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斑尾塍鷸</p> <h3>斑尾塍鷸,別名斑尾鷸。體型中等,體長約37厘米。嘴較尾長,直或略微向上翹。跗蹠長度居中,后緣具盾狀鱗。中趾與外趾之間具退化的蹼,中趾外側(cè)有櫛狀緣。冬季頭頂灰白色,具黑褐色縱紋,肩、上背黑褐色,羽緣淺棕,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沾棕,貝灰褐色羽干紋,尾羽棕,具灰褐色橫斑;眉紋棕白,頦、喉白色,前胸淺褐色,其余下體淡棕。嘴長而上翹,紅色,尖端黑色;腳黑褐。棲息在沼澤濕地及水域周圍的濕草甸,主要以昆蟲、軟體動物為食。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冬季抵非洲和大洋洲。</h3> <h3>黑尾塍鷸</h3> <h3>黑尾塍鷸</h3> <p>黑尾塍鷸</p> <p>尖尾濱鷸</p> <p>彩鷸</p> <h3><font color="#010101">彩鷸飛羽灰褐色,具黑色細紋和白色端斑。外側(cè)中部黑色,具圓形棕色斑,內(nèi)側(cè)綴白色橫斑。翅上覆羽金屬銅綠色。頦、喉和上胸棕栗紅色,下胸具一栗黑色橫帶,其后有一白色環(huán)帶向兩側(cè)延伸至上背;兩脅白色,腹淡棕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端沾棕。彩鷸在中國????留居于西南和沿海地區(qū),在國外,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彩鷸主要為留鳥居多。長江以北為夏侯鳥。春季遷徙每年3月末4月初到達北部繁殖地。秋季于10月初遷離繁殖地。是一種很漂亮的鳥。</font></h3> <h3>中國石家莊</h3> <h3>中國????江蘇東臺-長趾濱鷸</h3> <p>長趾濱鷸</p> <h3>長趾濱鷸,具亮棕色縱紋。具寬的白色眉紋。翕、肩柯三級飛羽黑色,具栗色和白色羽緣。翅上覆羽褐色,羽緣淡皮黃色。下體白色,胸綴皮黃色,具褐色縱紋,尤其在兩側(cè)較粗著。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通常綴有褐色或黃綠色。腳和趾褐黃色,黃綠色或綠色,有時呈淡橙黃色。趾較長,明顯比其他濱鷸長。中趾的長度常常明顯超過嘴長。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其它地區(qū)為冬侯鳥。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遷經(jīng)中國????。該物種種群不普遍,也是國家主要物種保護的其中之一。</h3> <p>彎嘴濱鷸</p> <p>紅腹濱鷸</p> <p>大濱鷸</p> <h3><font color="#ed2308">大杓鷸</font></h3> <p>體型碩大,體長63厘米。嘴基長而下彎;比白腰杓鷸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體皮黃。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河流。主要以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p> <p>繁殖于蒙古東部和東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和薩哈林島。越冬在菲律賓、新幾內(nèi)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杓鷸</span></p> <p>中杓鷸</p> <p>體重315-475克,體長384-455毫米。中型涉禽,眉紋色淺,貝黑色頂紋,基部淡褐色或肉色,嘴黑色、細長而下彎曲呈孤狀;頭、頸淡褐色具黑色縱紋;頭頂具乳黃色中央冠紋,頭兩側(cè)具黑色側(cè)冠紋,眉紋皮黃色。背黑褐色具皮黃色和白色斑紋。下體淡褐色,胸具黑褐色縱紋,兩脅具黑褐色橫斑。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細長而向下彎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腳藍灰色或青灰色。</p> <p>棲息于離林線不遠的沼澤、苔原、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通常結(jié)小至大群,常與其他涉禽混群。主要以昆蟲、蟹、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為食。</p> <p>分布于歐亞大陸北部、西伯利亞東部和北美北部,越冬于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亞、新西蘭、馬達加斯加和太平洋中島嶼以及南美洲。</p> <p>在中國主要為旅鳥,臺灣和海南島部分為冬候鳥。春季以4-5月,秋季以9-10月遷經(jīng)中國。</p> <p>白腰杓鷸</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林鷸</span></p> <h3><font color="#ed2308">林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林鷸:體長約20厘米,體型略小,纖細,褐灰色,腹部及臀偏白,腰白。上體灰褐色而極具斑點;眉紋長,白色;尾白而具褐色橫斑;腳遠伸于尾后。與百腰草鷸區(qū)別在腿較長,黃色較深,翼下色淺,眉紋長,外形纖細。</font></h3> <h3>林鷸</h3> <p>林鷸</p> <h3>棲息于林中或林緣開闊沼澤、湖泊、水塘與溪流岸邊;主要以昆蟲、蠕蟲、蝦、蜘蛛、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于歐亞大陸,東到西伯利亞東端,南到中亞吉爾吉斯、阿爾泰、貝加爾湖、蒙古????和俄羅斯????遠東。越冬于非洲、地中海、波斯灣、伊拉克、阿拉伯、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內(nèi)亞和澳大利亞。</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鶴鷸</span></p> <p>體型:小型涉禽,體長26-33厘米,夏季通體黑色,眼圈白色,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具白色羽緣,使上體呈黑白斑駁狀,頭、頸和整個下體純黑色,僅兩脅具白色鱗狀斑。嘴細長、直而尖,下嘴基部紅色,余為黑色。腳亦長細、暗紅色。冬季背灰褐色,腹白色,胸側(cè)和兩脅具灰褐色橫斑。眉紋白色,腳鮮紅色。腰和尾白色,尾具褐色橫斑。</p> <p>鶴鷸</p> <h3><font color="#ed2308">鶴鷸</font></h3> <p>棲息于湖泊、水塘、河流岸邊和附近沼澤地帶活動。</p> <p>鶴鷸</p> <p>生活習(xí)性:常單獨或成分散的小群活動,從水底啄取食物。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形動物、水生昆蟲為食。</p> <p>中國分布:僅見新疆。</p> <h3><font color="#ed2308">黑翅長腳鷸</font></h3> <h3>黑翅長腳鷸亞成鳥</h3> <p>特征習(xí)性:一種修長的黑白色涉禽,細長的嘴黑色,長長的腿紅色,體羽白色。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淺水塘、水稻田和海岸及沼澤地帶。以軟體動物、蝦、甲殼類、昆蟲以及小魚和蝌蚪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低危</p> <h3>黑翅長腳鷸(澳大利亞)</h3> <h3>群飛(野鴨與黑翅紅腳鷸)</h3> <p>肯尼亞????黑翅長腳鷸</p> <p>肯尼亞黑翅長腳鷸</p> <p>黑翅長腿鷸.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的濱鳥。腿和嘴細長。體長約35~45厘米。</p> <h3>黑長腳鷸</h3> <h3>黑頸長腳鷸</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反嘴鷸</span></p> <h3>反嘴鷸</h3> <p>是反嘴鷸科反嘴鷸屬鳥類。中型涉禽,體長40-45㎝。嘴黑色,細長而向上翹。腳亦較長,青灰色。頭頂從前額至后頸黑色,翼尖和翼上及肩部兩條帶斑黑色,其余體羽白色。飛翔時黑色頭頂、黑色翅尖,以及背間部和翅上的黑帶與白色的體羽和遠遠伸出于尾后的暗色腳形成鮮明對比,甚為醒目,野外不難識別。</p> <h3><font color="#ed2308">反嘴鷸</font></h3> <p>棲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區(qū)的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有時也棲息于海邊水塘和鹽堿沼澤地。遷徙期間亦常出現(xiàn)于水稻田和魚塘。冬季多棲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帶。主要以小型甲殼類、水生昆蟲、蠕蟲和軟體動物為食。</p> <h3>群飛的反嘴鷸</h3> <h3>美洲約反嘴鷸</h3> <p>分布于歐洲、中東、中亞、西西伯利亞南部和外貝加爾湖地區(qū),越冬于里海南部、非洲、印度和緬甸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中國????分布于新疆、青海、內(nèi)蒙古、遼寧、黑龍江、吉林等省,越冬于西藏南部、廣東、福建和香港等南部沿海省區(qū)。</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流蘇鷸</span></p> <h3>流蘇鷸</h3> <p>全長280-290mm。體型較大。兩性異形。繁殖期雄鳥的頭和頸有豐富的飾羽,個體間的顏色差異很大。尾側(cè)有白色覆羽,且較長,幾乎抵尾尖。面部裸露,或布滿細疣狀物。雌鳥體型小,面部無裸區(qū),頭和頸無飾羽;上體黑褐色,羽緣黃色或白色;下體白色,頸和胸多黑褐色斑。是惟一易辨性別的鷸類(繁殖期)。</p> <p>流蘇鷸(雄)</p> <p>流蘇鷸(雌)</p> <p>雌鳥</p> <p>棲息于有水的濕地上。主要以甲蟲、蟋蟀、蚯蚓、蠕蟲等動物為食。有時也吃少數(shù)植物種子。常邊走邊啄食。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西自英國????、挪威、瑞典,往東到西伯利亞東北角的楚科奇半島,南至德國????、荷蘭、中亞吉爾吉斯平原和阿爾泰山。越冬于非洲、東南亞和澳大利亞。</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闊嘴鷸</span></p> <p>是涉禽,體長17厘米。特征為翼角常具明顯的黑色塊斑并具雙眉紋。與黑腹濱鷸平滑下彎的嘴相比,闊嘴鷸的嘴具微小紐結(jié),使其看似破裂。上體具灰褐色縱紋;下體白,胸具細紋;腰及尾的中心部位黑而兩側(cè)白。性孤僻,喜潮濕的沿海泥灘、沙灘及沼澤地區(qū)。</p> <p>棲息于湖泊、河流、水塘和蘆葦沼澤岸邊與草地上。僅遷徙期間有時伸入到內(nèi)陸湖泊與河流地帶。</p> <p>生活習(xí)性:在中國為旅鳥,部分冬候鳥。秋季9-10月,春季于4-5月遷經(jīng)中國。</p> <h3>黑腹濱鷸迎曙光</h3> <p>半蹼鷸</p> <p>三趾鷸</p> <p>長趾濱鷸</p> <h3>黃頭鷸</h3> <h3>白腰草鷸</h3> <h3><font color="#ed2308">白腰草鷸</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白腰草鷸</font></h3> <p>白腰草鷸</p> <h3>白眉草鷸</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勺嘴鷸</span></p> <h3>勺嘴鷸(世界珍稀鳥)</h3> <p>是小型涉禽,體長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擴大呈鏟形。夏季上體黑色,具棕紅色羽緣。頭、頸、胸棕紅色,胸具黑色斑點,其余下體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紋。額和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褐色。下體白色,胸側(cè)具黃褐色縱紋。</p> <h3>勺嘴鷸</h3> <h3>北美鷸,是一種大型水鳥,它的近親是構(gòu)鷸</h3> <h3>小勺嘴鷸</h3> <h3>飾胸鷸</h3> <p>小黃腳鷸</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青腳鷸</span></p> <p>全長約30㎝。上體黑褐色,羽緣灰色,次級飛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后者具少許窄的黑色橫斑。下背和尾像夏羽。額、頭的兩側(cè)和整個下體白。</p> <p>棲息于稀疏的落葉松林中的沼澤、水塘和濕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邊沙灘、開闊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性情膽小而機警,稍有驚動即刻起飛。分布區(qū)域狹窄,數(shù)量稀少,繁殖于俄羅斯東部,越冬于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p> <p>是小型涉禽,在中國????為偶見旅鳥。春季多于3-4月,秋季于9-10在遷徙時途經(jīng)中國。</p> <p>青腳鷸</p> <h3>青腳鷸</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長嘴鷸</span></p> <p>是鷸科半蹼鷸屬的一種中小型涉禽;是一種體長30㎝的灰色鷸。嘴長且直。似瓣蹼鷸但體型較小,鼻溝長度遠超過上嘴的1/2;羽色暗淡,雌鳥羽色及大小都相同;跗蹠后側(cè)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亦具盾狀鱗;趾不具瓣蹼腿及嘴色較淺。棲息于海岸、沼澤、河川等地。</p> <p>飛翔力強,飛行時頸與腳均伸直。</p> <p>取食小動物(甲殼、昆蟲)和植物。繁殖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及新北界的西北部;越冬在北美洲。</p> <p>外型特征:夏季上體暗紅色褐色,具淡色和棕色羽緣,眉紋白色。頭頂、臉和前頸具黑褐色斑點;下背純白色,呈楔形。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橫斑;尾黑褐色,具白色橫斑和端斑。</p> <p>翹嘴鷸</p> <h3><font color="#ed2308">丘鷸</font></h3> <h3>丘鷸體長35厘米,是一種涉禽。體型肥胖,腿短,嘴長且直。與沙錐相比體型較大,頭頂及頸背具斑紋。起飛時振翅嗖嗖作響。占域飛行緩慢,于樹頂高度起飛時嘴朝下。飛行看似笨重,翅較寬。棲息于陰暗潮濕、林下植物發(fā)達、落葉層較厚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于林間沼澤、濕草地和林緣灌絲地帶。夜行性的森林鳥。白天隱蔽,伏于地面,夜晚飛至開闊進食。主要以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昆蟲、蚯蚓、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繁殖于歐亞大陸和日本。越冬于北非、印度、中南半島、日本;偶爾到菲律賓。</h3> <h3><font color="#ed2308">外形特征</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丘鷸</font></h3> <h3>丘鷸前額灰褐色,雜有淡黑褐色及赭黃色斑。頭頂和枕絨黑色,具3-4條不甚規(guī)則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橫斑;并綴有棕紅色;后頸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橫斑;少數(shù)后頸綴有淡棕紅色,并雜有黑色。</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鸻鷸</span></p> <p>澳大利亞鸻鷸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每年從澳大利亞遷徙至美國的阿拉斯加、俄羅斯的遠東地區(qū),并在北極冰原地帶繁殖。</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磯鷸</span></p> <p>是小型鷸類,體長16-22厘米。嘴、腳均較短,嘴暗褐色,腳淡黃褐色具白色眉紋和黑色過眼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并沿胸側(cè)向背部延伸,翅折疊時在翼角前方形成顯著的白斑。</p> <h3>磯鷸</h3> <p>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一帶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庫、水塘岸邊和沼澤濕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甲蟲、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食物。繁殖于歐亞大陸,南到地中海、伊朗、阿富汗和喜馬拉雅山,東到日本;越冬于歐洲南部。</p> <p>斯里蘭卡約磯鷸</p> <p>分布范圍: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屬于旅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礪鷸</span></p> <p>智利????蠣鷸</p> <p>澳洲-黑蠣鷸</p> <p>土島鷸</p> <p>黑腹濱鷸</p> <p>黑腹濱鷸</p> <p>黑腹濱鷸</p> <p>紅頸濱鷸</p> <p>紅頸濱鷸</p> <p>紅腹濱鷸</p> <p>澤鷸</p> <p>彎嘴濱鷸</p> <p>斑胸濱鷸</p> <p>尖尾濱鷸</p> <p>赤足鷸</p> <p>鹮嘴鷸</p> <p>鹮嘴鷸,體長40厘米,是一種灰、黑及白色鷸。特征:腿及嘴紅色,嘴長且下彎。一道黑白色的橫帶將灰色的上胸與其白色的下部隔開。</p> <p>鹮嘴鷸</p> <p>棲于海拔1700~4400米間多石頭、流速快的河流。炫耀時姿勢下蹲,頭前伸,黑色頂冠的后部聳起。主要食蠕蟲、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昆蟲。也吃小魚、蝦、軟體動物。</p> <p>環(huán)嘴鷸</p> <p>翻石鷸</p> <p>灰尾漂鷸</p> <p>角??</p> <p>黑頸??</p> <p>為??科的一種中型水鳥,分布于美洲地區(qū)和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個體較角??稍小,體長25~34㎝,體重不到0.5Kg。嘴黑色,細而尖,微向上翹,眼紅色。夏羽頭、頸和上體黑色,兩脅紅褐色,下體白色,眼后有呈扇形散開的金黃色飾羽。冬羽頭頂、后頸和上體黑褐色,頦、喉和兩頰灰白色,前頸和頸側(cè)淡褐色,其余下體白色,胸側(cè)和兩脅雜有灰黑色,無眼后飾羽,野外易識別。</p> <p>喜歡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結(jié)群于湖泊及沿海。主要通過潛水覓食,食物主要為水生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p> <p>生活習(xí)性:白天活動,通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開闊水面。遇人則躲入水草叢。日活動時間較長,從清晨一直到黃昏,幾乎全在水中,一般不上到陸地?;顒訒r頻頻潛水,每次潛水時間可達30-50秒。</p> <p>食性:主要為昆蟲及其幼蟲、各種小魚、蛙、蝌蚪、蠕蟲以及甲殼、軟體動物,偶爾也吃少量水生植物。</p> <p>赤頸??</p> <p>非洲亞種</p> <p>春季于4月間從南方越冬地遷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月末開始南遷,在中國少數(shù)遲至11月初還在長白山見有未遷走的。遷徙時多成對進行,偶見數(shù)只組成的小群或單只。</p> <p>領(lǐng)燕鸻</p> <p>馬島燕鸻</p> <p>水石鸻</p> <h3><font color="#ed2308">長嘴沙錐</font></h3> <h3>長嘴沙錐是鷸科沙錐屬的-種鳥,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委內(nèi)瑞拉等地。秋季遷徙季節(jié)偶見于中國????內(nèi)蒙古赤峰。</h3> <h3><font color="#010101">形態(tài)特征:為小型涉禽,體長約14厘米,全長約18厘米,嘴長而扁平似鏟,嘴長約為頭長的2倍,眼??先的深色橫紋較寬,翼形較圓短,嘴型相當(dāng)筆直而短,也是四種長嘴巴沙錐屬中,嘴長最短者,更不像其它三種的嘴型,呈現(xiàn)末稍隆起粗飩的感覺,眼先的黑色橫紋相當(dāng)細。</font></h3> <h3>長嘴沙錐</h3> <h3>林沙錐</h3> <h3>巨沙錐</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扇尾沙錐</span></p> <h3>扇尾沙錐</h3> <p>是鷸科沙錐屬鳥類,小型涉禽,體長24-30厘米。嘴粗長而直,上體黑褐色,頭頂具乳黃色或黃中色中央冠紋;側(cè)冠紋黑褐色,眉紋乳黃白色,貫眼紋黑褐色。背、肩具乳黃色羽緣,形成4條縱帶。頸和上胸黃褐色,具黑褐色縱紋。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尾具寬闊的棕色亞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飛翔時極明顯。</p> <p>棲息于淡水或鹽水湖泊、河流、蘆葦塘和沼澤地帶。主要以螞蟻、昆蟲、小甲蟲等為食,偶爾也吃小魚和雜草種子。</p> <p>分布于歐亞大陸、北美、歐洲南部、非洲,往東到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地。在中國????繁殖于新疆西部、黑龍江、吉林省和內(nèi)蒙古東北部;越冬于西藏南部、云南、貴州、四川和長江以南地區(qū)以及香港、海南島和臺灣。偶爾有少數(shù)個體留在河北越冬。</p> <h3>大沙錐</h3> <h3>針尾沙錐</h3> <h3>針尾沙錐</h3> <p>扇尾沙錐</p> <p>扇尾沙錐(Gallinagogallinago)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瑞典。臺灣稱田鷸。全長約27厘米。背部及肩羽褐色,有黑褐色斑紋,羽緣乳黃色,形成明顯的肩帶;頭頂冠紋和眉線乳黃色或黃白色,頭側(cè)線和貫眼紋黑褐色;前胸黃褐色,具黑褐色縱斑。腹部灰白色,貝黑褐色橫斑,次級飛羽具有白色寬后緣,翼下具有白色寬橫紋。虹膜黑褐色。嘴長而直,端部黑褐色,基部黃褐色。腳和趾橄攬綠色,爪黑色。</p> <p>扇尾沙錐</p> <p>扇尾沙錐</p> <p>在中國????東北和西北新疆為夏候鳥,長江以南為冬候鳥。春季于3-4月,少數(shù)遲至5月上間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于8-9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少數(shù)遲至10月才往南遷。常成松散的小群遷飛。</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金斑鸻</span></p> <p>金斑鸻</p> <p>灰斑鸻(雌)</p> <p>屬中型涉禽。體重98-140克,體長230-252毫米。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黃色斑紋。翅膀又尖又長,飛行能力很強,秋天遷徙飛到很遠的地方去越冬。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p> <p>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等濕地之中。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以甲蟲、昆蟲、蠕蟲、小螺、軟體動物食物為食。</p> <p>生活習(xí)性:在中國????甘肅和內(nèi)蒙古根河地區(qū)偶有繁殖。在臺灣為普通的冬候鳥,從9月至翌年5月數(shù)量較多。</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鳳頭??</span></p> <p>體長為5O厘米以上,體重為0.5-1千克。前額和頭頂部黑褐色,枕部兩側(cè)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別形成束羽冠。腳的位置幾乎處于身體末端,尾羽短而不顯,趾側(cè)有瓣蹼。瓣蹼十分發(fā)達,除了適于游水之外,在陸地上幾乎是寸步難移的。</p> <h3>鳳頭??</h3> <p>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在既是開闊水面又長有蘆葦水草的湖泊中,極善水性,它們時常把頭部朝下沒進水里,接著完成一個前滾翻動作,然后在水下作一段高速度潛泳,再在遠處露頭冒出水面。</p> <p>形態(tài)特征:是一種游禽。也是體型最大的一種,雄鳥和雌鳥比較相似,更鴨子一樣大小,嘴又長又尖,從嘴角到眼??晴還長著一條黑線。它的脖子很長,向上方直立著,通常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p> <p>食性:以各種魚類為食。</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小??</span></p> <p>是-種潛鳥。體長25-29厘米,翼展40-45厘米,體重100-200克,壽命13年。枕部具黑褐色羽冠;上體黑褐,下體白色。</p> <p>善于游泳和潛水,常潛水取食,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魚、蝦等為食。通常單獨或成分散小群活動。留鳥及部分候鳥。</p> <p>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日本等國家和中國各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span></p> <h3>黑頸??(PT)是一種中型水鳥,分布于美洲和歐亞大陸,在中國數(shù)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國????。</h3> <h3>角??這是一種中型水鳥。它的特點也就是漂亮之處在于它在繁殖期,經(jīng)過眼至眼后有一攝延長的赭栗色而沾金黃色的耳狀飾羽位于頭的兩側(cè),如似頭上突出的兩只“角”。這種鳥在中國????數(shù)量稀少,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克氏??</span></p> <p>是一種游禽,長約55-73厘米,頭冠與頸背部為黑色,背部是褐灰色,以下部位均為白色,頸部長而細,雌鳥略小于雄鳥。</p> <p>外形特征:嘴長呈黃綠色。嘴形直,側(cè)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尾僅具一些短軟的絨羽,或幾乎沒有。兩腳位近臀部。跗蹠側(cè)扁,適于潛水;四趾均具寬闊的瓣蹼;爪鈍而寬闊,中趾的內(nèi)緣呈鋸齒狀,后趾短小,位置較其他各趾為高,或則付缺。</p> <p>生活習(xí)性:棲息于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棲住。不善飛翔。極少行走在地上。能潛水覓食,一般潛水僅1~4m深。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及幼蟲、甲殼、軟體動物、小魚和小草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鸻</span></p> <p>是石鸻科、石鸻屬的中型涉禽,體長40-45㎝。嘴粗厚、尖端黑色,基部黃色。腳長而粗、黃色,3趾,后趾缺失。上體淡沙灰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前額和眼先白色。眼特別大、黃色,其外有一窄的黑圈,再外又圍有更寬的白色并向后延伸,形成一道顯著的白眉,在上下緣的黑色帶斑襯托下極為醒目。在背的兩側(cè)靠近翅處,有一白色和黑褐色縱帶。下體污白色,前頸和胸綴有皮黃灰色亦具黑紋,飛翔時黑色初級飛羽上有白斑,翅下白色。</p> <p>主要棲息于多石的低山荒漠及大的河流和湖泊岸邊,夜行性,主要在晚上、清晨和黃昏活動,性機警而膽小,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小型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為食,有時也吃鳥卵。</p> <p>斑石鸻</p> <p>分布于南歐、北非、中東、中亞等地區(qū)。</p> <p>斑石鸻</p> <p>印度石鸻</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長腿歐巴大石鸻</span></p> <p>大石鸻是沒有其他的亞種,數(shù)量保持著非??捎^的。此鳥長相非常具有特點,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在55厘米,長著大長腿。鳥喙又長又粗又直,羽毛以黑色和白色為主的,比較威武霸氣的。</p> <p>棲息地海岸附近,濱海沙灘、海邊紅樹林區(qū)域以及巖礁地帶等活動。在我國海南島以及云南的少數(shù)地區(qū)都有原生的大石鸻。</p> <p>大石鸻</p> <p>大石鸻</p> <p>印度石鸻</p> <p>大石鸻在我國隸屬于國家三級保護行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環(huán)頸鸻</span></p> <p>全長約16厘米。屬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jié)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棲息于有水的地方,離不開水。</p> <p>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等許多國家。</p> <p>生活習(xí)性:遷徙期集群活動,有時與其他小型鸻鷸類結(jié)群覓食。在南方一些地方并不遷離,而是游蕩。環(huán)頸鸻具有很強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在中國????山東、河北有一定的繁殖種群,并且在臺灣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鳥。</p> <h3><font color="#ed2308">長嘴劍鸻</font></h3> <p>長嘴劍鸻</p> <h3>特征習(xí)性:中小型涉禽,基、喉、前頸白色,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屬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棲息于海濱、湖泊、沼澤、水田、鹽湖等有水的地方。以小蝦、昆蟲、蚯蚓等物為食。屬于留鳥。二級低危。</h3> <p>歐石鸻</p> <p>普通燕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