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 章慶生)</span></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圖為拆遷前的關橋</span></p> <p>刁鋪的關橋,1995年就被拆掉了,橋下的那段環(huán)溪河道也被填平了,現(xiàn)在變成了寬闊的“金港北路”北延路段。不知什么原因,那座古老的、樸實無華的、傷痕累累的石板橋,還常常出現(xiàn)在夢中,有時甚至覺得就在“昨天”我還從橋上走過,仿佛看見船兒過了橋洞,船夫又慢慢地升起白帆;仿佛看見幾個婦女在橋畔水碼頭汰洗衣服;仿佛看見兩個瘦骨嶙峋的纖夫背著長長的纖繩,沿著坎坷不平的纖道負重前行……</p> 老哉,斯橋 <p>稱其老,有據(jù)可依,“石橋”之齡,至今217歲了。而“橋”之齡,則應300余歲。</p><p><br></p><p>光緒《泰興縣志》卷第五,“橋梁”篇載:“起鳳橋,亦名關橋,嘉慶八年易石,二十四年重修?!标P橋,“學名”乃“起鳳橋”。“嘉慶八年”,即1803年,原來的木橋已朽,改為“石橋”了。僅僅過了16年,發(fā)現(xiàn)橋高度不夠,又重新改建了一次。</p><p><br></p><p>“關橋”的前身是木橋,建于何年?史書無記載,推測一下,話就長了。</p><p><br></p><p>泰州在古代的通江大河叫“濟川河”。史載“明初,徐達兵至泰興江岸,河港不通。調(diào)軍開濟川河,自大江口挑浚十五里通貫口岸?!边@條河以后名叫“廟灣港”(以此河中段的古鎮(zhèn)“廟灣”命名,簡稱廟港)。</p><p><br></p><p>這條“廟灣港”,在刁鋪境內(nèi),流得“復雜”了。說復雜,至少有兩點:一是“灣”多,人們戲言“廟灣廟灣,九十九個彎,船不能靠岸,人不能漏單,行人至少帶根扁擔?!痹诘箐佹?zhèn)內(nèi),水流更是“回曲如環(huán)”。二是“汊”多,大河分支河,支河分小河,形成了有名的“環(huán)溪水網(wǎng)”。</p><p><br></p><p>《光緒泰興志》是這樣寫的:“口岸分流,一水東北八里至遷善鋪為環(huán)溪。”這就成了“東港”;“一水直北十五里逕趙家河達泰州。”這是“中港”?!耙凰鞅倍镏了获R鎮(zhèn)達江都縣?!边@就是“西港”。</p><p><br></p><p>明代后期,“中港”堵塞了,泰州南下入江的船,要在廟灣向西,通過“西港”,經(jīng)蔣橋、屠橋、胡壩入江都境內(nèi)向南,拐一個大彎兒入江了。從龍窩、口岸北上泰州的船,多經(jīng)“東港”入環(huán)溪河,再七拐八彎去泰州。</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此圖源自網(wǎng)絡</span></p> <p>環(huán)溪河是一條行船的大河,河上無橋,只有老渡口。船夫是興化人,姓刁,世世代代在此擺渡,小鎮(zhèn)就叫“刁家渡”。明代,兩泰驛道開通,這里又設了“驛鋪”,鋪口在鎮(zhèn)東邊的“岔街口”。西邊有“渡”,東邊有“鋪”,鎮(zhèn)名變成四個字,叫“刁家渡鋪”。</p><p><br></p><p>四字鎮(zhèn)名,實在拗口,到明代后期,簡稱為“刁家鋪”。“渡”字雖省去,古渡口仍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揚州府志》載明:泰興縣境內(nèi)有“渡口十處”,最著名的就是“刁家渡”??滴鹾笃冢℃?zhèn)人口激增,商家密集,鎮(zhèn)名改名“遷善鋪”。知縣宋生在《龍慧庵記》中曰:“遷善亦濱江地,而今則儼然巨鎮(zhèn)也?!币粋€繁華的“巨鎮(zhèn)”,小小古渡口,無法承載東來西往的人群了。于是,河上建了木橋,渡船也撤走了,時間應在1700年左右。</p><p><br></p><p>刁姓船工去江南另謀生路,此后300多年,古鎮(zhèn)留下了一個“謎團”:“刁家鋪為什么沒有一家姓刁?”30多年前,環(huán)溪小學副校長袁益群,到泰興縣文教局當了副局長,一次他去江南考察,巧遇鎮(zhèn)江職業(yè)學校的一位刁校長。二人交談時,刁校長說:“古代我們的先祖就在環(huán)溪河上擺渡?!彼械胶茏院溃菏桥d化的刁姓船民,開辟了一個古渡春秋,開啟了一個古鎮(zhèn)歷史。</p> 變哉,斯橋 <p>清嘉慶八年,關橋,這座鎮(zhèn)上最為繁忙的木橋,終于變成石橋了。橋身由花崗巖石組成,橋面寬3.5米,橋身長約13米,橋墩至橋面高約4.5米。石橋欄由12根石柱、10塊石欄板組成,主孔橋面是由5塊巨型石板組成。引橋成八字形,行人拾級而上。引橋中間,有縱向便于獨輪車行走的車道。橋兩側(cè)的中心位置,各鐫刻三個圓形圖案,圓中陽刻三個字:起鳳橋。</p><p><br></p><p>環(huán)溪河上,與此橋同時動工的還有另一座石橋,位于鎮(zhèn)東南。兩橋初建時,石料、規(guī)格、造型,基本相同,成為環(huán)溪“姐妹橋”。</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圖為起鳳橋原貌</span></p> <p>兩座石橋未竣工,鎮(zhèn)上的幾位文人相聚紫竹泉,一邊品茗,一邊商議取個好的橋名。刁鋪是名聞遐邇的文化古鎮(zhèn),宋代就有潘氏“二世八進士”的佳話;明代翟官營的翟善是一品大員、吏部尚書,被朱元璋譽為“與寇準同風”;元代“至正”進士屠申駉,著名學者儲巏也贊其“仕至廉訪,德垂閩地,名重海邦”;到了清代,更是人才濟濟?!碍h(huán)溪草堂”的主人是康熙15年的進士劉嗣季,“東皋草堂”的主人是康熙38年的舉人吉子琦,“花雨草堂”走出的雍正年間舉人欒芳梅是順天府平谷知縣……他們又以詩名而傳世?!白现袢钡乃诘馗呤霞易?,先后出了九名舉人和進士,難怪人們稱古鎮(zhèn)為龍翔鳳翥的風水寶地。</p><p><br></p><p>一位姓蔡的文人(刁鋪蔡氏屬延令“雙鳳堂”)為“環(huán)溪雙橋”起了吉祥的橋名“起鳳”“騰蛟”。橋名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閣序》句:“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原指寫出的文章,像蛟龍騰空,像鳳凰起舞?!捌瘌P”和“騰蛟”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典故?!捌瘌P”典出西漢哲學家楊雄著《太玄經(jīng)》,傳說書寫好后,楊雄夢見鳳凰繞著《太玄經(jīng)》翩翩起舞。“騰蛟”典出《西京雜記》:董仲舒曾夢見蛟龍騰飛入懷,醒后文思涌泉,寫成了《春秋繁露》。</p><p><br></p><p>兩個“橋名”,騰蛟起鳳,與原來的河名“環(huán)溪”,相得益彰。始料未及的是,“起鳳橋”建成后不久,發(fā)現(xiàn)橋的高度不夠,大船不能通過,造成很大的麻煩。</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圖為新建的騰蛟橋</span></p> <p>嘉慶二十四年(1819),起鳳橋又重新改建,抬高主橋面,增長兩邊引橋。此時,橋墩至橋面高約6米,橋身長15米,引橋的臺階變成了13級?!捌瘌P橋”變得高大雄壯了,“騰蛟橋”就“相形見絀”了。這里也解開人們另一個謎:“騰蛟起鳳”是“環(huán)溪雙橋”,為什么一大一小,一低一高?因為“起鳳橋”建在主航道,修建過兩次;“騰蛟橋”位于環(huán)溪支流上,從未再修過。</p><p><br></p><p>歷經(jīng)嘉慶、道光、咸豐的“三朝”風雨,到了清同治二年(1863),起鳳橋畔又有了一次變化。因為太平天國的太平軍正在長江下游沿線與清軍、湘軍進行一次次腥風血雨的激戰(zhàn),“三泰”一帶的城鎮(zhèn)奉命強化軍事設施。刁鋪一個小鎮(zhèn)建了四個“箭樓”。其中,鎮(zhèn)西首、南街頭、北街石橋口的“箭樓”后來改成了“圈門”。關橋東側(cè)的跨街箭樓,最高大,最堅固,箭樓上有軍隊防守,樓門定時開關。從此溫文爾雅的“起鳳橋”又變成了嚴防堅守的“關橋”。</p><p><br></p><p>民國四年(1915),關橋又重建了一次,加固了橋墩,更換了石柱、欄板,更新了破損的條石。其規(guī)格、造型未變,前后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橋欄上鐫刻“民國四年重修”、“民國六年四月竣工”和“禁止焚化紙錁”等題記;十塊欄板上新刻上凸形花卉,更顯得古樸粗獷,頗得自然之趣。</p> 瑞哉,斯橋 <p>民國初,小鎮(zhèn)又迎來一段新的發(fā)展時期。趙易亞將軍和欒仲丹、李民等老革命干部在回憶錄中寫道:“刁家鋪是泰興西北鄉(xiāng)的重要商業(yè)鎮(zhèn)市,它不僅供應周圍農(nóng)村幾萬人口的生活資料,而且向滬寧沿線大中城市(甚至安徽的蕪湖等地)輸出大量豬、油、酒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全鎮(zhèn)除有上百家商店而外,還有幾十家前店后廠型的糟坊、油坊、火腿莊……鎮(zhèn)上主要人口是店員和從事商品生產(chǎn)的手工業(yè)工人?!?lt;/p><p><br></p><p>小鎮(zhèn)的商貿(mào)發(fā)展是與全國形勢密切相關的。進入20世紀,中國由重視“農(nóng)耕”,開始向重視“工商”轉(zhuǎn)化。當時的新聞媒體也大造輿論,聽我的大祖父章鳳德說,他曾在江南看到過一張《申報》,上面說,工商發(fā)展了,國家就會富強。工商不發(fā)達,國家就會貧窮。最近我從一位藏報人那兒,看到1911年11月17日《民立報》,上面有孫中山先生的一段話:“此后社會,當似工商實業(yè)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lt;/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此圖源自網(wǎng)絡</span></p> <p>我的大祖父章鳳德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1912年離開了薛李村,在刁鋪西街創(chuàng)辦“恒順”布店,那時他只有30歲。1917年6月,大祖父和我的祖父章鳳元、我的三祖父章鳳財,一起站在新建的關橋上。</p><p><br></p><p>大祖父問:“你們知道這叫什么橋?”三祖父說:“關橋?!蔽业淖娓刚f:“又叫起鳳橋。”大祖父點點頭,說:“對,是關鎖的關,又是鳳凰起飛的橋。我們?nèi)齻€人,鳳德、鳳元、鳳財,站在起鳳橋上,就叫三鳳朝陽!”此時,東方的太陽,正把金燦燦的陽光灑在橋上。大祖父又說:“五年前,朋友讓我到江都去開店,我沒有去。后來,我到刁鋪看到了起鳳橋,我就決定要努力做一只騰飛的鳳凰。你們,也要在這里和我一起發(fā)展?!蔽业淖娓嘎犃诉@話,滿眼含淚。他想,大哥,真有志氣!“起鳳橋”,多么祥瑞的名字,要抓住機會。</p><p><br></p><p>我們家,到了我祖父這一輩,老弟兄五人,只有三間破舊的房子,幾畝薄田。當時同宗的老弟兄,還有一些家產(chǎn)糾紛……大祖父對我曾祖父說:“我?guī)蓚€弟弟出去闖天下,不要家里的一磚一瓦一寸土?!贝笞娓笍男≡谒获R楊橋?qū)W徒繅絲,后來到布店學生意。以后,他讓我的祖父、三祖父也去布店學徒。滿師后,他們?nèi)耍弦徊开気嗆?,到布店販布,到周邊鄉(xiāng)下去沿途叫賣。從一部小車、兩部小車,到三部小車。1912年,大祖父開始上街擺攤再到租房開店。再后來,大祖父又幫助我的祖父在東街租屋開店,叫“恒升”布店;再幫助三祖父在他布店的隔壁,租屋開店,叫“恒源”布店。祖父們創(chuàng)業(yè)成功了,他們說,要感謝“起鳳橋”,給了他們的信心和力量,幫助他們闖過一道道難關!</p><p><br></p><p>我覺得,祖父們還學到了“起鳳橋”的精神:為大眾默默奉獻!我的祖父自己還取了一個名字:善卿。他多次救助災民,救助街坊,救助鄉(xiāng)親……他在門上寫了兩字:“一善”。他要求自己:日行一善,積善為德。祖父40多歲后,就把“店”交給我父親,自己多年吃宿在龍王廟中做慈善。我的大祖父,做了更多的公益之事。一位姓成的老爺爺,90多歲時對我說:“我是一個外地流浪到刁鋪的苦孩子,沒有你的大祖父,就沒有我的一家。”街坊說:好人有好報。我大祖父只有一個女兒,十分能干,50年代就在泰興縣城成為婦女界的人民代表。大祖父的外孫、外孫女,都是拔尖的人才,大外孫是河海大學教授,為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作出貢獻,大外孫女哈工大畢業(yè)后從事軍事工業(yè)的研究……</p> 險哉,斯橋 <p>街商行人將起鳳橋視為祥瑞之橋,但行船在漲潮落潮時卻將起鳳橋視為兇險之橋。尤其是漲潮,南邊的潮水滾滾而來,拐了一個彎,河道變窄了,橋洞更顯得小了,加上南北落差大,此時橋下,波濤洶涌,令人震驚!</p><p><br></p><p>由南向北,順流而下的船如脫韁之野馬,船上的人如臨大敵,小心翼翼掌好舵,讓船頭對準橋洞,兩邊有人握篙準備頂住橋洞,不得有半點閃失!萬一木船撞上橋墩,不堪想象。</p><p><br></p><p>由北向南,逆水行船,這時竹篙、纖繩仿佛無濟于事,船工使盡吃奶的力,也寸步難行。這時,船上預先用長繩上岸系住河邊的石樁,船頭上用絞關拉繩,兩三個船夫,像推磨一樣,一步步逆水而上!這時,岸上的行人也為他們捏把汗。世上三樣苦,背船打鐵磨豆腐。背船,是三苦之首。</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圖為《郭村戰(zhàn)斗示意圖》</span></p> <p>起鳳橋有了箭樓,平時是護鎮(zhèn)安民的關隘。但抗日戰(zhàn)爭中,因古鎮(zhèn)落入敵手成了日偽占領區(qū),關橋反成了革命斗爭中的障礙。1940年6月,“郭村保衛(wèi)戰(zhàn)”打響,“草鞋司令”立即戰(zhàn)場起義,率領八支隊的勇士馳援新四軍抗日。他們途中必經(jīng)關橋,當時偽軍丁聚堂部在箭樓設兵扼守,強攻難免傷亡,怎么辦?刁鋪教育界的老前輩李煦春先生,從圩岸村民處借了兩只木船,讓兩個連隊的戰(zhàn)士從南邊隱蔽處悄悄過了河。陳玉生的隊伍,繞到關橋西側(cè),突然如天兵而降,打了敵偽軍一個措手不及。我軍不損一兵,不費一彈,攻下了箭樓,繳獲了十幾支步槍和一挺輕機槍,大部隊順利通過了封鎖線。郭村保衛(wèi)戰(zhàn)結(jié)束后,新四軍東進抗日。刁鋪的敵軍,知道了新四軍的厲害,接到我方的警告后,預先撤到了別處。1940年7月26日,陳毅率領軍隊,經(jīng)過關橋,東進宣堡、黃橋,奪取了黃橋決戰(zhàn)勝利,開辟了蘇北抗日戰(zhàn)爭的新局面。高港革命烈士紀念館中,前年特地樹立了陳毅過關橋后,騎著戰(zhàn)馬,佇立箭樓前的大型塑像。</p><p><br></p><p>1941年,新四軍主力部隊北撤,敵偽軍重新占領刁鋪,敵人瘋狂地鎮(zhèn)壓革命群眾。附近鄉(xiāng)村的一些革命者,被捕后押到鎮(zhèn)上,關在廟宇中嚴刑拷打。有的還被五花大綁,在關橋上“示眾”;有的被殺后,將割下的頭顱懸掛于“箭樓”上,制造白色恐怖。</p><p><br></p><p>1943年11月14日,泰興縣戴集抗日武工隊隊長戴德智、江都縣區(qū)農(nóng)抗會主席史昌勛,因堅貞不屈,先后被敵偽軍從古廟關押處中押出。兩位勇士經(jīng)過關橋時,先后高呼:“打倒日本強盜!”“打倒賣國漢奸!”“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同一天,兩位革命烈士在西街首就義。后來,口岸區(qū)(抗日七區(qū))9個村以烈士命名為“德智鄉(xiāng)”;江都也以史昌勛和另一位烈士卞松山的名字命名“昌松鄉(xiāng)”。浸血的關橋,目睹了革命先烈為國捐軀悲壯的場景。</p> 美哉,斯橋 <p>1950年至1956年,是我小學學習生活的年代。那時候,我們這些無拘無束的孩童,沒有“家庭作業(yè)”和“學習負擔”這些詞語,放學到家,書包一撂,滿街去瘋。瘋夠了,“關橋”就是歇腳的“老地方”。</p> <p>后來,我們漸漸長大了,開始懂得“賞景”了,這時發(fā)現(xiàn)“關橋”就是古鎮(zhèn)上的好景點。我小學的同桌女生,是老師的女兒,網(wǎng)名“無語”。她73歲時寫的《童年拾遺》,有“關橋”一段,寫得很美。摘錄三個小段供大家分享吧。</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夏夜,關橋上河風習習。三個一群五個一黨的玩伴、閨蜜倚在橋欄桿上,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指點北斗星南斗星,在銀河兩岸尋找牽牛星織女星,訴說著各自心中的秘密。忽然,一顆流星劃破長空,引起一陣驚叫。”</i></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中秋夜,橋頭賞月更有一番情趣。我們吃著糖果、花生、菱角、板栗,看著銀盤似的滿月從東邊冉冉升起,月光灑在石板路上熠熠發(fā)光,好似鋪了一層白霜。月亮照在環(huán)溪河面上,波光鱗鱗,就像灑了滿河的碎銀子。月掛中天,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亮。水中的月亮搖搖晃晃,大女生就給我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的故事,不知不覺月兒偏西了,我卻玩興正濃哩!”</i></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每年端午,關橋口賽龍舟更是熱鬧非凡。那日人們吃了紅莧菜、黃花魚、咸鴨蛋、端午粽,飲了雄黃酒,孩子們穿上新衣服老虎鞋,手腕上綰著彩色絲線,額頭上涂著雄黃,脖子上還掛著彩線小網(wǎng)袋裝的咸鴨蛋。小姑娘頭上還戴著用蠶繭剪的菊花,小老虎,既雅致又辟邪,跟大人們一齊到河邊到橋頭看賽龍船。全國各地的龍舟大概都大同小異,水手們英姿勃勃,蓄勢待發(fā),船頭上指揮員一聲令下,鼓聲震天,龍舟像離弦之箭乘風破浪而來,兩岸的觀眾一邊高喊加油!加油!一邊往水中拋下咸鴨蛋,拋下粽子,拋下放有“錢幣”的鴨蛋殼……這是犒勞劃船的勇士們,也是紀念慰問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身手矯健的水手踩著河水,撿撈著鴨蛋,嘴銜著錢幣,龍舟競渡達到了高潮?!?lt;/i></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圖為“環(huán)溪古鎮(zhèn)”額石及起鳳橋遺石</span></p> <p>1957年,“環(huán)溪河”航道改道西移南官河(南官河因口岸入江段建成了“節(jié)制閘”和“船閘”,加上幾次河道整治,采用塊石護坡護底,終于達到了“航道”標準)。為了便于路道行走,鎮(zhèn)上將“起鳳橋”橋面高度降低,由“拱橋”變?yōu)椤捌綐颉薄?lt;/p><p><br></p><p>1978年,因拖拉機載重過橋時,橋中間北邊第二塊橋石被震斷,分成兩塊的斷石斜插入河道中。后來建筑工程隊采用“吊模”的方法,澆注一塊鋼筋混凝土橋板補上。</p><p><br></p><p>1995年,因市政建設,填河廢橋,建新街新道。橋墩和兩處石階碼頭埋入原址地基,部分遺石移至砂石站碼頭處(“箭樓”在50年代初拆除,“環(huán)溪古鎮(zhèn)”額石仍保存于街道“政府大院”中)。</p><p><br></p><p>古關橋消逝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會繪畫,我一定要把“關橋”復活到紙上……</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圖為金港北路與解放西路交叉口(關橋口原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注:本文除標明“源自網(wǎng)絡”的圖片外,其它圖片版權(quán)獨家擁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