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老爸是1920年出生的,到今年正好是100年。老媽去世到今年也已經(jīng)20年了。我挑選了老爸老媽的100張照片來紀念老爸100周年誕辰和老媽逝世20周年。</b></p><p><b>值得告慰老爸老媽的是:老爸的回憶錄在廣東大埔縣委、縣政府、縣黨史研究室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于2019年國慶節(jié)前出版了。</b></p><p><b>老家祖屋“義訓堂”在義訓堂后人共同捐款維護修繕,申報紅色革命舊址得到大埔縣文物局認可并確定為早期大埔縣委機關(guān)辦公舊址暨農(nóng)運先驅(qū)饒龍光故居。2017年入選廣東省“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徹底修舊如舊恢復原樣,成為紅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b></p><p><b>2015年清明節(jié),福州晚報與三山人文紀念園發(fā)起建立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海內(nèi)外同胞積極響應(yīng),各方齊心協(xié)力,終于在當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前落成。老爸老媽的名字也都鐫刻在紀念墻上。</b></p><p><b>2013年由福建省閩粵贛邊區(qū)革命研究會發(fā)起創(chuàng)建邊區(qū)革命歷史紀念館,在大埔縣委、大埔縣政府、大埔縣黨史研究室和各地閩粵贛邊區(qū)革命史研究會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10月底閩粵贛邊區(qū)革命歷史紀念館在大埔開館了。</b></p><p><b>2009年一月,大埔縣被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認為全國29個中央蘇區(qū)縣之一和廣東當時唯一的中央蘇區(qū)縣。這一權(quán)威認定為推動這塊紅色土地的崛起注入了新的發(fā)展動力。</b></p><p><b>2008年和2019年我們兄弟姐妹攜第三代子女兩次回福州、閩西、廣東大埔老家,踏訪老爸老媽革命工作過的地方,尋根訪祖,祭拜列祖列宗。</b></p><p><b>老爸老媽,我們永遠懷念你們。</b></p> <p><b>“大埔太寧,是哺育我成長的地方,也是我戰(zhàn)斗的地方。她,是大埔最早出現(xiàn)黨組織的村莊之一;她,是大埔最早建立農(nóng)會的村莊之一;她,是大埔 最早出現(xiàn)紅色政權(quán)的村莊之一。她又是朱德、陳毅率領(lǐng)的‘八一’起義部隊宿營過的村莊之一。總之,她是英雄村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b></p><p><b>太寧,又名小靖,包括大小二十幾個村莊,地處大埔的北邊 ,與福建永定相鄰。四面環(huán)山,方圓七里,是閩粵交通要道。這里有七百八十余戶人家,兩千六百多人口(據(jù)1956年統(tǒng)計),土地面積為三千三百余畝。勤勞的農(nóng)民,世世代代用血汗灌溉著這片土地?!薄浴娥埦毣貞涗洝?lt;/b></p><p><b>老爸老媽早期的照片很少,只找到這兩張。</b></p><p><b>老爸在金婚紀念日回顧說:1935年,我在廣州參加了革命,37年入了黨,奉命回到家鄉(xiāng)工作,在工作中認識了你們的媽媽。其實,我們是同村,還是鄰居,小學、中學還同過學,只不過不算青梅竹馬就是了,我們早就彼此了解的。我1934年,14歲去廣州讀書那時你們的媽媽13歲,在家鄉(xiāng)小學念書。37年我從廣州回來,我17歲,你們的媽媽16歲。我們久別重逢,非常高興,是一見鐘情。按外婆后來的話是“有緣分”,是“你們的姻緣”,“有緣千里來相會嘛”!她給我的印象很深。她當時表現(xiàn)勇敢、沉著、堅定、大膽,工作積極、熱情、信仰馬列,保守機密,不怕殺頭的危險,迫切要求入黨。1937年12月,她是我們村里第一個加入地下黨的女知識青年,在大埔來說,也是在抗戰(zhàn)中數(shù)一數(shù)二較早入黨的女知青之一。入黨后,我們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3年春,組織決定我們到江西的贛西北工作。就在這年的三八節(jié),我們在離家去江西的途中,路過梅州時在松口鎮(zhèn)結(jié)了婚。</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粵東地委干訓班 前排左一黃惠容 右二陳仲平 二排右五饒練 右七謝畢真</h5><p><b>一九四九年一月, 三大戰(zhàn)役巳勝利結(jié)束, 毛主席發(fā)表《將革命進行到底》號召。中央公布成立閩粵贛、粵贛湘、桂滇黔三個縱隊。閩粵贛邊區(qū)黨委和邊縱在高陂樟樹村舉行邊縱成立軍民聯(lián)歡大會。閩粵贛邊的武裝斗爭進入到全面徹底勝利階段。</b></p><p><b>由于形勢的發(fā)展, 粵東地委辦了幾期干部訓練班。第一期干訓班在埔北的松源舉辦, 主持這期訓練班的有地委宣傳部長謝畢真, 以及黎廣可、陳伯麟、梁練等同志。</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3月大埔解放前夕留影(后排左一饒練 后排中陳仲平)</h5><div><b>為了迎接大軍南下, 四月底閩粵贛邊區(qū)黨委魏金水在大埔角召開軍亊會議。會議討論決定了解放埔城的方針、政策和軍亊部署, 即軍事攻勢結(jié)合政治攻勢, 黃維禮負責組織, 指揮邊縱四支隊十三團、七支隊十七團、獨立大隊等部隊進攻縣城。獨立大隊從長治桃李科運動到城北渡頭崗山頭, 任務(wù)是拿下炮樓, 阻止北路增援敵軍, 防止在城敵人出逃。五月十四日, 八時多, 經(jīng)過有力的攻勢, 渡頭崗炮樓敵軍放下武器, 繳械。接著主動出擊, 沖入城內(nèi), 進入街道。中午十二時左右, 全城解放。</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張克昌、巫少平、 饒練、 張奎、 羅啟如、 饒沾等1949年5月14日解放大埔留影(二排左二饒練)</h5><p><br></p><p><b>大埔解放是邊區(qū)第一個和平接管的城市。埔城的解放, 顯示了我黨我軍的軍事威力和政治威力。早在1948年1月, 粵東地委書記張全福就曾設(shè)想和平解放埔城。是他同意饒龍光回大埔偽府當縣長饒邦泰的秘書, 指示地下黨員張華作饒龍光的助手, 通過饒練、張華、羅芬、饒玉英同饒龍光聯(lián)系,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饒龍光的關(guān)系, 派了一批人打進國民黨各部門去工作, 其中包括偽縣府、偽自衛(wèi)隊、偽公安局等郊門。如張華同志到偽縣府作指導員, 作饒龍光的助理秘書,(48年冬派張華-高陂區(qū)長, 經(jīng)請示區(qū)黨委組織科長李秋華的批準)饒玉英到婦女會,江雪民任自衛(wèi)隊中隊指導員(后來江雪民在攻城中率部起義), 還派進了四五個人到警察局任職, 其中有-個韓祖信, 是黃埔軍校畢業(yè)的, 原是準備安排他在警察局當局長的。他們在攻城中均有通知有關(guān)人員不要打槍。內(nèi)線工作是和平解放大埔城的重要因素。</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排左三縣委書記兼縣長饒練、前排左四副縣長謝掄瓚</h5><p><b>1949年6月,在閩粵贛邊區(qū)武平縣工委任副書記,解放軍閩粵贛邊區(qū)縱隊粵東支隊第十團政委、武平縣軍管會副主任,組織籌備接管武平縣城工作。6月28日與閩粵贛邊縱一支隊副政委王立朝等同志一起率隊進入和接管武平縣城。1949年10月,武平正式解放后,任首任縣委書記、縣長、縣獨立大隊政委,福建省武平縣杭武汀邊區(qū)剿匪委員會委員等職。</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排右二縣委書記兼縣長饒練、前排左四副縣長謝論瓚</h5><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爸、媽媽、大姐、二姐和我在武平。</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是1950年11月在武平出生的。</h5><p><b>福建省武平縣離廣東大埔不遠,位于閩西,是地處閩粵贛三省邊陲的山區(qū)縣,自宋朝初年武平升置縣治以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解放前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于社會制度、地理位置等原因,武平地區(qū)形成了長期兵匪交虐的局面,廣大勞動人民處于極端深重的苦難之中。在歷次的社會變革和革命斗爭中,武平人民中都涌現(xiàn)出了優(yōu)秀的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和起義隊伍。</b></p><p><b>據(jù)歷史記載,遠在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間武平就發(fā)生了謝仕貞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成化二十三年間(1478年),發(fā)生過丘隆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正德二年(1507年),有陳裕等人領(lǐng)導的起義;明末崇禎元年(1628年),又有蘇阿婆等人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聲勢浩大。他們與閩粵贛邊各地農(nóng)民起義武裝互相配合,此起彼伏,堅持斗爭了相當長時間。清咸豐三年(1853年)又發(fā)生了聲勢更大的紅會起義;1857——1865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的太平軍進駐武平期間,廣大人民群眾紛紛響應(yīng)并配合太平軍的斗爭,有不少人加入了太平軍?,F(xiàn)在武平城北的疊屋巷墻上,當年太平軍書寫的“天朝”二字至今還依稀可辨。民國四年發(fā)生的由永平、廖玉培等領(lǐng)導的抗糧斗爭亦可歌可泣,各種農(nóng)民起義和斗爭不勝枚舉。</b></p><p><b>武平人民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早在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武平的革命運動就風起云涌。而在土地革命時期,武平則是中央蘇維埃紅色區(qū)域的一個組成部分。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不久,武平縣就成立了第一個中共武平縣特別支部,象洞支部。接著于1928年冬成立了武平縣臨時縣委,黨員發(fā)展到三十余人。1929年紅四軍兩次入閩,是年秋成立了武平縣蘇維埃政府。</b></p><p><b>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數(shù)次到過武平;1930年6月,紅四軍司令部就設(shè)在武平縣的考棚,并在紅四軍前敵委員會駐地——梁山書院召開了區(qū)鄉(xiāng)蘇維埃干部和各界代表座談會。這些革命活動給武平人民以極大的鼓舞。</b></p><p><b>火熱的革命斗爭鍛煉和培養(yǎng)了一批我黨我軍的優(yōu)秀干部,如1929年參加革命的曾任我軍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同志,1931年參加紅軍,35年入黨,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部副主任的林偉同志,1930年參加紅軍32年入黨,曾任公安部隊后勤部副政委的羅斌同志。從1931年起就參加革命入黨并長期在武平縣松源等地堅持開展地下革命斗爭的陳仲平同志和謝畢真同志等。除此之外,譚震林、鄧子恢、方方、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魏金水、劉永生、陳卜人、朱曼平、王維、林美南、王立朝、邱錦才、陳文松、楊建昌、蘭淑華、廖偉等我黨優(yōu)秀干部都曾領(lǐng)導或親自參加了武平縣的革命斗爭。</b></p><p><b>因此,武平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無論是紅軍時期還是在紅軍長征北上之后抗戰(zhàn)爆發(fā)期間的白色恐怖下,及抗戰(zhàn)期間黨組織受到國民黨反動派嚴重破壞的極其困難時期,武平人民始終團結(jié)在我黨周圍,以各種形式堅持抗日,堅持武裝斗爭,為閩西革命的不倒紅旗增添了無盡的光彩?!浴娥埦毣貞涗洝?lt;/b></p> <b>老媽在1949年—1956年期間任福建武平縣府助理秘書,土改工作隊付隊長兼支部書記,區(qū)委委員,區(qū)婦聯(lián)主任,縣婦聯(lián)委員,縣文教部干事。這時候正是土改工作隊的副隊長兼黨支部書記。這張武平縣勝利完成土改全體同志紀念照片中橋上唯一的女同胞就是老媽。</b><div><br></div> <p>在龍巖地委時與新華書店福建省積極工作者代表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右三饒練</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謝畢真同志調(diào)省里工作臨別留念前排左二謝畢真、右二饒練</h5><div><b>1952年初夏,龍巖地委鑒于全區(qū)經(jīng)過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等運動,廣大農(nóng)民政治覺悟大大提高了,迫切需要看到地方新聞,于是決定在原來出版日報《龍巖電訊》基礎(chǔ)上,出版以地方新聞為主的《閩西人民》報。從單純刊登新華社電訊的辦報,到真正辦成一張地方報是辦報理念的一大轉(zhuǎn)變。地委深知把握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委派謝畢真擔任社長,又把饒練從地委辦公室副主任崗位上調(diào)過來,擔任副社長兼總編輯,切實加強領(lǐng)導。幾個月后,謝畢真調(diào)省里,饒練接任社長兼總編,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工作到1956年調(diào)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3年在龍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4年在龍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年調(diào)往福州前在龍巖</h5><p>在龍巖時,我的姐姐在烈軍屬子弟小學上學,我和弟弟上幼兒園。當時還是供給制時期,我們的衣服都是國家統(tǒng)一定制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福建省僑委黨組、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工作時</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中 饒練</h5><p><b>1956年后,饒練同志任福建省僑委黨組成員兼宣傳口負責人分管僑鄉(xiāng)報、華僑補校;任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副社長,主持日常工作;任中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福建省分會副會長;饒練同志是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早期領(lǐng)導人之一,為黨的新聞對外宣傳事業(yè)、為中新社的發(fā)展和隊伍建設(shè),做出了自己的貢獻。</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9年在福州鼓山</h5><p>1958年大躍進之前,省僑委和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還在宮巷辦公,我們家就住在宮巷10號,和老爸的單位在一起。后來在西湖路修建了省僑委和福建分社新的辦公大樓,我們家就搬到道山路。我在宮巷小學上學的一二年級,搬家后轉(zhuǎn)學到烏山小學讀三四年級。1961年暑假離開福州到北京。在福州我們經(jīng)歷了除四害、大煉鋼鐵、炮擊金門馬祖時到鄉(xiāng)下躲空襲和困難時養(yǎng)殖小球藻等有趣的日子。</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1年夏剛到北京</h3><div><b>爸爸,1961年從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調(diào)任北京中國新聞社圖片部副主任。<br>文革中受到?jīng)_擊,下放江西進賢縣中僑委五七干校勞動。<br>1973年調(diào)回北京新華社工作,任新華社對外部《中國新聞》編輯部值班室負責人、對臺部副主任。<br>1982年離休。<br></b></div><div><b>媽媽,1956年夏—1961年任福建省僑委宣傳處秘書,省僑務(wù)干部訓練班支部書記,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秘書。<br>1961年—1969年調(diào)北京中國新聞總社資料室,發(fā)行組組長。<br>1969年10月—19 72年帶病(遷延性肝炎)下放江西進賢五七干校勞動。<br>1972年—1977年在中僑委留守處學習。<br>1978年—1982年在僑辦中國新聞社校對發(fā)行科工作。<br>1982年冬離休,處級干部</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1年夏北京動物園</h3> 文化大革命前在北京先住東城王大人胡同1號“海棠院”,1966年初搬到和平里14區(qū)8號樓6單元402,后調(diào)到20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4.6.24南館公園</h5> <h5>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四清、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時在廈門鼓浪嶼</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親(左1)與大伯及其他親友在廣州</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 春節(jié) 北京東城區(qū)王大人胡同1號海棠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年下鄉(xiāng)插隊前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在江西進賢縣中僑委五七干校</h5><div><b>在干校期間父親在基建連燒磚,母親在基建連伙房做飯;弟弟在四連(中國新聞社)勞動開手扶拖拉機,3個妹妹在紅衛(wèi)連學習</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七干?;ㄟB燒磚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從左起:段繼熙,郭建,你父親,指導我們燒磚的江西老鄉(xiāng),我,吳漢元,付平平,蘇肇漢,何更新,賴金蘭。除了吳漢元是國外一司其他都是中新社的,名字除吳漢元有誤,其它都應(yīng)對的”——發(fā)小 韓華提供的照片和說明</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校組織到井岡山、安源、韶山參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韶山 右3饒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參觀“蓮花一支槍”右2饒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毛主席紀念堂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外親友來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尚彬哥和嫂子到北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廈門舅舅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子女親友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舅的女婿從泰國來,郭局長作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英姐從漳州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吳凌伯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合影于南京梅園新村1987.11.17</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合影南京玄武湖公園1987.11.1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饒練、沈陽等在天安門城樓上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3.11.25饒練、沈陽與張明、劉劍英等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沈陽、左二饒練</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參與編寫閩粵贛邊區(qū)革命史時閩粵老同志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排右二饒練</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離休后在家中撰寫回憶錄</h3><div><b>1983年父親離休后,應(yīng)邀和積極參與閩粵贛邊區(qū)黨史的資料撰寫和收集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積極為受打擊迫害的老同志,本著實事求是和以歷史唯物主義精神為他們寫證明材料。同時,由于老家梅州大埔是革命老區(qū),由于地處粵東山區(qū),交通不便經(jīng)濟不發(fā)達,雖然已經(jīng)解放四五十年,但是梅州大埔仍然是個貧困縣。因此,父親還積極與在京的梅州鄉(xiāng)親一起為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出謀劃策。1986年父親發(fā)現(xiàn)得了腎癌,但是他以革命的大無畏精神,樂觀對待,積極與癌癥斗爭,繼續(xù)撰寫回憶錄,終于戰(zhàn)勝癌癥,被北京市抗癌協(xié)會評為“抗癌明星”。</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參與編寫閩粵贛邊區(qū)革命史時閩粵老同志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饒練、二排左1沈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參與編寫閩粵贛邊區(qū)革命史時與陳仲平等閩粵老同志合影前排右5陳仲平、前排右2謝畢真、前排左三黃惠容、二排右三饒練</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閩粵老同志合影-5后排左二饒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饒練和謝畢真</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與閩粵老同志合影 右一饒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饒練與陳仲平、黃惠容等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陳仲平、后排左一黃惠容、后排中饒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左到右:饒練、黃惠容、沈陽、張招娣</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9年5月24日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史審稿全體同志合影 第3排左16饒練</h5> <b>1993年3月8日,這一天是老爸老媽金婚紀念日,全家人在東單3條“紫房子”慶祝老爸老媽金婚。</b><div><b>老爸在金婚紀念會是說:“我們不能忘記幾件事:</b></div><b><br>第一,不能忘記黨和人民的恩情。沒有黨和人民,沒有毛主席等老一輩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領(lǐng)導我國革命取得了勝利,締造和建設(shè)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沒有黨的正確路線和好的方針政策,就沒有我們家庭的幸福。<br><br>第二,不能忘記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們,婦女們,半邊天的恩情。不能忘記蔡特金的恩情。是她,于1910年在丹麥召開的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提議每年三月八日,(即1909年美國芝加哥的女工舉行罷工游行示威,爭取婦女自由平等解放的日子,)為國際婦女節(jié),大會一致通過。所以有了三八婦女節(jié)。<br><br>第三,不能忘記外婆的恩情。外婆及外婆一家對我們的婚姻和家庭是積極支持和無私幫助的。特別是外婆,她對我們參加革命工作的支持,對地下黨的支持,對我們婚姻家庭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當然,我的父母親,我的家人如二姑等,也一樣,他們的恩情我們也不能忘。<br><br></b><div><b>第四,是我們的所有親戚、朋友、同志,他們的恩情也不能忘。他們對我們的支持幫助也是巨大的?!?lt;/b></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爸老媽在北京養(yǎng)蜂夾道文津俱樂部游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甘家口社區(qū)組織的合唱團唱歌老媽在前排右3</p><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爸老媽永遠活在我們心里</h5><p><b>老爸一生追求真理,信仰堅定。從少小離家投身革命,埋藏隱蔽堅持斗爭,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政權(quán),從基層政府領(lǐng)導到宣傳戰(zhàn)線、新聞戰(zhàn)線,從地方到中央,他都緊跟黨中央,不斷學習著,工作著。這種精神是我十分敬佩,終生難忘的。</b></p><p><b>老爸是個作事認真,嚴格律己的人。干校時老爸燒磚的干勁;工作中原則的堅持;住房待遇解決過程的煩惱、激動以及對我們的生氣都表明了老爸的操守。</b></p><p><b>老爸是個非常重感情,樂于助人,無私的人。老爸總是惦記著家鄉(xiāng)貧困的鄉(xiāng)親,給他們寄錢、票證、衣物等,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為許多受冤屈的人們實事求是地寫證明材料,幫助他們平反。中央黨校的陳仲平伯伯平反前后就在我們家里居住了不短的一段時間,直至中央給他徹底平反,家從太原搬回來。</b></p><p><b>老爸是個親切、和藹、民主的人。我的同學們都和他談得來。在家里還經(jīng)常和我們開家庭會聽取大家的意見。</b></p><p><b>我的老媽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就加入了共產(chǎn)黨,參加過土改,當過區(qū)婦聯(lián)主任,我記得她還發(fā)展中國新聞社收發(fā)室的一個通訊員入黨,是介紹人。在江西“五七”干校時,老媽在基建連食堂做飯。</b></p><p><b>老媽晚年參加社區(qū)歌詠和門球活動,也是很投入的,還時有參加比賽。</b></p><p><b>老媽一生都在操持我們這個大家庭,默默地奉獻著,非常平凡。但在我的記憶中有老媽一九五八,五九年到北京參加僑務(wù)干部培訓班結(jié)束回福州時的印象,是那么漂亮,年輕。老媽好像還說到她們參加了天安門廣場擴建和人民大會堂建設(shè)工地的勞動。我聽了為老媽感到自豪。那年我才八九歲。</b></p><p><b>老爸老媽離我們愈來愈遠,記憶也愈來愈不準確,但我們對他們的懷念和愛卻是永遠的。</b></p><p><b>父母在世時,積極響應(yīng)中央號召,努力收集革命歷史資料,撰寫回憶錄,以便為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b></p><p><b>老爸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我們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的時候,更應(yīng)該從我們的前輩和先烈那里得到點什么,這不僅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更要記住的是他們的革命意志和他們的革命精神。作為一個經(jīng)歷過這段歷史和親身參加了這些革命斗爭的老戰(zhàn)士,作為這支前赴后繼隊伍中的幸存者,又感到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要給我們的后代留下點什么。于是我們便將自己從前輩接過來的東西,作為我們這一輩最可寶貴的遺產(chǎn),雙手托給我們寄以無限希望的后一代人?!?lt;/b></p><p><b>這就是老一輩革命者對我們后代的期望。父輩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繼承。讓我們重溫老一輩的革命歷史,牢記老一輩對我們的期望;要認清我們現(xiàn)在過的幸福生活是父輩們在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經(jīng)過多年浴血奮戰(zhàn),無數(shù)烈士犧牲換來的。</b></p><p><b>現(xiàn)如今,在微博、微信上造謠生事,詆毀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文章不少,不但有觀點、有數(shù)據(jù)、而且成系列。這些有分量的煽動性文章,絕非一般人所為,而是西方反華勢力有計劃、有步驟對我國的“文攻武略”。我們千萬要提高警惕,絕不能上當,讓他們的陰謀得逞。</b></p><p><b>我們擁護共產(chǎn)黨,擁護習近平。因為我們經(jīng)歷過自然災(zāi)害,經(jīng)歷過十年浩劫,經(jīng)歷過上山下鄉(xiāng),經(jīng)歷過改革開放。因為我們這代人親眼目睹、親身經(jīng)歷了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昌盛發(fā)展的幾十年的變革。我們深知只有共產(chǎn)黨才能統(tǒng)一和領(lǐng)導這么大的國家。中國一旦失去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必將會天下大亂。</b></p><p><b>清明時節(jié),祭拜先烈,飲水思源,溫故知新,把革命傳統(tǒng)傳下去。讓我們的兒孫世代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安康幸福、太平!</b></p><p><b> </b></p><p><b> 饒小陽 2020年清明 于北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