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在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一座奇特的山 </p><p> ——峱山。</p><p> 光這個字就夠奇的,估計很多人都不認識。</p><p> 峱,《說文解字》說,山在齊地。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音nao,古山名,在今山東省青州境內,靠近臨淄。</p><p> 可見這個字,是只為這一座山用的。確實如此!一座山享用一個字,說峱山獨享尊榮,毫不為過!</p><p> 你一定會奇怪,這么奇特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據說來源于“齊王獵峱”的故事。</p><p> 相傳春秋時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稷山附近,有一種形狀奇怪的野獸,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來偷吃牲畜糟踐莊稼,鬧得百姓不得安寧。齊王知道后,便帶上兵將來獵殺怪獸。天黑前叫人埋伏在莊稼地里,等三更時分怪獸又出來禍害百姓,齊王指揮兵將們從四面包圍過來,將怪獸消滅了。天明后,人們發(fā)現(xiàn)稷山的南邊和北邊各多出了一座山。北邊的山像是牛的形狀,后來人們就把它叫作“牛山”。南邊的山和怪獸的形狀差不多,馬不像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四不像”,樣子丑。文人們便用一個犬、一個丑、一個山,造了這個“峱”字,從此,這座山就叫了峱山。</p><p> 于是,就有了這座奇特的山,和這個奇特的字。臨淄處于平原地帶,境內少山,只有臨淄東南部與青州接壤處,山逐漸多起來。峱山附近的稷山、牛山等,也都赫赫有名。</p><p> 牛山,位于臨淄東南,毗鄰現(xiàn)太公湖,是臨淄名山?!按夯嘏I接昝擅伞痹涣袨榕R淄八景之一,山上有管仲墓,現(xiàn)在又建了中國宰相館。</p><p> 稷山,橫跨臨淄與青州之間。據古籍《齊乘》記載,因山上曾有后稷祠而得名。后稷,乃周朝始祖,教農稼穡,善于耕種,被后人奉為五谷之神。據說山頂還有夫子廟遺址,以紀念孔子曾經到過此處,故稷山又被稱為“孔父山”、“夫子山”。</p><p> 因稷山,而稷門,因稷門,而稷下學宮。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圣地“稷下學宮”就是因為稷山而得名。稷下學宮,那可是中華民族文化史的燦爛星空中最璀璨的一顆!由此而形成的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文化的血脈和根基!</p><p> 據說,峱山周圍共有大小八座山圍繞,西北方向一條溝通往淄河。八座山圍成一個小型丘陵盆地,峱山就坐落在盆地中間,且和周圍的山都不相連,古人認為峱山恰似洛書九宮之中宮,是龍場核心。</p><p> 現(xiàn)在的峱山,位于青州市邵莊鎮(zhèn),青州經濟開發(fā)區(qū)并以此命名。如今,峱山旁的河水已沒有了,周圍建起了工廠,峱山獨自兀立,黃土四野。它曾被采石挖掘,仿佛一塊璞玉,被劈砍成了一塊超大石頭,光禿禿的,露著刺眼的白光,沒有了生機。這也是改革開放后,很多地方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擇手段罄山采木、竭澤求魚造成的惡果。</p><p> 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使各地認識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峱山已被停止采伐,四周圍上欄桿,加以保護起來。但愿再過幾年,能夠草木蔥蘢,山清水秀,恢復其山的質樸景色,還大自然以本來面貌。</p><p> 所以,現(xiàn)在的峱山本身并不出色,但其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才是峱山最大的財富。</p><p> 峱山的來歷純屬民間傳說。但在《詩經?齊風》里有一首民歌《還》,卻是以峱山為背景的。這首詩歌真實記錄了在峱山的打獵生活,寫了獵人之間的交往,讓峱山的整體風貌鮮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p><p>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p><p> 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p><p>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p><p> 并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p><p>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p><p> 并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p><p> 傳說,在峱山,還發(fā)生過“禮賢下士”的故事。據《東周列國志》記載,“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就是與峱山有關的典故。</p><p> 寧戚,衛(wèi)國人(今河南境內),早年不得志,懷才不遇,遂放牛于峱山。</p><p> 兩千多年前的峱山,風景優(yōu)美,又離齊都臨淄不遠,峱山自然就成了齊國的游樂場,從國君到大臣,都經常到峱山來游玩。</p><p> 有一天,齊桓公來到山下,正好碰上一個戴著斗笠光著腳的放牛人,敲著牛角,唱著一首《飯牛歌》:</p><p> “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lt;/p><p> 管仲見此人雖然不濟,卻含有正氣,就主動上前搭話。放牛人只是沒頭沒尾地回答了“浩浩乎”三個字。管仲想起古詩《白水》曰:“浩浩白水,鯈鯈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國家未定,從我焉如。”原來是來求官的。</p><p> 管仲與之交談,知道了此人是衛(wèi)國人寧戚,精通農事,有治國才能。于是,管仲向齊桓公極力推薦,齊桓公遂拜寧戚為大夫,負責齊國的農業(yè)生產,主持開墾農田,興修水利,并興漁鹽之利。寧戚也不負重望,獎勵墾荒,薄取租賦,齊國很快富裕強盛起來,逐漸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p><p> 峱山便隨著“齊桓公禮賢下士”的故事,名揚四海,流傳千古了。</p><p> (2020年3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