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場波瀾壯闊、震撼中華大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正在漸行漸遠,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數(shù)千萬人的青春和血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磨練出了這一代人的堅強意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懂得了自我反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變得成熟而穩(wěn)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豁達而睿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為了改革開放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思想解放的先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jīng)濟建設(shè)中一個相當穩(wěn)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堅群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那場運動,記載了一段難忘的歷史,凝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年,大批年輕人燃燒的熱情,和火紅的青春,在為生存而搏斗的磨礪中逐漸消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激發(fā)起的革命造反精神,在僻靜的鄉(xiāng)村中逐步歸于平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三年自然災害的陰影還沒完全退去,江陰——這寧靜的江南小城,85位澄江鎮(zhèn)的知識青年到了當時全縣邊遠而欠發(fā)達的璜土、石莊、西石橋插隊落戶,這是我縣歷史上的首批下鄉(xiāng)知識青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江陰的地理和歷史原因,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沉重地承載了100多萬人口,注定了江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只能遠走他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10月,澄江、周莊、華士、青陽等知識青年156人,插隊落戶到昆山縣石牌、陸橋公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8月,澄江、周莊、青陽、華士、長涇等11個鄉(xiāng)鎮(zhèn)的知識青年612人,長途跋涉數(shù)萬里,到新疆和田新園農(nóng)場插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4月,澄江、周莊、華士等鎮(zhèn)的知識青年719人,在吳縣先上山,后改為了下鄉(xiāng),最后在藏書公社落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光流逝,到了1968年下半年,急風暴雨的文化大革命漸漸消退,風云一時的紅衛(wèi)兵完成了莫名的“歷史使命”之后,向何處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一聲令下,涉及千家萬戶、牽動億萬人心、大規(guī)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從此席卷中華大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9月25日,澄江鎮(zhèn)7個管區(qū)的66.、67、68屆高中,66、67屆初中,計500余人,首先動員赴吳江縣金家壩、莘塔、八坼、屯村、北厙插隊落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年12月,全縣所有城鎮(zhèn)的所有知識青年,并擴大到年方十六、七的68屆初中畢業(yè)生,3270人到江陰本地農(nóng)村插隊落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3月,前二批未及下鄉(xiāng)的初高中畢業(yè)生613人,再次動員去了如東縣掘港農(nóng)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4月,動員853人去濱??h濱淮農(nóng)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5月,動員460人去連云港東辛農(nóng)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識青年們,在經(jīng)歷“文化大革命”及“上山下鄉(xiāng)”的種種人生跌宕和磨難時,面臨惡劣的環(huán)境和精神的失落、迷惘時沒有沉淪,在生活中磨煉出了奮發(fā)向上、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成為了富于犧牲和獻身精神的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過連續(xù)幾年,把當時因“文革”動亂大學不招生、工廠不招工,而滯留在城市的“老三屆”、“新三屆”初高中畢業(yè)生全部送到了“廣闊天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他們沒有“文革”,沒有“下鄉(xiāng)”,而能順利學習深造,他們十年的辛勞和汗水,不是消耗在為了溫飽,而從事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單勞作之中,他們又會是怎樣的人生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識青年不可選擇地遭遇了那特定的年代,那其中的艱辛生涯和煎熬的心路歷程,只有“春江水暖鴨自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年,福建莆田的李慶霖給毛澤東主席的信中,揭示了知識青年當年面臨的種種困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偉人的關(guān)心下,全國各地對知青工作擺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存在的諸多問題開始了統(tǒng)籌解決和重大調(diào)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中央(1973)21號文件精神,在以后的畢業(yè)生中,40%直接分配工作,60%還是以上山下鄉(xiāng)為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6月,縣委、縣革委會召開了工作會議,發(fā)出了(1973)194號文件,對知識青年的領(lǐng)導和教育培養(yǎng)、糧油柴草和住房安置、同工同酬和自留地、衛(wèi)生醫(yī)療和婚姻、病殘知青的照顧、國家招工招生、打擊破壞上山下鄉(xiāng)犯罪份子、城鎮(zhèn)中學畢業(yè)分配去向、城鄉(xiāng)密切配合等十個問題明確了統(tǒng)籌解決的措施和辦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9月,縣委根據(jù)中央和省委有關(guān)精神,對城鎮(zhèn)中學畢業(yè)生的上山下鄉(xiāng),從原來的“一刀切”、“一片紅”和“長子女帶頭下鄉(xiāng)”的做法進行了調(diào)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據(jù)各自家庭實際情況,區(qū)別對象,實事求是地確定留城鎮(zhèn)分配還是上山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病殘、獨生子女、多子女身邊只有一個子女、中國籍的外國人子女、歸僑學生等五種人,不動員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已經(jīng)動員下鄉(xiāng)的五種人,逐步通過病退、困退等辦法遷回原籍城鎮(zhèn),符合招工條件的,優(yōu)先招工安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1973年起,縣委根據(jù)湖南株洲經(jīng)驗,改變了原來分散插隊安置辦法,開始在有條件的社隊辦起了知青點或知青場、隊,集體安置下鄉(xiāng)知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時,實行了廠社掛鉤,對口派遣帶隊干部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縣先后有350個廠礦企業(yè)實行了掛鉤,辦起了知青點、場、隊71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0月,成立了縣上山下鄉(xiāng)領(lǐng)導小組,設(shè)立了專職的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先后配置了辦公室正、副主任和專職工作人員8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1月,動員269人,在全縣農(nóng)場、林場、蠶種場、水產(chǎn)場插隊落戶,5人在華西大隊插隊落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12月20日,開展打擊破壞上山下鄉(xiāng)犯罪活動,全縣立案審查案件62起,其中強奸、誘婚、逼婚等迫害女知青46起,迫害、摧殘下鄉(xiāng)知青12起,盜竊貪汚、挪用上山下鄉(xiāng)經(jīng)費物資4起,宣判了一批破壞上山下鄉(xiāng)的犯罪分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1月,縣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改名為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核編10人,全部到職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起,各公社、鎮(zhèn)相應成立了上山下鄉(xiāng)領(lǐng)導小組,同時配備上山下鄉(xiāng)專職干部1—3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10月,動員下鄉(xiāng)406人,其中本縣農(nóng)村344人,安置農(nóng)、林場等62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開始,對全縣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狀況進行全面摸底調(diào)查,以各公社、鎮(zhèn)為單位,以插隊知青、回鄉(xiāng)知青等,分類登記,匯總造冊,上報歸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工作歷時一年多,基本摸清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狀況,為知識青年返城后,計算工齡等提供了可靠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年,縣知青辦公室為知青提供了大批政治、語文、數(shù)學、化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的基礎(chǔ)學習資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6月,縣知青辦、縣體委組織各公社和縣屬場,開展了知青籃球選拔賽。9月,男女知青代表隊,參加了蘇州地區(qū)籃球比賽活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3月,江蘇省召開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代表大會,我縣下鄉(xiāng)知青32人、貧下中農(nóng)、知青帶隊干部、城鎮(zhèn)動員單位和知青家長代表各1名,共37名代表出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9月,蘇州地區(qū)召開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代表大會,我縣知青代表80人,家長代表4人,貧下中農(nóng)代表4人,城鎮(zhèn)動員單位及帶隊干部代表5人,共93名代表出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9月19日,召開全縣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有各公社、鎮(zhèn)黨委分管副書記、知青專職干部、貧下中農(nóng)、知青家長代表等,共9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10月,動員下鄉(xiāng)1045人,分別集體安置本縣農(nóng)村各知青點、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10月,動員下鄉(xiāng)830人,其中579人分別集體安置在本縣各知青點,251人安置在本縣農(nóng)、林、蠶種、水產(chǎn)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3月,縣委召開“三清理”工作人會議,對歷年來國家下?lián)芙o下鄉(xiāng)知青專項安置經(jīng)費、大量建房物資,開展全面清理、核對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10月,動員下鄉(xiāng)866人,其中645人分別安置在本縣各知青點,221人安置在本縣農(nóng)、林、蠶種、水產(chǎn)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起,我縣終止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1963年首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前后歷時1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年中,共動員城鎮(zhèn)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12203人,其中:插隊在本縣農(nóng)村6880人(包括集體安置在知青點、隊、場2629人);插隊在外縣農(nóng)村1561人;在本縣插場848人;在外省、縣插場2538人(包括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1926人);回原籍落戶376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時,歷年通過各種渠道,來我縣農(nóng)村落戶的外地回鄉(xiāng)知青,由縣知青部門接收安置1039人,占62.6%;由公安或公社直接接收安置622人,占37.4%。</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3月,當時除去歷年因病退、招生、招工、參軍,因父母退休、退職頂替等原因調(diào)動者,全縣農(nóng)村尚有知識青年9709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8月,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辦公室與縣勞動局合署辦公,統(tǒng)籌解決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返城工作問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1980年,本縣插隊知識青年(包括赴蘇北、吳縣、昆山、吳江)分期分批回城,安置在全民和集體所有制企業(y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9月,我縣赴新疆新園農(nóng)場知識青年分批返城,安排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安置外省、市回鄉(xiāng)知識青年于社鎮(zhèn)辦企業(y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底,全縣的上山下鄉(xiāng),以及外省市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安置工作基本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1月,對安置在社鎮(zhèn)辦企業(yè)的原知識青年,改辦為縣屬大集體企業(yè)性質(zhì)職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紅的青春,難忘的歷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場在全國前后延續(xù)二十五年,江陰也先后經(jīng)歷十五個春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整整歷練了一代人,他們以青春的代價,以整體的命運,伴隨著祖國驚心動魄的政治而跌宕起伏,承載了那場社會大動蕩的犧牲與磨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變幻的時代風云,巨大的生活落差,這一代人的身上,裝載了太多太豐富的閱歷,裝載了苦苦的求索和思考,裝載了對歷史和命運的無盡感慨,他們丟失了原該擁有的很多很多,收獲了不該得到的很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的社會經(jīng)歷,過早的生活磨難,賦予了這代人堅毅、執(zhí)著、耐勞、奮發(fā)的堅強品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一代人中的精英,正在成為各個領(lǐng)域各領(lǐng)風騷的主導。而知識青年作為一代主體,正在漸次淡出社會,退出歷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場運動是焉?非焉?留待后人去評說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需要幾代人的平凡與犧牲,與孜孜以求的奮斗,而這一代知識青年正在黙黙地歸于平凡,并成為歷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人民不會忘記他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分圖文引自網(wǎng)絡(luò),謹此說明並致謝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