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禹,夏后氏、姒姓,名文命或禹,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神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于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p> <p>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見于記載的有: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p> <p>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陜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p> <p>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p> <p>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p> <p>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建立者(公元25年-57年在位)。</p> <p>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1]-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后恢復楊氏。</p> <p>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一說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今甘肅靜寧)人。唐朝開國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軍事統帥,唐太祖李虎之孫,唐世祖李昞之子。</p> <p>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qū)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p> <p>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jiān)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p> <p>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后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p> <p>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譯黃臺吉、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后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p> <p>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