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國在20世紀中期有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p><p> 本文無意對知青運動做出評價,只想通過領袖號召、中央文件、共青團推進、數(shù)據(jù)說話、源自學習蘇聯(lián)、知青運動結束等六個部分,期待能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做個梳理,作為一個親歷者,也想弄明白其來龍去脈......</p><p> </p> <p>(《青春記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作者:陳宜明)</p> <b>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考:領袖號召</b> <div><b>(一)毛澤東</b></div><div><b></b> <b> 1.1939年4月24日</b>,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生產運動初步總結大會上講話指出:“革命的知識分子只有同工農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革命的知識分子”(《毛澤東思想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 P226)</div><div> <b> 2.1939年12月9日</b>,毛澤東在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知識分子不跟工人、農民結合,就不會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業(yè)的;同樣,在革命隊伍里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業(yè)的。只有知識分子跟工人、農民正確地結合,才會有無敵不可、無堅不摧的力量” (《毛澤東思想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 P244)<br> 在《<b>毛澤東</b>思想年譜》,只有這次講話使用了“<b>知識青年</b>”即:“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隊伍中,有由中國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組成的一支軍隊?!痹?lt;b>未見到使用“知識青年”一詞,更多使用“知識分子”一詞</b>。</div><div> <b>3.1955年12月</b>,毛澤東在給《一個由農業(yè)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會計員組成會計互助網(wǎng)的經(jīng)驗》一文寫的按語中說:“<b>全國合作化,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里去找呢?其實人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高小畢業(yè)生和中學畢業(yè)生去做這個工作</b>。”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508)</div><div> <b> 4.1955年12月</b>,毛澤東給《在一個鄉(xiāng)里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jīng)驗》一文寫了按語:“一切可能到農村中去工作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b>。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b>……?!保ā督▏詠砻珴蓶|文稿》第五冊 P527)</div><div><br></div> <p><b> 5.1957年3月12日</b>,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講話中談到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結合的問題時說:“<b>我們提倡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b>?!薄皶斎徊豢刹蛔x,但是光讀書,還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研究當前的情況,研究實際的經(jīng)驗和材料,要和工人農民交朋友。<b>知識分子如果同工農群眾相結合,和他們做了朋友,就可以把他們從書本上學來的馬克思主義變成自己的東西</b>” (《毛澤東思想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 P838)</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澤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表述中更多的是解決知識分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問題,毛澤東非常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b><b>時隔12年后,號召</b>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有點突然。</p><p><b> 6.1968年12月19日</b>,姚文元給毛澤東關于《人民日報》轉發(fā)會寧縣城鎮(zhèn)居民到農村安家落戶的報道請示中寫道:“這個材料原載十二月十日《甘肅日報》,覺得不錯,經(jīng)過核實,加了一個按語,<b>整理引用了您的一段最新指示</b>,以執(zhí)行‘來一個動員’”毛澤東在請示上批示:“可發(fā)”(《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614)。</p><p><b> 7.1968年12月21日晚</b>,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送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b>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yè)的子女,送到鄉(xiāng)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根據(jù)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刊印</span>。(《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616)。<b>也就是說沒有找到原話出處,由報紙派生出的指示</b>。</p><p><b> 8.1972年12月</b>,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小學教員李慶霖致信毛澤東,反映他的一個插隊務農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作為父親的苦惱和不平。這封來信,使特別關心農民的毛澤東受到很大觸動,看后流下了眼淚。用毛澤東后來的話說,這封信寫得“相當好”,“我擺在這里幾個月,經(jīng)??矗戳巳榘?,這才下決心寫回信”。第二年4月,毛澤東復信說:“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b>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tǒng)籌解決</b>?!保ā睹珴蓶|傳 1949-1976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P1658)</p><p><b> 9.《毛澤東傳》中涉及上山下鄉(xiāng)僅有兩處</b></p><p> (1)1968年八、九月間, 他又提出<b>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b>問題(《毛澤東傳》 P1527),</p><p> (2)毛澤東十分留意國計民生方面的問題,先后對農產品價格、農村社隊企業(yè)、<b>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b>,以及國防、科技等工作作出具體指示(《毛澤東傳》 P1747)</p><p><b> 綜上,我理解毛澤東要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沒有要求扎根農村一輩子,這和數(shù)據(jù)說話表二上山下鄉(xiāng)調離農村人數(shù)及去向統(tǒng)計基本相符。</b></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5日,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從北京站坐火車出發(fā)去了山西萬榮縣插隊。26日進的村。是當?shù)氐谝淮R青年,風華正茂!</p> <div><b>(二)劉少奇</b></div><div> <b>1957年3月22日</b>,劉少奇在湖南省長沙市中學生代表座談會上講話,對中學畢業(yè)生的去向進行了戰(zhàn)略部署。劉少奇要求隨行鄧力群寫篇文章,鄧力群根據(jù)劉少奇講話精神整理成《關于中小學畢業(yè)生參加農業(yè)生產問題》,發(fā)表于《人民日報》4月8日(《劉少奇?zhèn)?下》中央文獻出版社 P752)。</div><div> 劉少奇講話要點:“在逐步普及小學教育的同時,我們將繼續(xù)發(fā)展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但是,<b>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總的趨勢將是有更多的小學和中學畢業(yè)生不能升學,必須參加生產</b>?!?lt;br></div><div> “<b>就全國說來,最能夠容納人的地方是農村,容納人最多的方面是農業(yè)</b>。所以,從事農業(yè)是今后安排中小學畢業(yè)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后就業(yè)的主要途徑?!薄拔覈鴮淼闹袑W畢業(yè)生,除開一部分人升學以外,<b>都要做工人和農民</b>”<br> “每年有近百萬以至一百多萬的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五年以內有四百萬至五百萬中學畢業(yè)生去參加農業(yè)生產,并且<b>以后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中學畢業(yè)生下鄉(xiāng),同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親密地結合起來</b>,那末,可以肯定,農業(yè)合作社的經(jīng)營管理工作和農業(yè)的技術改革就將得到一個極大的推動力量,就將促進我國農村實現(xiàn)另一個根本改革——技術改革,促進我國農業(yè)生產空前地向前大發(fā)展?!保ā秳⑸倨孢x集 下冊》P277)</div><div> <b> 劉少奇的這篇講話和相關社論,后來成為中小學畢業(yè)班的政治教材。</b></div><div> 在《劉少奇?zhèn)鳌贰秳⑸倨婺曜V》里查不到“知識青年”也查不到“上山下鄉(xiāng)”。</div> (1974年山西萬榮縣第二代知識青年,當?shù)刂?,朝氣蓬勃? <div><b>(三)周恩來</b></div><div> <b> 1.</b>1957年4月12日, 周恩來主持國務院第四十六次全體會議時說“<b>就業(yè)主要是回農村</b>” (《周恩來年譜 中冊》 P33)<br></div> <b>2.</b>1957 年6 月26 日,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今后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過去這個方針是不夠明確的。<b>我們的中小學學生畢業(yè)后除了一小部分升學以外,多數(shù)都應該參加工農業(yè)生產</b>。”(《周恩來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第151 頁。)<br> <b>3.</b>1957年9月26日,周恩來在中央八屆三中全會上講:“今后要有計劃地安排勞動就業(yè),精簡機構和精簡人員,<b>鼓勵上山下鄉(xiāng)</b>” (《周恩來年譜 中冊》 P79)<br> (周恩來接見新疆石河子知青) <b> 4.</b>1963年 2月 13日,周恩來在中央舉行的工作會議上作報告時又強調:“我們對人口、勞動力、城市人口怎么樣安排,這是一個大事情。總的口號就是面對農村。<b>就是下鄉(xiāng)、上山、下水,搞農業(yè)、林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b>。”(《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第 533頁。)<br> <b>5.</b>1963年 7月 9日,周恩來在各大區(qū)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會議上提出,<b>今后 15年內動員城市青年學生下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是城鄉(xiāng)結合、移風易俗的一件大事</b>。(《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大事記》,顧洪章 P36。)<br> <b> 6.</b>1963年7月25日,周恩來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城市人口就業(yè)每年要安排二百五十萬,城市本身平均每年只能安置一百萬,剩下的一百五十萬,一是插隊,二是插場,三是搞新的開荒。<b>北京一半中學生不能升學,最大出路是搞農場和林業(yè)</b>”(《周恩來年譜 中冊》 P567)<br> <p>(1974年黃河灘上-紅旗林場 后生可畏)</p> <div> <b>7.</b>1965年 2月26日,周恩來在接見各大區(qū)和部分省市出席全國安置工作會議的代表時,提出統(tǒng)一安排勞動力的七條經(jīng)驗:勞動、精簡、安置統(tǒng)一起來;在時間上,冬季動員,春耕前后、麥收前下去;因地制宜;投親靠友為主;堅持方向,重視鞏固,穩(wěn)步前進,不要著急;統(tǒng)一安排,各方協(xié)作;自力更生為主,群眾互助,社、隊扶助,<b>國家關心,負責到底</b>。(參見《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第713頁。)這些經(jīng)驗,涉及知青工作的方方面面,對于提高各級各部門領導的認識,增強他們做好知青工作、關心知青成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無疑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廣大下鄉(xiāng)知青的榮譽感和使命感。</div><div> <b> 周恩來關注城市知青的安置方向最初主要安置在國營農場。</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b>(三)鄧小平</b></div><div> <b>1.</b>1954年4月6日,鄧小平主持政務院財政經(jīng)濟委員會第二辦公廳辦公會議室指出:“<b>不能滿足初中、高小畢業(yè)生的升學要求,于是就有了就業(yè)問題。實際上主要是農村高小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工業(yè)是容納不了多少的,還得由農業(yè)容納</b>”(《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P1164)<br></div> (《起家》詹建俊 1957年) <b>2.在中央,最早提出插隊的是黨的總書記鄧小平</b>。1963年 7月 9日,譚震林在各大區(qū)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會議上提出,“插隊安置,鄧總書記想了很長時間了”。會上,周恩來說“插隊本來是小平同志提議的,我贊成?!保ā吨袊R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始末》顧洪章 P38-39) <b>3.</b>1964年 1月9日,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一是<b>城市知青下鄉(xiāng)</b>,<b>以插隊為主</b>,<b>這是一件長期的大事</b>。每年安置100多萬人,用插隊的辦法,每人給的安置費不到200元。插場每人則要1000元,如果100萬人插場的話,需要10億元,這怎么得了,不能走這條路。二是安置要集中,不要分散。三是一個公社安置百把人,就是一個勢力。四是動員下鄉(xiāng)之前要培訓。五是供應他們報紙(《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始末》顧洪章 P45)。 <div><b>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考:中央有文件</b></div><div> 1.《<b><font color="#ed2308">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修正草案)</font></b>》第三十八款“提高農村青年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中,“ <b>城市的中、小學畢業(yè)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yè)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xiāng)上山去參加農業(yè)生產,</b>參加社會主義農業(yè)建設的偉大事業(yè)。我國人口85%在農村,農業(yè)如果不發(fā)展,工業(yè)不可能單獨發(fā)展。到農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極其光榮的?!?這個綱要草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1956年1月間提出的,隨后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第二次大會通過,國務院討論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屆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且“在實際生活中已經(jīng)起了積極的作用”,是一九五六年及之后十二年內指導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的主導方針,亦即綱領性文件。<b>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開始的標志</b>。</div>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葛維墨 1955年) <b> 2.</b> 1962年6月1日,國務院<b>《關于精減職工安置辦法的若干規(guī)定》</b>指出“精減下來無家可歸和城鎮(zhèn)中無法安置但有下鄉(xiāng)條件的職工,可以安置到農場(也包括牧場、林場、漁場)?!?包括一些不能在城鎮(zhèn)就業(yè)的青年學生。<br><div> <b> 3.</b>1962年 10月召開的國營農、林、牧、漁場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匯報會上,<b>首次把城鎮(zhèn)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納入國家計劃</b>,就安置對象、方式、經(jīng)費、物資等制定了相關政策、計劃和保障措施,并<b>組建了國務院農林辦安置領導小組</b>,以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br></div> <p> <b>4.</b>1963年 6月 29日至 7月 10日,中央召開各大區(qū)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會議。周恩來在會上<b>要求各大區(qū),各省、市、自治區(qū)都要作長遠打算,要編制出城鎮(zhèn)知青上山下鄉(xiāng) 15年(1964—1979)的安置規(guī)劃</b>。</p><p> <b>我國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止于1979年!</b></p> <p> <b>5.</b>1964年 1月 17日,中央下發(fā)了《<b>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b>》。這是我國第一個指導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綱領性文件?!稕Q定(草案)》指出:“<b>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有必要動員和組織大批的城市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b>?!薄敖▏詠淼膶嵺`證明:在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動員大批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保ā督▏詠碇匾墨I選編》第 1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年版,第 39—40頁。)</p><p> 明確“<b>安置的方向,主要是插入人民公社生產隊,其次才是插入現(xiàn)有的國營農、林、牧、漁場,至于新建場或擴建老場來進行安置,則必須根據(jù)各方面的條件可能,有重點地舉辦</b>”</p><p>(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 新聞 > 國內時政要聞 )</p> <p><br></p> <div> <b>6.1973年2月</b>,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印發(fā)國家計委勞動局提出的《關于動員安置 1973 年城鎮(zhèn)應屆畢業(yè)生上山下鄉(xiāng)的意見》,準備再次掀起新的上山下鄉(xiāng)高潮(《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始末》顧洪章 P115) 。</div><div> <b> 因為之前,1970年至1973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進入低谷</b>。</div> <div> <b>7.1973年6月</b>22日至8月7日,國務院召開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會議。8月4日,經(jīng)毛澤東審閱,中共中央轉發(fā)國務院《關于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會議的報告》。這次會議還制定 了《<b>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若干問題的試行規(guī)定草案</b>》《<b>1973年到1980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初步規(guī)劃草案</b>》,《規(guī)劃草案》提出,<b>1973年到1980年要動員1300萬城鎮(zhè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平均每年160多萬人</b>。</div><div> <font color="#ed2308"><b> 明確了可以按照國家計劃在下鄉(xiāng)知青中招工、招生、征兵、提干。</b><font color="#333333">從此,回城人數(shù)大大增加。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始末》顧洪章 P126)</font></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div> <b> 隨之全國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又掀起了一個高潮</b>,我就是這批知青里的一個弄潮兒。<br> (1974年山西萬榮縣裴莊公社紅旗林場插隊,在黃河灘上) <b> 8.1978年10月</b>31日至12月10日,根據(jù)中共中央決定,國務院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會議”,總結了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正反兩個方面經(jīng)驗,確定了在新歷史條件下統(tǒng)籌解決知青問題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這是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決策性的會議。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和通過了這次會議產生的兩個文件《<b>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會議紀要</b>》《<b>國務院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若干問題的試行規(guī)定</b>》。文件指出:<b>對城市中學畢業(yè)生的安排實行“進學校、上山下鄉(xiāng)、支援邊疆、城市安排”四個面向的原則</b>。 <p>未完待讀:</p><p><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2tpmn8wk?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歷史真相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考(下)</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將有更多資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