂》獲選參加法國康城電影節(jié),轟動一時。此片乃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中國彩色電影。在康城電影節(jié)中放映時,她的演技得到國際肯定;并艷驚四座,被譽為“最美麗的中國女明星”。同年上映的《畸人艷婦》,再為她帶來了“悲劇圣手”的雅號。樂蒂憑著出色的演技、極佳的敬業(yè)精神及良好的票房記錄,成為最受“邵氏公司”倚重的明星之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謝芳,</b>自幼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天資聰敏,喜讀詩書,酷愛文藝。1950年從香港返回內(nèi)地,在漢口圣羅以女中就讀。1951年畢業(yè)后,被中南文工團吸收為演員。1959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青春之歌》,謝芳被著名導(dǎo)演崔嵬選中,扮演林道靜而一舉成名,轟動了中外觀眾,從此步入影壇。1963年在影片《早春二月》中塑造了大**時期的小知識分子陶嵐的形象。1963 年起任北京電影制片廠演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王人美</b>(1915~1987)1927年人上海美美女校就讀。1931年后主演或參加演出《野玫瑰》、《芭蕉葉上詩》。所主演的《漁光曲》于1935年在蘇聯(lián)第一屆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榮譽獎。 1950年從香港回上海,在北京電影制片廠相繼拍攝《兩家春》、《青春之歌》等影片。非同尋常的人生,潘玉良的女人香從油彩中飄散出來,屬于上個世紀的那段美麗肯定是不能延續(xù)到現(xiàn)在,多年之后,世界沒有輪回,只是遠遠地還能看見那么一點熟悉的影子,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罷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陳娟娟</b>,1933年,她四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所學(xué)校登臺表演。當(dāng)時的暨南影片公司主持人黃槐生發(fā)現(xiàn)了她,邀她參加拍攝《為國爭光》一片。1934年又參加了《飛花村》的拍攝,首唱由孫師毅作詞、聶耳作曲的中國第一支電影兒童歌曲《牧羊女》。兩年后她在蔡楚生執(zhí)導(dǎo)的《迷途的羔羊》中扮演小翠一角而負盛名。緊接著,她又參加《小孤女》的拍攝,在影片中主唱冼星海作曲的著名兒歌《團團坐》,直至今日,這支歌還在學(xué)前兒童中傳唱。之后,相繼在聯(lián)華、新華、華新等影片公司拍攝了《壯志凌云》、《慈母曲》、《江南小俠》、《博愛》等片,成為中國影壇上一位杰出的童星,并被譽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font></h3> <h5><b><font color="#ed2308"><i>(源出/網(wǎng)絡(luò) 編輯、添圖、撰題/楊振東)</i></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