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俗話說:二月清明春來早,果真如此。初春的鄂爾多斯,雖然遭遇了一場罕見沙塵暴的肆虐但經(jīng)過連續(xù)幾日淅淅瀝瀝小雨的洗禮,大地又呈現(xiàn)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滿山遍野的桃杏樹首先綻放出一朵朵紅白相間的小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似雪,爭香斗艷,楊柳樹也盈育著毛茸茸的花蕾,其它各種樹木也不約而同相繼抽出嫩芽,地上的花花草草爭先恐后破土而出范起綠意。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幾縷薄紗似的云彩與格外新鮮的空氣相輝映。難得大好天氣與朋友相約今天一同去準格爾旗采風(fēng)。</p><p class="ql-block"> 汽車駛出東勝市區(qū),沿著214省道(包府公路)向東南方向進發(fā),和旭的陽光透過薄紗似的云霞照耀在大地上折射出一道道金燦燦的光芒,時而穿過車窗照在人身上,使人不禁感到有些疲泛倦意,迷上雙眼,我的思緒不由的回想起了當年回口里(口里:當年梁外人對東勝縣神山以東準格爾旗一帶的稱乎,按如今史料記載,口里應(yīng)為現(xiàn)準格爾旗東部及山西右玉殺虎口以東以南地區(qū))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年,東勝縣周邊地區(qū)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嚴重干旱,整個夏天驕陽似火,太陽好像要將所有熱量一下子散發(fā)出去似的,地上的泥土像熱鍋中炒過一般,偶爾長出的一顆顆野草也萎縮著葉子耷拉著腦袋。悶熱的空氣讓人喘不過氣來,春夏秋三季點雨未滴,農(nóng)民春天送出去的糞堆還原原本本堆放在那里任憑風(fēng)吹日曬,籽種無法入地,秋天幾乎顆粒無收。人的生活還好解決,買點當時三毛錢一斤的標準粉白面或用雞兒雞蛋換些掛面(一只母雞可換十斤掛面,五顆雞蛋可換2斤掛面)節(jié)省點湊合也能度日,可牲口的草料成了當時社員群眾的一大難題,就是你有錢也在當?shù)仉y以買到,所以當?shù)氐霓r(nóng)戶都投親靠友四處打聽看哪里收成好就準備去哪里調(diào)用些草料回來儲備牲畜的“過冬糧"。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今年如果不備足草料,來年的春耕生產(chǎn)就成了一大難題。</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眼已至深秋,經(jīng)多方打聽,口里和沿灘(沿灘:指流經(jīng)鄂爾多斯境內(nèi)的黃河南岸沿線鄉(xiāng)鎮(zhèn))一帶今年雨水不錯又有水澆地,收成也一定可以,因此那年秋天回口里和下沿灘的路上就不約而同形成了一支支浩浩蕩蕩的拉草大軍。</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得好:莊禾人家不用問,一家做甚都做甚。為了儲備冬草,我也聯(lián)系了我的戶家三爺爺(我爺爺?shù)奶玫?加入回口里拉草的隊伍行列,回口里拉草一者因為三爺爺?shù)脑栏讣以诳诶锼詫乜诶锏穆肪€比較熟悉,二者去沿灘拉的全是小麥秸稈,人們一般稱其為麥滑子,牲口不肯吃還不長脂膘,而口里全部是糜谷草,因此選擇了回口里。</p><p class="ql-block"> 口里有我的老姑姑家(和我爺爺親姊妹),但因當時通訊條件有限,無法取得聯(lián)系,真正收成好壞也不得而知,就這樣準備慕名而出發(fā)。這是我第一次回口里,也是第一次出這么遠的門。因為年齡小對路線不熟悉,所以三爺爺就是我一路的向?qū)?。聽說當時口里的咸鹽供應(yīng)比較緊缺,臨行前我們每人花十二元錢買了一袋咸鹽(一百斤裝)做為本次投親的禮品。</p><p class="ql-block"> 一切準備就緒后每人趕一輛馬車從老家(東勝縣柴登公社)出發(fā)。雖然已入深秋但天氣還是那么的干燥悶熱,迎面吹來的風(fēng)象熱浪一樣沖擊著人的身體,路邊的大樹也卷縮著葉子象害羞的小姑娘一樣低垂著頭。一路上途經(jīng)東勝、神山、烏蘭哈達、鏵尖、石場、沙蒿塔,一路顛簸,沿途大小汽車寥寥無幾,只是偶爾遇上三三兩兩結(jié)伴而行的馬車隊一炮黃塵行進在回口里的便道上,可能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拉草小分隊。一路走來我邊走邊觀察,心里不由的犯起滴估,因為沿途和我們老家沒什么兩樣,也是地里不見莊稼,場面不見草垛,偶爾還能看到田地里沒有撒開的糞堆。人在路邊的地上走好像踏入灰堆的感覺,我試著問三爺爺還有多遠,他老人家含糊其辭的說一句"走哇,快了"………</p><p class="ql-block"> 馬車沿著坎坷不平的四道柳川不緊不慢的前行著,等快入頭道柳,才見河川里有了潺潺流水,路兩邊農(nóng)戶的場面上也有了堆放的糧草,地里還有尚未收割完的莊稼,人們正在忙碌著。這下我提著的心總算放下一些,心里想這回大方向是走對了但不知老姑姑家今年收成如何?</p><p class="ql-block"> 沿著河灘一路行進,過了四道柳轉(zhuǎn)入悖牛川,下午時分便到了石佛爺塔,也叫孫家塔,顧名思義,那里的石崖上有幾宗石頭雕刻的佛像,所以我推斷石佛爺塔這個地名就是由此而取。這里的莊稼長勢甚好,走進孫家塔更是不一樣的感覺,田地里的莊稼充滿了成熟的希望,彎著腰,躬著背,低著頭好像一個個成功者謙虛地迎接我們遠道而來的梁外客人,孫家塔借助悖牛川流域水資源的優(yōu)勢,除梁上的地以外塔地全部能澆水,等我們到的時候,除地里一部分莊稼沒有收割外,一半的莊禾已基本上了場。一路上這是最讓我竊喜的地方,忽然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石佛爺塔有我們的“一家子"(都甲戶口相同的同姓人),今天我們準備在這里借宿。"一家子"也是我的爺爺輩,和我的三爺爺拉話很投機,因為他們在舊社會都在國民黨部隊當過兵,后來起義的。新認識的本家爺爺看上去也已六十有余,臉寵發(fā)黑,性格烈暴,住著一間土房子看上去也有些年頭了,屋頂?shù)拇獧_也被煤油燈煙熏的發(fā)黑,炕上放著一個半新不舊的八仙桌子,桌子上放一盞煤油燈,旁邊放著抽水煙的家什,地下除了水缸以外再沒有什么家具。把我們迎接進家后就忙著生火做飯,可爐灶不大順暢老是往外冒煙,熏得人直流眼淚,爺爺解釋說他家的爐灶忌風(fēng),一刮西北風(fēng)爐灶就不快,我想他家的椽檁墻壁發(fā)黑與這個也有直接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晚上,老哥倆在油燈下徹夜長談,一邊抽煙喝茶,一邊敘舊聊天。從舊社會到新中國,從解放到土改,從南方至北方,從口里到梁外無所不談,談到有趣的地方還不約而同的大笑起來。我由于年輕,和他們沒有共同的話題再加上一天趕路的疲勞,喂好牲口后躺在炕上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深秋的早晨已有了幾分涼意,太陽托著一層薄霧緩慢升起,草地上露珠在閃閃發(fā)光,清涼的微風(fēng)從身邊撫過,有時還帶著淡淡的清香。爺爺?shù)膬鹤右簿褪俏业牡犝f我們從梁外回來,一大早就來叫我們?nèi)ニ依锍栽顼?。爹爹家離我們住宿的爺爺家不遠,大約三四百米,在靠山腳下居住,爹爹帶我們沿一條小路穿過幾戶農(nóng)家小院行至他家附近時上了幾個石頭臺階便是他家的院子。院落不大,石頭院墻,爹爹住的東屋,是一個單間,一盤紅油大炕,炕上鋪一塊油布(幾十年前人們請畫匠在布上畫上圖案再刷幾遍清漆而成),地下放著一個門箱柜子,還有菜甕,水甕,墻上掛著兩個相框,里面有些黑白照片,按裝相片的后底是一張硬紙質(zhì)的毛主席語錄。為了招待我們遠在梁外的本家人,嬸娘特意大早起來搟了豆面為我們準備了早飯,這在當時已是招待客人的上等茶飯了。爹爹和嬸娘的性格都比較內(nèi)向不咋善于言辭,只有兩位爺爺坐在那里談古論今,我則偶爾隨聲附和兩句。</p> <p class="ql-block"> 離開石佛爺塔,下一站就能到達目的地了,經(jīng)過龍頭石圪尖后我們先去了勿圖門白家塔村,三爺爺?shù)男【俗泳妥≡谶@里,三爺爺將車馬安頓好,便送我去壕賴梁我的老姑姑家。從白家塔出發(fā)沿著一條溝逆流而上大約走了七八里路,三爺爺手指著溝掌坡上一戶人家說:那就是你老姑姑家。</p><p class="ql-block"> 順著三爺爺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戶四間低婑土房的小院落,座北迎南呈現(xiàn)在溝掌的半山坡上,門周圍有許多桃樹、杏樹,海紅子樹,時下正是海紅果成熟的季節(jié),遠處望去紫紅的海紅果壓彎了一根根嫩實的支條。房子西坡上是一個堆放糧草的大場面,堆積著很多莊稼和一些打過糧食的草桔桿,我的心里一下子踏實了許多,這里的收成一定不錯。</p><p class="ql-block"> 大約是 聽到外面有小狗的叫聲,老姑姑也從家里走了出來。老姑姑個子不高,長臉小眼睛,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消瘦的臉頰顯得有些滄桑,那時已年近七旬,老伴已去世,膝下有三子兩女,除大兒子在包頭工作外,其余幾個子女都在身邊。我跟老姑姑以前一直沒有見過面,但聽三爺爺介紹說我是她的小侄子后,顯得很高興,也有些激動,眼角頓時顯得有些濕潤,連忙取來海紅子酸杏干等梁外沒有的稀罕東西給我們吃似乎想淹蓋她激動的情緒。老姑姑已多年未上梁外見她的兄弟姐妹了,多少年來,我是回口里看她的第一個最親近的人。但說實話,如果不是梁外今年天旱火燎回來拉草救急,我也肯定顧不上專程回來看望她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三爺爺吃過飯返回了白家塔,我們約好三天后的上午在勿圖門會合。</p><p class="ql-block"> 在老姑姑家的幾天里,沒事就幫他們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擔個水啥的。老姑姑家的吃水及不方便,挑水要下溝底去,坡很陡,挑上水回來相當于爬二十層高的樓房,所以用水要特別節(jié)省。唯有燒碳不缺,老姑姑家自己在溝底就有個小煤窯,窯口不深只有三四米,需要時趕個毛驢下去駝上兩垛,很是方便。今年老姑姑的兩個兒子(我二叔,三叔)家收成都不錯,知道我的來意后,二叔說他能給我裝一車糜草,這回我的心里徹底踏實了。</p><p class="ql-block"> 在口里農(nóng)戶種地不是說種了幾畝谷子,幾畝蕎麥,而是說種了幾個牛工的谷子或蕎麥,以牛工為單位,一犋牛耕一天地的面積則為一個牛工,二叔說他今年種了八個牛工的糜子,所以糜草自家用不了,讓我拉走一車。</p><p class="ql-block"> 口里的莊禾都是種在坡坡洼洼上,有的地里車根本去不了,所以有時候收割下的莊稼要靠人來背到場面上,十分辛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天時間轉(zhuǎn)眼就到, 臨起程,三叔又給我裝了一蛇皮袋玉米,讓我在路上給牲口喂料,老姑姑站在一旁眼角含著淚花依依不舍的樣子,又擔心我在口里的山路上趕車把式不行,特囑咐三叔送我到勿圖門,大約也就是十多里的路程便到了勿圖門,那天正逢當?shù)刳s集,在集市上轉(zhuǎn)了轉(zhuǎn)順便等著和三爺爺會合。我花一塊錢買了兩盒青城牌香煙塞給三叔,三叔說說我不要胡亂花錢,我硬是塞進了他的上衣口袋。</p><p class="ql-block"> 集市上大多是賣水果的,各種花果在口里盛產(chǎn),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商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但賣得還是不怎么快,趕集市的人熙熙攘攘,但都是當?shù)剞r(nóng)民,外來人員較少,我抽空買了幾斤海紅子準備帶回家。不一會三爺爺也到了,告別三叔后,我們則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老姑姑出嫁后,一輩子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沒上過梁外,沒住過娘家,再沒有見過她最親近的人,我的心里五味雜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滴……滴……滴……"“快到了”。幾聲清脆的汽車喇叭聲和伙伴的提醒打斷了我的思緒,不知不覺汽車將駛?cè)霚矢駹柶炷侨账涉?zhèn)了,這次走的不是上一次的路線,沿214省道行至伊旗納林桃亥鎮(zhèn)后經(jīng)邊家壕轉(zhuǎn)邊賈線到弓家塔再前行約十公里便到了,如今那日松鎮(zhèn)周邊的變化真是無法想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勿圖門已一改往日舊面貌,寬敞的柏油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梁上溝里盡是煤礦,運煤車輛排成了長龍,馬達轟隆,車水馬龍,煤炭源源不斷運往四面八方。走上壕賴梁站在高處張望,試圖尋找老姑家的住處,可根本連一點舊情形也沒有,到處不是正在開采的坑口就是采挖后回填平整的綠化帶,幾經(jīng)周折才打聽到老姑家的住處已被煤礦征用,老姑姑在我走過不幾年已去世,三叔也搬到外地了,現(xiàn)在只有二叔一家居住在政府統(tǒng)一安置的移民新村。我們按照路人指點的方向找到了移民新村。</p><p class="ql-block"> 新村建在一個靠川畔上,房屋整潔漂亮,一排排、一幢幢景然有序,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小院落,通往新村都是一色的水泥硬化路面,道路兩旁都種植了綠油油的兩行松樹。</p><p class="ql-block"> 見到二叔后,他一眼就認出我來,二叔今年已七十有余,看上去消瘦多了,雖有些駝背但身體還算硬朗,老兩口雖然年齡大了,但屋里屋外收拾的干干凈凈。坐下來二叔首先講述開了他們口里這些年的變化:唉!老命,你看你那會兒來二叔家,土打墻茅菴房,吃了上頓沒下頓,說出來不怕人笑話,炕上連沙氈也鋪不滿,看現(xiàn)在可是做夢也想不到咱口里這山架地方有這么大的發(fā)展,你看你上次來那會兒,二叔點的煤油燈,擔個水能愁死人,尤其是種在那坡坡洼洼上的莊禾秋天還得人往回背了,看現(xiàn)在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家里一切電器化,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炕上鋪的這全是咱準旗納林生產(chǎn)出來的仿古地毯,錢來蘭也管夠花。現(xiàn)在農(nóng)民種地不僅不上稅政府還給補帖了,還有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都給農(nóng)民補錢,煤礦還每年給污染費。在我們準格爾旗大型煤碳集團就進駐好幾家,有伊泰、伊東、滿世、匯能、蒙泰,小型煤礦數(shù)也數(shù)不清,汽車拉運趕不上趟就用火車拉,集裝站還建起好幾個,有西營子集裝站、虎石站、準格爾召站,過去口里人逃荒盡往梁外跑,我們一直沒走扛過來了,這回可是鬧對了。說話間我給二叔點上一支煙,他輕輕的吸了兩口接茬說:娃娃們,現(xiàn)在國家對咱農(nóng)民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我們老倆口不僅每個月能領(lǐng)養(yǎng)老保險,象我們這上了七十歲的還給發(fā)的高齡補帖,住在農(nóng)村也過個生活沒一點問題。但飽時不能忘饑時的苦,你們現(xiàn)在有了錢可不敢把錢狗瘋揚場瞎作害,這也吃不下,那也喝不下,現(xiàn)如今的生活要跟過去相比那真是在天堂上活著了,天天都在過大年,我們這輩人苦日子是算熬過去了。人這一輩子,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要牢記過去艱苦歲月,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談話間聽到新村的廣播喇叭開始了傍晚的播音,幾則新聞后播放起了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準旗漫瀚調(diào):</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咱準格爾旗有幾十幾座山?</p><p class="ql-block"> 幾十幾座山里有幾十幾層碳?</p><p class="ql-block"> 幾十幾個大小煤礦創(chuàng)高產(chǎn)?</p><p class="ql-block"> 幾十幾輛汽車拉煤運往集裝站 ?……</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咱準格爾旗山連著山,</p><p class="ql-block"> 座座山里有采不完的碳,</p><p class="ql-block"> 集團公司私營企業(yè)連年創(chuàng)高產(chǎn),</p><p class="ql-block"> 數(shù)不清的汽車拉煤運往集裝站…………悠揚的山曲兒回蕩在山川中,讓人陶醉,更讓人留戀。</p><p class="ql-block"> 伴隨著優(yōu)揚醉人的本土漫瀚調(diào),二嬸已做好了燉羊肉端了上來,二叔邊吃邊笑邊介紹:我們準格爾旗這燉羊肉在咱全內(nèi)蒙也赫赫有名,我們的山羊吃的全是山上的硬草,鎖笆、扎蒙、地茭,所以肉質(zhì)肯定比其它地方的羊肉好的多。品嘗了一塊,確實準旗羊肉不腥不膻不膩入口綿香獨具風(fēng)味口感特別的地道。</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夜幕即將降臨,飯后告別了二叔,結(jié)束了當天的采風(fēng)行動,準備驅(qū)車返程。</p><p class="ql-block"> 借著國家大開發(fā)大建設(shè)的東風(fēng),如今的口里變了,幾年間變得讓人感到目不暇接,據(jù)相關(guān)資料顯示,現(xiàn)已探明準格爾旗煤田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儲量360多億噸,準格爾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礦產(chǎn)資源的有序開發(fā)使的如今的口里成了當?shù)刂苓叺囊粔K風(fēng)水寶地,也成了揚眉又吐氣(絨山羊、煤炭、鈾礦、高嶺土、天燃氣)的鄂爾多斯高原上一顆更加熣璨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