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農(nóng)村,那里有星羅棋布的小湖泊,俗稱泡子。夏天的時候遠遠的看去湖水是湛藍的,到近處看是翡翠色的。湖邊長著柳樹、榆樹、楊樹還有山丁子樹,樹下有大片的天然的草坪,綠油油的,看起來非常的美。我的父親是公社學校負責人。他老人家喜歡并非常擅長捕魚,并且水性遠近聞名。<div> 我剛記事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去打漁。父親不喜歡垂釣,嫌效率不高,就直接用拉網(wǎng)拉魚或者用‘達如拉’【達斡爾族發(fā)明的一種捕魚工具】罩魚。記得有一年暑假,父親約了他的幾位朋友去捕魚,他們七八個人在水泡子拉網(wǎng),父親是當然的總指揮。每當網(wǎng)拉到近岸淺灘的時候真是太好玩了,那即將被打上岸的魚兒在淺水里左沖右突,妄圖掙脫拉網(wǎng)出去,還不時的撞在腿上,這時候我和弟弟就在網(wǎng)里摸魚玩,我們當然抓不到,因為魚活蹦亂跳太滑了......不一會兒,大大小小的魚兒被拉上了岸,有狗魚、鯰魚,更多的是鯽魚,都在岸上狂跳。這時候,大家圍攏過來分魚,每次打上來的魚都會有上百條,父親親自將魚按人數(shù)分成若干堆,第一輪分到小魚第二輪就分大的,以此類推最后達到基本平均。有的時候,來看熱鬧的也能分到一份。達斡爾人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認為野物,比如河流、湖泊里的魚類以及山里的狍子等都是自然界的,是屬于大家的,所以捕獵回家途中碰到了路人也要主動分一份給他,回到家里把吃不完的魚或肉分給左鄰右舍。當時這里魚和野生動物是不能夠買賣的,無市無價,這也許是原始社會殘留下來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吧。</div><div> 那時候我不大喜歡吃魚,一是因為經(jīng)常吃,也許是吃膩了,二是因為沒有很多油放在里面,所以吃起來覺得很腥。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跟大人去看打漁的喜好,每次都哭著喊著要跟。父親和他的同伴們也很無奈,因為他們不同意我們跟的時侯,我和弟弟就會偷偷尾隨其后,到了地方之后會突然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br><br> 家鄉(xiāng)的泡子都有名子,有的以形狀起的名,有的按標的物起的名,比如五馬架子,褲子湖,榆樹泡子、鍋泡子等。大概離村子三到四里地的樣子,最遠的也不過五里地。那個時候泡子里魚很多,就像山里有很多狍子一樣,只是捕獲工具相對落后,全公社可能就這么一兩具拉網(wǎng)。夏天大多數(shù)人都忙于下地干活,如果農(nóng)忙的時候去打魚膜蝦會給人不務正業(yè)的印象,所以只有那些像我父親他們放了暑假的‘閑人’才能盡情地享受北方短暫夏季漁獵的樂趣。<br><br> 等我長大了,不用跟大人去捕魚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大魚可捕了,看慣了大魚好魚的我對小魚小蝦是不會感興趣的,捕魚的技能也就沒有長進?,F(xiàn)在閑下來了,很多朋友約我去釣魚,因為不感興趣而婉拒。尤其對去養(yǎng)魚池里釣魚的人更是不以為然。<br><br> 不知怎么現(xiàn)在我卻非常喜歡吃魚,但很少吃池子里養(yǎng)的魚,好在現(xiàn)在水庫里有好多天然魚可以解饞喲。<br><br>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常常懷念跟父親打漁的感覺,懷念家鄉(xiāng)曾經(jīng)豐饒的物產(chǎn)以及湖光山色,青山綠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