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73年9月我們跨進了這個校門,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哲學班學習。</p> <p>當時的安徽勞大,聚集了一批教育界的精英,這可是一群在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界的馬拉松賽跑中一直屬于第一集團軍的領軍人物啊,他們的言傳身教,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子。一張攝于八十年代的老照片,記錄下了這批老師及弟子的音容相貌。今天這批老師大部分已經(jīng)作古,我們致敬逝去的老師,并祝健在的老師節(jié)日快樂???????????</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前排左起:李良瑜(政治系共運史老師,外號:李矮子,晚輩叫他李矮子叔叔)、蔡德麟(政治系哲學老師)、潘筱培(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鄭寒芬(政治系黨史老師)、陳道源(他和妻子王秀云都是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文秉模(他和妻子張貞淑都是政治系哲學老師)、劉哲靜(政治系哲學老師)、江大鈞(數(shù)理系數(shù)學老師,曾任安徽教育學院院長、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古克武(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潘海山(工農(nóng)兵學員,勞大政治系經(jīng)濟學專業(yè)畢業(yè)任教)。</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排左起:邵長興(馬列室經(jīng)濟學老師)、榮民泰(政治系共運史老師)、王昭干(政治系副主任)、王生生(印刷廠)、祝國華(勞大第一批經(jīng)濟學研究生)、張華鏞(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主講工業(yè)經(jīng)濟學)、鄭盛華(耳背,外號鄭聾子,政治系經(jīng)濟學專業(yè)老師)、朱宗炎(他和妻子馬越華都是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季益品(政治系黨史老師,外號:季大吹,傳說他能把死人吹活)、徐家文(政治系哲學老師,妻附小老師劉賢然)、金志國(工農(nóng)兵學員,勞大政治系經(jīng)濟學專業(yè)畢業(yè)任教)、顏期增(數(shù)理系物理老師)。</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排左起:林世昌(勞大第一批經(jīng)濟學研究生)、張宗根(數(shù)理系物理老師,主講無線電,妻子校醫(yī)務室醫(yī)生李玉珍)、陳華東(勞大第一批經(jīng)濟學研究生)、何惠生(教革組科研組長)、蔣會成(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主講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妻子勞大政治系資料室曹榮珠)、張劍鋒(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任吉悌(政治系副主任)、樂壽明(政治系哲學老師,一臉絡腮胡子,外號:大胡子)、符群(政治系哲學老師)、金隆德(政治系哲學老師)。</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排右起:張貞淑、蔡德麟、江漢亮、徐家文、姚傳旺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后排右三是文秉模,右四是樂壽明</span></h3>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李良瑜(共運史)、蔡德麟(哲學)、陳道源(經(jīng)濟學)、鄭寒芬(黨史)、劉哲靜(哲學)</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哲學老師徐家文、文秉模、樂壽明、任吉悌、付群、金隆德</p>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蔡德麟 (1935一2017)教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哲學、文化學者,原深圳大學校長、黨委書記。深圳市杰出專家,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廣東省第七、八屆政協(xié)委員、深圳市第二屆政協(xié)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2017年2月去世,享年82歲。</h3> <h3>當年在學校蔡老師是學校學報負責人,我、蔣年云(勞大首屆哲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員,曾任廣州社科院院長)趙振華(曾任安徽省委黨校教授、哲學教研室主任)被學報約寫文章。蔡老師把我們請到他家,親自指導,幫助修改。他那淵博的知識,親民的作風,謙虛的態(tài)度令人難忘。他原愛人劉哲靜也是北師大高才生,與蔡老師同學,專業(yè)上很有造詣,可借她與蔡老師婚姻沒有走到頭,令人遺憾!</h3><h3><br></h3><h3><br></h3><h3>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蔡德麟老師</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安徽省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于198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大學召開成立大會,安徽大學常務副校長蔡德麟(中)出席會議。</span><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蔡德麟(右)和朱宗炎老師</h3> <h3>2017年2月,獲悉 蔡德麟教授不幸病逝,我們73級哲學班自發(fā)寫了唁電,發(fā)往深圳大學。唁電說,蔡先生與我們這屆學生相處有三年時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思維敏銳,眼界開闊,勇于開拓,富于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辦巜安徽勞動大學學報》,從事馬哲史和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與教學方面,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他一生坎坷,但從不畏困苦。他胸懷坦蕩,樂觀開朗。他為人謙虛謹慎,待人誠摯可親。不愧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們?yōu)槭チ诉@位可敬、可愛、可歌、可泣的好師長而感到無比痛心!蔡先生永在我們心中! </h3><h3><br></h3><h3><br></h3><h3>蔡老師手跡</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吉悌(1933~2019 )教授。 當涂縣人。1958 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歷任貴州師范大學、安徽勞動大學政治系副主任,安徽大學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社聯(lián)副主席。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西方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西歐近代哲學史》(合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吉悌 后排站立者</p> <p class="ql-block">任吉悌手跡</p> <p>當年的學習資料</p> <p class="ql-block">任老師是我們大學政治系副主任,也是我們的哲學老師。對我們這代人的培養(yǎng)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記得剛入學的時候,我們組進行入學教育,同學們都認真發(fā)言,談感想。任老師聽到有同學發(fā)言夾著粗話,他當場提出嚴厲批評,他說你們都是大學生了,要講文明禮貌,一定要克服講粗話、臟話的毛病。有位同學給大學學報寫了文章,但久久不能發(fā)表。一打聽是任老師卡住了,他說文章里面有些段落是抄襲的,他正在認真找出處,不宜發(fā)表。還有一次班級在屯溪開門辦學,任老師來檢查工作,聽說我是屯溪籍的,便去我家看望一下。恰好我父親也在家,他們聊了起來。最后聊到兩人都在蕪湖工作過,而且曾同屬一個支部。那天他們聊的非常開心。任老師這種注重細節(jié)和親民的作風使我們受到很大的啟迪和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樂壽明,教授。1935年7月生,江 蘇省鹽城縣人。曾任安徽大學哲學 系副主任兼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 任。 196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 學系。先后在安徽大學政治系、安 徽勞動大學政治系和安徽大學哲學 系任教。1979年6月升為講師,1981 年10月升為副教授,1986年4月升 為教授。1988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樂壽明 后排站立者</p> <p class="ql-block">由勞大樂壽明等老師和部分73級哲學班同學參編的巜戴震哲學著作選注》,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p> <p>樂老師手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樂壽明曾任安徽勞動大學哲學系老師,他課上的好,科研也做的好,對學生也特別關心。在校期間,我曾在樂老師指導下參加了評注戴震著作的工作,受益頗多。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樂老師還為我作了證明,肯定了我評戴時的工作。我十分感謝樂老師的提攜。</p><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正是樂老師年富力強的壯年時期,粉碎四人幫以后他的科研激情被大大調(diào)動出來,成果累累,常在《哲學研究》和其它頂級雜志上發(fā)表文章,他被學界譽為中國哲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墒窃?978年學校首次評選定職稱時,樂老師卻連講師也沒評上,1979年才評上了講師。這對樂老師是相當不公的,樂老師心里也有著諸多的不滿。</p><p class="ql-block">19 79年有一天我去勞大校園看望我弟弟,也到樂老師家里看望老師。分別幾年,他見到弟子顯得十分高興。但談到1978年的評職稱,他火冒三丈,他說不評我職稱,可是我有文章呀,接著他翻開《哲學研究》和其它雜志,讓我看他近期發(fā)表的文章。我想他課上的如此之好,發(fā)表的文章質(zhì)量如此之高,竟連副教授職稱也沒評上,確實是有點過分了,我當時安慰了樂老師。</p><p class="ql-block"> 不久評他被學校評上了副教授。后調(diào)到安大不僅評上了教授,而且還當上了安大哲學系副主任和哲學史主任,業(yè)務上發(fā)展的非常好,說明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p><p class="ql-block"> 我曾想去安大看望功名成就的樂老師,可是不久傳來了一個噩耗,就是這樣一位德才兼?zhèn)涞睦蠋煟捎跅l件艱苦,拼命工作,大大損害了健康,19 88年不幸英年早逝,時年只有5 3歲。消息傳來,令他的弟子們唏噓不已,也使我抱憾終生。</p> <p class="ql-block">參加評戴的老師和73級哲學班部分同學在黃山合影(后排右一為樂壽明老師)</p> <p class="ql-block">參加評戴的老師和73級哲學班部分同學在黃山合影(后排右一為樂壽明老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錢廣華 教授。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巢縣(今為巢湖市)。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作為副博士學位研究生留校,先是師從洪謙先生研究邏輯實證主義,后師從鄭昕先生研究康德哲學。1959年研究生畢業(yè)即留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編譯室編譯員。1963年在安徽大學任政治系教員。1965年在安徽勞動大學(宣城葉家灣)任政治系教員。1978年在安徽勞動大學提升為副教授。1982年,安徽勞動大學撤并,調(diào)回安徽大學,任西方哲學碩士生導師,主持安徽大學第一個文科碩士點的工作。1986年升任教授。曾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1990-1998年連任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津貼。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作為訪問教授去美國中部華盛頓大學講學一年。長期擔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外國哲學課程教學工作。</p><p class="ql-block">出版學術專著《西歐近代哲學史》《西方哲學發(fā)展史》《現(xiàn)代西方哲學評析》《近現(xiàn)代西方本體論學說之流變》等四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外國哲學》《學術月刊》《復旦大學學報》等雜志發(fā)表50余篇學術文章。參與翻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邏輯經(jīng)驗主義文集》《自然哲學》《分析的時代》及《哲學譯叢》等各類文章近20萬字。</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1日不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br></h3><h3><br></h3><h3><br></h3><h3>在勞大就讀的那幾年,錢老師的名字如雷貫耳。他教過我們的黑格尓小邏輯,這深奧難懂的巨作,錢老師總能進行深入淺出講解,使我們受益匪淺。當時提倡工農(nóng)兵學員上管改大學,學??偸且M織一些科研項目,讓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那一年,我們班同學參予了兩本著作的選注,中國哲學史方面是戴震著作,而西方哲學史方面是則是黑格爾小邏輯。由于小邏輯晦澀難懂,道理深奧,學校決定由熟悉西方哲學特別是熟悉黒格爾哲學的錢廣華老師領銜。由于工農(nóng)兵學員外文基礎差,老師就一段段疏理黑格爾小邏輯的內(nèi)容,并結合列寧哲學筆記分析論述,概述其內(nèi)涵,使大家很快入了門。這本選注后來經(jīng)歷了文革結束等重大歷史事件,是否能正式出版,本人尚不清楚,但那個編撰過程,我們班同學親生經(jīng)歷過的,我們班同學也在那時與錢老師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感情。鍇澤兄回憶說,<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勞大時吾曾到錢老師家拜訪過,錢老師不僅學術造詣深且為人謙和,沒有什么架子令吾印象頗深矣。</span></h3><h3><br></h3><h3><br></h3><h3>上世紀八十年代錢廣華老師(中)</h3> <p class="ql-block">年愈90的錢老師喜讀弟子文章</p> <h3>勞大在1973年編輯的《西歐近代哲學史》(由商務出版社出版)作者:錢廣華、任吉悌、文秉模、金隆德。錢老師是主要作者,這本教材是文革中出版的,是文革中高校文科罕見的自編教材,是我們當年哲學專業(yè)的教科書。由于教材內(nèi)容客觀、全面,觀點準確鮮明,使其成為文革后國內(nèi)大多數(shù)哲學系通用的一本教科書,影響重大而深遠。安徽<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勞大的歷史是一部光輝的創(chuàng)業(yè)史,在那種艱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出國內(nèi)同等條件下高校無出其右的學術成果,可嘆可敬。如《西方近代哲學史》出版后,其編寫組名揚國內(nèi)外哲學界。文革結束后,面臨著院系調(diào)整,當時的校領導希望該編寫組能整體遷到一所高校,這支隊伍不能散,并希望能為中國哲學界再作貢獻。然而這一想法因種種原因落空了,這支隊伍散了。這也許是后來再也寫不出《西方近代哲學史》這樣鴻篇巨制的原因之一吧,不能不說這是哲學界的遺憾,也是勞大人的遺憾。去年是錢老師90大壽,我們遙祝錢老師身體健康,生活幸福。</span></h3> <h3>當年我們學習黑格爾邏輯學的油印教學材料</h3> <h3><br></h3><h3><br></h3><h3><br></h3><h3>古克武 ,1962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經(jīng)濟系,由國家統(tǒng)一分配到安徽省工作。1962年至1991年,在安徽工作三十年之久。1962年至1983年歷任安徽大學政治系、安徽勞動大學政治系、安徽大學經(jīng)濟系教師和教研室、系領導工作。1983年至1991年歷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第一副院長(正廳級)、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副校長(正廳級),海南省委黨校校長。</h3> <p>古老師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師,在學校里交往就比較多。他也是我弟弟的恩師,我弟弟由安大考入武大研究生曾得到古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八十年代初期,古老師調(diào)入安徽省委黨校擔任副校長,我當時在屯溪市委黨校擔任領導,和古老師又成了上下級關系。在籌辦屯溪市委黨校中專班過程中多次得到古老師的幫助、指導和協(xié)調(diào)。后來古老師調(diào)入海南省委黨校擔任校長,而我調(diào)入上海工作,我們的接觸就比較少了。有幾次到海南旅游想去看望他,但由于跟團游抽不出時間只能作罷。古老師安徽人情結很深,退休后義務擔任海南徽文化研究會會長(創(chuàng)會會長),為宣傳光大徽文化,為在海南的安徽人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德高望重,大家都十分尊重他?,F(xiàn)在他老人家身體尚好。我衷心希望遠在海南的古老師生活幸福,健康長壽!</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古克武老師和寧家瑛老師(附中數(shù)學老師)夫婦</h3> <p><br></p><p>古克武 左</p> <p>經(jīng)濟學家古克武老師一家人</p><p>古老師愛人寧家瑛并非科班出身的數(shù)學老師,她農(nóng)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家鄉(xiāng)廣東從事農(nóng)技工作,為了家庭團聚調(diào)來安徽,先是在宣城洪林中學,后到勞大附中,改行教數(shù)學。她講課得心應手,好評如潮,可見其明才智非同尋常。古老師愛人前幾年不幸離世。</p><p> </p>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文秉模(1933一2008) 教授 ,朝鮮族人,1933年3 月19日出生于朝鮮平安北道龍川郡,祖籍黑龍江省海 林縣。2008年ro月17日因病逝世。 文秉模教授1953一1954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政教 系學習,1954一1955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留蘇預備部 學習,1955一1960年在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學習, 1960年回國后分配到合肥師范學院任教;1970一1982 年在安徽勞動大學政教系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安 徽省學術委員會委員;1982年調(diào)到安徽師范大學政教 系任系主任,1987一1993年任副校長、《安徽師范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安徽省職稱評審委員。</h3> <h3>文老師手跡</h3> <p>文老師曾是校排球隊指導,帶領校排球隊參加蕪湖地區(qū)第三屆運動會,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前排左三為文秉模。</p> <h3>文老師學識淵博,愛好廣泛,待人誠懇。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學就讀。據(jù)悉,1957年毛主席接見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那段著名講話,即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他就是現(xiàn)場呤聽者和見證者。他上課語言幽默,謙虛謹慎,他曾說,我雖然是大學哲學老師,但講什么是物質(zhì),我沒有中學老師講的具體,不如中學老師。實際上,文老師抽象思維能力十分了不得,例如最難懂的列寧哲學筆記、黑格爾邏輯學等都是他親自給我們授課,他俄語好,總能找到恰當?shù)闹形脑~匯,深入淺出給我們釋疑,讓我們受益匪淺。可以說對我們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幫助最大的老師文老師當之無愧。記得有一次上課忘帶書及教案,他就憑一枝粉筆侃侃而談瀟灑自如即興發(fā)揮(現(xiàn)在不少中青年教師上堂則是照本宣科,乏味)。文老師還是個孝子把年邁父母接到身邊伺候并為二老修了(火)炕(北方人生活習俗),文老師在家里總是細聲細語與二老用朝鮮語交談,使每個去他家的同學都頓生敬意。文老師對四人幫的倒行跡施十分厭惡,對敬愛的周總理十分崇敬和愛戴。1976年1月的一天,周總理不幸去世了,那天正輪到文老師給我們上哲學課,開課前,他提議我們默哀三分鐘,悼念敬愛的周總理,然后介紹了周總理的豐功偉績,釋放了大家沉痛的哀思,那節(jié)哲學課即使過了幾十年我們?nèi)匀徊荒芡鼞选?lt;/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冒懷辛 (1924年一2009年)教授,生于北京,祖籍江蘇如皋,著名學者冒廣生之孫,1952年畢業(yè)于東吳大學政治系。繼承家學1959年考為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生,曾任安徽大學副教授,后調(diào)安徽勞動大學任教。1978年經(jīng)侯外廬先生經(jīng)國務院調(diào)回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易學史與宋明清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并給予很高評價。 冒懷辛先生學問精粹,品行端方,在中國思想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寶貴的貢獻。2009年11月5日上午7點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h3><h3><br></h3><h3><br></h3> <p>少年冒老師(右站立者)和他祖父冒廣生合影</p> <p>冒老師是個大儒,出身望族,系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明末清初“四公子”之一,古邑如皋冒辟疆后人,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說:“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關后他就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jié)而終"。冒老師他祖父冒廣生,曾列名“公車上書”,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學者。毛澤東、陳毅對其尊敬有加,曾虛心聽取他的意見,稱其“是一條道路上的人”。</p><p> 冒老師出生在國學世家,從小接受了國學熏淘,國學基礎扎實,對文獻學有深厚基礎與廣博知識。這方面的博涉,殆為近今學者中所罕觀。</p><p> 在大學里,冒老師給人一種書呆子感覺,不修邊幅,不講究生活細節(jié),但十分平誼近人,大家都愛和他交朋友。他人品師德好,為人處事單純得象個孩子,不圓滑不勢力(眼),心底善良童心未泯,冒老師夫人毛景華女士也認為懷辛不懂人情世故,根本不問世事,打小任何事情都是由爺爺和奶奶打點的,自己根本不要動任何腦子,生活上完全由人代理,根本不要自己操心。從小一直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直到冒廣生去世。</p><p> 冒老師是我們中國哲學史老師,記得我們幾位73級哲學班同學參編《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一書曾得到冒老師巨大幫助和指導,他以淵博國學知識、文言文知識為我們釋疑解惑,他的耐心、熱情、中肯、細致入微使我們終身難忘。在去戴震故鄉(xiāng)徽州的考察中,冒老師又結合徽州名勝,介紹起徽文化,他從程頤、程灝、朱熹、一直到戴震,如數(shù)家珍,委委道來,使我們同去的人深受教育和啟發(fā),也使我這個徽人第一次對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有了較全面的了解。鍇澤兄回憶說,在勞大時冒老師還是位單身貴族,他曾對我說他惟一的愛好就是看書而且是古書典籍對娛樂之類不感興趣,我曾對他說難道你不喜歡女人嘛?冒老師笑而不語焉。有一年署假冒老師赴淮南訪舊友,我請他在我姐姐家吃飯,(淮南電廠)但姐姐聞知冒老師中年未婚就提出把電廠幼兒園園長(女方樂意)介紹給冒老師,但冒老師王顧左右而言他,姐姐后來對我言你的這位冒老師是個可愛的老夫子。冒老師后調(diào)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足見其學術功力之深厚也。冒老師晚年終有了幸福的歸宿一找到一位相濡以沫的伴侶,蒼天不負好人矣!每憶勞大諸位恩師音容笑貌仿若咋日……</p><p><br></p><p><br></p><p>晚年冒老師(左)和夫人毛景華合影</p> <h3>冒老師手跡</h3> <h3><br></h3><h3><br></h3><h3><br></h3><h3>金隆德 (1937—1994)教授 出生于湖北京山縣的當代著名哲學家金隆德先生,1961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在安徽勞動大學主講《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著作選讀》、《形式邏輯》、《馬克思早期哲學著作選讀》等課程。1983年9月任安徽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91年調(diào)任北京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和科學協(xié)調(diào)組主要負責人。之后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研究,成為這一學科的帶頭人。1992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成立,當選為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994年8月29日因突發(fā)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年僅57歲。</h3> <p>勞大學報的三大編輯。左起:金隆德(哲學)、許錫文(中文)、蔡德麟(哲學)。</p> <h3>金隆德老師樸實無華學問淵博,他不善言辭但文字功夫十分了得,這在勞大無人匹敵,他為人謙和沒有什么架子,當時工農(nóng)兵學員不少文化低、文字功底差,寫的文章不夠通順,投到勞大學報上,金老師總是細心指教和修改,盡量挽救一些文章,使這些文章能夠見報。金老師給人的印象,是個本本份份、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h3><h3>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金老師聲名鵲起,在1978年10月16日即粹碎四人幫后在安徽蕪湖市舉行了第一次全國西方哲學學術討論會(歷史上稱之為“蕪湖會議”),在討論會上,勞大在1973年編輯的《西歐近代哲學史》(由商務出版社出版)的四作者各提交一篇論文,即《論作為認識史的哲學生》(錢廣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zhì)》(文秉模)、《德波林學派對黑格爾矛盾學說的歪曲》(任吉悌)、和《西歐近代哲學史》上關于真理標準的論爭》(金隆德),這4篇皆被收錄于會議文獻。</h3><h3> 這次會議上,金隆德的表現(xiàn)可謂突出,特點有二:1)在所有遞交論文中,他結合當時論爭的論文是唯一直挑“真理標準”敏感問題的兩篇之一,2)他的論文宣講安排在第二,他也就成為討論會上談及“真理標準”的第一位學者。金隆德的發(fā)言對后來的論文宣講人是個莫大鼓舞,使得“蕪湖會議”真正地活躍了起來,眾多學者在后來的論文宣講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加上了有關“真理標準”的內(nèi)容。金隆德可以說是中國哲學領域相當早向“兩個凡是”開炮的學者之一,他所表現(xiàn)的敏銳和首先闖禁區(qū)的勇敢,被譽以“真理標準的論爭”的尖兵可謂當之無愧。金隆德的這篇論文被當作“蕪湖會議”最重要的論文經(jīng)推薦和進一步修改后,發(fā)表在《哲學研究》1978.11期上。在“蕪湖會議”中,勞大作為發(fā)起單位之一,表現(xiàn)突出,金隆德成為了中國哲學界新的領軍人物之一。</h3><h3> 1980年,勞大作為主辦單位之一,金隆德等又組織了第二次全國西方哲學史研討會(稱之為“黃山會議”),并進一步深入“大討論”。金隆德特別邀請了他的北大老師和諸多國內(nèi)的理論權威參加,這對勞大以至后來安大哲學系在全國的影響都有很大助益。多年后,有人評價這次會議開啟78年后哲學在中國發(fā)展的很多新領域,同時在國內(nèi)高校,哲學系以北大、人大、南開、南大、武大之外,勞大成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作為組織全國性理論會議的牽頭單位之一勞大,這兩次學術活動對勞大政治系有很大宣傳效果,也是至今安徽大學哲學系很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h3><h3> 1983年金隆德?lián)伟不丈缌显焊痹洪L后,更加關注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他經(jīng)常邀請國內(nèi)理論權威和領軍人物來安徽講學和出席會議。在八十年代中期,一次哲學界盛會在安徽省屯溪市舉行,當時全國辨證唯物主義協(xié)會會長肖前,歷史唯物主義協(xié)會會長王正平等都出席了會議。會上我見到了久別的金老師。他詢問了徽州地區(qū)的有關情況,并說,要宣傳安徽,推動安徽哲學和社會科學發(fā)展,召開學術會議是個好方法,你們?nèi)祟^不熟,我們合作來辦,我來邀請國內(nèi)外來賓,你們來組織會場,這個地方(徽文化和黃山旅游)大家都願意來,有很大的吸引力,一定能把這件事辦好。我也答應了金老師的請求??墒呛髞砦矣捎诠ぷ髯儎樱x開了徽州,無法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只能對金老師說聲對不起,這也是我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遺憾。但是金老師初心不改,他極力爭取在徽州或屯溪召開各種哲學學術活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在徽州(主要是屯溪)召開的全國性真理問題討論會就有四次之多,還有一次全國青年哲學工作者成果交流會,極大的提高了徽州及屯溪的知名度,推動了徽文化和安徽哲學的發(fā)展,培養(yǎng)和提攜了一批哲學領軍人才。</h3><h3><br></h3><h3><br></h3><h3>金隆德和孩子合影</h3> <h3>金老師手跡</h3> <h3><br></h3><h3><br></h3><h3><br></h3><h3>徐家文 教授 安徽太湖人。早年安徽勞動大學教治系哲學組組長,1987年任安徽教育學院政法系哲學副教授,曾任安徽教育學院政法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哲學原著選讀。在《安徽日報》、《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等報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出版《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著作和教材多部,被評為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安徽教育學院首屆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主講《哲學原理》及《中國哲學史》等課程。</h3><h3><br></h3><h3><br></h3><h3>徐家文(右)</h3><h3><br></h3> <p> 作為政治系哲學組長的徐家文老師是我班哲學原理的主講老師。他講課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特別善于把抽象空調(diào)的哲學原理講得生動活潑。徐老師為人豁達,從不擺什么架子,總是熱心為學生答疑解難。徐家文老師是巜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一書的主要撰稿人,也是統(tǒng)稿和定稿人之一,我們幾位同學曾參加了該書初稿的寫作,記得那是1975年夏季,天氣炎熱,蚊蟲叮咬,由于我們文言文基礎薄弱,我們輪番轟炸(請教)幾位指導老師,把老師們麻煩的夠嗆,但徐家文等老師總是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地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巜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一書,約二十萬字,從1975年編寫初稿,到1979年出版,歷經(jīng)四個寒暑,從同學們詞不達意的第一稿到一部能正式出版的正稿,徐老師、樂壽明等老師殫精竭力,嘔心瀝血,他們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令人難以想象。書出版時我們已經(jīng)畢業(yè),分配到各個不同崗位,但是,徐老師等老師們還是沒有忘記我們這些弟子們的微小貢獻,他們仔細打聽到我們的工作單位,把書郵寄到我們手上。捧著這本老師們用汗水澆灌出來的著作,我們情不止禁地流下了熱淚。</p><p> 鍇澤兄回憶說,更令他感動的是徐家文老師上世紀中葉身體已經(jīng)非常不好了,還為他寫了一份參加評戴工作的證明,結果使他評上了個副教授,他心里非常感謝徐老師的提攜。大約是1997年的一天,他到合肥出差,晚上到省教院看望徐老師,并向徐老師致謝,未料到徐老師已坐在輪椅上。徐老師告之,因到外地主持一個研討會,事無巨細,忙里忙外,過于辛苦,加之天熱,累得病了(腦溢血),雖然徐老師話說的輕松,表情樂觀,但他卻感到心情沉重,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果然不久就傳來了徐老師過世的噩耗,使他很難過。</p><p><br></p><p>巜戴震哲學著作選注》后記</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漢亮 教授。1931年生于長汀。1947年長汀縣立初級中學初中畢業(yè)。大學畢業(yè)后,曾任安徽勞動大學老師,后調(diào)任合肥經(jīng)濟技術學院,擔任馬列主義教研室負責人。</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徽省哲學學會理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研究會理事等。著作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副主編)、《德育論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撰寫哲學論文10余篇。其中《認識過程階段性原理分析》獲全國優(yōu)秀論文獎。曾獲安徽省高校育人先進個人二等獎。</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漢亮(中)</h3> <h3>江老師是我們的哲學原理老師,雖然他的福建普通話有點難懂,但他平宜近人,誨人不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這屆學生,大部分同學做學問是一般一般,沒人超過老師,但宣講起黨的方針政策來卻是一套套的,毫不含糊。記得那年在肥東宣講,當時有肥東縣委黨校老師參加,他們是老大學生,他們自認為不如我們,其實群眾反映也是如此。終其原因,是我們在學校得到了老師的真?zhèn)?。?975年一次開門辦學,內(nèi)容是批判資產(chǎn)階級法權,由江漢亮老師帶隊,我和趙振華(后任省委黨校教授,哲學教研室主任)等同學組成宣講小組,到屯溪市進行宣講,江老師仔細指導我們,解釋宣講難點,審核講稿,聽取試講,待講稿成熟后由我們再去基層宣講,由于準備充分,講稿生動活潑,觀點鮮明,再加上同學們流利的口才和現(xiàn)場發(fā)揮,每場宣講都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有一次我主講,參加對象屯溪市一中全體老師和同學,一中團委書記葉枝光等也參與聽講,那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事后葉書記對我表示感謝。大學畢業(yè)幾年后地委提拔干部,當時已擔任地委組織部長、地委副書記的葉書記極力推薦我,任命我為屯溪市委黨校副校長,成為當時徽州地區(qū)最年輕的黨校副校長,并作為地委候備干部進行培養(yǎng)。我非常感謝地方黨組織對我的培養(yǎng),但我同時認為大學江老師等老師幫我們打下的良好基礎是不應該忘記的。</h3><h3><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江漢亮和張昭才(原勞大附中副校長、化學老師)夫婦</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哲靜 (女)教授 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師范大學,曾任安徽勞動大學老師,后調(diào)任安徽大學哲學系任教。</p> <h3><br></h3><h3>劉哲靜 老師 前排(左)<br></h3> <p class="ql-block">劉哲靜是我們大學哲學原理老師。她課講的好,人又長的秀氣,常常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劉老師年輕時學習成績優(yōu)異,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在學校,她酷愛鍛練,是學校的優(yōu)秀運動員,百米賽跑曾經(jīng)跑出不錯的成績。后來她嫁給了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蔡老師,兩人互幫互學,學問也提升很快,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們合著的論文巜毛澤東熱論析》,對當時中國大地上涌動著一股毛澤東熱提出應該正確看待和引導,影響很大,起到了很好地作用。</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劉老師比較孤獨,從照片上看,她比較憔悴和衰老,正應了那句話,時間是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不過他們的子女卻繼承了父母的天份,也是學霸,考取了好的學校,并有一份不錯的事業(yè)。這對劉老師是個不錯的安慰。</p><p class="ql-block">據(jù)悉,20 23年9月劉哲靜老了師突發(fā)心梗,在醫(yī)院做完手術努力了半個月后于9月29號上午不幸在深圳去世,享年88歲。</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張照片是蔡德麟、劉哲靜老師一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合影。后排左一是保姆,大家都叫她阿姨。蔡家人很好,和保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搬遷合肥后,把保姆接來家生活。調(diào)深圳大學后,帶著保姆一起去。</p><p class="ql-block"> 保姆年齡大了,葉落歸根,想回家鄉(xiāng)合肥,可她已經(jīng)不適應在農(nóng)村生活了,于是去了敬老院,劉老師和孩子們每月寄錢,負擔全部費用。蔡家人善待保姆,大家交口稱贊。</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左一、左二是蔣會成(政治系經(jīng)濟學老師,主講《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曹榮珠(勞大政治系資料室主任)夫婦,左三是劉哲靜老師,左四是孫永珍老師</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季益品(1940年 一一 2022年6月5日),安徽無為人。安徽大學政治系歷史專業(yè)畢業(yè)留校任教,安徽勞動大學政治系黨史老師,安徽大學黨史老師。</p> <p>季益品老師曾是我們大學的黨史課老師。由于季老師上課嗓門大,口才流利,表情豐富,接地氣,他在學校得了個雅號:季大吹。同學們背后說,季老師能把死的吹成活的。其實,這是同學們對他欣賞和敬佩,也是對他的尊稱。有同學回憶說,有一次上課,季老師講到皖南事變時候,兩眼發(fā)光,聲淚俱下,全班鴉雀無聲,仿佛眼前新四軍的人馬在被殺、被俘,那個槍殺項英的叛徒正從山上悄悄溜走。老師的聲音有點沙啞,有理有據(jù),抑揚頓挫,說得同學們心里服服帖帖的。季老師不僅課上的好,和同學們關系也很好,沒有架子,非常熱心為同學們服務,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2007年10月即我們畢業(yè)31年同學聚會有幸請到季老師參加,那天天氣比較熱,季老師準時趕到會場,參加了會議。同學們當面對季老師還有王昭干、余乃康等老師致敬,對老師們當年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謝,并祝老師們身體健康,晚年生活幸福美滿。</p><p><br></p><p><br></p><p>季益品老師(左)、王昭干老師(中)、余乃康老師(右)</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當年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黨史課本</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脈飛老師績溪人,1965級(秋)政治系畢業(yè)留校任教。勞大撤并后,張脈飛老師前往安慶師范學院任教,擔任政教系主任(是勞大政治系哲學專業(yè)畢業(yè)校友張洪波的前任),被評為教授。我們在校時他和徐家文老師(后到省教育學院,任政教系主任)搭檔,徐教“辯物”,他教“歷物”,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2019年五一期間大學部分同學相約到安慶看望老師,我們因故沒有去成,老師聞訊還專門詢問我愛人情況,使我們深受感動。先生對我們恩情,永遠銘記。</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4日下午張脈飛老師仙逝,享年85歲。</p><p class="ql-block">中間為張脈飛老師,右一為張洪波同學</p> <p class="ql-block">附錄:</p><p class="ql-block"> 安慶喜見張脈飛老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剛到安慶的頭一天晚上,吃飯的時候洪波說,張脈飛老師在安慶,明天晚上我請他過來,大家陪他吃個飯,好不好?</p><p class="ql-block">好!好!好!這樣的機會真難得!</p><p class="ql-block">不但要吃飯,還應該有個儀式。</p><p class="ql-block">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很快就統(tǒng)一了意見:儀式簡潔明快,給老師獻上一束鮮花。</p><p class="ql-block">叫誰獻花呢?當然是女同學。于是,獻花任務歷史地落在了張利華、薛鳳珍兩位女同學頭上。</p><p class="ql-block">張、薛二同學大概從未做過這等雅事,第二天晚上,當張脈飛老師在洪波和師大辦公室陳主任的陪同下,步入宴會廳時,兩位獻花使者竟像小女孩一樣羞羞答答,倒是張脈飛老師大方隨性,愉快地接過鮮花抱在懷里。</p><p class="ql-block">張老師今年八十有二,卻耳不聾,眼不花,談吐清晰。我們大家一個個主動自我介紹,報上名姓,張老師每聽一個,都會說“哦,有變化。”或者說“嗯,還有點老樣子,”然后再說上幾句想當年如何如何。大家都驚嘆于張老師的記憶非凡。</p><p class="ql-block">但是輪到我時,當他聽到我的名字,眼珠轉了轉,愣是說不出一句想當年。我明白,我有一年多時間在徽州批朱小組公干,他的課我只聽過一兩節(jié),對我沒印象正常,真要說出一串想當年,反倒不正常了。</p><p class="ql-block">張老師說,他印象最深的是紀成助。當年到生產(chǎn)隊,成助披著一件藍色大衣,正要從車上下來,徐家文老師用手一指:“喏,那個同學叫紀成助,他是你的績溪老鄉(xiāng)?!崩相l(xiāng)見老鄉(xiāng),此情此景難忘。</p><p class="ql-block">成助一聽大為感動,連忙踮兒踮的打的去敬酒。</p><p class="ql-block">張老師說,他還記得施波,今天沒來嗎?</p><p class="ql-block">敬波回答說,施波和馮建華是兩口子,他倆原本是想來的,臨行前改變了主意。他們要是知道您在這兒,肯定會來的。</p><p class="ql-block">這話是真是假,我不清楚,反正靜波是好好先生,喜歡把事情望好里說。從張老師的表情看,這個回答,他基本滿意。</p><p class="ql-block">我們都夸張老師身體好,張老師說,表面現(xiàn)象,儀器一檢查,毛病多著呢!他笑言:我已很知足,超過了國人的平均壽命。</p><p class="ql-block">難怪張老師這般瀟灑,知足常樂,青春長留。</p><p class="ql-block">有同學提議,等到張老師90大壽時,我們來為張老師祝壽。大家歡呼通過。</p><p class="ql-block">相約安慶,再過七八年,我們再相會。</p><p class="ql-block">(歐玉文執(zhí)筆)</p> <p>(部分材料來自網(wǎng)絡或由群友詩意及鍇澤學兄提供,在此一并感謝!)</p> <p><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xl7hxm4"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安徽勞動大學,我們心中的大學(同學篇)</a></p> <p>(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