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3年3月23日是我敬愛的父親趙一德(原名焦應元)105歲的誕辰日</b></p><p class="ql-block"><b>(1918年3月23日-1998年6月19日享年80歲)</b></p> <p class="ql-block"><b> 夜深了我久久不能入睡,推開窗戶眺望著金陵小雨后放晴的窗外,天上那數(shù)不盡的繁星,我仿佛又看到了父親那慈祥的面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在父親1998-6-19因突發(fā)腦溢血離世享年80歲。</b></p><p class="ql-block"><b>1999年6月《趙一德文集》由大哥大嫂編輯完成(許多老同志投稿講述和父親戰(zhàn)斗共事的感人故事)</b></p><p class="ql-block"><b>分管政法的沈達人省委書記題詞:</b></p><p class="ql-block"><b>高風亮節(jié)</b></p><p class="ql-block"><b>父親的老戰(zhàn)友梁靈光提詞:</b></p><p class="ql-block"><b>公正無私</b></p><p class="ql-block"><b>干部楷模</b></p><p class="ql-block"><b>為國為民</b></p><p class="ql-block"><b>奮斗終生</b></p><p class="ql-block"><b>蘇中四分區(qū)百名老戰(zhàn)士執(zhí)幅:</b></p><p class="ql-block"><b>良友、良師、銘肺腑;</b></p><p class="ql-block"><b>一心、一德、為人民。</b></p> <p><b> 在歷史的長河中父親80年的崢嶸歲月也就是一顆明亮的流星,劃過天空給人間留下絢麗的彩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焦應元1918年3月22日出生楊州,祖籍黃玨。1927年因家庭衰敗,堅強的奶奶俞焦氏在一個膝黑的夜晚帶著四個兒女從揚州坐船到上海艱難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焦應元從1927年9歲至1940年22歲,在上海虹口區(qū)英資老怡和紗廠做工12年,他目睹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壓迫,階級覺悟不斷提高,受到地下黨組織的關注和培養(yǎng),他關心工友成立夜校,宣傳抗日組織工友罷工游行~做了大量黨的地下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焦應元曾經在上海做工的舊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父親9歲進了英國人在虹口區(qū)辦的老怡和紗廠做童工,1937-6由周林丶肖大慶介紹入黨,任紗廠地下黨支部書記,滬東區(qū)工委委員,后身份暴露由劉曉安排1939年12月和另7位工人從16浦碼頭坐船到泰州口岸,再步行赴皖南新四軍軍部報到。</b></p> <p class="ql-block"><b> 1939年12月~1940年4月父親在皖南涇縣新四軍軍部教導隊黨支部委員,三隊保衛(wèi)委員,四隊學習班長。</b></p><p class="ql-block"><b> 晚年的父親一直有個心愿想重返軍部,到大禮堂看看回想當年他們上海一行八人受到軍部領導接見的激動場面。</b></p><p class="ql-block"><b>1998年6月19日面對父親突然腦溢血病故,省法院吳處長是安徽涇縣人,他難過地對我們說:趙老的心愿我沒有完成,我應該抓緊時間了確他的心愿。</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1940年5~7月父親赴溧陽水西村江南指揮部新四軍一支隊政治部報到后任軍法處二科科員。</b></p> <p><b> 1940年7月赴溧陽水西村新四軍一支隊軍法處,后隨部隊參加黃橋戰(zhàn)役,東進蘇中四分區(qū)在粟裕司令員的領導下,開展于日偽特憲1、5萬人對蘇中掃蕩的反清鄉(xiāng)斗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40年12月李文運(上海特科)、焦應元(新四軍一支隊)兩人到蘇中軍區(qū)公安處陳偉達處長處報到,他們坐在一條長凳上,李文運這頭靠著陳處長最近,焦應元坐在里面,陳處長說今天給你們改名字便于工作,接著指著父親說:你以后名字就叫劉志堅,父親還沒緩過神,李文運以為是對他說,立即站起來說:好的!</b></p><p class="ql-block"><b> 于是父親焦應元就用了趙一德這個名字。</b></p><p class="ql-block"><b> 解放后劉志遠又改回原李文運,而父親趙一德就沒有再改回原姓焦應元,但他仍是焦氏的血脈。</b></p><p class="ql-block"><b> 文革這二位老公安都被免了職,他們有了回憶往事的時光,談著他們在一起鋤奸(李偵察、趙內保)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他們相信黨冤案一定會糾正的。</b></p> <p class="ql-block"> 1942年粟裕師長在南通十總店布置了反清鄉(xiāng)斗爭各項工作,其中一項工作就是配合主力部隊成了一支由<b>公安局直接掌握的武裝隊伍-政治保衛(wèi)隊(又稱短槍隊或行動隊)任務是除奸反特搞情報,與日偽開展據點游擊戰(zhàn)。陳偉達處長布置任務后趙一德當即派員方克赴上海地下黨聯(lián)系,60多位進步青年工人赴蘇中參加了短期政治軍事培訓班培訓,結業(yè)后男同志全部留下組成行動隊。</b></p><p class="ql-block"><b>1943年3月日偽特憲1萬6千人對蘇中進行清鄉(xiāng),行動隊配合主力部隊,在短短時間里打死敵特奸細一百多名,懲處漢奸上千余人狠狠打擊了敵人的氣焰。</b></p><p class="ql-block"><b> </b></p> <p><b>1949-3在東南警衛(wèi)團任政委的父親參加渡江戰(zhàn)役后到上海松江任公安處長參加滬松剿匪。</b></p><p><b> 蔣匪逃離臺灣后,追捕殘匪先后從中捕獲保密局留大陸潛伏特務77名。</b></p><p><b> 收繳埋藏武器從匪特家偵查,在石塊壘成的夾墻里連著茅房、豬棚查獲一大批軍火計子彈一百箱、六O炮一門,炮彈48發(fā)、機槍十余挺,在匪特馬匪處繳獲卡賓槍6支、機槍一挺、短槍兩支和美制全新收發(fā)機一臺。</b></p><p><b> </b></p> <p><b> 1953年(父親35歲)江蘇公安總隊副政委、省軍區(qū)黨委委員、省邊防委員會 </b></p> <p><b>1958年11月父親時任軍區(qū)政治部保衛(wèi)部副部長和軍區(qū)肖望東等首長、政治部法院陳克武院長等到舟山群島下連當兵。</b></p><p><b>右二是父親</b></p> <p> 排列第八高個是父親</p> <p><b> 這張圖片在當年解放軍畫報上刊用</b></p> <p><b> 1958年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號召編寫革命回憶錄,父親召集參加反清鄉(xiāng)斗爭的老戰(zhàn)友,同返海啟通東地區(qū)會見過去一起堅持斗爭的同志和革命群眾,南通地委、海門縣委一啟東縣委給予大力支持,并派父親戰(zhàn)友啟東縣宣傳部金利生協(xié)助整理,期間許多在各地工作的老戰(zhàn)友將他們回憶材料寄往啟東,歷時三年多于1962年11月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b></p> <p><b> 這本書做為愛國主義教育叢書教育了60年代的年輕人,講述了東南行動隊深入敵人據點開展據點游擊戰(zhàn)可歌可泣斗爭故事。</b></p> <p><b> 選擇了幾幅畫特別要介紹的是,當年從上海到蘇中參加新四軍的顏輝叔叔,刻著一手楷體好字,文中插圖由顏叔叔完成,他是當年反清鄉(xiāng)斗爭時《江海報》創(chuàng)刊編輯,排版編輯插圖全由他一人完成。</b></p><p><b> 現(xiàn)定居北京90多歲。</b></p> <p><b>1964、1965年在軍區(qū)司令部通訊兵部政委、直屬政治部主任。</b></p><p><b> 他作風深入深受官兵愛戴,他平易敬人特別是每逢過年父親都在連隊與官兵一起過年。1965年因工作勞累胃出血急診手術后,不少直屬隊的基層戰(zhàn)士到醫(yī)院看望他~</b></p><p><b> 啟東一大娘聽說恩人生病了,情急之下派兒女專程趕到南京找了幾家部隊醫(yī)院 ,終于在軍區(qū)總院找到,二個大西瓜從啟東一直拎到父親的病床頭。</b></p> <p><b> 問到你們和趙主任什么關系時,大娘子女說到:戰(zhàn)爭年代一偽軍頭目橫行鄉(xiāng)里要搶親納妾,這事被東南行動隊得知,父親提筆寫到如膽敢搶親欺負良家女子,明天就是你的末日。信封里放了二顆子彈后派通訊員送過去~嚇的偽軍不敢下手。</b></p><p><b> 過了多少年這件事己淡忘,但這位大娘一直記在心上。</b></p> <p><b> 打開記憶的閘門,文革動亂的十年,父親因地下黨和公安鋤奸工作這段經歷,軍內各別人以莫須有的“特務“等罪名~免去職務保留黨籍父親回到第二個故鄉(xiāng),因為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他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南通這片熱土,這里有他太多太難忘刻骨銘心的記憶,這里有俺護過他生命是老鄉(xiāng)。</b></p> <p><b>1975年5月粟裕老領導、楚青阿姨到南通來看望抗戰(zhàn)時期的蘇中老部下陳堅、趙一德、王豪。</b></p><p><b> 當年反清鄉(xiāng)斗爭前,.我方做了各項準備,其中成立鋤漢奸行動隊即是粟司令在南通十總店會上做的布局。</b></p> <p><b>1970-1979年父親選擇回第二故鄉(xiāng)南通環(huán)城東路三星橋一號安置,父母在此住了十年。</b></p><p><b>1940-1949年父母在南通蘇中戰(zhàn)斗了十年。</b></p> <p><b> 在人生經歷最保貴的50~60歲,</b></p><p><b>正是為黨工作的年齡你被罷官保留黨籍,你離開南京選擇了南通第二故鄉(xiāng)安置下來,是因為戰(zhàn)爭年代你在南通十年,這里有你日夜思念犧牲的戰(zhàn)友,有你的戰(zhàn)友部下,有戰(zhàn)爭年代幫助過新四軍的父老鄉(xiāng)親。</b></p> <p><b>文革中的父親十年南通,生命之樹依然茂盛他最常說的話就是,官被罷了但還是黨員,黨員就要為黨分憂為人民服務,十年南通他做了許多送上門的思想工作,到家中上訪的告狀的求醫(yī)的絡繹不絕,他安慰和接待盡其幫助接濟鄉(xiāng)親,也用盡他們每月全部工資,那些求助的鄉(xiāng)親老友臨走時悄悄將糧票塞進沙發(fā)縫里~</b></p> <p class="ql-block"><b> 1979年11月您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任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省政法委秘書長,1987年離休。</b></p><p class="ql-block"><b> 工作期間您清正廉潔、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不絢私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為江蘇社會的長治久安嘔心瀝血,做出貢獻。</b></p> <p><b>高風亮節(jié)的父親</b></p> <p><b> 我曾寫過一篇反映戰(zhàn)爭年代母親從敵戰(zhàn)區(qū)用獨輪車將犧牲的縣委書記尸體運到幾十里外的縣委的故事,題目是《母親我永遠的楷?!罚瑢戇@篇文章時采訪石堅、胡翠華阿姨,對不善言談的母親有了更深的了解~母親是一位待人寬厚慈愛的工農老干部,戰(zhàn)爭年代她做區(qū)、縣婦女工作,解放后做黨群婦女工作,解放后南京的家就是根據地,南通啟東鄉(xiāng)親來他們熱情接待的故事還有很多~</b></p> <p><b> 我們至愛的父親母親相識相愛在戰(zhàn)爭年代,他們一生風雨中相伴</b></p><p><b>50年,先后與同年的1998年6月19日(父)、11月11日(母親)離世。</b></p><p><br></p> <p><b>一九五三年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合影照</b></p> <p><b> 一九七五年我們兄妹相聚在南通和父母相見,南通這個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因為有了父母在也就是我們當兵在外日夜思念最溫暖的家。</b></p> <p><b>父母和第三代孩子在一起,記得那時每周末我們帶孩子回家,母親準備了一桌海啟家鄉(xiāng)菜,父親坐在客廳里給他們講抗戰(zhàn)的故事~待第三代讀書時一一過問學習成績,每逢中考大考他會激勵他們要象打仗一樣往前沖~所以第三代孩子互相影響學業(yè)有成。</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九一年的全家照,父親是全家人的主心骨,孩子們的生日他用筆記本記下,還會打電話問候,哪個孩子生病住院了他會去關心,有一次他老人家拎著食品去看望住院的兒媳,感動了同病房病人,而對于自己的孩子手術住院他只是電話問候。</b></p><p class="ql-block"><b> 關心烈士遺孀~牽掛病中老戰(zhàn)友,他念記的人太多唯獨沒有自己。</b></p> <p><b> 這是父親保留每個孩子的成長的檔案,傾注對孩子的愛和細心。</b></p> <p><b>父親生前只知到祖上是文人,到了我們第七代、2012年才知曉父親生前都不知道的清代文人焦循(1763-1820)故事,先祖傾心寫著涉及多科的留世四百多冊書籍,《孟子正義》是清代十部巨著之一,我們子女曾多次回祖籍走訪,在甲子之年焦氏后人情歸故里、在250多年前先祖生長的原址焦莊走走看看,聽老人講述遙遠的焦上莊焦下庒的故事這就是情歸故里的親情吧,也告慰天堂父親。</b></p> <p><b>焦循(1763年~1820年),清哲學家、數(shù)學家、戲曲理論家,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蘇揚州黃玨鎮(zhèn)人,嘉慶舉鄉(xiāng)試,與阮元齊名。阮元督學山東、浙江,俱招往游。后應禮部試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十余年。構一樓名“雕菰樓”,讀書著述其中。博聞強記,于經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有《里堂學算記》《易章句》《易通釋》《孟子正義》《劇說》等。(據1999年版《辭?!贰?lt;/b></p> <p><b> 焦循主要著作</b></p> <p><b>父親祖籍在揚州邗江區(qū)方巷鎮(zhèn)焦庒,祖先焦循250年前的故事在這里有了傳承,感謝邗江區(qū)政府、方巷鎮(zhèn)崔鎮(zhèn)長、文化館館長楊文龍等、焦莊闞長寶等近年來對清代揚州三大文人之一焦循故里、焦氏文化大院的開館所做的文化傳承的工作,在焦庒修建焦循墓地~</b></p> <p><b>左二80歲闞長寶兒時住焦莊,退休后回焦莊定居,每次我們回焦莊,闞老熱情地接待讓我們有歸根的感受。</b></p><p><b>?右一楊文龍館長是位才智多藝的文化人,為當?shù)貝蹏髁x、人文歷史文物等文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方巷鎮(zhèn)張愛萍將軍紀念館、焦氏大院館),出刊當?shù)厍宕幕藭啾尽?lt;/b></p> <p><b>父親血脈是焦循孫焦授易這支~</b></p> <p><b> 主要成就</b></p> <p><b> 揚州清代三大文人焦循手跡和書畫</b></p> <p><b> 焦循墓位于邗江區(qū)方巷鎮(zhèn)黃玨焦莊,2014年建成于清明前。</b></p> <p><b> 父親雖離開我們22年了,但您的教誨您的精神永存,傳承的路在繼續(xù)。</b></p> <p><b> 記得父親常說的幾句話:</b></p><p><b> 人要感恩,滴水之恩將涌泉相報。</b></p><p><b> 錦上添花的事少做,雪中送碳的事多做。</b></p><p><b> 做副手當參謀不要隨波逐流,重要的事說三遍,采納和不采納是另一會事。</b></p><p><b> </b></p><p><b> </b></p> <p class="ql-block"><b>謝 謝 觀 看</b></p><p class="ql-block"><b>美篇文字:焦 寧</b></p><p class="ql-block"><b>背景音樂:紅旗頌</b></p><p class="ql-block"><b>2020年3月23日</b></p><p class="ql-block"><b>2023年6月1日略做修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