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說到:“學(xué)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p><p> 他的本意,是結(jié)合古代的書法墨跡中的用筆方法,來還原拓本上的字在未經(jīng)鐫刻前的書丹效果(原話是“緬彼諸碑書丹未刻時,不禁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保?lt;/p><p><br></p><p> 而于所觀之碑,在魏碑中,啟先生對《張猛龍碑》可謂是情有獨鐘,不僅在《論書絕句》中屢屢提及,更加贊嘆曰:“張猛龍碑于北碑中,較龍門造像,自屬工致,但視刁遵、敬顯雋等,又略見刀痕。惟其于書丹筆跡在有合有離之間,適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難追也?!?lt;/p><p><br></p><p> 黃憲之先生,早年求學(xué)時受教于汪中(雨盦)先生,為其入室弟子。汪中先生以“詩、書、酒”號稱三絕,與以“詩、書、畫”號稱三絕的啟功先生是好朋友。</p><p> 1992年1月,汪中先生訪北京故宮博物院時,啟功先生特地陪同參觀杜牧《張好好卷》和米芾《苕溪詩帖》,談笑甚歡,相見恨晚。</p><p> 此外,啟功先生曾特地在汪中先生舉辦書法個展后,撰寫發(fā)表《汪雨盦教授書展書后》一文,除了盛贊汪中的人品、學(xué)術(shù)成就外,更以“虛靈挺拔”一語作為汪先生的特色;他同時說明這句話不單指書藝而言,也包括其詩作,真可謂探驪得珠。</p><p> 借此關(guān)系,黃先生得以來大陸曾向啟功先生請益書道,并獲聞啟先生的“觀碑之法”。</p><p> 此后數(shù)年,黃先生致力于古代碑刻研究,曾發(fā)表《漢碑巡禮的驚喜》一文于《書法》雜志。</p><p><br></p><p> 然而,由于拓本的傳拓時間早晚、工藝高下、裝裱精粗等差別的存在,不少名碑的傳世拓本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面貌。如果能夠?qū)?shù)種早期善拓與原碑原石照片進行比對,分列左右,則可以互相彌補不足,呈現(xiàn)出碑刻書法更加全面的信息。</p><p><br></p><p> 2006年夏,黃先生在老師汪中教授處得見《張猛龍碑》原石照片數(shù)十張。近年又從上海楊思勝先生處獲觀王戟門一家三代舊藏的明拓本,用掃描儀以4800dpi的解析度對照片和拓本進行了掃描。</p><p><br></p><p> 以下是黃先生掃描的明拓本和原石照片,放大看來,十分過癮。</p> <p> 經(jīng)過數(shù)月的比對、剪裁和拼接,終于呈現(xiàn)出此本《張猛龍碑刻拓對勘》。</p><p><br></p> <p> 在全書卷首作者特別制作了整碑的碑式圖,標明行數(shù)與列數(shù),旁邊是用原石照片組拼而成的整碑照片。便于研究者閱讀時迅速找到考據(jù)點所在位置。</p> <p> 其后是碑額的拓本和照片的比對,原石上的一切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p><p><br></p> <p> 從第9頁到95頁是《張猛龍碑》的碑陽全文刻拓對勘,原色放大,原石與拓本1:1呈現(xiàn)。</p> <p> 全書最后是作者黃憲之先生的研究匯總,引用《張猛龍碑》的五種拓本與原石局部對勘,深入地探討了原石照片對于書法學(xué)習的幫助以及碑帖考據(jù)辨?zhèn)蔚闹匾饬x。</p> <p> 黃憲之(1890—1962) 名希度,字憲之。洛南縣窯底鄉(xiāng)黃塬村人。</p><p> 黃憲之出身書香門第,曾在洛南縣高等學(xué)堂、陜西省農(nóng)林中學(xué)堂讀書。民國5年(1916)8月從北京國立高等師范單科教員講習科畢業(yè)后,歷任陜西省單級師范教員、教務(wù)主任、學(xué)監(jiān),洛南縣私立華陽中學(xué)、洛南縣初級中學(xué)、洛南縣立中學(xué)校長等職。</p> <p> 《張猛龍碑》為北魏刻石精品,號稱“魏碑第一”。</p><p> 書法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結(jié)字中宮緊收,四面開張呈放射狀。線條變化多端似無規(guī)律可尋,書寫“從心所欲”但絕“不逾矩”。</p><p> 歷代名家對此碑可謂推崇備至,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張猛龍碑》列為“精品上”,并稱“《張猛龍》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為正體變態(tài)之崇”,“結(jié)構(gòu)精絕,變化無端”。楊守敬《學(xué)書邇言》說“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則說“風力危峭,奄有鐘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弊匀荒ャ钚纬傻陌唏g石花,更給《張猛龍碑》增加了幾許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測。</p><p><br></p><p> 《張猛龍清頌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山東曲阜孔廟中,有額有陰,碑文記頌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xué)校功績,碑陰為題名楷書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p><p> 碑文書法用筆方圓并用,結(jié)字長方,筆畫雖屬橫平豎直,但不乏變化,自然合度,妍麗多姿。</p><p> 碑文中的“冬溫夏清”四字被認為是鑒別有關(guān)張猛龍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據(jù)。</p><p> 據(jù)說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點或留下某種印記,使后人之拓永遠不能與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說偽造作假了,可見古人用心之良苦。</p><p> 舊拓本第十行“冬溫夏清”等字未泐。重刻本刻工拙劣,較易分辨。商務(wù)印書館有影印本。</p><p> 清代至今學(xué)習此碑而受益者眾,如趙之謙、弘一等是,足證康氏推崇之不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簡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