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生命如歌——懷念我的父親葉文祥

葉可

<p>光陰似水,日月如梭。轉(zhuǎn)瞬之間,父親離開我們已經(jīng)五年多時間了。</p> <p class="ql-block">心態(tài)樂觀平和、耄耋之年戲稱自己為“80后”且“面相70歲、身體60歲、心態(tài)50歲”的父親在他人生第七個本命年的夏天猝然離世,不僅讓所有熟悉他的人們始料不及,也在我心頭留下了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仿佛輕輕一碰就會滴血——這也是我雖然早想寫點什么卻又遲遲不敢提筆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i>(一生勤奮好學(xué)、筆耕不輟的父親)</i></p> <p class="ql-block">庚子初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zhàn)在父親曾經(jīng)戰(zhàn)斗、生活過的湖北武漢打響,這個特殊“長假”讓我有時間靜下心來陪伴母親和家人,仔細翻看父親的遺作和相冊,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字里行間尋找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往事和漸漸遠去的背影,思緒如涓涓溪流,潤濕了我的心田,也融化了心頭的那道傷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01 傳奇人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想,祖上先人當年從山東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進入關(guān)東地界時,定是一眼被遼西走廊上拔地而起的醫(yī)巫閭山那雄、奇、險、峻的磅礴氣勢所吸引;抑或是被“幽州重鎮(zhèn)”厚重的文化基因所征服。1930年,農(nóng)歷午馬年飄雪的季節(jié),父親就誕生在這座大山深處的一戶農(nóng)家里。</p> <p><i>(遼西勝境、醫(yī)巫閭山,物華天寶、人杰地靈)</i></p> <p><i>(幽州重鎮(zhèn)、塞北嚴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i></p> <p><i>(醫(yī)巫閭山山脈雞冠山下的小山村)</i></p> <p><i>(父親的出生地——遼寧省北鎮(zhèn)縣富屯鄉(xiāng)石佛村499號)</i></p> <p class="ql-block">奶奶是滿族正黃旗人,姓巴名俊文。雖識字不多又下嫁深山僻壤,但知書達理、善持家務(wù),從小不纏足、會騎馬,年輕時曾進城找縣長講過理,也會給上門要飯的“花子”洗頭、理發(fā)、煮餃子吃……在我印象中,每當提起父親的童年,額頭寫滿故事的奶奶似乎總是欲言又止。原來,自幼聰穎、天賦異稟、心靈手巧的父親在享受了四年私塾短暫而美好的學(xué)童時光后,因家境所迫,12歲便隨堂叔一起背井離鄉(xiāng),到哈爾濱一面坡投親學(xué)藝,備受煎熬。俗話說,“學(xué)徒學(xué)徒、三年為奴”。雖是跟師傅學(xué)裁剪,但每天都要劈材、燒火、挑水、甚至端屎端尿,冬季要靠穿百家衣才能抵御黑龍江零下30度的嚴寒。</p> <p><i>(父親與當年帶他去哈爾濱學(xué)徒的堂叔在葫蘆島望海寺合影)</i></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不到16周歲的父親瞞著家人加入了東北野戰(zhàn)軍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縱隊</span>(梁興初部,后轉(zhuǎn)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60師478團一營一連),隨即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中圍困長春、攻打錦州之黑山阻擊戰(zhàn)以及衡寶戰(zhàn)役、湘西剿匪等重大戰(zhàn)役,一路隨大軍南下直至“天涯海角”。幸運的是,父親在“不長眼睛”的槍林彈雨中如有神助、竟然毫發(fā)無損,還憑借英勇頑強、機智靈活的戰(zhàn)斗表現(xiàn),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洪流中火線入黨、并由戰(zhàn)士一步步晉升為班長、副排長、排長,不能不說是個奇跡。</p> <p><i>(不怕流血犧牲、為建立新中國立下戰(zhàn)功的父親)</i></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父親的一封家書讓終日以淚洗面的奶奶破涕為笑,“革命軍屬”的身份也讓爺爺奶奶被鄉(xiāng)鄰們更加高看一眼。必須承認,父親當年做出的生死抉擇和“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共產(chǎn)黨打天下的犧牲精神徹底改變了他和家族的命運。</p> <p><i>(兩心相許,天賜姻緣)</i></p> <p class="ql-block">1959年,命運讓從東北兩座大山(醫(yī)巫閭山、長白山)里走出來的一對年輕人相會于南岳衡山腳下的國家重點軍工企業(yè)——“湖南一廠”(代號272廠),由長春土木建筑工程專科學(xué)校(現(xiàn)長春工程學(xué)院)畢業(yè)分配進廠的女技術(shù)員與駐廠警衛(wèi)連指導(dǎo)員一見鐘情,郎才女貌的父母喜結(jié)良緣。翌年,國家進入“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困難時期,家中也接連發(fā)生兩件大事、一喜一憂:姐姐出生、爺爺病故。并不習慣南方氣候和飲食的奶奶毅然放棄在女兒家中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在隨后長達十余年波瀾不驚的歲月里辛勤付出,用親情陪伴、見證了我們姐弟三人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p> <p><i>(1976年,在湖南長沙西區(qū)武裝部拍攝的全家福)</i></p> <p class="ql-block">說來慚愧,我對出生地衡陽和中華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并無印象,原因是未及懂事兒就和家人一起追隨父親到了省會長沙。在“工業(yè)學(xué)大慶、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全國學(xué)解放軍、解放軍學(xué)全國人民”的上世紀60、70年代,無論是在長沙警備區(qū)政治部、長沙市西區(qū)(現(xiàn)岳麓區(qū))武裝部任副政委還是在長沙市文化局“支左”任革委會軍代表期間,父親的形象都格外引人注目,當然,這并不完全緣于他偉岸的身軀和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也有特殊年代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尊敬和所有男孩兒對父親與生俱來的崇拜。</p> <p><i>(風華正茂的父親在長沙“五一”廣場)</i></p> <p class="ql-block">心地善良、胸懷開闊,謙虛謹慎、幽默曠達,積極樂觀、重情重義的父親在長沙軍界、政界、文藝界頗有名氣——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曾在1958年4月12日視察過父親擔任指導(dǎo)員的連隊;1969年9月19日,父親作為湖南省軍區(qū)國慶觀禮團團以上干部代表進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見;父親曾被保送漢口高級步校學(xué)習深造,還曾擔任長沙第一師范學(xué)校校外輔導(dǎo)員,與毛澤東主席同窗好友周世釗先生(長沙第一師范學(xué)校原校長,后擔任湖南省副省長)私交甚密;湘楚英才如畫家林凡、唐之湘,書法家顏家龍,篆刻家李利、作家卞毓芳,詩人瞿琮,歌唱家李谷一等均與父親熟識往來;父親與戰(zhàn)友合作出版過詩集《紅星閃耀》,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常見于《解放軍報》、《湖南日報》、《長沙日報》、《中國文學(xué)》、《湖南文藝》、《長沙晚報》,是名副其實的“軍旅詩人”;1972年10月父親為橫跨湘江兩岸、橘子洲頭、連接岳麓山與城區(qū)的長沙首座跨江大橋建成通車創(chuàng)作的《湘江大橋贊歌》名噪一時;由父親作詞、卓干作曲的歌曲《毛主席來到我們連》不僅唱遍軍營內(nèi)外、而且成為湖南歌舞團的保留節(jié)目,廣播喇叭里不時能聽到那熟悉的歌聲:“旭日東升霞滿天,陽光燦爛照群山,春滿營房人歡笑,毛主席來到我們連……”</p> <p class="ql-block"><i>(父親出席廣州部隊學(xué)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i></p> <p><i>(1972年,作為長沙第一師范學(xué)校校外輔導(dǎo)員的父親與學(xué)生談寫作)</i></p> <p><i>(1976年,與父親志趣相投的湖南著名書畫家唐之湘、顏家龍等與全家人合影)</i></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是中國歷史上風云激蕩的一年。在剛上初中的我心目中,那一年能夠與唐山大地震、三位偉人去世和粉碎“四人幫”相提并論的“大事件”是父親攜全家從中國“四大火爐”之一的長沙來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當時還叫錦西的小縣城。這種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令全家人一度都十分沮喪。</p> <p><i>(1976年,長沙市西區(qū)黨政軍領(lǐng)導(dǎo)與武裝部全體成員歡送父親等三人轉(zhuǎn)業(yè))</i></p> <p class="ql-block">也許有人會問,是什么力量促使父親在如日中天的人生巔峰毅然做出這樣的抉擇?我的理解,這里有作為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的政治自覺;有作為戰(zhàn)士“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職業(yè)操守;也有作為兒子滿足年邁母親落葉歸根夙愿的赤子之心;或許還有作為詩人向往大海、挑戰(zhàn)人生的浪漫情懷。</p> <p>父親轉(zhuǎn)業(yè)后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曲《永遠是個兵》道出了他的心聲:“雖說離開軍營,我依然是個兵。脫下綠色的軍裝,仍有軍人的血性。勇往直前是軍人的本色,隨時聽從祖國的號令。千難萬險無所畏懼,雷厲風行是軍人作風。無論身在何地何方,我永遠還是一個兵?!?lt;/p> <p><i>(1976年,父親帶我和弟弟與摯友唐之湘、顏家龍等在長沙湘江大橋合影)</i></p> <p class="ql-block">我曾問過父親,當年脫下軍裝、換上工作服變身“工人領(lǐng)袖”(廠工會主席)時有沒有后悔過?而父親則往往避實就虛,調(diào)侃自己當年若不是對大海情有獨鐘選擇了船廠、而是去到某某廠礦,現(xiàn)在可能早就下崗待業(yè)了……那種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令我欽佩不已。</p> <p><i>(父親好友李約拿送別詩:“送君正值送春時,楊花亂拂惹秋思。日暮榆關(guān)何處是?芙蓉國里雨如絲。送君不唱落梅花,北出榆關(guān)固有家。陋句為君壯行色,心隨汽笛向京華。”)</i></p> <p class="ql-block">當時工人師傅喊他葉副主席,這稱呼與親臨渤海造船廠視察工作、時任黨中央、國家和軍隊“二號首長”的葉劍英元帥恰好巧合,“葉帥”的“別名”不脛而走。46歲的父親和剛剛結(jié)束“十年動亂”的共和國一起,意氣風發(fā)地開啟了人生又一段輝煌的歷程。</p> <p><i>(父親在廠工會的同事、好友、著名畫家張寶生1977年創(chuàng)作的水粉畫《葉劍英視察渤海造船廠》)</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02 ?父愛如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我記事開始,就始終能感受到父親那如大山般的愛。這種愛不似火一般熱烈,也不像糖一樣甜蜜,但深沉、厚重、執(zhí)著,讓我受益終身。</p> <p class="ql-block"><i>(兒時的我被父親視若掌上明珠)</i></p> <p><i>(1966年,我與父親在長沙合影)</i></p> <p class="ql-block">父愛的體現(xiàn)之一是教我如何做人——這也是父親給我上的“人生第一課”。我記得十分清楚,父親不僅對奶奶百依百順,而且每月都會主動給奶奶15元錢,這筆“零花錢”在上世紀60年代來說應(yīng)該不算少——奶奶因此也經(jīng)常帶我“下館子”改善伙食或品嘗長沙特色小吃,這或許是我從小就比同齡人長得粗壯一點的原因之一吧。</p> <p><i>(六口之家,老少三代,其樂融融)</i></p> <p class="ql-block"><i>(奶奶、姥姥、父親、母親、二姨、姐姐、弟弟、表妹、表弟和我在一起的珍貴合影)</i></p> <p class="ql-block">差不多每年春天,我的姥姥、一位操著濃重膠東口音、慈眉善目的小腳老太太都會為逃避過敏性哮喘病的發(fā)作而從吉林省長白縣出發(fā),先坐汽車再換乘火車、輾轉(zhuǎn)數(shù)日不遠千里來到長沙,和我們一起生活大約半年時間。在那個生活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家里三代、四姓、六口人(弟弟當時還沒出生)能夠其樂融融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功不可沒。奶奶有句話常掛嘴邊:“三歲看老、從小看大”?,F(xiàn)在看來,父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良與孝順就如同播撒在孩子們心田的種子,在陽光、雨露、春風的滋潤下默默地生根發(fā)芽。</p> <p class="ql-block"><i>(1973年,父親帶我和在海軍某部服役的表哥王福全在橘子洲頭合影)</i></p> <p class="ql-block">父親退休后的20多年時間里,幾乎每個清明節(jié)都要帶我們驅(qū)車一百多公里返鄉(xiāng)祭祖,為祖父、祖母和曾祖、高祖上墳掃墓,在擁抱春天、親近自然的同時,感受親情、慎終追遠,這個傳統(tǒng)一直沿襲至今,成為了一種家風,而所有的家庭成員無一例外都成為了家風的傳承者和受益人。</p> <p><i>(2013年清明節(jié),父親最后一次帶我們返鄉(xiāng)祭祖,在老屋回憶往事)</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歌曲《老家》音頻(葉文祥詞,李丹曲,陸海洋演唱)</p> <p><i>(快樂老家,親情無價——2013年清明節(jié)父親在外甥家中談笑風生)</i></p> <p><i>(2018年清明,我們姐弟三人與福全、福貴、福金三位表哥及嫂子暢敘親情)</i></p> <p><i>(2019年清明,姐弟三人返鄉(xiāng)與兄嫂在村口小橋上合影留念)</i></p> <p><i>(2020年清明)</i></p> <p class="ql-block">父愛的體現(xiàn)之二是教我認真做事。在我讀小學(xué)時,父親要求我每天寫一版毛筆字、畫一幅畫。寫字的范本是任政老師的《楷書活頁字帖》,內(nèi)容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等耳熟能詳?shù)恼Z錄;畫畫則天馬行空,《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樣板戲”海報、《“批林批孔”漫畫選》、小兒書等都曾是我臨摹的對象。而父親在我臨摹較好的字上用紅筆畫的每一個圓圈都是對我極大的褒獎與<span style="font-size: 18px;">鞭策</span>。雖然那個年代能寫善畫者大有用武之地,但我想,作過報社美編的父親絕非望子成龍心切,只不過把這當作對我性格的一種磨礪吧。1975年我的一幅習作《學(xué)冬子》(電影《閃閃的紅星》主人公)在湖南省和長沙市兒童畫展上展出,也算是給父親爭得了一點顏面。當然,更重要的是父親引導(dǎo)、培養(yǎng)了我后來在對待每一件事情時,都能夠具有足夠的信心、耐心與恒心。</p> <p><i>(我和奶奶在一起——上小學(xué)時候的我寫毛筆字還是有模有樣的)</i></p> <p class="ql-block"><i>(恰同學(xué)少年——我在長沙市西區(qū)培紅小學(xué)畢業(yè)時與同學(xué)、校文藝宣傳隊密友羅偉雄、陳士爭合影——這兩位發(fā)小同學(xué)畢業(yè)后事業(yè)發(fā)展令人矚目,在此文中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好友可自行百度 )</i></p> <p class="ql-block">父愛的體現(xiàn)之三是為我指引方向。“文革”結(jié)束,高考恢復(fù),給了我們這代人改變命運的機遇。但由于種種原因?qū)е挛业闹袑W(xué)階段過得渾渾噩噩,不僅成績平平、而且偏科嚴重,因此萌生了畢業(yè)后接班進廠的念頭——這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同學(xué)的選擇與歸宿——顯然,這與父母的希冀和我自己的夢想存在一定距離。在決定人生命運的“十字路口”,父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現(xiàn)身說法,并以毛主席“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和葉劍英元帥“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茖W(xué)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guān)”的詩句鼓勵我奮力一搏,爭取成為家里第一個大學(xué)生。在我第一次高考失利后,父親也不言放棄,而是堅定支持我返校復(fù)讀。那段時間里,只要我回家,父親就會默默關(guān)上12英寸黑白電視機;他還專門收集時事政治資料供我參考;利用在市委黨校學(xué)習機會帶我去錦州“二輕”驗光配鏡,讓我第一次領(lǐng)略了錦繡之州的魅力;父親甚至還陪我在錦州體育館現(xiàn)場觀看了一場省隊之間的排球比賽,運動員奮勇拼搏的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還促使我在大學(xué)階段與排球結(jié)緣并成為校男排的一名主攻手……</p> <p class="ql-block">(在錦州師范學(xué)院分校——錦州師專前身——讀書時身著校男排隊服在北湖公園留影。可惜的是拍攝失焦、把人拍虛了。)</p> <p class="ql-block">當我1981年考取錦州師專時,父親特意贈送給我一塊電子表、一件風衣、一把口琴作為獎勵,這三件禮物陪伴我度過了快樂的大學(xué)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畢業(yè)后,我遵從父親的意愿回到渤海造船廠子弟中學(xué)(也是我的母校)當了一名教師,有幸與父母、師長成為“同事”,圓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i>(子承父業(yè)、人生無悔——從廠子弟中學(xué)—團委—動力分廠—黨委宣傳部——我在渤船工作的37年里一直都在努力追趕父親的腳步)</i></p> <p><i>(父親離休前作為船廠黨委宣傳部分管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領(lǐng)導(dǎo)和錦州、錦西、葫蘆島連續(xù)三屆市政協(xié)委員,在十多年的履職生涯中積極參政議政,為城市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維護職工群眾利益仗義執(zhí)言、建言獻策,成為遠近聞名的“社會活動家”和職工的貼心人)</i></p> <p class="ql-block"><i>(我有幸步父親后塵當選葫蘆島市第三次黨代會代表和第四、五、六屆市政協(xié)委員,在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葫蘆島市紀念人民政協(xié)成立70周年活動中,一篇記錄我和父親接力投身政協(xié)工作的文章《十年履職路、兩代政協(xié)情》被收入《閃光的足跡——葫蘆島市政協(xié)委員風采錄》一書)</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03 生命如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一生酷愛文學(xué)藝術(shù),他的人生就像一支激昂雄壯的進行曲,一部記錄著光榮與夢想的交響樂,一曲與時代合奏鳴響、充滿力量的奮斗者之歌……</p> <p><i>(1982年,父親參加航行試驗在大船上留影)</i></p> <p>從1958年底到《民兵報》報社當美編開始,父親的文藝創(chuàng)作由漫畫逐漸擴展到相聲、詩歌、歌詞等方面,這首先要歸功于父親對文藝與生俱來的熱愛和身處環(huán)境的影響,但“笨鳥先飛”(父親自謙語)的執(zhí)著與勤奮好學(xué)和不懈努力才是關(guān)鍵——他握筆的右手指上厚厚的老繭即是證明;而跌宕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尤其是渤海灣的藍天碧海、塔吊鷗影與工廠火熱的生活無疑為他激情澎湃的心海注入了一股清流。</p> <p><i>(1969年,父親在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發(fā)表27周年座談會上發(fā)言)</i></p> <p>進廠不久,父親在唐山大地震中就以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詩《震花》登上《遼寧日報》副刊而令工友們肅然起敬。隨后幾年、特別是到黨委宣傳部任職后,父親創(chuàng)作了《珍貴的黨旗》《祖國頌歌》《清晨,我登上高高的塔吊》《大海是一本詩集》《船廠素描》《漁村速寫》《大海的胸懷》《春天的詩行》《山和水》等大量情感真摯、生活氣息濃郁的詩歌,以老船為筆名相繼發(fā)表在《詩刊》《星星》《芒種》《啟明》《北京文學(xué)》《當代詩歌》《鴨綠江》《工人日報》《中國船舶報》《遼寧日報》《錦州日報》《錦州文藝》等報刊上,在遼西文壇引人囑目。</p> <p><i>(父親參加錦州市舉辦的書畫攝影展)</i></p> <p class="ql-block">父親與年齡相仿、身世相近、志趣相投、在錦州工作的湖南籍詩人易仁寰(曾任錦州市文聯(lián)主席、文化局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結(jié)為莫逆之交。2008年1月,當父親得知比自己小6歲的親密戰(zhàn)友易仁寰不幸去世的消息后悲痛萬分,連夜作《悼念老友易仁寰》:“殘冬將盡噩耗傳,淚雨無聲苦難言。多年知己君先逝,賀歲郵箋斷往還。天臺作賦催何急,來世聯(lián)吟定有緣。昔日相約渾一夢,長留詩卷在樽前?!?lt;/p> <p><i>(1982年元旦創(chuàng)刊的《渤海造船》報)</i></p> <p>在上世紀80年代初,父親與同事一起創(chuàng)辦了《渤海造船》報,該報至今一直保留副刊這塊陣地,為廠里扶植、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文學(xué)骨干;他還力邀劉鎮(zhèn)、謝冕、鐵竹偉、母國政、劉紹棠等著名詩人、作家來廠交流,提升工廠文化品味……這些陳年往事,在陳志雄、張文祿、安保全、李偉義、張寶生、岳海鵬和黃秋聲、張宏杰、韓文鑫、徐凌霄、孫景芳等船廠和地方文友的回憶文章中多有提及。</p><p><br></p><p>毋庸置疑,重返關(guān)東黑土地的父親迎來了他文藝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春天。</p> <p><i>(父親在生產(chǎn)一線,右一為父親的“忘年交”、時任廠報記者的岳海鵬)</i></p> <p><i>(1982年,父親與渤船文友何金、王冰、田林、張文祿等陪同詩人劉鎮(zhèn)在葫蘆島采風)</i></p> <p><i>(父親在葫蘆島接待著名作家鐵竹偉)</i></p> <p><i>(親如一家——父親與同事安保權(quán)、李偉義、吳志偉、賈立西)</i></p> <p><i>(父親與渤海造船廠黨委宣傳部同事及母國政、尚國順、張文祿、周大華、劉詠梅等文學(xué)愛好者合影)</i></p> <p class="ql-block"><i>(淡泊名利、甘為綠葉——父親始終關(guān)心、支持、幫助年輕同志成長成材。當時部里最青年的記者、現(xiàn)任渤船集團黨委宣傳部長賀永強與父親在一起)</i></p> <p class="ql-block"><i>(敢于冒險、不懼挑戰(zhàn)——1987年帶隊首次航拍葫蘆島)</i></p> <p class="ql-block"><i>(詩人情懷,布衣本色——父親因公出差在青島嶗山留影)</i></p> <p class="ql-block">“園中草木春無限、筆底波瀾老更成”。1991年,父親光榮退休。遂以念念不忘的家鄉(xiāng)老榆樹作為書房齋號,名“榆蔭閣”,由著名書法家姚俊卿老先生親筆題贈,成了名副其實的“十畝榆蔭葉作家”(徐長鴻先生贈言),稱呼也由“部長”、“葉帥”變?yōu)椤坝苁a閣主”、“葉老”。</p> <p><i>(故鄉(xiāng)的老榆樹與雞冠山是父親魂牽夢繞的地方)</i></p> <p><i>(中國著名書法家姚俊卿老先生為父親書房題贈“榆蔭閣”)</i></p> <p><i>(著名書法家姚俊卿老先生書贈父親的書法作品)</i></p> <p>父親退休后加入了中國鄉(xiāng)土詩人協(xié)會并任會刊編委,與著名詩人臧克家、李瑛、苗得雨、劉章、張永健、王燕生、阿紅、楊鐵光、宋海泉等結(jié)為契好,每年都攜母親一起參加中國鄉(xiāng)土詩人年會,與文壇老友新朋談詩論道,以文會友,心無雜念,悅性怡情,在溫馨從容的晚年生活中為中國鄉(xiāng)土詩歌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p> <p><i>(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父親在鄉(xiāng)土詩人年會上發(fā)言)</i></p> <p class="ql-block"><i>(馬季書增父親的墨寶:老驥伏櫪)</i></p> <p class="ql-block"><i>(父親與相聲大師馬季合影)</i></p> <p class="ql-block"><i>(2008年,父親母親重返長沙在清水塘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鐵骨虬枝愛晚晴,相親相戀伴雄鷹。</p><p class="ql-block">扶搖天地堪回首,喜見夕霞染碧空。</p><p class="ql-block">歲在已丑冬月 葉文樣詩畫</p> <p>2008年父親創(chuàng)作、發(fā)表在《遼寧老年報》的一首歌曲《生命如歌》(張羽曲)即是他和母親晚年生活狀態(tài)的縮影:“我惦記你,你牽掛我,彼此關(guān)愛,相濡以沫。歷經(jīng)風雨肩并肩,攜手攙扶互依托。頤養(yǎng)天年逢盛世,生命如歌獻余熱……”</p> <p><i>(2004年,父親為渤海造船廠建廠50周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毛主席像前遐思》)</i></p> <p class="ql-block">難能可貴的是,父親思維超前、與時俱進,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還學(xué)會了用電腦(手寫輸入)創(chuàng)作并嘗試“轉(zhuǎn)型”,開篇之作《海上生明月》及其姊妹篇《觀云》以及后來的《遼西明珠葫蘆島》《刮目相看高橋鎮(zhèn)》等散文隨筆作品更是有幸榮登《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和《人民日報》(海外版),令人刮目相看。</p> <p><i>(2008年,父親、母親一起為抗擊汶川大地震捐繳特殊黨費)</i></p> <p>父親的散文隨筆大多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或深或淺地彰顯了他對中華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深厚底蘊的理解,表現(xiàn)的是坦誠真摯的赤子之心、笑對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寬廣博大的家國情懷。與眾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酷愛讀書的生活習慣、筆耕不輟的創(chuàng)作激情,讓父親每年都能有幾十篇作品問世。佳作《蝴蝶蘭》《閑話楹聯(lián)》《走進大自然》《樹木神韻》《香水梨》《感恩》《書緣》《月是故鄉(xiāng)圓》《難忘的贈別》《幸福的回憶》《金色的暮年》《夕陽紅似火》《車過望兒山》等先后被《人民政協(xié)報》《中國老年報》《老同志之友》《中國軍工報》《中國船舶報》《中船重工》《北京晚報》《團結(jié)報》《雜文報》《諷刺與幽默》《鴨綠江》《遼寧日報》《遼沈晚報》《遼寧散文》《老年文學(xué)》《關(guān)外文學(xué)》《遼海詩詞》《鄉(xiāng)土詩人》《新國風》《荻花》《詩國》《碣石》《閭山》等眾多報詩刊雜志采用刊發(fā)。</p> <p class="ql-block"><i>(1996年,我和弟弟陪父親與陳志雄、黃秋聲、于泉洲、王維龍等文友筆會歡聚后合影)</i></p> <p>父親還與省內(nèi)眾多知名作曲家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了《地球,偉大的母親》(鐵源曲)《海鷗,請你回答我》(侯慶林曲)《盼團圓》(王立凡曲)《寶島情思》(李丹曲)《美麗的葫蘆島是我家》(喬樹軍曲)《赤誠的心》《緣》(于冠軍曲)等膾炙人口的歌曲。發(fā)表在《音樂生活》上的歌曲《老師的形象》(桂柄赫曲)被全球發(fā)行量最大的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后更名為《讀者》)1996年第3期封三轉(zhuǎn)載;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祖國頌歌》被遼寧省委宣傳部作為開篇之作收入《紅歌遼寧》一書。</p> <p class="ql-block"><i>(父親作詞,于冠軍作曲的歌曲《緣》MV)</i></p> <p>父親創(chuàng)作的一首歌詞《感恩》是他心存感恩之心、懷揣報國之志的真實寫照:水有源,樹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萬物共生存。羊羔吃奶知跪乳,烏鴉反哺知報恩。感恩自古是美德,有恩知報方為人。 啊,感恩,感恩,四季更替才有春。水有源,樹有根,吃水不忘挖井人。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萬物共生存。人間有愛知回報,滴水應(yīng)報涌泉恩。感恩是人之本性,有恩不忘何為人。啊,感恩,感恩,陰陽輪回日月新。——原載《音樂生活》2012年第10期</p> <p>古稀之年的父親采納親朋好友的建議,將一生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本作品集中。此書由中國書協(xié)原主席、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書名,以父親生前好友、著名詩書畫家黃秋聲先生所作《榆蔭閣賦》《月共天涯賦》為序,分別由王振斌、陳曉倩和王維龍、李濤、謝江波等擔任編校、設(shè)計。在2013年《天涯共此時》付梓之際,父親生前好友、時年96歲的興城市著名書法家趙序初老先生及黃秋聲、于泉洲、楊鐵光、李長吉、劉忻、金土、王繼安等文友賦詩致賀?!逗J島日報》、《葫蘆島晚報》、葫蘆島電視臺等媒體還對父親進行了專訪。</p> <p>在《作者自述》中,父親用“山里生,軍旅長;做過工,扛過槍;走邊外,下湖廣;功不高,人民養(yǎng);藝不精,自玩賞。吟海月,醉夕陽;夢偏癡,筆更忙;耕千畝,實半框;得與失,不思量。小雜拌,一盤裝;咸與淡,任否藏?!边@66個字對自己的一生做了凝練概括。在《后記》中吟詩抒懷:“無情歲月增中減,經(jīng)霜紅葉秋后艷。往事依稀猶似夢,是非功過逝如煙。夕陽晚照情未了,詩書相伴度殘年。身心康健享盛世,快樂生活每一天。”——這也正是他離休之后在有生之年依然樂觀向上、孜孜不倦追求生活價值與藝術(shù)人生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i>(出席市文聯(lián)第二次代表大會與時任文聯(lián)主席韓慶春合影)</i></p> <p class="ql-block">父親晚年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就是與他人分享創(chuàng)作帶來的快樂。身著便裝、頭戴貝蕾帽、手拎大號文件包的他足跡踏遍“兩錦”政協(xié)、文聯(lián)、作協(xié)和各文藝報刊、雜志社編輯部,從市領(lǐng)導(dǎo)、文聯(lián)主席、報社總編到編輯、記者、普通讀者甚至公交車司機,大家都愛和他嘮上幾句。</p> <p><i>(父親自作詩畫《耄耋抒懷》:戎馬當年正逢時,趕月追風任東西。戰(zhàn)地歸來情未了,耄耋之年仍奮蹄。)</i></p> <p class="ql-block"><i>(2013年春節(jié),父親在龍回頭景區(qū)留影)</i></p> <p class="ql-block"><i>(2013年春節(jié),我與父親在龍回頭景區(qū)合影)</i></p> <p>“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父親在83歲時所作七言組詩《晚境心韻》中寫到:“欣逢盛世易知足,養(yǎng)生莫過讀詩書。淡定人生新歲月,瀟灑情懷練筋骨。超凡自有高格調(diào),脫俗任憑云卷舒。休問年華知幾許,體健心安便是福?!薄半x退之后莫稱翁,放眼前程萬里明。黃忠七序拉弓弩,子牙八旬建奇功。愚公九十移山走,太君百歲仍出征。只要留得夕陽在,尚有余暉染霞紅?!睆娏业乇磉_出他熱愛生命、自強不息、樂觀豁達、笑對人生的自信、胸襟、情懷和抱負。</p> <p><i>(2013年五一勞動節(jié),陪同父親母親游覽錦州筆架山風景區(qū))</i></p> <p><i>(2013年國慶節(jié),父親母親與宣傳部老同事林萬英、賈立西、李學(xué)勤在龍灣公園游園合影)</i></p> <p><i>(2013年國慶節(jié),陪父親母親游錦州世博園)</i></p> <p><i>(2014年1月23日,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父親最后一次參加一年一度的錦州筆架山大型家庭聚會活動)</i></p> <p class="ql-block"><i>(2014年春節(jié),父親在興海棧道)</i></p> <p class="ql-block"><i>(2014年春節(jié),父親在龍回頭景區(qū))</i></p> <p><i>(2014年4月21日,大舅一家人專程來葫看望父親母親)</i></p> <p><i>(請忽略鏡中正在拍攝的我……)</i></p> <p><i>(難舍第二故鄉(xiāng)情——父親經(jīng)常率家人一起到“偉人居”飯莊品嘗正宗湘菜、再來二兩湘泉酒)</i></p> <p><i>(2014年4月26日,我陪同父親母親在葫蘆島龍灣海濱風景區(qū)游覽)</i></p> <p class="ql-block"><i>(2014年5月11日,我在家中用手機為父親母親拍攝的合影,這也是父親留下的最后一張照片)</i></p> <p>然而,世事無常、生死難料。父親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和對藝術(shù)的不懈追求卻無法阻止命運之劍無情地將他的生命定格在人生第七個本命年炎熱的七月。66年黨齡的父親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3周年的禮物——《七月頌歌》成為他無悔人生最后的絕唱……</p> <p>父親生前好友、央視《百家講壇》主講、錦州市楹聯(lián)學(xué)會會長、著名詩人、書法家孫丹林先生贈詩云:“紅花思水潤,葉綠念根情。文詩永不老,祥瑞伴終生?!闭\如所言,葉落歸根的父親留下的精神財富如同海上生起的明月,將為繼續(xù)前行的我們指引航向;父親吉祥的祝福如同涓涓溪流,潤澤已生根發(fā)芽的我們茁壯成長;而已長大成人的我們,也將追尋父親的足跡,用勤勞、智慧、汗水和激情,去創(chuàng)造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更加絢麗美好的人生!</p> <p><i>(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和父親在興城合影)</i></p> <p><i>(能親手為父親斟上一杯酒、說說心里話是多么幸福?。?lt;/i></p> <p><i>(后繼有人——2013年暑假期間父親與在人大讀研的長孫葉雨時在榆蔭閣合影)</i></p> <p><i>(2013年春節(jié)期間,父親母親與兩個孫子合影)</i></p> <p class="ql-block">(福佑后人——兩個孫子好學(xué)上進、學(xué)業(yè)有成)</p> <p><i>(2020年是父親誕辰90周年。清明時節(jié),思念如絲,慎終追遠,思緒難平,謹以此文緬懷我的父親。)</i></p> <p class="ql-block"><i>故鄉(xiāng)的老榆樹(歌詞)</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白)</i></p><p class="ql-block"><i>老榆樹,枝兒長,</i></p><p class="ql-block"><i>老榆樹,榆錢兒香,</i></p><p class="ql-block"><i>從小伴我一起長,</i></p><p class="ql-block"><i>人在天涯思故鄉(xiāng)。</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千年滄桑,百年輝煌,</i></p><p class="ql-block"><i>老榆樹別來無恙?</i></p><p class="ql-block"><i>天朗氣清,惠風和暢,</i></p><p class="ql-block"><i>我又回到你的身旁。</i></p><p class="ql-block"><i>魂牽夢繞,晝思夜想,</i></p><p class="ql-block"><i>你還是我心中模樣。</i></p><p class="ql-block"><i>根深葉茂,快樂生長,</i></p><p class="ql-block"><i>榆蔭永樾,守護一方。</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樹高千尺,根在故鄉(xiāng),</i></p><p class="ql-block"><i>老榆樹永生難忘。</i></p><p class="ql-block"><i>海闊天高,自由飛翔,</i></p><p class="ql-block"><i>大千世界去闖一闖。</i></p><p class="ql-block"><i>七尺男兒,志在四方,</i></p><p class="ql-block"><i>不負韶華大干一場。</i></p><p class="ql-block"><i>男兒本色,奮斗自強。</i></p><p class="ql-block"><i>頂天立地,國之棟梁。</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2020年4月19日</i></p> <p class="ql-block"><i>(榆蔭永樾——父親信念堅定、敬業(yè)擔當、勤奮好學(xué)、積極樂觀的精神如同故鄉(xiāng)的老榆樹蔭澤后代)</i></p> <p class="ql-block"><i>(歌曲《故鄉(xiāng)的老榆樹》)</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