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8年12月15日杭州至臺灣開通直航,27日我們參加國旅美麗臺灣八日游。行程沿西海岸由臺北至臺南,在最南端的鵝鑾鼻,沿東海岸折返。繞島一圈,里程1700公里。<br></h3><h3>且行且看,見證美麗。</h3> <h3>一.臺灣概況</h3><h3>旅行前,去杭州瑪瑙寺參觀連橫先生生平展覽臺灣部分;作一初步了解。</h3><h3>臺灣由本島和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余個島嶼組成。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dá)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h3><h3>全島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50萬。</h3> <h3>遠(yuǎn)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后因地殼運動,形成海峽,出現(xiàn)臺灣島。</h3><h3>在地殼運動中隆起的臺灣島上的五條山脈。</h3> <h3>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h3><h3>當(dāng)時三國吳王孫權(quán)派1萬官兵到達(dá)“夷洲”(臺灣)。隋唐稱臺灣為“琉求”。</h3><h3>17世紀(jì)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nóng)民起義、侵入臺灣。</h3><h3>荷據(jù)時期熱蘭遮城復(fù)原圖。</h3> <h3>1661年4月,明朝鄭成功率2.5萬將士及數(shù)百艘戰(zhàn)艦,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fù)臺灣。</h3><h3>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在北京建立清政權(quán)。鄭氏政權(quán)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tài)。1683年,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zhàn)船200余艘,迫使鄭成功之孫率眾歸順清政府。</h3><h3>清臺灣府。</h3> <h3>1894年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翌年清政府戰(zhàn)敗,于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dá)50年之久。</h3><h3>日據(jù)時期的臺灣民報第一卷第一號。</h3> <h3>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中國國民政府收復(fù)臺灣。</h3><h3>蔣經(jīng)國先生主政時期著名的十大建設(shè)分布圖。</h3> <h3>臺灣少數(shù)民族有43萬人,占總數(shù)的1.9%;分為兩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區(qū)的稱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區(qū)的稱為“平埔族”,現(xiàn)則把少數(shù)民族統(tǒng)稱為“原住民”。</h3> <h3>原住民的石板屋。</h3> <h3>雕刻有百步蛇形狀的器皿只供原住民貴族使用。</h3> <h3>原住民拼板舟。</h3> <h3>臺灣是 “高山之島”,除西岸一帶為平原外,其余占全島2/3的地區(qū)都是高山峻嶺。3000米以上山峰有200余座,玉山山脈,稱“臺灣屋脊”,海拔3997米。 </h3><h3>玉山山脈。</h3> <h3>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宜人,長夏無冬,適宜于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島上大部分土地都覆蓋翠綠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譽。</h3><h3>原始森林中的千歲神木,世之罕見。 </h3><h3>千歲神木。</h3> <h3>宗教信仰盛行,是臺灣民俗的一大特色。</h3><h3>臺灣的寺廟多、信徒多。他們所崇拜的神靈,儒、道、釋一應(yīng)俱全;其中香火最旺的為媽祖。當(dāng)你來到臺灣時,如同進(jìn)入一個古老的中國,有看不完的寺廟,過不完的節(jié)。</h3> <h3>城市建設(shè),臺北有101大廈,周圍有幾幢高樓;但不如國內(nèi)的二三線城市。其它城市,則相對更為落后。</h3> <h3>生活方式海派、追隨新潮,又保留著濃濃的閩粵古風(fēng)。</h3> <h3>二.臺北故宮博物院</h3><h3>臺北為全臺政治、經(jīng)濟、教育、娛樂、文化中心;也是臺灣第一大城市,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244萬。</h3><h3>臺北信義區(qū),街區(qū)有曼哈頓之稱。</h3> <h3>著名的圓山飯店和流經(jīng)市內(nèi)的淡水河。</h3> <h3>臺北城區(qū)。</h3> <h3>街上公益演出。</h3> <h3>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陽明山麓,落成于1965年8月,占地約1公頃,是一座仿北京故宮式樣設(shè)計建造的大廈。整體外觀看,又頗似中山陵。</h3> <h3>建筑物看似2層,實則4層。展覽室在二層和三層。</h3> <h3>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nèi)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陶瓷、銅器、玉器、字畫、文房用具、圖書、文獻(xiàn)等14類。</h3> <h3>博物院經(jīng)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nèi)的展品每三個月更換一次。</h3><h3>這是部分展品。</h3><h3>陶瓷器。</h3> <h3>宋代青瓷中質(zhì)地最好、最為罕見的是汝窯瓷,現(xiàn)存世的僅67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23件,另外北京故宮有17件。</h3> <h3>全世界的博物館中,該院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機構(gòu)之一;共有陶瓷器2萬多件,包括從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h3> <h3>銅器,也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有一萬多件,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h3> <h3>玉器。玉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也是國粹之一。</h3><h3>玉鳥形佩。</h3> <h3>戰(zhàn)國至西漢玉璧,碧綠玉,小局部褐斑。</h3> <h3>導(dǎo)游一開始就介紹院中的三大鎮(zhèn)宮之寶,諧稱“白菜燉(鼎)豬肉?!彼@樣一說,游客馬上記住了。</h3><h3>翠玉白菜。是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卷,筋脈分明,上面攀爬兩只“紡織娘”。</h3><h3>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樣大,似乎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h3> <h3>肉形石。這塊幾乎亂真的“紅燒肉”,雕刻精細(xì),形象逼真,底座純金打造。</h3> <h3>西周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間于陜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上面多達(dá)497個字的銘文,至今仍然是商周青銅器銘文數(shù)目之冠。</h3> <h3>除了上述白菜、鼎、豬肉,還見到幾件院中重寶。</h3><h3>西周散氏盤。是西周歷王時期重器,其長篇銘文著稱于世,銘文鑄于盤內(nèi)底上,共375字。清乾隆初年陜西鳳翔縣出土。</h3> <h3>書法,有書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顏真卿、宋微宗(趙佶)等名家書法手跡。</h3><h3>畫,有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四處找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找不到,導(dǎo)游說因是分批展出,這一期沒有。</h3><h3>顏真卿祭侄文稿。</h3> <h3>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有一句話:“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shù),文化藝術(shù)之美,盡在故宮”。</h3> <h3>三.國父紀(jì)念館和“總統(tǒng)府”</h3><h3>國父紀(jì)念館位于臺北市中山公園內(nèi),是仿中國宮殿式的建筑,1972年落成。</h3> <h3>紀(jì)念館的正門高敞軒宏,入門是長方形的紀(jì)念廳,安置著孫中山先生的純銅坐像,高5.8米,重17噸。 </h3> <h3>手持長槍的威嚴(yán)衛(wèi)兵,筆直地肅立在銅像兩側(cè)。</h3> <h3>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站在紀(jì)念館前的落日晚霞里,緬懷他的生平和他創(chuàng)建的民國。</h3> <h3>國父紀(jì)念館前廣場是一處供臺北市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廣場一側(cè)是臺北市府。</h3> <h3>國父紀(jì)念館西側(cè)就是臺北101大廈,原名臺北國際金融中心,設(shè)計師李祖原。</h3><h3>樓高508米,地上101層,地下5層。</h3><h3>大樓外型如竹節(jié),喻意節(jié)節(jié)高升。</h3> <h3>“總統(tǒng)府”</h3><h3>臺北“中華民國總統(tǒng)府”位于臺北市中正區(qū)重慶南路一段122號。</h3> <h3>這是日本侵略者殖民統(tǒng)治臺灣時期建立的“總督府”,1919建成?!爸腥A民國中央政府”遷臺后,便以此館為“總統(tǒng)府”,延用至今。</h3> <h3>“總統(tǒng)府” 正大門面對的凱達(dá)格蘭大道。</h3> <h3>我們?nèi)胱≈貞c北路36號的福君海悅飯店,離重慶南路的“總統(tǒng)府”,步行十來分鐘。</h3> <h3>重慶路,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條街。</h3> <h3>路兩邊是閩南風(fēng)格的騎樓,在街口一側(cè)的騎樓內(nèi),放置一條狀玻璃框,寫著捐發(fā)票,助窮人。</h3> <h3>一個人去“總統(tǒng)府”,在東南向的重慶路上走了一個來回。</h3><h3>街燈昏黃,分辨滿街的商店招牌,有英文的、有日文的,但居多的是中文。</h3> <h3>四.日月潭</h3><h3>離開臺北,來到臺灣中部南投、嘉義的山水之間。</h3> <h3>慕名來到日月潭,在雨后青淡的天色中相見,“但覺水環(huán)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清·曾作霖。</h3> <h3>日月潭是臺灣唯一的天然湖泊。潭中有一小島名珠仔嶼,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新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F(xiàn)因發(fā)電需要,在下游筑壩,水位上升,兩湖就連為一體。湖面海拔740米,面積7.73平方公里,湖周長35公里,平均水深40米。</h3> <h3>走到游船碼頭,天色陰沉,湖中有倒影,湖山連接處,飄掛著一層輕紗般的薄霧。</h3> <h3>潭東邊的水社大山高2000米,朝霞暮靄,風(fēng)光旖旎。</h3> <h3>游輪駛向有幾座建筑的小山邊,導(dǎo)游開始介紹蔣介石和宋美齡散落在這一帶湖邊的趣聞逸事。</h3> <h3>蔣、宋夫婦住在日月潭時,常到這座紅柱琉璃瓦的亭中小坐。不過,仔細(xì)看,亭子建在布滿槍眼的碉堡上,可見當(dāng)年情勢。</h3><h3>故人已逝,空余亭臺樓閣。</h3> <h3>日月潭的“地標(biāo)”拉魯島,是高山邵族人的祖靈圣地,不許客人上島。</h3><h3>距離產(chǎn)生美,小島近在咫尺,島上的水鹿塑像和枯樹芳草,飄蕩著圣靈的氣息。</h3> <h3>岸邊的水屋,仍居住著一部分邵族“湖棲”的漁獵族人。</h3> <h3>在日月潭的南邊上岸,登一段青龍山,有一塊寫有“日月潭”三字的巨石,供游客拍照。上至山腰,有玄光寺和玄奘寺,寺中的小塔里供奉著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的一份遺骨舍利。這幾處游客超多,我們找一處清靜地,站著看湖。</h3> <h3>路過山門邊,有名氣很大的“阿嬤古早味”香菇茶葉蛋,排著長隊賣。我們也買了幾個品嘗,真的很香。</h3><h3>阿嬤用心燒了一輩子蛋,有人說,不吃阿嬤的蛋,等于沒到日月潭。</h3> <h3>吃完阿嬤的蛋,游輪載著歡聲笑語而歸。</h3> <h3>日月潭北岸,有一座文武廟,顧名思義是主祀文圣孔子和武圣關(guān)公的,但也祭祀神農(nóng)大帝、文昌帝君、三官大帝和玉皇大帝。</h3> <h3>前殿為樓閣式建筑,主要是祭典之用,故名“拜殿”。</h3> <h3>二進(jìn)的大殿名曰“武圣殿”,有關(guān)公紅臉白臉像,位居全廟的中心。</h3> <h3>三進(jìn)的后殿名為“大成殿”,是依照儒教古制構(gòu)筑。</h3> <h3>臺灣人大多是虔誠的諸教信徒,逢廟必進(jìn),點燭磕拜。</h3> <h3>日月潭邊,居住著臺灣少數(shù)族群中人口最少的一族邵族,僅約三百人。</h3><h3>族人口述,祖先因追逐一頭白鹿,發(fā)現(xiàn)了日月潭,遂返鄉(xiāng)邀集親友遷徙于此。</h3><h3>邵族人深受祖宗信仰的影響, 敬畏自然, 敬畏神靈。</h3> <h3>由于蔣介石的一次造訪,邵族成了阿里山的歌舞觀光重鎮(zhèn),演變成邵族文化村。團隊在村里,邊用特色餐,邊看歌舞表演。</h3> <h3>文化村重點是推銷高山茶、特色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水鹿產(chǎn)品。</h3> <h3>五.中臺禪寺</h3><h3>位于南投縣一新里,由惟覺老和尚住持,于1994年創(chuàng)建。</h3><h3>坐車前往,車窗外山巒起伏。</h3> <h3>遠(yuǎn)山腳下,便是禪寺所在。</h3> <h3>一到禪寺前,但見山巖如蓮,寺立其中。禪寺大門上方,一層層蓮花座,托起一座金頂,如地涌金蓮。</h3> <h3>非佛系的城堡建筑,現(xiàn)代新穎,出乎想象,對原有的寺觀印象是一次顛覆。</h3><h3>據(jù)介紹,禪寺2000年重新規(guī)劃改建,建筑師是臺北101大樓的設(shè)計者李祖原。</h3> <h3>在設(shè)計建造過程中,惟覺老和尚與李祖原不斷切磋,運用“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次第盡”的漸修精神,還有古代叢林的風(fēng)格,將藝術(shù)、學(xué)術(shù)、宗教和文化融為一體。</h3><h3>入內(nèi)參觀,步步贊嘆。</h3> <h3>門廳,彌勒佛,笑口常開,金光燦燦。四角是石雕四大金剛,頂天立地。</h3> <h3>四大金剛為守護佛法的神明,這里每一個天王又集中了四天王的臉面。</h3> <h3>合掌擎劍的韋陀菩薩。</h3> <h3>大雄寶殿位於主體建筑的二樓,從四天王殿直上階梯即可到達(dá)。一尊由印度紅花崗巖雕琢而成的釋迦牟尼佛鎮(zhèn)坐于殿堂中央。</h3> <h3>神獸威武。</h3> <h3>達(dá)摩祖師。</h3> <h3>中臺禪寺不允許上香,殿堂里不見凡人的香火,卻彌漫著清淡的檀香味,幾處佛像兩旁都樹立著一段段檀香木。</h3><h3>這是關(guān)公座像,除兩旁檀香木外,前面還有三個小瓷碟,放著花瓣。</h3><h3>信眾們用盛在小瓷碟里的鮮花供佛,顯得清雅別致。</h3> <h3>佛門外云山蒼蒼。</h3> <h3>THE END.</h3>